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論文:餐館健身房咖啡館酒店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高

2020-11-11 光明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根據美國數據開展的建模研究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播風險。

這項人類移動模式預測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高的場所的模型顯示,降低上述場館的佔用率或能讓預測的感染人數大幅降低。此外,該研究還指出了與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的感染風險差異。

中新社記者 沙晗汀 攝">

當地時間11月9日,位於大華盛頓地區一車管局內,民眾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排隊等候。當天,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累計突破10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23.8萬人。 中新社記者 沙晗汀 攝

為評估人類移動的變化會如何改變新冠病毒的傳播,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史丹福大學Jure Leskovec和同事利用美國的行動電話數據(採集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2日),繪製出不同的本地社區中數百萬人的移動軌跡。他們將這些數據與一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相結合,從而確定潛在的高風險場所和危險人群。

他們的模型準確預測了10個最大都市區(如芝加哥、紐約市和舊金山)的每日確診病例數。這些移動數據的精細度讓研究人員可以模擬人們常去的20個類別近55.3萬個不同地點的每小時感染情況——這些地點也被稱為「興趣點」。論文作者的模型預測,這些地點中的少數,如全服務餐廳,貢獻了大部分的感染病例。比如,在芝加哥都市區,10%的興趣點貢獻了興趣點預測感染人數的85%。

該模型還預計,低收入群體較高收入群體更易被感染,因為他們無法大量減少移動,而且他們去的地方更小更擁擠,這也會增加感染風險。舉例來說,相比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常去的便利店每平方英尺的人數要高59%,這裡的顧客平均停留時間也要多17%。

