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毒教?伏都教?這是一篇深度的海地信仰科普文.

2021-01-18 Oracles神諭學殿



將伏都教斥為舊時代遺物、現代迷信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提到伏都教教會開始想像荒唐的喪屍電影,會心一笑也是一趣。 然而伏都教既非迷信也非舊時代遺物。伏都教是當初黑人在南北美洲創立最初黑人國家時的心靈支柱,而且現在的海地幾乎全體國民都信奉伏都教。 


伏都是存在於現代的真實宗教。 


與巫術相同,伏都教也是一種宗教。它不是黑魔法,並沒有將別針吸附到布娃娃上之類的法術。

巫毒娃娃


伏都教源於非洲象牙海岸的達荷美共和國,由17世紀末的奴隸引入西印度群島。達荷美共和國的語言是豐族語,意思是「王者」。伏都教或伏都是豐族語中「靈魂」或「上帝」的意思,也指神聖之物。


當時正值白人誘拐非洲黑人,將其賣至美洲為奴強制勞動的時期(16~19世紀)。 

被賣到美洲為奴的黑人雖然同是黑人,卻仍有極大的差異。這也難怪,他們都是從廣 大的非洲大陸匯集至此,不論語言或是生活習慣都完全不同。認為黑人全都差不多, 就相當於將日本人、中國人、蒙古人與印尼人等黃色人種全都視為同一種人。 


當時被集中在一起的黑人不論是語言、文化、習俗、宗教等各方面都是五花八門, 再加上白人基督教徒所帶來的影響,因而產生非常混亂的文化(此文化經過錘鍊後, 才有克裡奧爾文化的誕生)。即使在這種混亂情形當中,人類仍然不斷尋找神明;不 ,也許應該說正因為處於痛苦生活之中,而不得不去尋求神明才是。

此時芳族的神話便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芳族神話體系的特色便是能吸收其他宗教神,將各個部族的神統合成單一神話時,有極大的貢獻。 


 伏都教便是如此綜合非洲各地宗教、融合基督教而成。中南美各國也有相類似的宗教存在,古巴有「薩泰裡阿教」(Santeria)、巴西則是「康董布雷教」(Condomble) 。此處的每個國家都是把黑人視為奴隸苛使之,黑人為得救贖而創造這些宗教,自然也是理所當然。此間諸多宗教乃同時發生,因此各宗教間應無直接關聯才是。在美國 也有個叫作弗毒的宗教,此名稱與伏都教極相似,應是伏都教影響力下之產物。伏都教中有很多神靈、聖職、各種節日和典禮儀式。儀式通常在聖殿或神廟進行,或在我們熟知的伏都廟宇中舉行。儀式的大小和類型根據鄰近社區的富裕情況而定。有些儀式非常詳細周到,祭壇區域有很多的列柱;而有些儀式則非常簡單。

伏都教的神父被稱作是胡幹,女祭司則被稱作是曼波。


伏都教的祭司叫做「恩貢」(houngan)。恩貢一般多為男性,能夠使用各式各樣的魔法;女性祭司則叫做「曼柏」(mambo),其魔法技術不及恩貢。 

伏都教的神殿基本上同時會有恩貢與曼柏在駐;他們或是為亡者送葬、或是治療病患,舉行些正當的儀式。順帶一提,伏都教祭司舉行儀式的場所叫做周柱中庭(Peristyle)。 

相對的,使用邪惡(恐怖)咒術的祭司叫做「波哥」(bokor)。唯恩貢與波哥並非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物;伏都教的祭司既是恩貢,也是波哥。 

當然也並非沒有完全不沾波哥咒術的恩貢,或是絕不使用正當咒術的波哥。只是現實情形不比小說、漫畫,這種人物並不多見。 

幾乎所有的恩貢都通曉波哥咒術,必要的時候也會使用之。其實每個恩貢都各有各自領導的秘密結社,也就是說恩貢必須保護該結社的成員。若無法對傷害社團成員者進行報復,根本就無法保護社團成員。所以恩貢才必須使用波哥咒術來保護眾人。 

換句話說,恩貢有時也會扮演波哥的角色,乃是必要之惡。 

恩貢之下還有個稱作「弗恩西」的階級。弗恩西是伏都教的聖職者,在恩貢的指導 下修行。進入第二階段的弗恩西又叫做「康佐」。康佐是「燃燒鋅製魚鉤」的弗恩西,達到此境界者驅體不畏火燒。自康佐再向上晉升,便是伏都教的祭司恩貢。 

