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風生物梁峻彬:基因編輯技術正開闢全新藥物領域「星醫療」

2020-12-04 聯想之星4469

本月初,瑞風生物宣布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作為一家擁有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領先基因編輯療法公司,瑞風生物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繼續推進現有創新療法的研發進度,加快技術迭代和人才體系建設。近日,瑞風生物CEO梁峻彬博士分享了對基因編輯的獨到見解。

瑞風生物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為核心技術的藥物創新企業,目前處於臨床前階段。團隊成員既包括國際知名基因編輯領域科學家和具有國外頂尖臨床機構科研經歷的歸國學者,也包括基因行業具有成功創業經驗的創業者,是國際上最早應用基因編輯探索遺傳疾病治療的團隊之一,並持續在地中海貧血、眼科遺傳病等疾病方向積累了開創性成果,在包括基因編輯工具創新、新型動物模型構建、多層次藥效和安全性評估等層面擁有高水平的經驗積累,發展了體外細胞治療(ex Vivo)和體內藥物(in Vivo)兩大藥物創新平臺。

瑞風生物的使命是基於革新性的基因編輯技術,為嚴重疾病患者提供可及性和治癒性藥物。目前在血液系統、眼科、呼吸系統和神經中樞系統等皆有管線布局,其中進展最快的β-地中海貧血基因編輯療法多項核心參數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梁峻彬獲中山大學博士學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作為連續創業者,梁峻彬曾聯合創辦安諾優達基因科技,領導公司成長為中國基因測序行業的頭部企業。此前曾任職於深圳華大基因和中科院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梁峻彬擁有超過10年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領域創新和商業管理經驗積累,對技術發展趨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理解。梁峻彬曾被評選為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領軍人才,獲得廣州市開發區創業英才認定,申請和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近70項,參與發表國際同行評審學術論文15篇,被引用超過一千多次。

以下為採訪實錄,enjoy~

問:作為連續創業者,您為什麼會有創辦瑞風生物做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的想法?

梁峻彬:根源上說,我覺得是自己對基因領域發展的基本認識驅動了我去做這個事情。從讀研究生到後面參加工作,我就沒離開過基因研究和應用這個領域。第一次創業做的是NGS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親歷和見證了基因組學產業發展的繁榮和持續增長,並且已經在臨床轉化應用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基因技術必然會經歷從讀懂到改寫再到設計三個發展階段,對應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

2013年的時候我關注到張峰團隊把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極其高效地應用到了真核細胞中,覺得這個新一代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成為未來藥物研發的核心工具。基於自身興趣和對基因行業發展脈絡的感知,我也一直關注基因編輯領域的進展,對這個技術發展和應用也有了深刻的認知,因此籌備新的創業的時候就決定參與到這一技術浪潮中,相信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會塑造一個全新的生物醫藥格局,它不只是技術工具,也是藥物本身。

問:創辦公司最初的團隊組建往往是一開始最大的挑戰,當時組建團隊順利嗎?

梁峻彬:作為連續創業者,對於公司的初創和發展的各個層面我有相對系統的把握。在團隊組建層面比較順利,團隊成員都看好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作為藥物的價值。基因編輯歸根結底是一個分子生物學技術,所以當時在考慮組建團隊的時候,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立足點,最終才能真正建立以技術驅動成長的創新公司。

恰好我們這個組合也都具備這點,融合了國內外學術訓練背景和產業實踐能力,包括團隊中的黃軍就教授在基因編輯這個領域有非常深的積澱和學術履歷,也曾被評為2015年《Nature》十大科技人物。我自己也有操盤企業的經驗,所以可以說我們比較幸運,這個組合奠定了公司紮實的技術基礎。目前,我們持續在做人才和組織建設,吸引更多對藥物研發和註冊有經驗的人才加入。

問:可以詳細介紹下瑞風生物的成長路徑嗎?

梁峻彬:瑞風生物還是非常年輕的,是2019年初在廣州成立,我們專注於基因編輯為核心技術的創新藥物開發。

在適應症上,我們首先著手的是β-地中海貧血,目前已經拓展到其他多個疾病系統。我們一共經歷了兩次融資,包括早期的天使投資和最近完成的新一輪融資。

在團隊上,我們已經從最初的創始團隊拓展到了包括早期研發、藥學平臺、生產和質量體系在內的成型團隊,吸引了來自藥企、生物技術公司和海外研究機構的人才加入。後面還會隨著研發的推進進一步擴大。

問:瑞風生物是如何布局產品管線的?各管線現在分別處於怎樣的進展?