通過模擬哪些人容易在哪些地方受到感染,論文作者還估算了不同的重新開放策略的效果,他們認為其模型可以為重新開放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例如,預測顯示,將場所佔用率控制在其最大容量的20%,能減少80%以上的新增感染,但到店顧客總人數只會減少42%。(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新模型揭示:餐館是感染新冠「熱點」場所
    來源:中國科學報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餐館、咖啡館和健身房等人群聚集的地區通常會出現病毒暴發。現在,利用手機數據繪製的人群活動地圖表明,美國城市中大多數新冠感染可能都與這些場所相關。這一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的新模型,同時發現減少場館佔用率可顯著降低感染人數。為了預測人們的活動如何影響病毒傳播,研究小組將手機應用程式中的匿名位置數據輸入到一個簡單的可估計疾病傳播速度的流行病學模型中。
  • 新模型揭示,餐館是感染新冠病毒「熱點」場所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餐館、咖啡館和健身房等人群聚集的地區通常會出現病毒暴發。現在,利用手機數據繪製的人群活動地圖表明,美國城市中大多數新冠感染可能都與這些場所相關。這一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的新模型,同時發現減少場館佔用率可顯著降低感染人數。
  • 新模型揭示餐館是感染新冠「熱點」場所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餐館、咖啡館和健身房等人群聚集的地區通常會出現病毒暴發。現在,利用手機數據繪製的人群活動地圖表明,美國城市中大多數新冠感染可能都與這些場所相關。這一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的新模型,同時發現減少場館佔用率可顯著降低感染人數。
  • 美預測新冠病毒傳播高風險場所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了一項根據美國大數據開展的流行病學建模研究,結果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模型顯示,降低這些場館的使用率,或能讓預測的感染人數大幅降低。
  • 新研究揭示新冠傳播風險最高活動場所
    據紐約郵報報導,根據周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餐廳、健身房、酒店和宗教場所等10%的場所可能會造成80%的感染。萊斯科維奇教授表示,將這些機構的客流容量降低到20%,可以減少80%的傳播。來自西北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來自10個主要城市的9800萬美國人的手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城市包括紐約、費城、華盛頓特區、洛杉磯、芝加哥和休斯頓。研究人員追蹤人們到餐館、咖啡館、雜貨店、健身房和酒店,以及醫生辦公室和禮拜場所的活動,同時觀察他們所在地區的新冠病毒數量。
  • 日本科學家演示新冠如何在飯桌上傳播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研究者演示了新冠病毒如何在咖啡店或餐館的四人餐桌上傳播。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科學家聯合神戶大學的同事一同展示了一名新冠病毒攜帶者與其他三人共同就餐時病毒可能發生怎樣的傳播。
  • 《自然通訊》:新冠病毒已發現1.2萬種突變,沒有增加傳播風險
    》雜誌近期發布一項對新冠病毒1.2萬種突變型的研究顯示,當前的突變不會對病毒傳播感染風險造成明顯影響。倫敦大學學院Francois Balloux,Lucy van Dorp等多位病毒遺傳學家研究組從99個國家搜集了4.6萬個病毒樣本,通過實驗及數據證明這些突變都是中性的,沒有一個比當前的病毒平均傳播力顯著增加。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是近期以來關注的焦點,此前多項研究稱這種突變使病毒結合力增強10倍,有可能導致感染風險驟增。
  • 實驗告訴你,新冠病毒在餐館中傳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近來全球新冠病毒傳播仍處於上升趨勢,但相較於之前的狀態增速有所放緩,各個國家也紛紛針對病毒的各項機能展開實驗。據《鏡報》5月22日最新消息,日本最近在一個黑光實驗中完美地向我們展示了新冠病毒在餐館的傳播速度有多快。日本的這項實驗在日本公共廣播機構NHK的協助下展開。
  • 研究表明:全美這些場所最易感染新冠
    這項研究周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研究表明,減少此類場所(包括餐廳、健身房、咖啡廳和酒店)的最大容量,可以大大減慢疾病的傳播速度。該模型還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中存在嚴重的種族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現象。研究人員檢查了每個地區的新冠病例數,並仔細研究了人們去過某些非住宅地點或「目標場所」的頻率。這些場所包括雜貨店、健身中心、咖啡館和小吃店、醫院、宗教場所、酒店和汽車旅館以及提供全服務的餐廳。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其中新冠患者呼出氣的新冠病毒陽性率高達約27%(總樣本量n=52),而新冠患者的所處環境相關物表的陽性率只有5.4%(總樣本量n=242)(每平方釐米檢出7-1700 個新冠病毒核酸)。此外,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部分樣品如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高達6000個病毒核酸每立方米,但由於醫院通風等措施,空氣中新冠病毒濃度偏低,低於RT-PCR檢測限。
  • 學術頭條:褪黑激素或有助治療新冠,微生物能在太空中採礦,我國開展...
    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貂和人類之間雙向傳播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醫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荷蘭16個水貂養殖場爆發疫情的SARS-CoV-2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顯示,這種病毒在人與水貂之間以及水貂與人之間傳播。
  • 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12億人次旅客中僅有44例或與飛行有關的病例《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報導:前不久,有關機艙內可能發生新冠病毒二次傳播的相關推論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那麼,旅客在機艙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究竟如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初至今搭乘飛機出行的約12億人次旅客中,共計報告44人可能在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國際航協據此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低,與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相當。安全是航空業的重中之重。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西安嚴格防控措施
    12月16日,6時30分自駕前往金普新區金髮地大市場購買牛肉,7時到達市場,步行進入肉類售賣區,7點30分離開,9時步行前往君誼康健按摩店按摩,10時步行前往餐館工作。12月13日、15日、17日,除在餐館工作外,無其他特殊行程。12月18日,轉運至集中隔離酒店。
  •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2020-04-22 09:39:13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王洪春 | 字號:A+ | A-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新京報訊
  • 張文宏:病毒變異是自然現象 風險最高的人群應最先接種疫苗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的新突變株,可能會加速病毒在英國的傳播。英國倫敦地區隨之宣布採取最高等級(4級)的防疫措施。如何看待病毒變異與疫苗接種?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昨天凌晨發微博說,新冠病毒變異在意料之中,風險最高的人群應最先接種疫苗。
  •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力高出70%!疫情或影響部分學生考研
    新冠病毒變異後 傳播力高出70%! 倫敦宣布緊急封鎖 據海外網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科學家們證實,在英國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新變種的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英國方面表示,新變種有可能已傳到國外,目前最迫切工作是確保這一變種病毒不會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研究者們回顧了1至6月關於新冠病毒體內變化的大量證據,包括尚未正式發表的預印本論文,最終從上千項相關研究中篩出79項,還將此前關於SARS和MERS-CoV的同類研究一併進行了回顧對比。綜合來看,除了病毒載量高峰出現得早之外,新冠病毒在不同人體內的持續脫落時間也有差異,在上呼吸道中的平均脫落時間是17天,但最多有發現達到83天的。
  • 不同種變異新冠病毒在多國傳播 我國正開展傳播風險等研究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導嚴重的新冠病毒變異體在英國部分地區被突然發現後,正在多個國家不受控制地快速傳播。馮子健稱,對病毒變異的情況,中國疾控中心正在利用國際基因資料庫,對包括變異病毒的傳播風險、是否會造成全球擴散、是否未來會成為主流毒株、我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防範等問題進行認真的研究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