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緯度和溫度與新冠傳播有關聯,這些地區未來或有風險

2020-12-07 大河報網

當地時間3月9日,論文預印網站SSRN發表了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網絡(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論文,發現新冠肺炎疫情與緯度、溫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該論文根據模型預測:隨著氣溫升高,目前疫情地區將有所緩解,而目前疫情區以北的區域則可能進入流行風險,從東至西分別是:東北亞、中亞、高加索地區、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以及卑詩省。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網絡(GVN)卓越中心副教授Mohammad Sajadi博士。該論文未經同行評議。

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簡化的模型,該模型能顯示一個區域內的新冠肺炎傳播風險是否增加。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使用天氣模型,預測在未來幾周內最有可能出現新冠肺炎社區嚴重傳播的高風險區,從而可以將公共衛生工作重點放在對這些區域的關注和遏制上。

研究發現,迄今為止,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主要沿狹窄的東西向分布,大致沿北緯30°-50°的走廊,這一帶的有著類似的溫度:5攝氏度-11攝氏度,類似的溼度:47%-79%。

研究者表示,包括人類冠狀病毒在內,許多傳染病均有其季節性規律。該研究假設:新冠病毒傳播也具有季節性。許多傳染病的發病率呈季節性變化,流感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對全球衛生保健系統是沉重的負擔。流感病毒在世界溫帶地區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但在熱帶地區卻表現出較小的季節性波動。儘管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可能的機制來解釋這種變化,但目前,學界對這種現象理解仍非常膚淺。

此次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最早暴發於中國的湖北,隨後通過全球旅行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主要沿狹窄的東西向地帶展開,疫情的中心大致在北緯30°-50°區域;從韓國,日本,到伊朗和義大利北部。

在伊朗意外暴發後,研究團隊最早在2月下旬製作了這張地圖。此後,出現社區傳播的新地區包括美國西北部和法國。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大量傳播到緊鄰中國南部的其他亞洲國家。與上述溫帶地區相比,東南亞的患者人數和報告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的世界溫度圖:一個標準大氣壓,以攝氏度為單位。打圈處代表社區傳播嚴重的國家(截止30/5/30死亡人數> 6)。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2米(2m)溫度圖而不是一個標準大氣壓溫度圖進行分析,可得出相似結果。武漢2020年1月的溫度和其他受此影響地區2020年2月的平均溫度(5-11℃)和相對溼度(RH,47-79%)存在驚人的相似性。

除了具有相似的平均溫度、溼度和緯度分布外,這些地方也表現出共同點,即疫情暴發時間與年度溫度周期的最低點相吻合。

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已經發生新冠肺炎社區傳播的城市和有潛在危險城市的平均溫度和溼度數據。

受新冠疫情影響城市與溫度之間的相關性值得特別注意。在受影響城市中,平均溫度(5-11℃)和相對溼度(47-79%)都比較相似。此前研究已經得出,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是SARS-CoV,MERS-CoV和流感病毒生存的重要條件。這些表明:溫度與新冠病毒生存與擴散之間存在潛在的關係。

論文中提到,考慮到溫度和緯度相似的地區之間的時間分布,可以初步預測未來幾周,新冠疫情的潛在社區傳播區域是哪裡。使用2019年3月和4月的溫度數據,研究團隊可以預測:社區傳播的高風險地區會北移,其中可能包括(從東到西)東北亞、中亞、高加索地區、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以及卑詩省。

但是,這種簡化的分析未考慮溫度升高的影響。武漢地區病例顯著下降除了有力的人為幹預遏制外,可能與那裡近期相應的氣溫升高也有一定關聯。另外,隨著病毒向北移動,考慮再往北,人口密度會隨之降低,這也不利於病毒的社區傳播。同時,模型中的氣候變量未考慮或分析雲量、最高溫度等,未考慮或分析的人為因素,比如人為幹預,也未考慮或分析的病毒變異率等,所以目前該預測考慮的變量優先,需謹慎對待。

2019年3月至4月全球溫度圖,一個標準大氣壓,以攝氏度為單位。短期內有可能導致大量社區傳播的暫定區域包括淺綠色區域內的土地區域,以深黑色勾勒出輪廓,根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5-10攝氏度區域。

研究團隊還參考了其他的人類冠狀病毒(HCoV-229E,HCoV-HKUI,HCOV-NL63和HCoV-OC43)的季節性表現。這些冠狀病毒通常會引起普通感冒症狀,在溫帶地區,這些冠狀病毒往往在12月至次年4月之間流行,表現出強烈的冬季季節性,在夏季則基本無法檢測到。

研究團隊表示,儘管在此階段對新冠病毒進行長期預測會非常困難,但預計未來幾個月內,目前受疫情影響的區域將大大減少。研究團隊認為,有一種可能:新冠病毒將在熱帶地區以低水平繼續傳播,並在秋末、冬季及下一年的開始,在溫帶地區再次流行。另一種可能性是,隨著夏季到來,新冠病毒將無法在在熱帶和南半球存活,並最終消失。

這意味著,6月至9月之間,對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和智利等地的新冠病毒監視工作將意義重大。

研究團隊認為,沿著這些思路,進一步研究的途徑將是整合流行病學-人類系統模型。該模型可以結合氣候和天氣等變量(例如溫度,溼度的動態變化)及其時空變化,同時加入對人類互動場景的模擬(例如,旅行,人口密度造成的傳播),這將大大改進目前的模型。

