至少10起冷凍食品包裝新冠陽性事件 新冠病毒可在冷鏈長時間存活...

2021-01-16 杭州網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導 8月13日,廣東省深圳市發現1份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日,陝西省西安市1份厄瓜多進口凍蝦的外包裝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國內至少已有10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均與進口冷凍生鮮相關。

為什麼進口生鮮外包裝上多次發現新冠病毒?是否存在疫情傳播風險?應如何預防疑似食品來源的病毒感染?

進口食品外包裝檢出的新冠病毒多來自南美洲

記者從深圳市龍崗區衛健局獲悉,外包裝帶有新冠病毒的巴西進口凍雞翅註冊號為SIF601,批號7720051522,系從位於平湖街道的海吉星市場發現。8月11日,平湖衛生監督所對海吉星市場2個冷庫(D3067、D2052)6批次巴西冷凍雞全翼進行採樣,共採集樣品33份,其中在D2052號冷庫採集的兩份巴西冷凍雞全翼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8月12日,龍崗區疾控中心將可疑樣品送市疾控中心覆核,當日上午接到報告:經市疾控中心覆核,龍崗區疾控中心送檢的兩份巴西冷凍雞全翼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公開資料顯示,海吉星農貿批發市場屬於農產品物流園,是深圳市規劃的唯一農產品一級綜合批發市場。一期佔地面積30.3萬平方米,市場內設有蔬菜、水果、糧油、凍品等多個交易區域。作為深農集團旗下最大的「菜籃子」企業,海吉星的農副產品是供深、供港的主力軍,其經營的凍品佔深圳市民消費量的90%以上。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的媒體報導中曾提到,為做好疫情防控,海吉星市場加大風險監抽力度,將檢測迅速覆蓋蔬菜、水果、副食品、凍品各大交易品類,抽檢總量100245批次,合格率99.72%。同時,將抽檢數據由實驗室通過系統無縫對接至各檔位誠信二維碼,進一步加強蔬菜快檢結果公示,讓採購商、消費者看得到相應的產品檢測數據。

海吉星市場官網7月20日發布的消息顯示,通過聯合平南市監所駐點海吉星監管組,組織物流園內42家經營進口肉製品及水產品的商戶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各商戶嚴格落實進貨查驗記錄製度,查驗留存進口食品出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對進口冷凍肉製品和水產品貯藏、運輸、加工和銷售場所落實清潔消毒措施並做好記錄等措施。

目前,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已組織相關部門,對可能接觸相關產品的人員進行全面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並對陽性樣品密切接觸者納入健康管理;對全市相關庫存產品全部封存並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已售出產品全部追溯並通報相關機構進行處置;對相關產品外包裝及存放環境全部進行消殺。

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包括深圳市龍崗區進口凍雞翅表面發現新冠病毒在內,我國至少已有10起在冷凍生鮮食品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案例:

7月10日,海關總署通報,大連海關、廈門海關分別在3批自厄瓜多進口的凍蝦貨櫃內壁和外包裝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7月14日,江西萍鄉通報,該市部分消費者曾通過團購平臺購買厄瓜多凍蝦,而同批次產品的貨櫃內壁和外包裝曾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7月15日,重慶沙坪垻區通報,檢測發現重慶西部物流園一冷凍倉庫部分厄瓜多凍蝦產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7月16日,雲南通報,在3份厄瓜多凍蝦樣本從包裝箱外表面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8月12日,安徽蕪湖通報,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覆核結果呈陽性。

與此同時,與進出口冷凍食品貿易相關的企業也被波及。7月23日,遼寧大連通報,在凱洋海鮮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並陸續出現員工確診新冠病毒。8月11日,山東煙臺通報,有3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目前,全國已有至少九省市在進口冷凍食品上檢測出新冠病毒。

從目前公布的情況來看,檢出新冠病毒呈陽性的無論是進口凍白蝦還是凍雞翅,其來源大多為南美洲。而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截至8月13日,南美洲已有累計確診病例近500萬人,僅次於北美洲。其中,本次深圳凍雞翅的來源地巴西已有累計確診病例317萬餘人,居全球第二位。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認為,目前國內發現的進口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多來自南美洲,與當地疫情嚴重、冷凍海鮮等食品加工過程較容易汙染有關。「冷凍海鮮產品通常儲存在低溫的環境,而環境的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所以容易在冷凍海鮮產品中或者其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檢測出新冠病毒呈陽性的樣本均為冷凍海鮮產品的外包裝,對此梁宗安表示,「通過各地對於大量樣本的檢測發現,病毒並未在冷凍海鮮食品『體內』檢出,就說明食品本身被病毒汙染的機率非常小,也就說明病毒通過食品傳播的機率比較小。」

