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規則改變者」:對細菌的了解和利用 人類才剛開始

2020-11-26 cnBeta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充分了解這些微生物及其對地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歷史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世紀前就在利用細菌來發酵食物和飲料,比如啤酒和麵包。

到了17世紀,人類才開始近距離觀察細菌。充滿好奇心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在檢查自己牙齒間的牙菌斑樣本時發現了細菌。在作品中,他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將自己潔白牙齒上的菌落描述為「一點白色物質,和『麵糊』差不多厚」。他將樣品置於複合顯微鏡下,發現這些微生物竟然在移動,它們是活的!

事實上,細菌是地球的「規則改變者」,它們創造了可供我們呼吸的空氣,在創造地球家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這些微生物的全貌。它們儘管十分微小,但對人類歷史和環境卻有著重大影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還有一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面。首先,我們將告訴你是細菌與其他類型生命的不同之處。

細菌的基本知識

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人類、動物和植物細胞所擁有的細胞核

如果細菌用肉眼無法看見,那我們怎麼能對它有這麼多了解呢?

細菌的大小通常從1微米(1米的百萬分之一)到幾微米不等。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強大的顯微鏡,使細菌放大,讓我們得以一窺細菌的內部運作機制,並將它們與其他生命形式(如植物、動物、病毒和真菌)進行比較。

細胞是生命的基石,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基因信息都包含在膜狀的細胞核中。這些類型的細胞被稱為真核細胞,有專門的細胞器,每個細胞器都有一個獨特的功能來維持細胞的功能和健康。

然而,細菌沒有細胞核,它們的遺傳物質或DNA在細胞內自由漂浮。它們也沒有細胞器,擁有不同的繁殖和交換遺傳物質的方法。這樣的細胞被分類為原核細胞。

除了基本的分類,科學家們還根據以下幾點將細菌分為不同的陣營:

(1)是否能在有(或沒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

(2)細菌的形狀,包括杆狀(芽孢桿菌)、環狀(球菌)或螺旋狀(螺旋菌);

(3)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這是根據染色試驗對細菌的分類,能深入了解細胞外保護膜的組成;

(4)細菌如何在環境中移動和尋找方向(許多細菌有鞭毛,這種微小結構能推動它們在環境中移動)。

我們將對包括細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在內的所有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的研究稱為微生物學,這門學科不斷積累著越來越豐富的知識,可以對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區分。

一些類似細菌的微小生物現在被歸類到古菌域(Archaea)。過去這類微生物與細菌一同歸為原核生物,但研究人員在了解到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後,現在將它們列為三域系統中的一個域(古菌域、細菌域、真核域)。

能量來源(和氣體副產物)

和人類、植物和動物一樣,細菌也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有些細菌是自養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利用環境中的陽光、水和化學物質等基本輸入來製造食物(以藍菌為例,它們藉助陽光來製造氧氣的歷史已經有大約250萬年了)。其他細菌被稱為異養生物,因為它們能以現有的有機物(如森林地面上的落葉)作為食物,從中獲取能量。

實際上,對細菌有吸引力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令人厭惡的,從洩漏的石油到核反應的副產物,從人類製造的垃圾到自然腐爛的生物體,細菌在各種各樣的基質中茁壯成長。

另一方面,細菌對特定食物源的偏好也可以造福人類。例如,義大利的藝術家們用細菌來消化過多的鹽和膠水層,從而延長那些無價藝術品的壽命。細菌回收有機物的本領也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考慮到它們本身就在地球表面——包括土壤和水體——扮演著回收者的重要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十分熟悉細菌在攝取能量時產生的氣味。它們在分解我們的剩飯剩菜,吸收營養物質,並釋放出氣體副產物。此時,你的垃圾桶裡就會散發出惡臭。然而,這一過程不止於此。你的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也會釋放出惡臭的氣體(主要為甲烷),沒錯,細菌也要為你的一些尷尬時刻負責。

一個大家庭

只要有機會,細菌就會生長並形成菌落。如果食物和環境條件適宜,它們會繁殖並形成名為生物膜(又稱菌膜)的粘性聚合體,存在於各種表面上,從溪流中的巖石到你口中的臼齒。

這種生物膜既有好處也有問題。一方面,它們使細菌在自然界中形成互惠的群落;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成為嚴重的威脅。例如,使用醫療植入物和設備治療病人的醫生會特別關注生物膜,因為這些表面是十分有利於細菌生長的場所。生物膜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對人體有毒甚至致命的副產物。

