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新聞專業期刊《新聞與寫作》專欄文章,2019年第4期
文 | 葉偉民
有些話總是平庸得精彩,比如「好醫生都是從病歷堆裡爬出來的。」大概來自某次久遠的採訪,受訪人慾表現其敬崗愛業,我卻琢磨出別的意思——要知好,先知壞。
後來當了編輯,對壞文章雖偶有惱怒,更多卻是珍視。不該麼?壞東西看到最後,亦不過「好文章都是相似的,爛稿各有各的爛」。它們可能有1公裡長的引語,或者5公裡長的資料堆砌,又或者10公裡長矯情的碎碎念。
有個症狀尤為常見,姑且稱之為「說完又說症候群」,通篇除了導語,剩餘都是人物原話,滿眼「他說、他又說、他還說、他補充……」。遇到這種稿件,我會直接退回給記者,像鹽商拒收海水一樣。
「說完又說」文是反敘事的,信息看似客觀無損,實則泥沙俱下,形神俱僵,謀殺了結構和行文之美。
行文密碼現形了在南方周末當編輯,教新人寫作最為頭痛。文無定法,遇到直腦筋的,更是講了芝麻忘了西瓜。
後來,幾個老編輯琢磨出一套可量化和拆解的基礎元素寫作法,即以「敘述、描寫、引語、背景」為基本單元,分拆模仿經典作品。
這方法好啊,年輕人們都喜歡,相當於把一件雲裡霧裡的事情纖毫畢現了。後來還升級為色譜分析,每種基礎元素對應一種顏色,逐句逐段給範文分類標色,作者的行文密碼就現形了。
這方法傳到我們這「屆」編輯,又被賦予更魔性的口訣: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換個姿勢,再來一次。取材於廣場舞,當時滿街滿巷都是大媽在分解舞步,一開始自己能把自己絆倒,再過兩周就跳得賊溜了。再複雜的事也經不住庖丁解牛,寫作也同理。
圖:「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例如,用「一二三四分析法」拆解普立茲獎作品《恩裡克的旅程》開頭若干段,將得到如下結果——
那是1989年1月29日,恩裡克的母親走下門廊。圖:行文色譜分析
每一句每一段都各有所歸,如果再標上色,不難發現,好文章都是各色穿插有序,如果全篇集中一兩種顏色,多數是有問題的。
如此分析後,再不會寫稿的人,都能像嬰兒坐上學步車那樣走起來了。
找到行文的「舞步」後來我們發現,「一二三四法」還能解決更多問題,如開頭說的「說完又說症候群」。四種行文基礎元素相當於標識清晰的筐,將採訪所得分拆變換,對號入座,通篇引語的魔咒就有解了。
我們通過一個模擬操作,看看一段人物採訪,如何變成行文流暢、娓娓道來的故事。
案例背景虛構為:一個叫林林的女作家,花十年寫成處女作《黑峽谷》,成為文壇最耀眼的新人。我去採訪她,其中一個問題是:當初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林林很健談,分享了十年前的一次遠遊,原話是這樣的——
「那要從十年前說起了,當時我22歲,趁大三暑假一個人去川西,結果一路下雨,困在一家旅館,那是個背包客落腳的村子,挺荒的。旅館建在山腰,背面就是懸崖。天氣太糟糕了,感覺人都快黴掉了。以上是原汁原味的人物自述,很口語,也很破碎。我們需要對照四種基礎元素,把信息歸類、改寫、打磨。
第一步、優先考慮引語。
引語應該遵循「從簡原則」。具體到林林的訪談,我看中兩句,一句是"像兩支招魂的幡」,寥寥數字,環境心情都再現了;另一句是「沒準我也能寫小說呢?」無心插柳、舉重若輕的感覺也出來了。
第二步、組織背景信息。
寫作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背景就是把「森林」扼要、適時地告訴讀者,好讓他們了解全貌。
第三步、選擇最佳場景和細節,用於描寫。
故事的基石是細節,但不能都是細節。描寫實則是行文中最奢侈的部分,會減慢敘事節奏,但又以代入感補償——讓讀者身臨其境。
林林的講述,最具此潛質的就是看窗簾亂翻,繼而看到閃電降臨大地的一幕,很魔幻,像奇觀一般,值得多著墨。
第四步、敘述:行文加速器。
走完以上三步,剩下的就歸敘述了。敘述實質上是濃縮交代情節,是行文的加速器。
有人會分不清「敘述」和「描寫」。敘述相當於發生了什麼,側重結果,描寫則是怎麼發生的,側重過程。
完成這四步,一段人物採訪的信息點就各有所歸,可以各司其職了。再刨掉冗餘信息,我寫成以下段落,至少是個合格的人物稿開頭——
22歲那年,林林用大學最後一個暑假行走川西,卻遇上了壞時節,被雨困在一家懸崖旁的旅館。【敘述】某晚,她躺在床上,看窗簾在風中翻滾,喪得"像兩支招魂的幡」。【描寫+引語】四種基礎元素的排列為:【敘述】—【描寫、引語】—【描寫、引語】—【敘述】—【背景】,這就是該段落行文的「舞步」。
好作者是時間研磨出來的正如樂曲不會永遠以同一音階開頭,四種基礎元素的排列組合也永無窮盡。對新手而言,熟練模仿幾種行文套路,就像下山前師傅贈予的錦囊,總能排憂解難。假以時日,便無須再蹣跚學步,做到無招勝有招了。
以上案例,只是一個理想狀態的模擬。實操中,核心信息的交叉印證,正反觀點的平衡,用引語來規避風險等,也是寫作中材料處理的必備技能。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至此,「說完又說症候群」算是有了一劑藥。若要根治,技巧是一方面,還事關判斷力、經驗和勇氣——敢於跳出資料、俯瞰全貌並迅速抓住本質的能力。
從這點看,「一二三四法」只是經驗的產物,它甚至不是一個嚴謹的寫作理論,只是一群老編輯絕望之際的應對之舉。它能迅速拉新人一把,但不能護送更遠。系統訓練、積累理論、豐富實踐和閱歷才是真辦法。畢竟,好作者都是時間研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