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乎每個家庭和成年人。就業質量如何,也直接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財經新聞,對美國的非農就業情況都非常關注,如果數據好看一些,全球的經濟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刺激;如果數據難看一些,就會讓其他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前景不妙。從這個角度看,就業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民生問題,還有可能演變為國際性的大問題。
對於普通人而言,就業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只要身體狀況正常,找個工作其實不難。只不過很多人在工作過程中,感覺很憋屈,自己很努力在工作,為什麼收穫總是那麼少,人家不好好上班的,反而外快不斷、收入較多,甚至都自己當上了老闆。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普通人為什麼老老實實工作,還面臨失業的風險。
做工氛圍不濃,掙到錢才是真本事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村裡面有個別家庭是工人家庭,令人特別羨慕。父母也很勤快,當時也在外打工,甚至和人家工人們在一個場所工作,但差別確實顯然的。父親曾經告訴我,人家不會失業,沒有太大壓力,活也不會太重,而他們這些農民工幹最重的活,還要面臨著拖欠工資的風險。就我一個小孩子而言,實在看不出大家有什麼差別,那幾個所謂的工人,同爸爸那些農民工一樣,騎著自行車上下班,在家也照樣幹農活。但從爸爸的言語中,我似乎覺得爸爸很看重這個差別,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
不過,這種情況在我上高中,也就是90年代末的時候,有所改變了,村裡的那些工人們大多下崗在家。下崗在家,無非跟大家一樣,照樣該種地種地,或者跟著人家去外地幹活,當時他們大概40多歲,幹個建築隊啥的,也還能撐得住,工頭一半也要他們。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優越感了,那些年輕小夥由於體力好,一天掙得比他們還多。再往後,這些工人叔叔伯伯們好消息不斷,他們開始有了社保,退休的時候也領上了養老金,比老爸老媽他們的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金要高不少。
然而,不管他們每個月能領幾千塊錢,他們卻再也找不到自己曾經的榮耀。因為這個時候,村子裡面有錢人太多了,他們的生活,比很多以前不如他們的人差遠了。其中,有一個經他們介紹,到他們廠子裡工作的年輕小夥,經過20年奮鬥,早已經成為行業大佬,已經把他們原來的廠子都收購了。曾記得,當時我還是小孩子,那個年輕人提著兩袋白糖,去一個工人伯伯家裡面送禮,請他看在同村的份上,把自己帶到他們廠裡面做個臨時工。歲月弄人,膽怯送白糖的小夥子,早已成為大老闆,收禮的伯伯癱瘓在家,兒女們生活緊張,據說因為照顧和費用的事情經常吵鬧。
我這樣的經歷,農村長大的80後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印象。那些曾經以農民身份成為工人的同村老鄉,如今多數已經進入退休年齡,他們的人生也算是劃上了句號。與他們相比,我們身為農民工的父輩,身體如果好一些的話,還奮鬥在掙錢的一線。
我說的都是以前年代的人,現在80、90後甚至00後,在外打工的不少,但做工都不是他們的終極夢想。據我觀察,沒有一個家庭會甘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做工的,一輩子就那樣安心工作,把自己的工做好,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工匠。至於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捫心自問朋友們。
踏實做工的人,收益與付出不成正比
如果說上面是一個氛圍的事情,其實是時代的變遷問題。下面說的是具體收益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氛圍的問題。我有一個武斷的觀察,踏實做工的人,收益不是特別誘人。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某地方的大型企業倒了,首當其衝的就是職工安置問題。在被安置的職工中,有不少家庭都是全家人都在這家企業工作,父母、兒子、兒媳,一家人就靠著這家企業吃飯。一下子倒了,他們的生活就成了問題。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跟著老闆踏實工作的人,往往在老闆看來是理所當然的,那些腦子活、想辭職單幹的,卻成為老闆拉攏的人,會儘可能給他們提供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待遇。可惜,到最後那樣的人還是單飛了,把原來老闆的生意搶了,老老實實工作的員工只能重新找工作。
從員工的角度看,那些老老實實工作的員工,似乎總是最小受益者,企業發展好了,他們獲益最少;企業倒下了,他們是最倒黴的,因為離開企業太晚了。不好好幹活的,把企業當平臺,提高了能力、積累了人脈,可能三五年後就離開企業另謀高就,或者創業掙大錢了;好好幹活的,只能成為工作鏈條上的一個小棋子,每天認真完成自己本職工作,沒有精力去關注其他的,最後反而落個不操心的名聲,成了再就業的一分子。
當然,我說的可能更多是非流水線的工作,流水線的工作另當別論。像***那樣的流水線企業,做工的人變成了零部件,必須得認真工作,要不然拿不到錢。但是,就那樣在流水線工作,能夠支撐他們一輩子的夢想嗎,老了以後還有人管他們嗎?
看到未來的希望,才會貼下身子更認真工作
前面說的那麼多,有心的朋友會發現,其實就是一句話,做工沒有多大希望。是的,正是因為看不到太大的希望,現在願意做工,特別是年青一代小孩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少。
一些不了解情況的朋友,可能會說打工不錯,不用操心、工資也不低,現在建築工地小工可能每天都得200元以上。這樣的說法,在全國各地基本都沒毛病。但是,做工人的未來誰來保障?老一代的經歷,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焦慮。
先說農村的,父母外出打工一輩子,給自己掙了住房、媳婦,可是也落了一身病,看病往往把家裡掏空了,還得有人專門伺候。再說城市,下崗工人可能比那些農民工強多了,但是與80年代及以前的榮光相比,那簡直是從天上掉到地上,讓他們早已經顏面掃地。要知道,這樣的家庭,不能說佔了大多數,至少也有一定規模。
看看身邊在服務行業打工、工商裡面上班的年輕人,誰敢說他們的未來很美好?養老,醫保,這些固然早已不是大問題,國家的社保安全網已經建立。但是,他們的住房誰來解決,還想要其他什麼,有多少所謂的成功人士了解過?
要知道,我們現在宣揚的,都是那些所謂創業成功人士。我們在看,那些做工的朋友們也在看;我們想著成為創業致富中的一員,那些做工的朋友也是這樣想的。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比人家高雅多少,更不能認為有些夢只能我們才會有,成功的理想每個人都有。
要讓自己的員工好好幹活,老闆們就得坐下來認真想想,自己能給員工描繪一個什麼樣的未來,能不能兌現,他們會不會相信。對於那些經濟學家來說,藥房開得再多、再好,最終是否見效,做工的人都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想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學家,就要拿出中國方案來,讓那些做工的人看到自己的未來大有可為,不會為自己今後的生活擔憂,甘心做一名做工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出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