入會成員和非入會成員均可參加儀式。然而,儀式的開始部分只能由神父、入會者以及即將入會者參加。隨著儀式的深入,參加者和觀眾會逐漸融入其中。入會者被稱為「神的配偶」,他們身穿白色禮服,在儀式中協助神父和女祭祀,並稱呼其為「爸爸」和「媽媽」。正在接受訓練並準備入會者則身穿紅色禮服。


入會儀式由女祭司主持,先從一系列的公共祈禱開始,連續六天,每天晚上不間斷進行。最後,準備加人伏都教的信徒會被蒙住雙眼然後隔離。連續九天,他們待在一座孤立的小屋。在小屋中,他們必須躺在床的左側,只能吃白色的食物。在此期間,只有女祭司和她的助手可以進入小屋,這被稱為安置睡眠。


第一次進入小屋時,準備入會的人要脫光衣服下跪,接著用女祭司準備的藥草調和物沐浴頭髮,然後將身體的所有毛髮剃除。在這九天裡,入會者要學習眾多的禱告、歌曲、各種秘密咒語和符號。




伏都教的眾多神靈有他們特定的名字和各自的既定職責。他們被召喚到儀式上,通過支配崇拜者,並像騎馬一樣「駕馭」他們的信徒來彰顯其存在。


神靈有兩種:一種是拉達一—地府的神靈,也是「和藹的神」:


一種是培多羅——充滿仇恨的不屈的神。與培多羅相比,拉達神更為重要,他得名於古代達荷美共和國的首都阿拉達。                                                        


伏都教向來以「羅亞」(Loa)或「密斯特勒」(Mystere)稱呼諸神。從伏都教理 論結構來看,伏都教應有無數神存在;不同地區、不同恩貢都有其獨特的小神。 


而且伏都教的特質就是每天都會有新的神誕生,因此我們無法得知伏都教共有多少神。不過伏都教的諸神可以大致分成「拉達諸神」(Rada Loa)與「培多羅諸神」(Petro Loa)兩種。 


拉達諸神一般多為「良善」神,起源自達荷美。拉達諸神高貴純潔且樂於助人, 不過他們生性慵懶且法力較弱;其活祭儀式只需要以雞或鴿子獻祭即可。 

培多羅諸神則多為恐怖的邪神,據傳來自剛果。培多羅諸神雖然邪惡,但他們具行動力且法力高強;不論邪惡或善良之事,培多羅諸神都能勝任。雖然培多羅諸神的法力較強,然須以豬、山羊或綿羊活祭之;據說他們有時還會要求信徒前往墓場取來屍 體。此外信徒向培多羅諸神祈願時,事後必須再次向該神獻上禮拜。若祈願者怠惰忘卻此事,則培多羅諸神就會以神力報復。不過眾人仍然願意藉助神力,向培多羅諸神許願,因為培多羅諸神能夠實現拉達諸神所不能的願望。就連拉達諸神無法施手的重症,培多羅諸神都能治療。 


 其實拉達諸神與培多羅諸神也並非完全不同的神。拉達與培多羅諸神裡有許多同名的神;如拉達諸神之首丹巴拉(Danballah)也有個同名的丹巴拉.傑.盧吉(Danballah Ge-Rouge)神。「傑.盧吉」是法語「赤眼」的意思。 


 那麼下面就來介紹伏都教諸神中較重要的神。恩貢便是借用這些神明之神力才得以進行儀式、施行魔法。 


拉達神包括:

蛇身的丹巴拉神——據稱是「尊敬的年長的父親」,被認為是智慧和生命的起源。丹巴拉神還被認為是狡猾陰險的神靈。在很多聖殿廟宇的角落,總有一棵樹,樹旁有一個池塘(或一舊浴缸浸在地裡),傳說這是丹巴拉神特定的家,因為丹巴拉神還被認為是泉水、湖泊和池塘的守護者與保護神。還有些寺廟,是由中間的支柱支撐起列柱廊的屋頂,然後在列柱周圍建立起聖壇,這些列柱也被認為是象徵丹巴拉神的樹。據說丹巴拉神住在樹的預部,兩隻雞蛋是供奉他的特別禮物。

