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北京協和醫院發布了由婦產科郎景和院士牽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喬友林教授共同主持的中國首次多中心大樣本子宮頸癌篩查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報告。受邀出席的嘉賓有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司副司長宋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吳沛新出席發布會。協和婦產科學系主任朱蘭教授擔任主持。
▲新聞發布會主席臺就座(左起):北京協和醫院朱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勇書記、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宋莉副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院校長、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喬友林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吳沛新書記。
該項目歷時3年,共納入60 732名婦女。研究成果表明,在城市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有服務能力條件下,採用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作為子宮頸癌初篩技術,具有較好的篩查效果與成本效益,是滿足我國婦女子宮頸癌篩查巨大服務需求的最優選擇,為我國最終消除子宮頸癌提供了充分的科學證據。該前瞻性研究由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和腫瘤醫院喬友林教授主持、全國41家三甲醫院及縣區級婦幼保健機構共同參與完成。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JAMA Oncology在線發表。
▲研究結果在JAMA Oncology在線發表截圖。
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在世界衛生大會上發出「全球消除子宮頸癌」的總動議。2020年11月,WHO發布了《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提出2030年階段目標:90%的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70%的成年女性至少在35歲和45歲接受兩次高準確度子宮頸癌篩查,90%確診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浸潤癌的女性接受規範治療或管理,即「90-70-90」三重幹預目標。
該《戰略》的發布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性裡程碑事件,標誌著全球各國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症,其目標的實現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也是子宮頸癌負擔大國,在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子宮頸癌病因明確,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引起子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但如何在我國及發展中國家建立並實施持續可行的方案,尚缺乏循證醫學依據。
本項目在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支持下,基於國家「兩癌」篩查項目點,將全國按照地理位置分為7個大區,共選擇11個農村和9個城市篩查項目點,每個項目點約有3000名年齡35~64歲的女性納入研究,共納入60732名女性,隨機分組採用高危型HPV檢測、細胞學或醋酸/碘染色肉眼觀察(僅農村地區)篩查方法,進行首次基線篩查和24個月後隨訪篩查。
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有服務能力條件下,以高危型HPV檢測為基礎的子宮頸癌篩查是有效方法,優於傳統的細胞學和醋酸/碘染色肉眼觀察篩查技術。衛生經濟學評估結果顯示,在農村地區每3~5年進行低成本高危型HPV檢測,即基於雜交捕獲原理的快速HPV檢測方法,以及在城市地區每5年進行高危型HPV檢測,即基於PCR的高危型HPV分型檢測方法,投入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合作單位列表及分布示意圖(藍色為城市篩查點,紅色為農村篩查點)。
本項目是我國首次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的子宮頸癌篩查研究,為正確選擇客觀、簡便、高效的新技術,解決全國幾億適齡女性的子宮頸癌篩查難題邁出了關鍵一步。所有現場篩查和隨訪工作均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完成,能夠充分代表目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臨床診斷水平。
數十年來,我國已開展多項子宮頸癌防治系列研究,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出色地完成了衛生部子宮頸癌防治「十年百項」項目。自1998年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團隊在山西省襄垣縣開展了一系列子宮頸癌篩查方法學研究。2005年,衛生部和中國癌症基金會在山西省襄垣縣和深圳市分別建立了子宮頸癌防治的農村和城市示範基地,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子宮頸癌防治實踐經驗。
▲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人享有健康,一切為了健康」,是世界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加速消除子宮頸癌的時代背景下,在制訂子宮頸癌綜合防治計劃之際,該項目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根據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服務能力等因素,可將子宮頸癌的防控整合到綜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框架中。消除子宮頸癌目標的實現仍面臨諸多挑戰,但是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下,通過合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終將實現沒有子宮頸癌的美好願景。
▲2018年12月22日,項目團隊在協和學術會堂舉行課題總結會併合影留念。
項目牽頭單位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是國家教育部命名的國家重點學科,衛生部命名的國家重點專科、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林巧稚婦產科研究中心,全國婦產科疑難雜症診治中心,國家教委博士學位授予點,婦產科博士後流動站,衛生部婦產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婦產科藥物研究基地,國家級婦產科繼續教育基地,是中華醫學會4個分會的主任委員單位,任職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會長,連續11年蟬聯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第一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先後承擔多項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和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以及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每年發表SCI學術論文100餘篇。2019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專科全國第一名,在我國婦產疾病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牽頭制定了中國絕大部分婦產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指南。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
成立於1976年,長期致力於腫瘤高發區和高發人群的防治研究,開展以人群為基礎的中國常見腫瘤的流行狀況、病因預防、早診早治、符合我國健康發展和綜合防控策略的高質量腫瘤防治研究;為國家癌症防控政策提供支撐,為廣大人民健康保駕護航。是一支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團隊。近20年來集中開展宮頸癌、上消化道腫瘤、肺癌和乳腺癌的篩查和早診早治、HPV疫苗預防、營養與腫瘤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多個聞名中外的人群長期隨訪隊列及生物樣品庫,建成了世界一流的HPV實驗室。先後承擔國際國內研究課題1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710餘篇,為我國癌症防控提供了大量可靠證據和現場實踐經驗。
項目總負責人簡歷
郎景和
1964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至今。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1985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婦科腫瘤及婦科顯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1993—2015年任婦產科主任。現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婦產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婦產科雜誌》總編輯,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會長,世界華人婦產科醫師協會會長,並受聘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兼任歐亞科學院院士、亞太地區婦科內鏡協會(APAGE)主席(2015—)、歐洲婦科內鏡協會(EAGE)常務理事(2016—)、美國婦科腹腔鏡醫師協會(AAGL)常務理事(2017—)、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榮譽院士、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榮譽院士、法國國家婦產科學院(CNGOF)榮譽院士等。從事婦產科醫療、教學、科研五十餘年,臨床經驗豐富,技術全面。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機制進行研究,提出「在位內膜決定論」和「源頭治療說」;關於卵巢癌淋巴轉移的研究及對婦科內鏡手術、子宮頸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礙性疾病的診治及基礎研究均有突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衛生部、教育部、中華科技進步獎、華夏獎及北京科技獎等12項,並榮獲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5年北京市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及北京協和醫學院傑出終身教授榮譽稱號等。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主編(譯)著作30部,個人專著20部。
喬友林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兼任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秘書長、WHO總幹事癌症防治專家組成員、全球消除宮頸癌專家組成員、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專委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防控國際智庫專家和國家衛健委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專家。
曾獲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二屆中國流行病學傑出貢獻獎、WHO/IARC癌症研究傑出貢獻獎章、美國NCI全球健康傑出貢獻獎、健康中國2016年10大傑出人物、2018年度Pearline全球癌症研究人道主義科學家獎。2020年「中國僑界貢獻獎」。共發表科學論文500多篇,其中SCI論文352篇,SCI論文被引用12,283次,學術影響力指數54。連續6年進入醫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來源:協和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