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緯度和新冠的關係,有些區域要警惕

2020-12-11 騰訊網

溫度和新冠傳播有沒有關係?前兩天我分享了一篇研究

最近,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了溫度對新型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根據歷史上對各種病毒的研究,我們發現,很多傳染病都呈現出了一定的季節性流行規律,而這個規律背後可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比如大家熟悉的流感就是個典型。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傳染病的波動,主要集中在溫帶區域,而在熱帶區域卻波動較少。所以,溫度的影響,一定有其更深刻的邏輯。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其實大範圍集中在一個北緯30°-50°的狹窄區域,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伊朗,義大利,而與之對應的是,熱帶區域,比如印度、新加坡等國家發病率卻很低。

而這條帶,我們將其和氣候上的1000hpa 溫度圖放在一起,如下圖所示

會發現,比較有特點的是,這幾個發病人數非常高的地方,都處於一條線上,就是上圖的黃色區域。

作者還了一個算法,他們不再用1000hpa溫度,而是換成2米溫度(這個為啥得請氣象學大佬解讀,我不懂)

結果,依然一致:

這些區域依然處於同一個區域,就是圖中的淺藍色區域。

而這些區域,平均溫度(5-11℃)和相對溼度(RH,47-79%)存在驚人的相似性。

這就很有意思了,這意味著,病毒,很有可能在這個溫度和溼度範圍內會有很大的傳播。這一點,和我介紹的另一篇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傳播,在某個溫度範圍可能是最高的,超過這個溫度或者低於這個溫度,都可能沒那麼強。

如果這項研究是真實的話,那麼,當前流行的地方是這樣的情況

而未來一個月,這個溫度溼度區域會是這樣子的,1000hpa,也就是圖中的黃色區域

而處於整個黃色區域的大城市名單如下:

分別是倫敦,曼徹斯特,柏林,布拉格,漢堡,溫哥華,紐約,華沙,格拉斯哥,基輔,聖路易斯和北京。

所以上述地方要趕緊加強防禦。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緯度和溫度與新冠傳播有關聯,這些地區未來或有風險
    此次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最早暴發於中國的湖北,隨後通過全球旅行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主要沿狹窄的東西向地帶展開,疫情的中心大致在北緯30°-50°區域;從韓國,日本,到伊朗和義大利北部。在伊朗意外暴發後,研究團隊最早在2月下旬製作了這張地圖。此後,出現社區傳播的新地區包括美國西北部和法國。
  • 新冠病毒傳播與溫度和緯度相關?模型預測社區傳播危險地區或北移
    3月9日,美國馬裡蘭大學和伊朗的研究人員在SSRN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分析了溫度和緯度與COVID-19的相關性,並通過簡化的天氣模型預測COVID-19的潛在擴散,幫助公共衛生工作集中在監測和遏制上。
  • 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記者 張素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
  •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自然消失?跟溫度有啥關係?丨追問新冠肺炎
    很多人據此推測甚至期盼:新冠病毒會不會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自然消失?還是別瞎猜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吧。前幾天,在線預印平臺SSRN發布了一篇論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氣溫和緯度特徵,預測了新冠肺炎潛在的季節性。論文作者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馬裡蘭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中心等研究機構。目前該論文還未經過正式同行評議。
  • 溫度、溼度、緯度……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社】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這些地點還有共同點,「疫情暴發時間與年度溫度周期的最低點重合,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溫度相對穩定」。該科研團隊又使用天氣模型,預測未來幾周內最有可能出現新冠肺炎社區嚴重傳播的高風險區,包括東北亞、中亞、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等。這份「走廊」地圖最早繪製於2月下旬。
  • 警惕!預約新冠疫苗電信詐騙
    警惕!冬季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當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是,疫情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近期個別地區發生境外輸入、本地散發病例,可以看出,新冠疫情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與我們共存。進入秋冬季,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也正是一些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應繼續保持對新冠疫情的警惕性和防範意識,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相關規定。春運將至,除了季節性因素帶來的疫情高發風險之外,返鄉、外出人流勢必會有所增多,這對各地疫情防控都是一場「大考」。
  • 鍾南山:警惕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此外,在疫情被控制後,無症狀感染者在傳播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也要引起注意。吳尊友建議,病毒不會從天而降,要特別留意境外輸入受汙染的貨物和貨櫃,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管理。警惕!北京一地升級為中風險地區據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通報稱,12月19日起,將朝陽區漢庭酒店大山子店(包括底商)劃為中風險地區。
  •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科研人員:警惕傳播新方式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 2月28日,浙江大學官方微信號發布《浙大團隊首次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警惕新的傳播方式》。
  • 人類要警惕了,新冠病毒已蔓延到南極,或被冰封,多年以後重啟
    新冠病毒或被冰封而新冠病毒蔓延到了南極,這些感染的人群,在進行戶外運動的時候,那麼病毒可能會隨著氣溶膠以及戶外的排洩物和垃圾等最後永久停留在南極。另外,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動物,目前已報導的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包括貓、狗、虎、獅、雪豹、水貂六種,分別屬於哺乳綱食肉目下的貓科、犬科和鼬科,最近英國新變異的毒株能使本來不感染小鼠的新冠病毒毒株
  • 金鐘派出所提醒您:警惕「預約新冠疫苗」詐騙
    金鐘派出所提醒您:警惕「預約新冠疫苗」詐騙 2021-01-1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使得新冠病毒汙染機會增大。第二,隨著北半球冬季到來,溫度...
    【警惕!2天6地冷鏈環境中檢出陽性】11月13日—11月14日,河南鄭州、山東濟南、山東梁山、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6地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因為境外全球新冠疫情變得更加嚴峻,單日全球報告病例數超過了50萬例,這使得新冠病毒汙染機會增大。
  • 警惕新冠「物傳人」
    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該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 補漏洞,防止二次傳播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介紹,新冠病毒喜歡低溫環境,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
  • 印度科學家證實:冬季氣溫低致新冠傳播驟增,高緯度寒冷國家面臨更大風險
    科學家又一項研究證實,冬季氣溫較低將會導致新冠病毒傳播增加。來自印度的研究人員探討了一個國家的平均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環境溫度較低和大規模爆發的國家之間存在重大關聯:- 大多數COVID-19病例較高的國家/地區位於較高的緯度/寒冷地區。- 環境溫度與COVID-19病例數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 國外研究發現 新冠病毒在冷藏和冷凍的魚類和肉類中可存活三周以上
    三周後新冠病毒仍存活研究人員把新冠病毒添加到從新加坡超市採購來的鮭魚片、雞肉和豬肉片中,將試驗樣本儲存在三種不同的溫度(4°C、零下20°C和零下80°C)下,並分別在1天、2天、5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作為試驗樣本的食物三周後仍被新冠病毒汙染。不管是在冷藏溫度4°C的環境下,還是在冷凍溫度零下20°C的環境下,試驗樣本中存在的具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的數量都沒有減少。存在食品傳播病毒引發疫情的可能這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生物學預印網站bioRxiv上,未經同行評審認證。
  • 失去嗅覺和味覺?這些真的是新冠病毒「新...
    但目前關於該腳部症狀與新冠病毒感染的關聯性如何,仍無充分的科學證據和明確的研究,這種症狀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也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深入的研究。 2 在其他的研究中,嗅覺和味覺的喪失、頭痛頭暈等症狀也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現,但關於這些症狀與新冠病毒的確切關係,尚缺乏病毒學致病機制等方面的深層研究支持,不能確定它們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症狀。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來源:新華國際頭條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 警惕!突然失去嗅覺、味覺?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徵兆!
    突然失去嗅覺、味覺或是感染新冠病毒的徵兆「最近吃什麼都沒味兒,鼻子也不靈了。」這是感冒後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失去嗅覺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造成嗅覺的障礙;而味覺減退則是因為感冒後病毒感染導致味覺神經的敏感性減退,因此味覺也會出現障礙。
  • 緯度的確影響人的四肢長度,但關係卻不簡單
    自20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們推測人類對與環境的適應基於地理緯度,讓散熱效率最有益。處於溫暖氣候的人群往往四肢修長、身體較窄,而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人四肢較短、體型更寬。這些理論基於19世紀發展的兩條科學法則,今天我們稱之為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和艾倫法則(Allen『s rule)研究人員利用四個地理區域的人群,研究了身體比例和緯度之間的關係。研究人群分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非,溫帶歐洲和北極。Savell 和同事們選用了同樣的分組別以獲得對比數據。
  • 中國氣候帶和溫度帶的劃分區域(原創·首發)
    知地理,行天下,小夥伴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而且十分有趣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覆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說氣候之前先問一下,冬季裡我國哪個地方溫度高?哪個地方冷?無疑都會說海南省,東北地區。那麼夏季哪個地方比較涼爽呢?如果按照冬季夏季相反的原則,東北冷?錯!錯!他也熱的不得了。答案是:青藏高原。(沒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