 丹巴拉的正式名為丹巴拉.維鐸.弗雷達.託肯.達荷美(Danballah Oueddo Freda Tocan Dahoomey),乃拉達諸神之長。 


丹巴拉的象徵是蛇,更有趣的是伏都教視丹巴拉與摩西為同一人。海地也因此有許多其他基督教徒從未聽聞的摩西奇蹟故事廣為流傳。海地傳說摩西的手杖乃由蛇硬化而成。據說非洲的咒術師能對蛇施以催眠術,使其伸得筆直且硬化成杖;摩西也曾經 在非洲停留過一段時間(摩西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出埃及記】),很可能就是因此習 得化蛇為杖的能力也說不定。 

所以海地視蛇為丹巴拉的使者而特別珍視蛇類。伏都教許多儀式都會有蛇類雕像置於一旁,就是因為此像乃丹巴拉使者,能以丹巴拉神力幫助伏都教徒。 

丹巴拉祭祀儀式一律於周三午後舉行,若信徒於該日獻上一對白色雞隻便能得到幸運。然而信徒在進行魔法儀式時,很少會直接向丹巴拉祈願;恩貢也是同樣,通常都是向較低階的諸神許願。這些較小的神的能力同樣是來自丹巴拉,所以也等於是間接地借用丹巴拉的神力。 


阿伊達·維道—丹巴拉神之妻,她也被描述為一條大蛇。阿伊達·維道和丹巴拉神是所有雌性和雄性的代表,符號是一隻巨蛋(代表整個世界)。


巴隆.薩麥迪 

此神有巴隆.薩麥迪(Baron Samedi,星期六男爵)、巴隆.希密提爾(Baron Ci- mitere,墓地男爵)、巴隆.克洛亞(Baron La Croix,十字架男爵)三個名字,乃是培多羅諸神之長。巴隆.薩麥迪是伏都教的死神,多以穿著黑色禮服、佩帶單眼鏡片的紳士裝扮現身。 巴隆.薩麥迪能挖開墓場命令亡者;製作喪屍時所需的魔法力量,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巴隆.薩麥迪。 

其法力乃培多羅諸神之冠,是眾多信徒祈願之所向。 


布拉.瓂得(Brave Ghede) 

布拉.瓂得是負責替眾神傳達信息的神,所以許多儀式在最後都會頌揚此神;如 

此布拉.瓂得才不會忘記將信息傳達給天上神。 



雷格巴.亞提本(Legba Atibon) ——最重要的羅阿,也是十字路口的守護者(與希潛神話中司夜和冥界的女神赫卡特類似)。有時他也被稱做「十字路口領主」或「十字路口之神」。雷格巴可以消除凡間與冥界之間的屏障,因此在眾多羅阿中,他必須首先被祈求。雖然雷格巴有著超乎尋常的力量,但他通常以一個衣衫檻樓、手掛拐杖、步艦蹣跚的老翁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雷格巴.亞提本是伏都教的門神,是位手持偌大袋子的老先生。他是掌管伏都教神殿大門的神,也是支配伏都教神殿中所有儀式的神。因此不論進行任何儀式,首先都必須向雷格巴獻禱,然後才能向目標神明祈願禱告。 

雷格巴手中用稻草編成的大袋子叫做「馬酷」;袋中裝的都是儀式必須的各種道具。 祭祀雷格巴並無特定時期限制;伏都教進行任何儀式前都必須先向雷格巴獻禱,所以每天都是祭祀雷格巴的日子。


耶和華(Jehova) 

耶和華原本是基督教的唯一神。海地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接受過天主教的洗禮,然而卻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信仰伏都教。基督教徒若知道海地這種現況,一定覺得相當荒唐。但是這兩者間完全沒有任何的矛盾;因為伏都教的神話體系原本就是由外來的諸神明所組成。當地居民不過是將其視為伏都教的其中一位神明並信奉之而已。再說耶和華在伏都教諸神之中,也算是位相當有力的神。許多伏都儀式都是以耶和華之名而行,恩貢也時常以耶和華為其魔法力之泉源。這般狀況不知該算是好還是不好; 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此現況可謂是相當糟糕。不過伏都教就是這麼一種宗教。 