這種類型的預測方法可以探索問題,例如哪些人口中心城市面臨的風險最大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在哪裡加強大規模監視並加強控制措施以防止擴散;如何更好地了解限制病毒在南半球擴散;了解冠狀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季節性原因,預測2021-2022年的季節性表現,無疑將有助於更好的預防,並有助於確定哪些地區需要加強監測。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王丹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傳播與溫度和緯度相關?模型預測社區傳播危險地區或北移
    ,中心點均大致沿30-50°N分布,主要在韓國、日本、伊朗、義大利北部以及新出現社區傳播的美國西北部和法國等地區,而與上述溫帶地區相比,東南亞的患者數量和報告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這些地區的平均溫度(5-11℃)和相對溼度(RH,47-79%)的測量值具有驚人的相似性,除此之外,這些地區爆發的時機恰逢年度溫度周期的最低點且最低溫度低於0℃。
  • 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記者 張素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
  •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自然消失?跟溫度有啥關係?丨追問新冠肺炎
    目前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與氣溫和緯度有哪些關聯?論文作者總結了一些規律。「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和重要的旅行聯繫,疫情中心的流行病學模型曾預測,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曼谷地區,將繼武漢和中國之後成為疫情重災區。」研究人員寫道。然而,疫情發展與此前預測並不一致。相反,這篇論文指出,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呈現出沿東西方向分布的格局。
  • 溫度、溼度、緯度……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社】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這些地點還有共同點,「疫情暴發時間與年度溫度周期的最低點重合,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溫度相對穩定」。該科研團隊又使用天氣模型,預測未來幾周內最有可能出現新冠肺炎社區嚴重傳播的高風險區,包括東北亞、中亞、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等。這份「走廊」地圖最早繪製於2月下旬。
  • 印度科學家證實:冬季氣溫低致新冠傳播驟增,高緯度寒冷國家面臨更大風險
    科學家又一項研究證實,冬季氣溫較低將會導致新冠病毒傳播增加。來自印度的研究人員探討了一個國家的平均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環境溫度較低和大規模爆發的國家之間存在重大關聯:- 大多數COVID-19病例較高的國家/地區位於較高的緯度/寒冷地區。- 環境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有多快?英國研究:10小時遍布欄杆和把手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數據實時統計系統,截至北京時間6月29日,全球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1000萬例,死亡超50萬。 過去六天,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近100萬例,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在不斷增加。
  • 溫度、緯度和新冠的關係,有些區域要警惕
    溫度和新冠傳播有沒有關係?前兩天我分享了一篇研究 最近,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了溫度對新型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 不同種變異新冠病毒在多國傳播 我國正開展傳播風險等研究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導嚴重的新冠病毒變異體在英國部分地區被突然發現後,正在多個國家不受控制地快速傳播。英國、義大利、丹麥、荷蘭、澳大利亞等國都出現了與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而在南非,又發現了一個與英國不同的變異病毒,這讓全球疫情防控形勢變得極為複雜嚴峻,封鎖、禁航成為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阻止病毒擴大傳播的應急之舉。
  • 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上,音量很關鍵。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
  • 最新研究:空氣溼度與新冠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小心秋冬疫情復發
    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溼度和新冠疫情之間的具體關聯,以及溼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新冠肺炎的病例。此前的研究發現,氣候與中國的SARS-CoV病例和沙特的MERS-CoV病例間存在聯繫,而最近一項關於中國新冠疫情的研究發現,疾病傳播與日溫和相對溼度之間存在關聯。
  • 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那麼,旅客在機艙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究竟如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初至今搭乘飛機出行的約12億人次旅客中,共計報告44人可能在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國際航協據此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低,與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相當。安全是航空業的重中之重。
  • 鍾南山提出的新冠「環境傳人」風險究竟有多大?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其傳播途徑是,患者排出帶有活病毒的飛沫、排洩物,汙染了周圍環境、物品,健康人觸碰到這些物表的病毒後,觸摸自己的口、鼻、眼,從而感染。記者了解到,我國科研團隊曾證實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並從患者使用過的衛生間空氣裡發現了新冠病毒。相比飛沫大顆粒,氣溶膠體積更小,容易漂浮和停留在空間中,傳播距離也更廣。
  • 研究表明:全美這些場所最易感染新冠
    ,在全美大城市中,大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與少數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存在關聯。史丹福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來自SafeGraph的手機位置數據來模擬新冠病毒在美國10個最大城市地區中的潛在傳播:亞特蘭大、芝加哥、達拉斯、休斯敦、洛杉磯、邁阿密、紐約、費城、舊金山和華盛頓特區。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新冠病毒相比SARS病毒究竟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從疫情暴發之初就是各國科學家所特別關注的,但解答這些問題卻並不容易。作為一種新發現且快速在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對病毒的特性,尤其是傳播規律的探索只能像拼拼圖一樣從不同規模的感染案例中去推測和分析,並不斷更新和修正。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分析顯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則比非O型血人群低35%。
  • 《自然》論文:餐館健身房咖啡館酒店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高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根據美國數據開展的建模研究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播風險。
  • 關於新冠病毒,挪威、日本研究又有新發現
    歐洲48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157384例,死亡病例240244例。按他的說法,挪威衛生機構認定,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更快。挪威國家廣播電臺報導,特隆赫姆出現疫情後,這座城市上周大約1000人接受隔離,其中800人去過郊區一家酒吧。當地政府說,疫情已經得到控制。
  • 氣溫對新冠病毒傳播有怎樣的影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從當前全球COVID19的各項統計數據分析可知,在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情發展情況和氣溫呈現負向相關,15℃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首先,通過對兩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到在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情發展情況和氣溫呈現負向相關;氣溫中位數和當日新增確診人數的散點圖也顯示,以15℃為分界線,疫情的爆發情況在兩側呈現明顯的差異,低於15℃的地區確診人數的平均值和波動程度較大,而在氣溫超過15℃的地區疫情則明顯得到相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