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共和國,是美洲地區唯一處在極度貧窮的國家。這裡治安混亂、國家動蕩,許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就在這樣一個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國度,當地百姓卻特別鍾情於一種宗教,這個看起來恐怖又神秘的教義卻讓不少百姓找到了內心的信仰。
這就是伏都教,一個信奉萬物有靈和通靈拜物的奇特宗教。在這個神秘宗教的背後,背後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內容。
一、源於西非的神秘教義
伏都教(英語:Voodoo)又稱為巫毒教,最早發源在西非的貝寧,是當地豐族的主要信仰。在當地語言中,「伏都」是靈魂、神靈的意思,這也意味著該教是一個糅合了祖先崇拜、拜物教、通靈術、巫術的原始宗教。
雖然被稱作宗教,但是伏都教沒有任何的教義和教典,也沒有被取得認可的教團宗教法人,僅是一種民間信仰。伏都教興起於貝寧,經過黑奴貿易後從非洲帶往美洲,並衍生出了海地伏都、多米尼加伏都、古巴伏都、美國路易斯安那伏都等多個分支,但其中最有神秘色彩和特點的就是海地伏都。
海地伏都被認為是傳統伏都教加上天主教的一些繁雜的宗教儀式所組成,根據調查,七成以上的海地人都信奉這種神奇的宗教。海地政府也將伏都教和天主教共同定為國家的主要宗教,這在世界歷史上也獨一無二的,也是第一個將原始宗教定義為國家教義的國家。
在伏都教信徒看來,人是由善良的小天使(ti-bon-angel)和善良的大天使(gro-bon-angel)所組成。一般用「羅亞」(Loa)或「密斯特勒」(Mystere)稱呼眾神。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丹巴拉·維都(Dambala We`do),他是眾神之王,平時以蛇的面貌來示人,其象徵色為白色。
艾依達·維都(Ayida We`do),是丹巴拉的妻子,她被認為是彩虹的化身;艾吉利(Erzulie),她代表了愛情,也是伏都教中性感的化身。此外還有火與鐵的化身歐高溫(Ogoun),農民的保護者阿賽嘉(Azaka),祭司和寺院的保護者洛科(Loco),以及森林的精靈大寶兒(Gran boir)等等,這些都被伏都教教徒當作無比尊崇的神明來祭祀。
傳統海地伏都教儀式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入會儀式,儀式上將會演奏伏都教教義的鼓樂。在以前因為伏都教的神秘化,這種鼓樂一般都極其神秘和隱秘,外人根本無法了解其中的情況。直到伏都教與天主教一同成為海地的國教之後,這種鼓樂才真正亮相在大眾面前。
第二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神秘的獻祭儀式。信徒們相信通過各種生物的本體與神靈展開真正的溝通,並由此得到神的指示與幫助。具體方式包括將白色的鴿子祭祀給伏都神;信徒們踏著激烈的鼓點進行舞蹈,在放有祭品的泥潭中沐浴,目的就是與神明做一次最直接的接觸。
由此可見,海地伏都教的儀式就是虔誠的信徒通過宗教儀式,來與自然儀式進行一次深刻的交流,並由此得到心靈上的慰藉。這也是該宗教能在海地興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令人聞風喪膽的「還魂屍」
在海地伏都教各種儀式中,最讓外界感到驚訝和恐懼的,就是其特殊的「還魂屍」之術。「還魂屍」雖有意識但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類似於喪屍一般。據說巫毒教內部有一些秘密組織,他們可以按照主人的要求,向對方指定的某一個人施以「法術」將其殺死,之後在將屍體通過還魂之術加以復活,最終把對方變為一個只能被主人任意支配的「活死人」。
最早人們是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這種「還魂屍」,認為這只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誇張的形容。實際上不少當地民眾會在自己親友死去之後,將親友墳墓上用巨石覆蓋,或者給屍體身上塗上毒藥,甚至將死者喉嚨砍斷、斬首,在心臟部位釘上鐵釘來防止別有用心之人將其作為「還魂屍」。
1982年,在美國的一份報紙上就曾經報導過一個真實的「還魂屍」案例:一個名叫克萊維烏斯·納西斯的海地人因為財產糾紛與哥哥反目成仇,後者便聯繫了一名伏都教巫師,向納西斯的食物中下毒。中毒後的納西斯在恍惚中被帶往一個農場去從事重苦力勞動,每天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直到有一回,農場主忘記給他服藥,納西斯才恢復了意識。並在一天夜裡成功逃出了這個是非之地,這驚悚的故事才逐漸浮出了水面。
為了探尋「還魂屍」的奧秘,科學家對伏都教的還魂屍術和所謂的「還魂藥粉」進行了仔細研究,研究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這種「還魂藥粉」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和河豚毒素,它可以使人體心臟和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和麻痺,一旦服用受害者就是出現假死狀況,四肢無力只能任人所擺布。
由此可見,所謂的「還魂屍」只不過是一種殘忍的犯罪行為:一些非法的伏都教巫師使用毒藥殘害受害者,進而控制他們參與一些違法的活動,並為此從中牟利。但因為「還魂屍」屬於海地伏都教最為神秘的內容,因此想完全解決這一打著宗教儀式的犯罪行動,還是十分艱難的。
三、伏都教的祭祀結構
海地伏都教的男祭司叫做「恩貢」(oungan),許多魔法都能輕鬆掌握。而女性祭司叫做「曼柏」(mambo),一般以驅靈和治療疾病為主。在伏都教的神殿裡,二者基本上都同時存在。一般是在葬禮和活動上為信徒進行宗教儀式,這也是真正的伏都教祭司所做的職能所在。
相對的,利用邪術來害人的邪惡祭司叫做「波哥」(bokor)。一般來說,「恩貢」和「波哥」是同時存在的,在「恩貢」的下面還有個被稱為「弗恩西」的階級。他主要是海地伏都教的聖職者,在「恩貢」的指導下進行咒語修行。通過考核後的「弗恩西」被稱為「康佐」,據說達到該境界的人身體不怕火燒。
在往上升級才是真正的「恩貢」自康佐再向上晉升,便是伏都教的祭司恩貢,因此海地伏都教的祭祀等級還是十分森嚴的,對於祭司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越來越多的職業祭司開始向正規化發展,這也使得海地的伏都教摘掉了「恐怖神秘」的帽子,開始成為一種正常宗教來呈現。
按照伏都教的理論,生命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精靈形式,人類就是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相互往返而已。由於相信生命的自療能力,因此在海地伏都教一般在宗教儀式上,經常為信徒進行治病儀式。跟其它的宗教一樣,海地伏都教不光是一個普通的宗教,更是一種可以慰藉心靈的生活方式,對處在貧窮中的海地居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結語
海地伏都教,作為一種可以寬慰心靈的神秘宗教,將所有海地人全部包容在內,讓這個貧窮的國度有了令外界好奇的資本,也讓當地百姓在辛勞中感受到了內心的撫慰,成為一劑良藥。
參考資料
1.《海地的伏都教》
2.《列國志:海地》
3.《伏都教:從非洲到美洲》
4.《海地伏都教與天主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