阿格維Agwé

(又名艾格瓦·塔羅約)——伏都教的海神,附身於海貝、曼翻或池中蝌蚪身上。他是海洋和海生萬物的主宰,包括動物、植物、航行船隻和沉船遺骸。阿格維是一個皮膚金黃、眼睛青綠的白黑混血兒,身穿海軍軍官制服。他的微記是船隻模型、藍色或綠色的船槳以及各種各樣的貝殼。


埃爾祖莉(又名埃祖莉,爾茲莉(Erzulie) )·弗雷達·達荷美一—是與希臘神話中愛與美女神阿弗洛狄衣極其相似的角色,被奉為母神和美神。她出身於一個海洋精靈之家,生活奢廉,沉溺於漂亮衣服、化妝品和香水而無法自拔。埃祖莉的生活十分講究,但行為卻非常風騷放蕩。她總是戴著三隻結婚戒指,以炫耀她作為蛇神、海神和戰神妻子的身份。在列柱走廊旁,通常有一間專門為埃粗莉準備的小屋,裡面有一張黃銅大床,梳妝檯上堆滿了化妝品、香水和脂粉,衣櫥中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而這一切都是社區居民供奉的。


就一位愛之女神來說,伏都教的爾茲莉是位很可怖的女神。 伏都教的愛神名為爾茲莉.弗雷達(Erzulie Freda)。全世界許多神話的愛之女神,便是豐饒之神,而且還會生下許許多多的子女,但是爾茲莉卻是連一個子女都沒有。 

爾茲莉也沒有特定的丈夫;真要說起來,其實所有男性都是爾茲莉的丈夫。 

爾茲莉是個年輕貌美的穆拉託(Mulatto,黑白混血兒)女性。祭祀爾茲莉的儀式於周四及周六晚上舉行,所有男性不論年齡、不論身份都會來到神殿,將自己獻給爾茲莉。因為爾茲莉是位極為善妒的女神,所有女性絕不會擁抱、親吻將要參加祭典的男性,甚至連妻子或戀人也不例外;可見爾茲莉的怒火多麼可怖。祭典當晚,爾茲莉就會來訪,以光輝法悅包圍這些男性。據說由於爾茲莉太過完美,使得數百名妻子都因此被丈夫給拋棄。 

爾茲莉對男性可謂是位極仁慈的神明。她會使其信徒功成名就、得到幸福。 


不過爾茲莉對女性可是毫不留情。家中未設置爾茲莉祭壇的少女永遠都嫁不出去, 爾茲莉還會破壞少女的戀情,使其破滅。非但如此,爾茲莉還時常搶奪這些女性的丈 

夫據為己有。一旦來到這步田地,妻子就必須為爾茲莉準備一塵不染的房間,除打掃 

之外不得進入房間。而且妻子只能忍受丈夫進入房間,與在房中等待的女神交合。 

不過除了這多情的愛神爾茲莉以外,伏都教還有個赤眼爾茲莉(Erzulie Ge-Rouge );這位爾茲莉女神是培多羅諸神之一,是個一把年紀的醜陋女神。 


奧貢(又名奧古·阿些若Agau)——風暴之神。作為一名天神,奧貢被描繪為手持大刀受傷的勇士形象。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諸神的鐵匠」,和希臘神話中火與鍛冶之神赫菲斯託斯相似。



扎卡(又名阿扎卡爸爸Azacca or Zaka)—一掌管莊稼和農業的神。扎卡一身農夫裝扮,身著深藍斜紋粗棉布襯衫、頭戴一頂草帽、嘴叼一支短陶土菸斗、肩背一柄大砍刀。

蓋德Ghede一一掌管死亡和性別的羅阿,是不折不扣的地獄之神,經常說出和做出一些狠襲的言行。蓋德被描述成身穿正式的出殯服、戴一副黑框眼鏡的形象。然而他同時又是一個偉大的拯救者。由於其剛正的一面,蓋德在不同的場合也被稱為「安息日男爵」、「十字架男爵」、「蒸地男爵」和「三把鐵獻」。他的標誌是一個十字架,或是一柄鐵鍬、鐵鎬、鋤頭或扁斧。


布裡奇特Maman Brigitte(布裡奇特夫人或大布裡奇特)—蓋德之妻,她經常戲譜地稱蓋德為「屍體和陽具、國王和小丑」。蓋德家族其他成員有蓋德·尼布和蓋德船長(即蛇神船長)。

