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對冷鏈食品及從業人員摸排檢測中發現,有3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
8月10日,市疾控中心覆核,3份外包裝樣本呈陽性。經核查,涉疫產品除少量加工出口外,其餘產品均儲存在冷庫中,未流入市場。
外包裝核酸檢測陽性說明什麼?
目前發現的都是外包裝、內包裝、或者包裝箱內側等出現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外國公司的某個或者某些員工是患者/疑似患者/攜帶者,然後在包裝過程中首先沒有做好個人防護,然後曾經接觸過自己的眼淚、鼻涕,或者打噴嚏、咳嗽等,經接觸或者飛沫將病原體傳播到包裝上。
為什麼海鮮市場總是查到新冠病毒?
1、空氣潮溼
海鮮市場環境比較潮溼,而且很多海鮮都需要低溫保存;眾所周知,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這種溼冷的環境很適合病毒的存活。
2、海鮮存儲溫度低
海鮮的存儲恰好要求較低的溫度,這也為新冠病毒的存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病毒更容易傳播。
3、人員密集、流動性大
由於海鮮市場的人群流動性大,既可以將新冠病毒遠距離攜帶至市場,也可以將新冠病毒攜帶更遠,這也可以導致新冠病毒更大範圍的傳播。
為什麼總是海鮮被查到新冠病毒?
病毒特別適合在冷凍的環境下生存,越冷越活得好,等常溫恢復的時候,病毒會活過來,而不少進口產品也是這樣運輸進來的。其實不僅僅是海鮮,冷凍肉類什麼的也都要小心。
1、海鮮外包裝上的病毒,不是來源於海鮮,可能是沾染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飛沫、痰液、糞便、尿液等,外包裝變得像被汙染的電梯按鈕、門把手一樣。
2、如果海鮮生產地疫情沒完結,從業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就高,水產品表面被新冠病毒汙染的風險隨之就高。比如工人感染病毒後還繼續上班,口罩手套佩戴、更換不規範,接觸過水產品及其包裝,殘留汙染就在所難免。
3、冷凍食品一次又一次漂洋過海被捉住,原因在於低溫給病毒提供更長的存活時間。
4、目前還沒發現吃出來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這說明食物只要充分煮熟了,吃是不會感染病毒的,也說明從事捕撈、運輸、交易、宰殺、剖洗、烹飪的食品產業工人才是高風險,消費者沒必要過度焦慮。
5、外包裝的陽性檢出結果並不代表一定具有傳染性,但暴露出相關企業食品衛生安全管理規範做得不到位。
6、提示冷鏈終端的抽檢和消毒應該常態化,對冷庫和包裝進行消毒應該成為常規操作,紫外消毒可以成為冷鏈物流的標配。
7、小心撐得萬年船,買疫區進口冷凍食品時,要做好其可能被病毒汙染的準備。接觸時戴手套,買回來後所有環節都保證生熟分開,別在水龍頭下譁譁衝洗,避免水花飛濺。獨立封閉包裝後再存放冰箱,冰箱不是保險柜,切切定期打掃,保持清潔衛生。冷凍食物一定煮熟後再吃。
大家如何處理?
首先可以少食用和接觸這些食品(理論上各種外包裝都有可能核酸檢測陽性);對這些產品儘量避免直接接觸;購買回家後可以考慮採用酒精消毒;回家後再進行獨立包裝保存;在加工之前認真清洗並做好個人防護,廚具等避免混用;生熟要分開,避免生食,儘量熟透再食用;及時對廚具、容器、臺面等進行清洗消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疫情尚未結束,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