和城市裡的人一樣,生物膜中的細胞通過發送信息來相互交流,分享關於食物可得性和潛在危險的信息。只不過細菌不會打電話給它們的鄰居,而是通過化學物質將信息傳遞給附近的朋友。

當然,細菌也不怕獨自生存。事實上,一些物種已經發展出了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方法。當食物所剩無多,或環境條件變得更差時,這些細菌通過創造一種稱為內生孢子(又稱芽孢、內孢子)的堅硬外殼來保護自己,使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以保存細菌的遺傳物質。

有科學家甚至在一個100年前放置的時間膠囊中發現了細菌,還有科學家發現了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的細菌。這一切都表明,細菌可以自我保存很長時間。

現在我們知道,細菌只要有機會就會成為「殖民者」,那麼,它們是如何通過分裂和繁殖實現「殖民」的呢?

細菌的繁殖

細菌是如何產生菌落的?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一樣,細菌也需要複製自己才能延續。雖然人類和其他生物是通過有性繁殖來完成這一過程的,但在細菌的情況卻有所不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多樣性是一件好事。

生命會經歷自然選擇,或者說特定環境中的某些選擇力量,會使某種生命類型茁壯成長並繁衍更多。基因是指導細胞做什麼的基本單位——讓你的頭髮變成棕色還是黑色,或者讓你的眼睛變成褐色還是藍色。你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基因會形成良好的組合。此外,有性繁殖還會導致DNA突變或隨機變化,從而產生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越多,生物體越有可能適應環境的限制。

對於細菌來說,繁殖並不是遇到合適的同類並定居下來的問題;它只是複製自己的DNA並分裂成兩個相同的細胞。這個過程被稱為二分裂( binary fission),即一個細菌複製了自己的DNA,並將遺傳物質轉移到細胞兩端後,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由於這種繁殖方式產生的細胞在基因上與原來的細胞完全相同,因此並不是一個創建多樣化基因庫的最佳方式。

那麼,細菌是如何獲得新基因的呢?

事實上,細菌會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做到這點,最終實現基因水平轉移,即在不繁殖的情況下與其他生物體交換遺傳物質。細菌有好幾種進行基因水平轉移的方法,一種是依賴其他微生物和細菌,從細胞外的環境中獲取遺傳物質(通過質粒);另一種方法則是通過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一旦感染了新的細菌,病毒就會在新的細菌中留下之前細菌的遺傳物質。

交換遺傳物質賦予了細菌靈活的適應性,有些細菌在感受到環境中的壓力變化,如食物短缺或化學變化的時候,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好地理解細菌如何適應環境,對於理解和抗擊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細菌之間交換遺傳物質的頻率如此之高,以至於之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下次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無處不在的細菌

在更大的尺度上了解細菌,我們的問題不是「細菌在哪裡」,而是「細菌不在哪裡」。它們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一次完全掌握地球上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的數量,但有人估計,這個數字大約為5×10^28!

要確定細菌有多少種類,或者有多少可分類的類型,仍然困難重重。據估計,目前約有3萬個正式確定的細菌物種,但科學家仍在不斷地學習,以增加他們的知識基礎。研究者認為,我們還沒有觸及真實細菌種類數量的皮毛。

事實上,細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它們形成了一些已知的最早化石,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科學證據表明,25億至23億年前,藍菌開始在世界海洋中產生氧氣,從而形成了地球的大氣層,為眾多生命提供了充足的氧氣。

細菌可以在空氣、水體、土壤、冰和極熱環境中存活;它們可以生活在植物中,甚至在我們的腸道裡,在我們的皮膚上,以及其他動物的皮膚上。

有些細菌是嗜極微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承受極端的環境,要麼非常熱,要麼非常冷,或者缺乏通常意義上與生命有關的營養和化學物質。研究人員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細菌,這是地球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在水下熱液口和冰川中也發現了細菌。

不過,發現嗜極細菌的樂趣不僅僅屬於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乳白池(Opalescent Pool)等地,遊客們也能觀賞到這些細菌造就的美麗景觀。

太空中的細菌

有些通常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細菌,其感染太空人的機率可能更大。為了更好地研究太空飛行對細菌的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10年和2011年發射了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通常會在地球上引起可治療感染的微生物送入太空。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能夠以地球上沒有的方式形成群落。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對於改善太空人(以及地球上的人)的健康狀況有了更深的了解。