洛可.阿提斯(Rocco Atis or Loco) 

洛可.阿提斯是醫藥與智慧之神。 

有人生病的時候,恩貢就會手拿「亞森」(Asson,鑲滿珠子或蛇脊椎骨的葫蘆), 召喚洛可詢問治療方法。若患者所染乃是普通疾病,洛可就會示以疾病名稱;若疾病乃因詛咒等其他因素而起,洛可就會教導恩貢該如何對處、提供助言。 


每個羅阿都有專屬的符號或徽記,與人們在巫術儀式上所發現的類似。在拜祭特定的羅阿時,這些被稱做維弗的符號或徽記將會被繪製在伏都教寺廟的地面。女祭司抓起一小把玉米粉,讓其從指縫間滴出,然後飛快地使用及其複雜的手法,在地上畫出精確的圖案。

loco的符印


典型的伏都教儀式上,村民們通過涼亭依次進入列柱走廊,然後在中央圓形區域周圍擺放的座椅和板凳上坐定。儀式場所通常為棕櫚葉頂棚,四周使用柱子支撐,但沒有外牆。正中間設有一根支柱,周圈即是祭壇。這根被稱為「中柱」的柱子是專門為丹巴拉神設立的。祭壇上方和周圍擺放著蠟燭、朗姆酒瓶、幹的香草花束、天主教聖人雕塑、鐵質十字架、葫蘆做的撥浪鼓以及五顏六色的串珠等。


鼓手負責將祭祀隊伍帶進列柱走廊並安排他們落座。鼓手對於祭祀儀式而言非常重要,在女祭司的指引下,他們可以引導羅阿附體時所必要的靈魂出竅。儀式中共使用三種鼓:媽媽鼓、爸爸鼓和寶寶鼓。另外有一名樂隊成員手持一種被稱為歐甘的金屬棒,按照拍子的節奏對鋼條進行連續的敲打,使鼓聲更加飽滿。

伴隨鼓手急促的鼓聲,眾人在被稱為拉普拉斯的儀式主持的指引下,虔誠地列隊進人中央場地。拉普拉斯手持一把軍刀,在他身後是幾名護旗手,肩扛伏都教寺廟及其所轄社區的旗幟。隨後是男祭司和女祭司,然後是眾信徒以及接受洗禮的伏都教成員。當所有人進人列柱走廊後,眾人向中間的柱子敬禮並圍著祭壇站定。女祭司手持祭祀法器(點級有彩色串珠和蛇推骨的葫蘆撥浪鼓),在四個方位的基點來回不斷地搖動,和巫術中女祭司走過四個基點如出一轍。男祭司跟在女條司身後,向這些點噴酒朗姆酒,這和巫術中噴灑鹽和水又有幾分相似。


雷格巴是首先被召喚的羅阿,他的作用是「開啟凡間和冥界之間的大門」。女祭司繼續帶領著信徒吟誦聖歌、做祈禱和進行禮拜儀式。在其中的某個點上,女祭司在祭壇前方的地面畫出所需召喚的羅阿的符號。不同目的下召喚的羅阿不盡相同,但所有的羅阿似乎都急於一試身手。有時錯誤的羅阿被召喚出來後,祭司不得不重新將其召回,直至想要的羅阿現身。


在女祭司畫完召喚羅阿的符號後,沸騰的鼓聲達到了頂點。所有人都圍著祭壇起舞,人們蜂擁著踩向地上的圖符,直至其變成列柱走廊中飛揚的塵土。最終,有人被羅阿附體。


男祭司負責確認想要的羅阿出現,此時被附體的村民將會依照神的特徵裝扮。比如說,如果是阿格維出現,被附體的村民應戴上船長的帽子,然後在腋下夾一隻望遠鏡;如果是蓋德,被附體的村民則應戴上黑色的大禮帽和黑框眼鏡,有時也可以點上一隻大雪茄;被埃爾祖莉附體的村民應退到專屬於埃爾祖莉的小房間內,穿著盛裝,在一番梳妝打扮後灑上香水,返回到崇拜的人群中。


有時埃爾祖莉會附體到一個男人身上,而有時蓋德會附體到女人身上。不過這並不要緊,因為對於崇拜者而言,在他們面前出現的是羅阿自身,而絕非僅僅是喬裝成他或她的凡人。


因此,伏都教的信徒們可以與所篤信的神交流,甚至是進行面對面的交談。




◆喪屍(Zombie) 