新冠病毒可在冷鏈長時間存活

不難發現,無論是從厄瓜多進口的凍蝦,還是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其漂洋過海背後都離不開冷鏈保鮮技術的支持。

冷鏈是指某些食品原料、經過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製品和藥品,在經過收購、加工、滅活後,用來保證產品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藥品安全的特殊供應鏈系統。為減少損耗、防止汙染和變質,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使用過程中,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溫環境下。

那麼,在進口生鮮外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是否與其採用冷鏈技術有關?

「關鍵問題在於冷凍這個溫度。」江南大學教授、博導,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所長姚衛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冷凍產品在包裝後,通過長途運輸,再零售,最終到達消費者,溫度一般都需要控制在-18℃左右。在此冷鏈過程中,病毒等微生物不會被凍死也不會生長繁殖,能一直保持存活狀態。「類似於冷凍保藏菌種,冷鏈產品在解凍到室溫後,病毒就能恢復活性。」

姚衛蓉表示,在冷凍食品的包裝前後,只要食品加工環境、運輸、流通、銷售環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食品就有可能因為交叉汙染或二次汙染而被汙染上新冠病毒。「具體來說,就是食品生產設備、工器具、加工臺面、手、手套、空氣、食品加工用水、加工區域的害蟲等存在新冠病毒,甚至在銷售交易的拆箱分銷過程,若交易人員感染了新冠病毒,呼吸中存在的新冠病毒也會隨著呼吸或飛沫飄浮在空氣中,進而沉積在冷凍食品外包裝表面。」

在中國製冷學會副理事長兼冷藏凍結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長永看來,冷鏈技術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從海外進口食品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是因為進口產品包裝被汙染了,並不是新冠病毒產生於冷鏈,也不能說冷鏈技術助長了新冠病毒。「冷鏈技術是保證食品安全和新鮮度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其本身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防止食品變質。」

「目前進口食品外包裝出現感染,最大的可能性來自產品在生產後的倉儲、冷鏈運輸、銷售過程中,外包裝被感染新冠的人員直接接觸到,或者整個過程的空氣中飄浮有新冠病毒而造成的。」姚衛蓉說,在整個冷鏈過程中,由於溫度的原因,上述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接觸面只要受到汙染,新冠病毒就一直存活。

記者注意到,雖然在進口食品的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美國FDA、歐盟CDC等機構研究表明,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不會通過食品傳播。

在7月28日全國公共衛生學科發展院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稱,想要證明病毒通過食品感染,需要拿到活的病毒,但還沒有從食品表面陽性樣品分離培養出活的病毒。另一方面,食品感染也存在劑量因素,並不是碰到一兩個病毒就會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這方面同樣沒有任何劑量與感染的證據。「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別是疑似食品來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於科學的角度出發。加強食品安全預防意識的同時,不要過於恐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範凱爾克霍弗回應深圳凍雞翅事件也表示,目前沒有人因食用某種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即使病毒確實存在於食物中,也可通過烹飪而殺死病毒。

多管齊下防範進口冷鏈食品疫情傳播風險

既然新冠肺炎疫情有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入的風險,會否考慮暫時停止從疫情嚴重國家進口冷鏈物流食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此前曾回應稱,增加食品農產品進口是我國實施積極進口政策的重要內容。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溝通協調,從源頭上管控好進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

記者查閱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數據發現,2011年我國就成為全球第一大食品農產品進口市場。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8%和19.9%。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價格,我國進口肉類仍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1至6月,我國肉類(包括雜碎)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可見,進口食品已經成為我國消費者重要的食品來源。

受訪專家認為,防範進口冷鏈食品疫病傳播風險,需從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三方著手,確保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作為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近期以來,全國海關進一步嚴格口岸檢驗檢疫,針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透露,海關總署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管控。一是堅持關口前移,要求向中國出口冷鏈食品的全部105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部門做好預防措施,保證輸華食品安全;二是開展遠程視頻檢查;三是針對近期一些國家肉類水產品企業發生聚集性感染疫情,採取暫停其產品進口等措施。