壞的細菌(對人類而言)

雖然細菌對於人類和地球的健康有著重要貢獻,但它們也有黑暗的一面。某些細菌具有致病性,能引發嚴重的疾病。

縱觀人類歷史,有一些細菌臭名昭著,能引起公眾的眼中焦慮。以鼠疫為例。導致鼠疫的細菌是耶爾森氏鼠疫桿菌,歷史學家認為,這種細菌不僅殺死了超過1億人,而且還塑造了歷史,甚至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抗生素或其他能夠治療感染的藥物出現之前,人類一直很難阻止細菌的肆虐。

即使在今天,這些致病菌仍然沉重地壓在我們的心頭。由於抗生素耐藥性,現有的治療手段可能會對一系列導致疾病——從炭疽熱、肺炎、腦膜炎、霍亂、沙門氏菌和鏈球菌性喉炎到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的細菌失效。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例子尤其明顯。這種細菌是葡萄球菌感染的罪魁禍首。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被稱為「超級細菌」,給醫院和醫療機構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病人在植入醫療設備和插入導尿管時更容易接觸到它們。

前面我們討論了自然選擇,以及一些細菌如何擁有更多樣化的基因,以幫助它們應對環境的變化。如果你感染了某種病菌,並且這些病菌中有少數與眾不同,那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種群的大部分,但也為不受抗生素影響的少數個體提供了繁殖和紮根的空間。這就是醫生為什麼建議遠離抗生素的原因,除非你真的很需要它們。

生物武器是關於「壞細菌」的討論中另一個令人恐懼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細菌可被用作武器,包括用於製造炭疽恐慌,或者將病菌加入氣溶膠噴霧中。

不僅僅是人類會受到細菌的攻擊。實際上,細菌甚至對沉沒的鐵達尼號也有胃口。一種名為泰坦尼克鹽單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的細菌會腐蝕鐵達尼號的金屬。

細菌與牙齒健康

在我們的牙齒上有一些黏糊糊的東西,叫做牙菌斑,這其實是細菌形成的生物膜。如果放任不管,這些細菌會侵蝕牙齒的琺瑯質,最終導致蛀牙。考古學家不僅研究人類的頭骨,也會研究牙齒,以了解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習慣,以及對疾病的易感性。

細菌英雄

讓我們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細菌的益處。畢竟,這些微生物給我們帶來了美味的食物,如奶酪、啤酒、酸麵包和其他發酵食品。它們也是醫學背後的無名英雄,促進了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們也要感謝塑造人類演化進程的細菌。科學家正在從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中收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消化系統(主要是腸道內)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細菌及其帶給人體的多樣性和新的遺傳物質,使人類能夠適應並利用以前不能利用的新食物來源。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在你的胃和腸道表面,細菌正在為你「工作」;當你進食時,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會幫助你分解食物,並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如玉米、土豆、麵包和大米。我們攝入的細菌種類越多,體內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就越高。

雖然科學家對人體微生物群的了解充其量只是剛剛起步,但有證據表明,體內某些微生物和細菌的缺乏可能與一個人的健康、新陳代謝以及對過敏原和疾病的易感性有關。對小鼠的初步研究表明,諸如肥胖等代謝疾病與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和健康程度有關,而不同於傳統的「卡路裡攝入與消耗」觀點。

糞便移植的研究同樣處於早期階段,但在治療某些胃腸疾病上看起來很有希望。益生菌是一類被認為對健康有益的微生物,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但截至目前,還沒有對益生菌的一般使用建議。

此外,在科學思維和人類醫學的發展中,細菌也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1884年建立的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是一套確定疾病和微生物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思維,研究者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炭疽和結核的病原學。

除了在疾病理論中扮演重要角色,細菌還做出了其他貢獻。比如,研究細菌的科學家偶然發現了青黴素(盤尼西林)——一種拯救了無數生命的抗生素。最近,科學家又利用細菌發現了一種更簡單的編輯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這可能會給醫學帶來一場革命。研究人員已經對一些細菌進行了改造,使其在許多方面有益於人類健康,包括生產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

對於細菌的了解和利用,我們才剛剛開始。(任天)