梁峻彬:在產品管線的布局方面,我們是基於對基因編輯這個技術特點本身的認知,同時考慮商業化的可行性,在這個基礎上去做治癒性的藥物,而不是改善性藥物,定位於那些未被滿足的疾病治療需求。基因編輯是個底層技術,有非常好的普適性。因此,我們在管線上有遺傳性疾病和高發嚴重疾病。管線目前涵蓋血液系統、眼科和呼吸系統等多個方面的適應症。β-地貧基因編輯療法進展比較快,預期明年準備申報IND,其他的管線各自在細胞、動物和工藝層面都有一些不錯的進展。

問:基因編輯目前面臨哪些共性的困難和挑戰?對此,瑞風有哪些創新和解決辦法?在這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心得能和我們分享?

梁峻彬:藥物最終還是離不開安全性和有效性。基因編輯藥物是新事物,還是要謹慎探索,目前的挑戰很多,技術層面包括載體和脫靶兩塊。

載體方面和傳統基因治療面臨相同的挑戰,主要是針對In vivo治療上,包括遞送效率、特異性和表達持續性等,目前有生物和化學載體兩大類,AAV會涉及更多,在這個層面我們會結合自己研發和外界合作方式。這是行業面臨的技術挑戰,需要合力解決。

在脫靶問題上,包括整個編輯系統的設計,編輯參數選擇,以及質量方法評估,需要技術支撐,也需要很多經驗積累,結合分子、細胞和基因組學的技術能力。就具體的應用場景而言,我們能夠持續優化解決瞬時表達導致的脫靶問題,而對編輯系統的長期表達帶來的問題,目前業界和學術界的積累還是比較少。

總體而言,基因編輯藥物比較特殊,它針對目標基因序列進行改變,因此首先要在基因水平去尋找方案。我認為數據科學和實驗科學都需要考慮,我們自己建立了一個數位化藥物開發平臺,結合了基因組學和信息學,有一部分精力就是去做這個事情。

問:瑞風生物特有TIPBIG——數位化藥物開發平臺,它有哪些特色和優勢?該技術未來前景和積極意義有哪些?

梁峻彬:我認為藥物研發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信息化和數位化。醫學已經從古代的中草藥走到了今天的基因和細胞療法,從定性走向精準定量。TIPBIG是瑞風生物的基因組學和信息學技術驅動的藥物創新平臺,反映了藥物研發的一個新形態。我們做這個也是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本質特徵出發。與其他藥物不一樣,它有極其簡約的成藥邏輯,作用於基因水平的靶標,直接改變生命的底層編碼。對基因的認識使得我們知道這個特徵是可以被數位化描述的,它的成藥策略也可以在計算機上直觀模擬和呈現,甚至不需要像化藥一樣經歷高成本的化合物篩選。TIPBIG這一數位化平臺上目前也在不斷完善,可以進行基因編輯系統的創新和優化、成藥策略比較、在靶和脫靶研究等工作。我認為信息化平臺會逐漸成為藥物開發一個必然的工具,有機會解決藥物研發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痛點。

問:國內CRISPR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近日國內首個基因編輯藥物的IND獲得藥監局受理,你對未來趨勢怎麼看?

梁峻彬:這說明監管部門對這個藥物方向創新的支持。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闢一個全新的藥物領域,處於早期階段,談競爭為時尚早,反而需要有更多的企業參與推動行業發展,達成行業共識,幫助監管機構完善法規和指南。基因編輯會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適應症。特別是針對致死致殘性遺傳病和致命性惡性腫瘤的藥物,能極大地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此外,基因編輯技術對整個藥物行業的研發也會很有價值,藥物靶點發現過程得以更快和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基因編輯藥物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行業的上下遊配套其實也是不充分的,需要時間完善。

問:基因編輯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會對全球新藥研發產生哪些影響?