提到巫毒教,任誰都會直覺地想到喪屍。但大多數人對喪屍的認識,都僅止於美國恐怖電影裡的腐臭屍體。真正的喪屍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其實真正喪屍的軀體並沒有腐爛。其次,應該也有不少人以為喪屍乃邪惡魔法師冒瀆死者而製成。然而喪屍其實是對犯罪者、壞社會秩序者之刑罰,而被製成喪屍之恐怖感驅使民眾維持社會秩序也確是事實。 
(喪屍的製作方法…跳過。) 
喪屍是比死亡更加恐怖的刑罰。通常人類死亡後,靈魂會成為羅亞(巫毒教的神) 再度轉世,但是被製成喪屍者卻無法轉世。 

為了避免此等厄運,海地人時常會給死者餵毒、或將其首級斬下;如此一來,任誰也無法將亡者製成喪屍。 

◆巫毒娃娃 

  巫毒娃娃是巫毒教用以施咒的咒物,奇怪的是巫毒教發源地海地卻對巫毒娃娃一無所知。 
巫毒娃娃是詛咒對象的代替品,用針或鐵釘等物扎刺娃娃可以造成對方的不幸,是進行類感咒術時所使用的道具。全世界各國都有相似的咒術道具,如日本的詛咒稻草人(丑時參咒法)等。再加上原本巫毒教並無巫毒娃娃此物,因此這很可能是電影或小說等虛構作品的作者想像出來的產物。 

然而由於巫毒娃娃太過有名,終於成為與喪屍並列的巫毒教代名詞。也因此現在去海地旅遊,還能買到巫毒娃娃當作禮物。 

但由於巫毒教之秘儀絕不外傳,因此非教徒也無法得知巫毒教究竟有何種儀式。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巫毒教沒有巫毒娃娃咒法實際存在,或者是有部分情報外洩,才能製成現在的巫毒娃娃的可能性。 

◆活人獻祭 

「巴姆恩儀式」是種將自己賣給惡魔,換取人生成功的法術。 
 一旦舉行此儀式之後,每年都必須獻上一個活人祭品。而且這活人不能是奴隸等與自己無關緊要者,必須是妻子、兒女、親友等失去後施術者會感到悲傷、讓施術者覺得有所犧牲的人物才行。若無此等人物亦或者施術者無法犧牲該人物,那就必須由施術者本人擔任祭品。 海地就有許多故事敘述藉此術得到財富權勢者,最後卻走上末路。 


伏都教吸收了大量基督教元素。多年以來,基督教傳教士都試圖剷除伏都教,說服它的信眾皈依基督教。基督教徒殘忍地迫害原住民,將他們的列柱走廊、鼓、旗幟、串珠、法器以及所有的伏都教服飾全部付之一炬。為了保全自己,海地人最終選擇了對基督教的假意迎合。而私下裡,他們仍繼續堅持自己的信仰。


在基督教中,聖派屈克經常被描述成被大蛇圍繞的神,因此海地人就用他來代指伏都教中的蛇神丹巴拉。同樣,瑪麗代指埃爾祖莉;聖喬治代指奧貢;耶穌代指全權大使雷格巴。設想一個基督教的牧師造訪一個海地家庭,看到裡面顯眼的位置放置了許多基督教的標誌和圖形,心中自然欣喜。然而他並不知道,對於住在房子裡的人而言,這些仍然是「異教」神明的化身。同樣,伏都教信徒見識到了教堂的力量,於是將某些儀式引人到他們的信仰中。正因為如此,在典型的伏都教儀式中,也會出現祈禱、聖歌、主禱文,甚至是萬福瑪利亞。


海地雖然是伏都教的中心,但在其他地方也有伏都教存在。例如,在紐奧良和路易斯安那以及美國的許多大城市,由於大量伏都教徒的存在,非洲護身符、蠟燭、浴盆、香粉和其他物品的交易非常興盛。這裡同樣還出現了伏都教「國王」和「王后」。其中最著名的是19世紀初期的瑪藥·拉芙。這個特立獨行的黑白混血女人在龐恰特雷恩湖畔上演了多場精彩絕倫的舞蹈。