相關焦點

  • 生物圈2號和藍藻細菌是什麼?太佩服人類的腦洞了!
    它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它將不同生物群落的副本,能棲息與地球不同的環境中!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了熱帶雨林擁有90多種熱帶植物,還有水域生態系統,以及沙漠!在這裡面可以供人類生存!但是科學家們在另一個星球建造如此規模的家園真的有可行性嗎?
  • 人類將成造物主?生物工程師利用DNA合成器,從零開始創造有機體
    生物工程師正處於開發人工生物的邊緣,這項新技術將會在醫學和工業領域開闢出一片新天地。我們聽過中國古代女媧造人的傳說,也聽過北歐神話中諸神用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樹枝造成女人的傳說,還有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的傳說,這些傳說中創造人類的偉大角色都被世人所讚頌。
  • Cell第一次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的相似性
    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之間發現的主要相似之處,這一發現可以促進單細胞生物體在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癌症研究中的應用。 這項由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是第一個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相似性的研究。這一發現可以幫助在研究中利用古細菌來理解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人類疾病,例如癌症。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期末複習(四)課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課程類型複習課主備課人     課時數8第7課時、總第38課時、備課組長籤字     一、知識概念強化複習     第五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知識點36
  • 千年細菌重現人間、世界末日種子庫岌岌可危...大自然開始了對人類的無聲反擊
    因為大自然早已開始了對人類的無聲反擊......2016年8月,一種古老的病菌就在廣袤壯闊的西伯利亞凍原上顯露了蛛絲馬跡。一頭因感染炭疽死於1941年的馴鹿屍體本來深埋在永久凍土層之下,所有人都認為屍體會被永久冰封。但隨著全球變暖氣候下夏日熱浪的出現,永久凍土開始融化。
  • 地球上各種動物重量排行榜 細菌排名第一人類第六
    地球上細菌無處不在:土壤、空氣、水、有機物中和生物體的體內和體表……有的人說起細菌便狹隘地想到使人生病,其實細菌對自然界物質循環很重要。有的細菌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有的能用來汙水處理;有的可用於生產食品(如奶酪、酸奶等)、化學品和藥品;有的能用在細菌冶金和石油脫蠟上;只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和動植物的病害或物品的黴腐。
  • 了解病毒與人類共同的進化 II 病毒星球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病毒星球》帶你暢遊這顆遍布著病毒的星球,了解病毒和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在這個相愛相殺的故事裡,有一舉掠去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兇殘,也有幫助殺菌與抗癌的友愛,還有全殲外星人的巨大腦洞。你會發現,病毒不僅指示出我們的來路,也將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研究推得更遠...
  • 善瓏講堂:人類與超級細菌的無限戰爭,地球一直在創造新的生命?
    從本質上來看,結構簡單(相對於人類)的細菌就像一臺編程簡單的機器,它生存的目的就是繁殖沒有其他意義,它按照本身基因裡那簡單的指令行事,它並不知道自己在人體內的攻擊行為是一種謀殺,是嚴重違反人類社會法律的罪惡行為,它不懂這些東西,它非常野蠻原始,它只知道繁殖和破壞,理所當然的把人類當成食物和寄主
  • 改變世界能量使用規則的發明人——瓦特和法拉第
    改變世界能量使用規則的發明人——瓦特和法拉第(《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質量標準推薦閱讀書單:《盜火:矽谷、海豹突擊隊和瘋狂科學家如何變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見識》《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文明的度量》
  • 地球是一個巨大「生命體」,它有自己的意識,人類是地球上的細菌?
    ,而地球同樣具有這種意識,人類其實是地球身上的「細菌」或者「病毒」,當人類這種細菌或者病毒增長過快在肆意破壞地球的身體的時候,地球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舒服地球就會去「殺菌」。當然地球的殺菌手段不是平時我們用的打針吃藥,而是使用地震、海嘯、洪水、火山噴發等特殊手段來消滅人類這種「細菌」,當然對付人類這種「細菌」,地球還有一種特效藥,那就是在人間製造新病毒,讓瘟疫在人間大規模流傳,從而起到明顯的「殺菌」效果,據統計幾千年來死於瘟疫的人類高達十幾億,單單鼠疫這次「殺菌作業」就消滅1億人類細菌,因此對地球來說這種「殺菌手段」屢試不爽,樂此不疲,直到現在地球還在一直製造新病毒對人類進行
