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往事
大一時,學校位置偏僻,附近有一處廢棄的度假村。
度假村地處長江邊,浩渺的江水側身而過,卻沒有給她帶來絲毫生息。相反,溼潤的空氣與瑟瑟江風不斷侵蝕著這裡遺留的建築與物什,斑駁的黴變與綴飾的青苔逐步掩蓋過去的真實。
(東極島上廢棄的村落,人口遷徙使得村落變成廢墟)
一個形容枯槁的女人,人們總愛從她的眉眼中追尋舊時的芳華。層層竹林相互遮掩,腳下石板的夾縫中野草橫生,通過一個幽閉的小徑,我和三兩好友便進入度假村內。正值晚秋,日光蒼白生冷地揮灑在度假村內的幾幢別墅上,如矗立在床頭的溼婆,想像賦予了她幾分詭異。細看,藍綠色漸變的玻璃充斥視野,大理石堆砌的池塘荇藻招搖,杉樹下一隻小紅鞋半掩土中,噴泉裝置已鏽跡斑斑……廢墟空間內並置的意象向來往的過客訴說著歷史種種。在往後的觀察和探索中,我們逐漸在腦海中隱約繪畫出她曾經的容貌。是繁華的,燈光閃耀的,風姿綽約的,美好的,現代性的。
但我無法將眼前褪盡華服的她置於這些美好象徵的反面。《情人》裡說「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宛如畫家在年邁的軀體間勾勒出藝術的靈韻,廢墟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建築物的殘留或者是對舊物臆想的還原,更昭示著一種文化的斷層、記憶的破裂與時光的流轉,但皆保持藕斷絲連的狀態,連綴歷史的片段,散射美的光暈。
(廢棄的工廠)
車輪碾過,留下轍痕。凝視一座廢棄的宮殿和斷裂的城牆,面對歷史的消磨所留下的沉默空無,觀看者感受的是直面往昔,荒誕的、荒蕪的、觸碰靈魂的,既絲絲相連,又不得不保持疏離。
我在廢墟中遊蕩,捕捉一種消逝的、殘缺的,甚至是暴力的美學意蘊與歷史情結。無意間的瞥到鏡面反射的自己的影像,剎那間心神一顫,颼颼涼風頓時如幽魂撫摸脊背。便狼狽地逃走了。
(廢棄的豪宅)
廢墟部落: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
(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手機頁面)
豆瓣的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創建於去年三月份,如今是兩萬餘名廢墟探索愛好者的聚集部落。取意於廢墟的遺忘屬性,廢墟愛好者們自稱為「潛行者」。潛行於各大城市被遺忘的角落,撿拾商業繁華拋棄的一隅中的枯槁和頹廢美學,他們往往是孤立的、私密的、特立獨行的。精美的攝影作品,詩意的文字與時而浪漫時而詭異的遊歷經驗,他們在小組中分享廢墟探索實錄,卻極少公開廢墟的精確坐標與路線,這背後隱含著廢墟愛好者的特殊行為邏輯與規則。
(廢棄的豪宅)
小組組長蔣不建立了一套組內廢墟黑市交易規則。在流通過程中,「點」是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的唯一貨幣。所謂的點,即「廢墟地點信息」,也就是廢墟探索者所知道的廢墟地點都可以成為他用來交換的資本。交易的邏輯是「以點換點」,這更像原始的物物交換。具體而言有三種可能。首先,個人向小組提供一個可用於交換的點,小組作為回報會反饋給個人兩個同類型的點。
「可用於交換的點」指的是個人所提供的點是允許組長再次與他人發生交易的,如果個人不允許多次分享,那麼小組作為回報只會反饋給個人同一個同類型的點。其次,如果個人向小組索要一個特定的點,那麼需要向小組提供兩個同類型的點作為交換物。第三,個人可以不通過小組進行交易,也就是個人對個人交易,組內成員自行交換點,小組不予以幹涉。蔣不說,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廢墟資料庫。
這種交易規則之所以形成,源於廢墟探索者的思想邏輯:廢墟信息是不應當公開的。於他們而言,廢墟理應保持最本真的模樣才具有價值,信息公開帶來的是好奇者的慕名而來。但並不能苛求每個人對廢墟心存愛憐,隨意的刻畫、撿拾遺留物、丟棄垃圾等臭名昭著的遊客行為都會對廢墟造成破壞。物以稀為貴,也是出於對廢墟的保護,「點」才擁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設立四條廢墟保護規則:不公開廢墟具體位置;不帶走廢墟的任何物品;不破壞廢墟的原有面貌,不遺留無法降解的垃圾。
蔣不在組內解釋,「不透露信息的具體位置,一方面是對於廢墟的保護,一方面也是對城市探索者的保護,廢墟年久失修,有包括但不限於塌陷、墜落、墜物、粉塵、毒氣、狗蛇、蚊蟲在內的各種安全隱患。且有些地點雖然廢棄,但仍有安保人員值守,貿然進入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以我個人來說,曾因城市探索多次被帶進派出所。」
(小組成員分享廢墟的標題規範)
組內對廢墟有一套評級制度。首先是以遊覽時長和趣味性(意義)劃分為A—E五個等級。像車諾比,其地域面積和意義都是空前的,理應評為A等級。而一處廢棄的空曠民宅,面積狹小且乏善可陳,則為E。同時每個等級可以以「+」和「—」區分強度。其次,每處廢墟都有可被量化的難度係數。如進入廢墟需要高難度翻牆則為2分,低難度翻牆1分,無需翻牆0分。有無看守人員、有無監控和蛇蟲鼠蟻等也被納入衡量標準,各項指標統計匯總,難度評分最高5分,最低0分。組內成員便是按照此格式對廢墟進行描述、分享與交流。
(廢棄的工廠)
廢墟作為城市變遷與更新的一個註腳,其當下以何種形式存在呢?遊蕩者在部落中表現出何種特徵?廢墟與藝術與歷史時空有著何種關係?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再去探索。
(廢棄的原油碼頭)
(廢棄的爛尾樓)
(廢棄的火車站)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作者
本篇內容由新媒介青年文化創作
授權轉載及合作請留言
投稿郵箱:mycs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