梁峻彬:這次諾貝爾化學獎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基因編輯上,對相關科研、臨床轉化和產業投資都是正向激勵。各個藥物方向的企業也會更願意去嘗試基因編輯技術來助力研發,投資者也會為這一方向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從缺乏藥物的遺傳病治療,複雜疾病的基因調控療法,到通用性的癌症免疫細胞療法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最終有機會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長遠而言,行業中會不斷出現優秀的基因編輯企業和重磅藥物。此外,該技術也會在更多方面展示出深遠的全球性影響:強大的生命科學研究基礎工具,快速發現各種疾病的藥物靶點、快速診斷、合成生物學創新等。諾獎的授予是一個助推劑。

問:對於目前行業現狀,您覺得有哪些需要呼籲的呢?

梁峻彬:我覺得任何行業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從我個人的了解來看,目前行業中的公司還是很優秀的,基因編輯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行政監管機構和業界對它的認知是有差距的,要避免形成錯誤的觀點,更多行業對話是需要的,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多深入理解。另外,對於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轉化還是要有敬畏之心,並給予耐心和時間。

問:您對瑞風生物有哪些規劃和目標?

梁峻彬:瑞風生物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始終圍繞解除病人痛苦為願景,以革新性的基因編輯技術為核心,開發具有可行性和治癒性藥物。藥物開發伴隨大量技術創新,我們具備十年磨一劍的心態,努力成長為這一領域具有引領性競爭力的企業。短期而言,我們會建立一個包含從早期研發到藥物生產的穩健人才和技術體系。在產品上,我們爭取讓我們正在開發的β-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儘早上市,造福患者。