「在進口食品入關檢驗檢疫過程中加強病毒檢測是必須的,是預防新冠病毒從進口冷鏈食品渠道傳入的重要舉措。」姚衛蓉建議,一般檢測是抽樣檢測,做不到樣樣檢測,未來可以視情況考慮加大投入,做到類似武漢全民篩查那樣的核酸混樣檢測。

進口冷鏈食品入關後,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副司長黨倩英介紹,市場監管總局專門發布公告,對提供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服務業務的機構提出了備案要求,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對冷藏冷凍食品貯存和運輸服務提供者進行審核、監督和過程管理。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督促落實主體責任,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執行進貨查驗、索證索票、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加工製作規範,以及餐飲具清洗消毒等要求,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在選購和處理進口冷凍食品方面,消費者也需要做好自我防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建議公眾牢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點要求,即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

姚衛蓉提醒,在購買冷凍食品時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儘量避免用手直接觸碰;到家後,可以先放入具有殺菌功能的家電內進行殺菌,或者將冷凍食品用75%酒精消毒晾乾後再放入冰箱冷藏;在接觸和處理完進口冷凍食品後,立即洗手消毒。「只要防範得當,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享用進口食品。」

相關焦點

  • 41天10地冷凍食品檢出新冠病毒,多地緊急通報!世衛組織回應……
    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國內至少已有10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均與進口冷凍生鮮相關。為什麼進口生鮮外包裝上多次發現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傳播風險?8、8月12日,安徽蕪湖,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凍蝦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9、8月13日,深圳市龍崗區對進口冷鏈食品排查檢測,發現1份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 新冠病毒可「物傳人」冷凍下可長期存活
    10月20日,青島市副市長欒新在疫情發布會上指出,已找到充分的證據鏈,證實新冠病毒可通過物傳人,且該病毒在冷凍條件下可長期存活。這亦是世界首次在冷凍包裝發現活性冠狀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道,這一發現表明,各國應重視通過冷凍供應鏈存在著病毒傳播的風險。不過,該中心補充稱,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需要過於緊張,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
  • 為什麼檢出新冠病毒的,總是冷凍食品?-虎嗅網
    ;為什麼陽性的總是冷凍食品的表面與包裝?難道新冠病毒偏愛冷凍環境嗎?各種冷凍海鮮、肉類還能吃嗎?一、低溫和塑料,確實利於病毒保存不單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耐冷不耐熱,非常不怕凍。許多病毒可以在 4 °C 的冷藏室環境下保存一個月,在冷凍條件下保存數年,在超低溫和凍幹條件下穩定存活。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究竟能活多久?
    1 4°C及-20°C的條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21天近日,山東煙臺冷鏈產品中一批外包裝檢出陽性的巴西進口凍豬肉流入省內多地。10月30日來,涉事巴西凍豬肉已讓購銷地文登、安丘啟動摸排。此前,山東省乳山市曾於10月21日、29日兩次抽檢出進口冷鏈食品陽性。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官方發布,這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不止青島,山東省內諸多城市正在被陽性進口凍肉所擾。
  • 山東煙臺進口冷凍海鮮包裝新冠呈陽性?為何新冠總跟海鮮扯上關係?
    8月9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對冷鏈食品及從業人員摸排檢測中發現,有3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 8月10日,市疾控中心覆核,3份外包裝樣本呈陽性。經核查,涉疫產品除少量加工出口外,其餘產品均儲存在冷庫中,未流入市場。
  • 齊齊哈爾關注: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4°C及-20°C的條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21天近日,山東煙臺冷鏈產品中一批外包裝檢出陽性的巴西進口凍豬肉流入省內多地。10月30日來,涉事巴西凍豬肉已讓購銷地文登、安丘啟動摸排。據福克斯新聞網(Fox News)當地時間8月12日報導,紐西蘭衛生總幹事Ashley Bloomfield稱,其中一個陽性病例在奧克蘭一家食品冷庫公司工作,那裡正在被排查是否是可能的感染源。「我們從海外研究中知道,病毒可以在一些冷凍環境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
  • 冷凍食品包裝上有新冠病毒 就不能吃了?
    摘要:冷凍食品包裝上有新冠病毒,不能吃了?海淘包裹已被汙染,摸了就會感染?真相真的是這樣嗎?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時值年底,各種購物節頻至。
