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陳功團隊利用譜系追蹤法確證用於大腦修復的原位神經再生技術

2020-10-19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雜誌

迄今為止,在損傷後的人類大腦裡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從而修復大腦一直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世界性難題。許多重大腦疾病如腦中風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都因為缺乏有效的神經再生手段而難以治癒。暨南大學(廣州)陳功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於10月9日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上發表論文,提供確鑿的證據,通過譜系追蹤法證實了大腦內源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原位直接轉化為神經元。這項運用大腦內源性星形膠質細胞(一種支持神經元的細胞)直接轉化為新神經元的技術是革命性的新型大腦修復技術,有望使全球千千萬萬的大腦疾病患者受益。

人腦有兩種主要類型的細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神經元不能分裂,因此不具有自我再生能力,但是膠質細胞可以分裂並自我再生。陳功教授的團隊以前通過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基於一種神經轉錄因子NeuroD1的基因療法,成功地將大腦內源性膠質細胞直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其他許多實驗室也先後在大腦,脊髓和視網膜中證實了這種直接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但是,再生醫學領域內和領域外的一些人仍然對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神經元這項新技術存有疑慮,希望看到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這種開創性的發現。


在這篇新發表的工作中,陳功教授的團隊採用了轉基因報告小鼠來忠實地追蹤星形膠質細胞譜系,從而在成年小鼠的大腦皮層裡明確無誤地證明了新生神經元可以追溯到原有標記的星形膠質細胞。第一作者項宗勤博士後介紹說:「我們先將Aldh11l-CreERT2小鼠與Ai14小鼠雜交,並使用他莫昔芬誘導Cre介導的基因重組,從而通過紅色螢光蛋白tdTomato來永久性標記並追蹤星形膠質細胞。」 共同第一作者徐亮博士生補充說: 「然後,我們將可以在星形膠質細胞裡表達神經轉錄因子NeuroD1的腺相關病毒顆粒(AAV)注射到已經標記了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皮層裡,並在病毒感染後第7天在tdTomato標記的星形膠質細胞中檢測到NeuroD1的清晰表達。」 陳功教授接著說:「最令人興奮的是,在NeuroD1感染了135天後(實驗被COVID-19延遲了),我們發現原來許多表達NeuroD1的tdTomato標記的星形膠質細胞現在已經成功地轉變為具有典型神經元形態的NeuN陽性的神經元了。該項譜系追蹤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大腦內源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直接轉化為神經元。」


譜系追蹤星形膠質細胞轉化而來的神經元

除了AAV病毒系統,陳功教授團隊還採用了另一種病毒系統,即逆轉錄病毒系統,以進一步證明這種直接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過程。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雷文亮教授說 「雖然AAV具有低免疫原性的優勢,並且作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基因治療載體相對安全,但如果使用過高的AAV病毒劑量或者不合適的啟動子,就有可能會得到難以理解的混亂數據。因此,我們通過逆轉錄病毒載體只在分裂型的膠質細胞中特異表達NeuroD1,從而進一步證實了新產生的神經元是從分裂型膠質細胞轉化而來。」
在展示了兩種不同病毒系統均明確證實星形膠質細胞直接轉化為神經元之後,陳功教授團隊繼續解決了領域內一些因為實驗設計不當或者使用過高的AAV劑量而造成的一些混亂問題。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通訊作者李雯教授說:「最近的一項研究挑戰了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神經元的這個新領域,但我們發現那是因為他們使用了過高劑量的AAV在小鼠皮層中產生了實驗假象。我們的實驗證明,當使用合適劑量的AAV時,這種假象不復存在。」
鑑於有些實驗人員實驗設計不夠嚴謹,作為這個新興領域的領導者,陳功教授也在文章的討論部分對於該領域提供了頗有見地的評論:「我們建議研究人員在研究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時,一定要使用不同的病毒系統和不同的病毒劑量,並且進行體外和體內的雙重試驗來證明或者反駁任何一個假設。我們這項譜系追蹤的研究為大腦原位神經再生技術再次提供了無可爭議的證據,相信這項激動人心的大腦修復技術將為解決重大腦疾病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