南美的許多國家存在著伏都教的變種。


在整個拉美地區,伏都教的變種隨處可見,如馬庫姆巴、巫班達、金班達和康多拜等。伏都教的信仰並沒有被時間湮滅,反而在巴西和其他南美國家中更加如火如茶地展開。或許是由於信眾與他們所信仰的神明之間可以進行私密交流的緣故,這些變種的伏都教信眾人數與日俱增。同樣在巫術中,信眾不僅僅充當看客,更是其中的參與者,是絕對可以與神明交流的。


END





課宣分割線


是否想要在草藥的芬芳之中聽著藍調作一名伏都巫師

為自己或身邊的人製作充滿魔力的Mojo bag~

無論是帶來好運,還是帶來愛情,財運,事業成功,

或是闢邪,帶來美貌,這裡有著許多傳統mojo包配方等著你~


課程大綱


什麼是Mojo包?

如何製作一個Mojo包

關於魅力和圖像

如何餵養Mojo包

Mojo包應如何銷毀的

如何處理Mojo包

保護

防止敵人

穩定的收入

避除不祥的人

錢的吸引力

運氣的吸引力

掌握一種技能

愛的吸引力

願望成真

賭博的運氣

和平的畫

同事的尊重


授課方式:微信群內授課,語音文字圖片教學。

學費:300元

報名方式:長按下方二維碼諮詢雲落即可。



現在報名者,更將贈送600MB的voodoo資料~


音樂中的神秘學|布魯斯中常出現的Mojo到底是什麼?