  • 人類首次!中國最新太空計劃讓世界矚目,登陸月球背面才剛開始
    近日,據媒體報導,最近中國的最新太空探索計劃讓世界矚目,原來中國航天這次直接走出地球,並在使用嫦娥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而登陸月球背面的舉動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就連美國都未曾實現,看來中國最新的太空探索計劃已經開始領先世界了,而且中國登陸月球背面才只是剛剛開始,下一步中國還將更深入彈射宇宙。
  • 問題是今年當地乾季才剛開始
    ▲2020乾季才剛開始,巴西熱帶雨林就發生大火。(圖/網絡圖片) 2019年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燒毀了數萬平方公裡的熱帶雨林,造成「地球之肺」的巨大損傷,2020年亞馬遜雨林的乾季才剛開始,16日帕拉州(Pará)新普雷格羅索(Novo Progresso)以南的熱帶雨林保護區持續發生大火。
  • 人類祖先不是魚,而是細菌和病毒
    1-2米高的人體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發育的(指數級分裂就是1變2、2變4、4變8的戲法,如此類推只需要100次後你會發現出現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1267650600228229401496703205376個細胞)。
  • 人類的天敵是細菌,細菌的天敵是什麼?科學家:它們的樣子很科幻
    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生物,細菌對地球生態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與此同時,很多細菌都對人類極為不友好,這些無處不在的細菌就像一個個面目猙獰的怪獸,它們仗著個頭極小、數量極多,隨時都不懷好意地潛伏在我們身邊,一有機會就會對我們發動攻擊,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不注意,我們就會受到它們的侵襲
  • 新冠病毒,或許只是人類對環境透支的開始,潘多拉魔盒才剛打開
    人類吃的不亦樂乎。仔細想想,一個月從小雞仔就要變成肉雞出欄,真實不敢想像。大量的生長激素,抗生素注入這些人類賴以為生的動物食品體內。我們每天吃的,不僅是肉,還有肉本身攜帶的各種人工「佐料」。選育良種,終極結果不是生物多樣性,而是生物多樣性的減小。人類即使再保護,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但在飢腸轆轆和各種欲望面前,這一切都是小事,被妥協了。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以及巴塞隆納大學的阿爾伯特·波爾(Albert Pol)教授進行了國際合作,他們發現,這些脂肪滴既是食物來源,也是對抗細菌入侵的「秘密武器」——它悄悄地參與了病原體和我們細胞之間的戰鬥。人類脂肪細胞的專門化細胞以脂滴的形式儲存體內脂肪。多年來,生物學家們都認為脂滴只是一個細胞中脆弱的儲存場所,在動物細胞被感染時僅能成為細菌的食物。而隨著耐抗生素超級細菌數量的增加,研究人員決心尋找對抗感染的替代方法。一種可能是增強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地球或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人類只是「細菌」,恐龍就是證據
    地震、海嘯、山火、火山噴發、洪水或許是地球在發怒這樣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地球在「有意識」的清除人類這種「細菌」,我們知道人身體生病之後會感覺不舒服,身體不舒服了就會吃藥打針清除體內的病毒從而消除不適感,而地球同樣具有這種意識,人類其實是地球身上的「細菌」或者「病毒」,當人類這種細菌或者病毒增長過快在肆意破壞地球的身體的時候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 「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大多數人認為這些細菌都是危險的,不過生物學家們可能更了解它們。研究這些鮮為人知的微生物,可以更好地揭示它們為何能成為「看不見的生命支柱」來發揮作用的維多利亞·歐凡(Victoria Orphan)從記事起就熱愛海洋。她曾在加州聖地牙哥自家附近的太平洋上潛水,去探訪海洋表面下隱藏的動植物世界。上世紀90年代初,歐凡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就讀時,發現了許多改變她對海洋和地球生命看法的東西。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莫蘭說:「細胞破裂,一切軟綿綿的東西最終都會液化,包括肌肉和器官,因此喪屍重新站起來蹣跚前行的可能性非常小。」這些酶並不是唯一讓屍體失去動力的東西。人體內的細菌也始終保持在消化狀態。沒有食物從食道流下來,它們就會把腸子裡的食物和任何擋在它們前面的東西都吃掉。莫蘭解釋說:「你和腸道裡沒有氧氣的細菌關係十分密切。但是當你死的時候,沒有食物進來。細菌變得焦躁不安,開始消化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