相關焦點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金匙醫學」致力於通過將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於病原診斷,解決病原診斷的檢出率、時效性和準確性等一系列難點,讓眾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 專注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金匙醫學」完成2.3億元C輪融資 據悉,「瑞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雅惠投資領投,現有股東聯想之星繼續加碼跟投,強雲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 紅杉積極布局基因編輯技術 諾貝爾化學獎或引領基因編輯站上風口
    「博雅輯因」獲4.5億元B輪融資 博雅輯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4.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三正健康投資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雅惠投資、崑崙資本跟投,公司現有投資者IDG資本、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松禾資本跟投。公司表示,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推進研發管線臨床轉化並進一步擴充團隊。 博雅輯因是一家致力於通過國際前沿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以及開發創新療法的生物醫藥企業。
  • ...聯想之星被投企業啟函生物進展獲《科學》雜誌報導「星醫療」
    2017年11月,合成生物學家楊璐菡博士與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雙院院士、哈佛大學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杭州啟函生物,致力於使用世界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生產出可用於人體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解決中國和世界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目前,人類器官移植供體是嚴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 基因編輯技術熱度持續,如何抓住諾獎產業化機遇
    提起基因編輯技術,更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場景。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贍養人類》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遙遠的外星,有的人用基因技術優化後代,讓後代變得越來越聰明。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兩位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方面取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幻之光照進了現實。
  • 瞄準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普瑞金生物」完成1.4億元B輪融資
    據悉,「普瑞金生物」宣布完成1.4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並啟動港股IPO進程。本輪融資由海爾醫療領投,其他投資方還包括華邦生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等,以及現有股東國科嘉和繼續參投。「普瑞金生物」是一家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藥物研發企業,可以為CAR-T領域的客戶提供質粒、重組慢病毒、CAR-T以及質量研究和管理體系等CMO/CDMO服務。公司產品管線包括TCR-T、CAR-T、幹細胞等多個領域產品。
  • 揭開基因編輯技術的神秘面紗,它將這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提起基因編輯技術,更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場景。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贍養人類》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遙遠的外星,有的人用基因技術優化後代,讓後代變得越來越聰明。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兩位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方面取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幻之光照進了現實。那麼,被稱為"基因剪刀"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究竟是什麼?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在這一年的年末,極客公園選取了十二個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分為人類醫療實踐、動植物基因編輯探索、基因編輯技術進展三大類,與諸位讀者分享。人類醫療實踐新突破基因剪輯給「泡泡男孩」換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給小男孩移植正常的新皮膚 圖|連線)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 (簡稱 SCID) 是一種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由於患此病的多為年幼的男孩,而且他們身上往往會長滿會腐爛的水泡,因此患者又被稱為「泡泡男孩」。
  • 將單細胞大數據用於藥物研發,「百奧智匯」完成A+輪融資
    所募集資金將用於「百奧智匯」進一步擴大和加速單細胞大數據及單細胞數據分析平臺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轉化應用,推進其單細胞大數據和分析系統在藥物新靶標挖掘、生物免疫學驗證、抗體開發、生物標誌物發現、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等方面建立起市場優勢;同時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商業化布局。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
  • 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治療能否掀起未來醫療新革命!
    在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治療遺傳疾病、腫瘤、心血管和代謝性疾病等已然成為本世紀的一大熱點領域。而說起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火爆的生物技術,那無疑就是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能夠為徹底治癒一些先天性遺傳病、腫瘤、愛滋病及其他惡性疾病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
  • 基因編輯療法再獲資本青睞,「博雅輯因」完成4.5億元B輪融資
    據悉,生物技術公司「博雅輯因」今日宣布完成4.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三正健康投資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雅惠投資、崑崙資本跟投,公司現有投資者IDG資本、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松禾資本跟投。 博雅輯因是36氪持續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是基因編輯領域的頭部企業,以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基礎,針對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並開發創新療法。
  • 「烯旺科技」在醫療領域做出突破
    多數市場機構預測,一旦石墨烯的製備技術和應用技術實現突破,將給多個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預計到2020年帶來千億規模的市場,包括新能源電池、半導體、航空航天......甚至是醫療。不過,目前產業界的聲音都集中在石墨烯電池、防腐塗料、供暖等領域。36氪近期接觸到的「烯旺科技」則是一家將石墨烯進行醫療產業應用的公司。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元C輪融資;榮昌生物ADC藥物...
    易凱資本連續在和元生物Pre-C及C輪融資中擔任財務顧問。 36氪首發 | 基因治療急速增長,「和元生物」完成超3億元C輪融資 9月23日,上海百試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正心谷資本和懷格資本聯合領投,高瓴創投、恩然創投、瑞和興業跟投。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峰瑞資本FreeS2018 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賀建奎事件」把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的策略之一)帶入了公眾的視野。隨著小分子和抗體領域技術手段的提升,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手段和工具去幹預這些靶點,希望這個定義被推翻,或者至少「不可成藥」靶點數量越來越少。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DeepTech方面認為,2019年生命科學領域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2019年,包括CRISPR基因編輯在內,合成生物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將繼續取得革命性突破,並進一步改變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也改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全球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領域市場規模日益龐大。
  • 瞄準千億美元級抗體藥市場,「仁源欣生」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
    動物模型特別是小鼠模型通常應用於生命科學的科研和藥物開發之中,具有廣泛的需求。36氪近日接觸的「仁源欣生」就專注於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是一家基於全新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的高科技公司。與競品相比,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專注於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的底層開發,這項技術能夠顯著減少基因組人源化動物模型產生的時間和成本,從而建立具有極高醫藥研發價值的動物模型平臺。目前,「仁源欣生」正在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
  • 聚焦核酸幹擾(RNAi)藥物,「聖諾製藥」完成7.3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
    RNA幹擾(RNAi)是一種小幹擾RNA(siRNAs)通過降解靶基因mRNA分子來沉默基因表達的生物學過程。「聖諾製藥」利用通過專利肽納米顆粒(PNP)製劑輸送到體內靶細胞的化學合成的RNAi觸發器(短幹擾RNA或siRNAs),開發出新的藥物。 siRNA在細胞內降解mRNA的機制可概述如下:由納米顆粒傳遞的siRNA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
  • 基因編輯,是未來,還是災難?
    其實,眼底黃斑病變的治療方法並不少,但細胞替代治療、基因治療因為技術尚未成熟,藥物、手術等傳統方法的治療都不甚理想,加上燕子媽媽的身體原因,鄭州、北京多家三甲醫院的眼科醫生都「評估說不能手術,只能定期打針,緩解。」 我們都以為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癌症那樣的惡性疾病,但有時只是一個眼病也足夠讓人束手無策。
  • 融資丨攻克「鹼基基因編輯」核心技術,「正序生物」獲4000萬天使輪...
    正序生物由基因編輯治療相關領域的四位科學家聯合創立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陳佳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楊力教授、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殷昊教授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貝教授聯合創立了正序生物。四位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在正序的管線研發中無縫銜接,為正序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護航。
  • 用基因編輯治療人類罕見遺傳病,「輝大基因」獲得逾億元A輪融資
    據悉,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公司「輝大基因」,宣布獲得逾億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的領投方為辰德資本,跟投方為藥明康德、惠每資本、雅惠資本,老股東夏爾巴投資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核心臨床管線的推進,組建研發與臨床前研究團隊以及開展GMP級生產車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