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2點,秦皇島港引航站高級引航員高鴻、吳養毅身著防護服,戴著口罩、護目鏡、塑膠手套,背著引航裝備包,順著船舷邊的繩質軟梯矯健地攀爬上了中國香港籍雜貨船「韶山8」輪。經過2個多小時的航行和指揮操縱,船長225米、滿載6萬噸巴西大豆的「韶山8」輪,在他們的引領下,順利停靠在秦皇島港西港區雜貨12號泊位。
船舶引航是保障船舶、港口安全、維護海洋環境,保障港航企業生產運營的重要環節。為了避免發生擱淺、觸礁、碰撞等事故,每一次引航任務,引航員都需要制定科學、完善的引航方案,運用高超的引航技術,保障船舶安全進出港口。
秦皇島港引航站現有24名引航員,由於工作需要,他們成為境外到達秦皇島港船舶的最早的密切接觸者。在風險難料的情況下,每一名引航員始終堅守在港航生產一線,穿梭於港口和巨輪之間,為保障海上運輸通道暢通而負重前行,牢牢把好海上境外輸入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
「今年年初以來,在市海洋和漁業局的領導下,我們一手抓新冠疫情防控,一手抓引航業務生產,堅決築好『海上國門第一防線』,嚴格落實防疫、消毒、隔離等措施,上半年完成1097個引航艘次,實現引航申請完成率100%、引航員零感染。」引航站站長張永成介紹道。
9月1日,正遇「秋老虎」發威,午後2點戶外溫度達到最高氣溫31攝氏度,船舶的甲板溫度更是達到50攝氏度以上,考慮到疫情原因,避免與船員近距離接觸,引航員採用了駕駛臺外操縱的特殊方法。烈日炎炎,穿上防護服不一會兒衣服就溼透了,接到任務開車前往碼頭,沒等到達目的地護目鏡內已經被一層白色水霧覆蓋,對視線產生影響……引航員每天都在經受這樣的考驗,但是他們絲毫不能鬆懈,除了要應對一如既往的高強度引航工作和高溫酷暑之外,還得時刻做好防疫工作,不讓自己被感染,也不把病毒帶上岸。當完成引航任務登上碼頭脫下防護服時,他們原本帥氣筆挺的白色制服早已被汗水浸漬的「透明」牢牢地黏在身上。脫下的膠皮手套甚至可以直接倒出水來,雙手都給泡白了。
引航工作與港口生產息息相關,365天24小時運轉,是服務港航企業的「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進出港口的貨輪連接著全球貿易,做好引航工作是保障港航企業生產運營的重要環節。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為了儘量減少船岸交流,境外到港船舶的很多業務都以網上、遠程等方式有序進行,但引航工作不一樣,它必須到現場實地開展。引航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引航員肩負著維護國家主權的職責。」
秦皇島港引航站調度科科長王文慶解釋說,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中國對所有外籍船舶實施強制引航,外籍船舶不得自行進出港或在港內航行、移泊、靠離泊,必須由引航員登輪完成操作。
今年3月1日,滿載6萬噸港口企業急需生產原料的外籍貨輪「託帕茲」輪船上船員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的發燒症狀,引航員王文慶、陸振柏、魯鑫主動請纓執行引航任務。初春天氣,乍暖還寒,他們登輪後採用駕駛臺外作業的特殊方法,料峭寒風中,成為最美的港口防疫「逆行者」。在特殊時期,他們用嚴密的防護措施、精準專業的操作,圓滿完成了引航任務,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特別是境外疫情呈快速擴散態勢以來,秦皇島港引航站施行分類分級防控、精準施策。目前將所有相對隔離不足14天的入境船舶,14天內更換過船員的到港船舶列為「中等」及以上風險,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海洋和漁業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紀委監委駐站紀檢監察負責人的監督下,與市衛健委疾控中心、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建立起聯防聯控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全面掌控船舶和船員動態,分類分級防控、精準施策,特別是要求引航員下船後、在船員核酸檢測未出結果之前,劃出紅線要求引航員不隨意外出,避免交叉感染,使整個防疫工作有了堅強的紀律保證。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全面實施交通運輸部「陽光引航」舉措,打造素質過硬、清正廉潔的引航隊伍,嚴格落實「兩保一降」(保安全、保船期、降成本)方針政策,嚴格落實24小時調度值班制度,嚴格排查安全隱患,為港航企業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技術服務。
記者:張宏宇
編輯:李志財
責編:劉福慶
終審:張曉陽 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