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紛紛站出來澄清事實、講述道理、駁斥謬論。病毒溯源「對傳染病防治意義重大」。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的最早發現者、埃及病毒學家阿里·穆罕默德·扎基博士認為,人類對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回擊謠言最有力的武器是進一步的科學思考與求證。日本國立長崎大學病毒學家北裏海雄說,病毒溯源、尋找中間宿主、研究病毒進入人群的傳播途徑,對於徹底切斷病毒傳播,意義十分重大。
-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近親
美媒稱,據英國《自然·新聞與評論》雜誌報導,科學家在柬埔寨和日本實驗室儲存的冷凍蝙蝠與蝙蝠糞便裡,發現兩種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病毒。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5日報導,在新冠病毒持續在全球傳播之際,科學界從未停止尋找這種病原體的源頭。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日本國立長崎大學病毒學家北裏海雄說,病毒溯源、尋找中間宿主、研究病毒進入人群的傳播途徑,對於徹底切斷病毒傳播,意義十分重大。《柳葉刀》總編理察·霍頓指出,我們確實要了解這種病毒的起源,知道它來自於哪裡,了解它的傳播過程,進而減少傳播到人類的風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國屏表示,病毒溯源「對傳染病防治意義重大。
-
呼吸是新冠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要茂盛團隊與北京市朝陽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合作開展研究,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且呼出氣中大部分顆粒都小於PM2.5,從而進一步揭示氣溶膠傳播擴散新冠病毒的事實,為未來更好阻斷空氣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
美媒:科學家在柬埔寨發現新冠病毒近親
美媒稱,據英國《自然·新聞與評論》雜誌報導,科學家在柬埔寨和日本實驗室儲存的冷凍蝙蝠與蝙蝠糞便裡,發現兩種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病毒。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5日報導,在新冠病毒持續在全球傳播之際,科學界從未停止尋找這種病原體的源頭。
-
新冠病毒何時進入巴拿馬?科學家:2月中旬已「隱性」傳播
【南美僑報網劉大美編譯】巴拿馬高爾加斯醫療研究所(ICGES)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巴拿馬報告首例感染者時,新冠病毒早已在境內「隱性」傳播了兩到三周時間。巴拿馬《新聞報》8月10日報導,通過開展基因組分析和流行病學數學建模,來自ICGES的科學家正試圖揭示「新冠病毒如何入境巴拿馬」的謎底。針對疫情前五周的研究結果初步證實,該病毒早在今年2月中旬就已抵達巴拿馬。
-
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12億人次旅客中僅有44例或與飛行有關的病例《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報導:前不久,有關機艙內可能發生新冠病毒二次傳播的相關推論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那麼,旅客在機艙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究竟如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初至今搭乘飛機出行的約12億人次旅客中,共計報告44人可能在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國際航協據此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低,與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相當。安全是航空業的重中之重。
-
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 挪威醫師稱其傳播能力更強
挪威衛生機構證實,在中部城市特隆赫姆發現一種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它的傳播能力更強。按他的說法,挪威衛生機構認定,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更快。據拉美社哈瓦那10月6日報導,這項研究由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完成。研究稱,通過將新冠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與培養基或上呼吸道黏液混合,並將混合物應用於從屍檢樣本獲取的人體皮膚上可以發現,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為9小時,而甲型流感病毒為1.8小時。
-
唱歌比說話更易傳播新冠病毒?科學家:音量才是關鍵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8月20日報導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當地時間8月20日表示,就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而言,唱歌並不會比說話更加危險,同時解釋稱,音量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上周,英國政府修改了指導意見,允許專業人員和業餘人員恢復排練和音樂表演。
-
新冠病毒或於去年9月就在義大利傳播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劉霞)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腫瘤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去年9月就已經在義大利傳播,遠早於武漢出現疫情的時間,也較目前義大利官方確認首例新冠患者出現的時間(2月21日)提前了5個月
-
雙語|研究:新冠病毒或藉助大氣汙染物顆粒傳播
科學家日前在空氣汙染物顆粒上發現了新冠病毒,他們正在研究,這是否能使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增加感染人數。這項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目前還不清楚新冠病毒是否能在汙染顆粒上存活,以及病毒數量是否足以致病。另外兩個研究小組指出,空氣汙染顆粒可能有助於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傳播得更遠。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印度政府學者否定該論文的準確性,但沒有給出詳細解釋。
-
日本研究人員:新冠病毒能在皮膚上「存活9小時」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18日報導,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在人體皮膚上的活性可持續9個小時,相比之下,導致流感的病原體在人類皮膚上的存活時間約為1.8小時。這一研究本月發表在《臨床傳染病雜誌》上,研究表明,為對抗新冠病毒大流行,人們需要經常洗手。
-
11月5日,日本教授成功合成了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為了控制疫情,各國都採取了相當多的措施。從政府層面來說,各國政府都實行了力度不一的封鎖政策,而從科學層面上來說,各國都有許多科學家針對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疫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1月5日,一位日本教授成功人工合成了新冠,這對於人類研究新冠病毒的特性是非常有幫助的。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
-
新冠病毒去年9月或已在義大利傳播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腫瘤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去年9月就已經在義大利傳播,遠早於武漢出現疫情的時間,也較目前義大利官方確認首例新冠患者出現的時間(2月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觀察者網 訊)新冠病毒起源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在全球範圍開展國際科學研究與合作。近期,日本科學家又有所發現。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