  • 又一地進口凍鮮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冷凍食品頻頻出事,為何還要大量...
    據新華網,11月13日下午5時,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此外,11月13日和14日,山東梁山縣、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等多地也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為何會成為病毒的「潛伏地」?為何冷鏈食品頻頻「出事」,我國依然沒有停止進口?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 科學解讀:為什麼檢出新冠病毒的總是冷凍食品?
    大家有疑惑過:為什麼檢出新冠病毒的,總是冷凍食品嗎?8月9日,煙臺3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冷凍海鮮產品,3份外包裝樣本核酸陽性;8月11日,深圳市龍崗區一份從巴西進口的冷凍雞翅核酸檢測陽性;8月12日,蕪湖一家餐飲店的冷凍海鮮核酸檢測呈陽性;8月13日,西安方欣市場的厄瓜多進口蝦包裝核酸陽性;難道新冠病毒偏好冷凍嗎?沒準還真是這樣。
  • 研究顯示冷鏈條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3周,進口凍肉或致跨境傳播
    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官方發布,這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不止青島,山東省內諸多城市正在被陽性進口凍肉所擾。
  • 研究顯示冷鏈條件新冠病毒可存活3周,進口凍肉或致跨境傳播
    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官方發布,這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 不止青島,山東省內諸多城市正在被陽性進口凍肉所擾。
  • 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海鮮還能吃嗎?紹興新冠疫苗怎麼接種?
    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海鮮還能吃嗎?紹興新冠疫苗怎麼接種?漢鼎好醫友市場信息網   2020-10-21 10:47:47   來源:    評論:   昨天上午,青島市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
  • 高福: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首次分離新冠活病毒意義何在
    10月17日,據中國疾控中心(下稱中疾控)官網,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中疾控指出,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意味著什麼?以往曾在食品外部環境中檢測出病毒,與此次發現有何差別?
  • 冷凍食品中的新冠病毒可以存活21天?
    起初,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經營者身上以及切過進口三文魚的砧板上檢測出了新冠病毒。隨後,多地厄瓜多的蝦和巴西凍雞翅也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呈陽性。許多科學家公開質疑這種傳播途徑。因為在疫情早期的研究報告稱在21-23℃的溫度下的銅、紙和不鏽鋼/塑料表面,在4小時、24小時和3天後進行檢測時,沒有檢測到新冠病毒。
  • 關於印發湖北省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和湖北省...
    各市、州、縣指揮部,省指揮部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組各成員單位:為深入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人物同防」工作機制,進一步做好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規定和《湖北省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方案
  • 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多久?
    (健康時報記者 孫歡/整理)10月20日上午,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 日本研究團隊從死亡大約一天的遺體解剖樣本中選取皮膚做測試,發現引發流感的病原體可在皮膚上保持活性大約1.8小時,而引發新冠的病毒株存活時間長達9小時。
  • 新冠病毒被證實"可由物傳人"!那麼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多久?
    健康時報記者 孫歡/整理10月20日上午,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1.8小時,而引發新冠的病毒株存活時間長達9小時。
  • 多地進口生鮮檢出新冠病毒 冷凍食品還能吃嗎?
    近日,濟南銷往西安的一批厄瓜多冷凍南美白蝦包裝及外環境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據不完全統計,今年7月以來,國內已有10起以上食品或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冷凍環境、光滑表面利於病毒依附冷凍食品,尤其是冷凍海鮮,成了近期「新冠陽性」新聞裡經常出現的關鍵詞,相關報導接連出現。目前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的樣本均為冷凍食品產品的外包裝,這說明大多數是因其包裝被病毒汙染且因為其運輸和存儲的環境使病毒得以存活下來。
  • 冷鏈進口食品,為何頻繁查出攜帶新冠病毒?_騰訊網
    尤其是近些天進入冬季後,國內多個省份頻繁出現了冷鏈環境異常,冷鏈海鮮、冷凍豬肉、冷凍羊肉檢測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島、天津等地區,冷庫工作參與裝卸的工人,也出現了被病毒感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