現代神秘學研究者,獨修女巫—雲落Asteria

不定期的帶你飈車

哲學分析,理性思考,小心求證,一起探尋Occult世界的秘知

歡迎關注這個讓你越活越不明白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VOODOO海地伏都教
    任何人都可以與聖人,天使和大天使一起工作,他們都是伏都神殿固有的一部分Voodoo教也被稱為巫毒教,伏都教,海地伏都教等向伏都教眾神祭拜祈求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尊金祖先一定要記住那些比你先走的逝者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您不一定要被引入voodoo教,也沒有必要為了祭拜loa而加入
  • 伏都教
    即紅眼睛惡魔,南方內陸Hoodoo教的方法:把一塊黑貓的骨頭放在盛滿墓地土的盒子裡,埋在十字路口,這樣就可以召喚來自地獄的惡魔……伏都教,又譯為「巫毒教」,是最為人熟悉的非洲信仰,由拉丁文Voodoo音譯而來。源於非洲西部,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有些像薩滿教。
  • 海地神秘恐怖的伏都教,可以通靈操控身體,當地人精神的最好寄託
    這裡治安混亂、國家動蕩,許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就在這樣一個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國度,當地百姓卻特別鍾情於一種宗教,這個看起來恐怖又神秘的教義卻讓不少百姓找到了內心的信仰。這就是伏都教,一個信奉萬物有靈和通靈拜物的奇特宗教。在這個神秘宗教的背後,背後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內容。
  • 巫毒教走出非洲之後
    最近,海地霍亂橫行,45名巫毒教巫師因此遭暴徒殺害。他們被懷疑用「黑魔法」在海地傳播霍亂。那麼,巫毒教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對海地人的影響為什麼這麼深?  受其他宗教挑撥所致?另外,他懷疑是其他宗教的人士以霍亂為藉口,挑起人們對巫毒教巫師的普遍恐慌。  起源於非洲國家貝寧  巫毒教,又譯「伏都教」,作為一種崇神教,巫毒教可能是從古老的祖先崇拜和精靈崇拜傳統演變而來,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  巫毒教在海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
  • 巫毒教神物——犀鳥像,採用硬木製作,是古代非洲黑人的「偶像」
    這是一個來自非洲貝南共和國地區的木質雕像,屬於巫毒教的神物 ps:貝南共和國(法語República Popular do Benin,La République du Bénin)是位於西非中南部的國家,舊名達荷美(Dahomey),也就是非洲著名的古代黑人帝國——達荷美帝國。
  • 海地伏都教信徒瀑布朝聖 祈求水能衝走厄運(高清組圖)
    這個瀑布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北部240公裡處。(網頁截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1日報導,每年,成千上萬的伏都教(又譯「巫毒教」)信徒都會前往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 auPrince)北部的瀑布朝聖,向伏都教愛的女神愛斯利·弗雷達(Erzulie)祈福。
  • 「翻譯」第一章節選 伏都教歷史| Voodoo Dolls in Magick and Ritual
    最著名的非洲衍生宗教是在古巴和美國許多地區盛行的Santeria【釋義:薩泰裡阿教,是古巴黑人泛神教派,是約魯巴人的信仰與習俗融合了天主教的一些成份發展而成。】,是在海地和美國部分地區盛行的Vodou,以及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所熟知的Creole Voodoo(克裡奧爾巫毒教)。       在路易斯安那州關於克裡奧爾巫毒教的演變,有相互矛盾的說法。
  • 伏都教女王瑪麗·拉沃的真實故事
    伏都教伏都教,也稱巫毒教,在紐奧良的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殭屍和伏都娃娃構成了伏都教信仰的一部分,但實際上伏都教是「奴隸」伏都教本身並不邪惡,或許是我們翻譯的問題,在英文中Voodoo的發音直接翻譯成巫毒,我們看到巫又毒的,就會覺得是不好的,然而Voodoo一詞的意思是「眾神」。伏都教並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民間信仰。
  • 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沼澤,傳說被伏都教女王詛咒過,沒有人敢去
    沼澤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地球上除了南極地區之外,其餘各地都有沼澤的存在。沼澤是叢林的「隱形殺手」,在叢林中有很多沼澤,如果你不小心掉進去,就會遇上大麻煩。因為沼澤裡又軟又稠,沒有著力點,當人陷入沼澤之後,就會不斷下沉,直到到達硬質土地和沼澤交接的地方,才會停止下沉。
  • 攝影師圖揭非洲「伏都教」巫術產品市場
    伏都教又稱「巫毒教」,起源於西非,現在是西非國家貝寧的官方宗教。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2日報導,伏都教也在鄰國多哥盛行,多哥首都洛美就是世界最大的巫術市場,當地人稱該教已經存在100多年了,現已成為多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揭秘海地死人復活真相 哈佛雜誌分析案例
    揭秘海地死人復活真相 哈佛雜誌分析案例現實中喪屍有可能是真實存在嗎?喪屍傳聞最早出現於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國──海地(Haiti),當地不少黑人自法國殖民時期開始信奉巫毒教(Voodoo),認為該教派巫師(又稱柏科爾/Bokor)有把死人復活勞役的秘術。
  • 揭秘海地死人復活真相,哈佛大學雜誌分析案例
    美國探險家「威廉.錫布魯克」(William Seabrook)於1929年到當地視察一年後,寫成著作《魔法島》書中描述巫毒教有飲血儀式,以及有法術召喚從泥濘中爬出。該著作隨後在美國引起迴響,人類學家「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在1936年亦決定到海地視察,並在其旅遊小說《告訴我的馬》(Tell My Hourse)中發表一張疑似是女喪屍的照片。
  • 這是一篇科普文:來全面了解Word、Excel、PowerPoint
    隨著2019年3月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完美落幕,新的一輪準備也即將開始,Round after round,無論是已經獲得了證書得你,還是你剛剛結束3月份的考試正在等待查詢成績得你,又或者還在猶豫著要不要去接受這一份挑戰得你,永遠都不要放棄對知識的那份好奇心,也永遠不要忘記那份下決心時的勇氣。
  • 關於海地毀滅性地震的問題與答案
    按照上面的分類,海地屬於更多沉積物的地址構造,屬於更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地面震動的地質構造。」地震的深度對於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壞同樣重要,而海地地震的地震源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大概僅僅是10英裡(15千米)的地方,而且位於地面下6.2英裡(10千米)。「因此,在太子港的每一個人基本上都在距離地震震中30公裡到40公裡的範圍以內。」布雷克曼說道。
  • 寫幽默科普文 醫學生辦網站讓醫學"潮"起來
    針對街頭巷尾熱議的「過勞死」、「減肥」等話題,一篇篇考據嚴密,包含醫學文獻資料,又不失故事性、幽默感的醫學科普文出現在網上,其作者是一群「最可能但又最不可能」的人:醫者。  「我感覺醫生做科普的太少,在公共領域的聲音也太少,我們得做點什麼!」「KIWI」是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在讀博士,在網上她有另一個身份:「八爪網」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