為這項工作做出貢獻的作者包括暨南大學的項宗勤博士,徐亮先生,劉敏慧女士,王青松博士,李雯博士,雷文亮博士,和 陳功博士。
原文連結:Xiang Z, Xu L, Liu M, Wang Q, Li W, Lei W, Chen G. Lineage tracing of direct astrocyte-to-neuron conversion in the mouse cortex. Neural Regen Res 2021;16:750-6.
Available from: http://www.nrronline.org/text.asp?2021/16/4/750/295925

來源: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網站

相關焦點

  • 暨南大學陳功團隊開發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近日,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現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亨廷頓舞蹈症小鼠模型中再生新神經元來達到運動功能修復和生命延長。鑑於我們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元都被膠質細胞環繞,因此這種在腦內直接把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神經元的新型神經再生技術比外源性幹細胞移植方法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神經再生的效率很高而且沒有免疫排斥反應」。 陳功博士是利用大腦內源性膠質細胞通過表達神經轉錄因子來直接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的早期先驅者之一。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在本研究項目中,周斌研究組科研人員基於雙同源重組系統創建誘導型的無縫隙譜系示蹤技術,以自發性乳腺癌腫瘤模型小鼠MMTV-PyMT為研究對象,利用Kit-CreER來標記小鼠乳腺管腔上皮細胞,構建用於示蹤EMT的基因敲入小鼠N-Cad-LSL-Dre和Vim-LSL-Dre,利用雙同源報告基因小鼠NR1來同時示蹤發生過和未發生過EMT的乳腺腫瘤細胞。
  • 【邁向高水平】暨南大學李曉江團隊在《Cell》發表重要學術成果...
    中國教育在線訊 3月30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李曉江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教授團隊和美國Emory大學李世華教授團隊合作研究成果「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
  • 基因療法產生新的神經元來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亨廷頓舞蹈病(HD)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異常的舞蹈症,是由亨廷頓(Htt)基因突變和大腦紋狀體區域的神經變性引起的。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前教授,現領導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的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HD小鼠模型中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該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2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背景介紹】原位組織再生利用人體的再生潛力來控制細胞功能以進行組織修復。用於原位組織工程的生物材料的設計需要對生物物理和生化線索的精確控制,以將內源性細胞引導至損傷部位。需要這些線索來通過調節細胞外微環境或驅動細胞重編程來誘導再生。受損組織的再生可以通過兩種組織工程方法來實現-離體和原位。
  • 幹細胞異質性為實現神經再生帶來曙光
    複雜的多組織器官重構是生物學上最令人振奮的壯舉,並且在具有再生能力的脊椎動物物種中觀察到,包括硬骨魚(例如斑馬魚),有尾目(例如美西螈和蠑螈)以及一些蜥蜴。這些物種的再生能力範圍從肌肉(包括心臟),骨骼結構到複雜的系統(例如大腦、脊髓和眼睛的一部分),這些系統在受損後都能夠進行結構和功能修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無再生能力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發生後很少觀察到多組織結構重建。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Cindi M.
  • 暨南大學學者《Cell Stem Cell》熱議CRISPR人體胚胎編輯
    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疾病基因突變,來自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埃默裡大學的幾位學者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文,點評了這一最新成果。8月初,一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胚胎中糾正了引發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疾病基因突變(公布於Nature雜誌),令不少人激動不已。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但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經過多年科研積澱,終於擁有了揭開這個一直困擾科學界的謎團的「金鑰匙」,那就是單細胞組學技術。蘭雨研究員聚焦血管與血液系統發育,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員(暨南大學講座講授)建立了長期合作以及研究生共同培養模式。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的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新方法,即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25日作為《自然》雜誌封面文章發表。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 。
  • 陳功教授:體內重新編碼活性星形膠質細胞為大腦修復的功能性神經元
    哺乳動物出生後大腦產生新神經元的能力弱,這也是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很難恢復的原因。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再生的外源性細胞移植在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免疫排斥、腫瘤發生等諸多問題。操縱成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其他內源細胞以再生新神經元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再生醫學研究熱點。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 成人的大腦具有自我修復潛能
    修復大腦和脊髓損傷可能是醫學上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還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研究列出了「成人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利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能力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工具,我們首次能夠確定一個成年腦細胞中的全部基因是如何自我重置以再生的。」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畢國強教授多年來著重於發展用於突觸、神經網絡及全腦尺度解析的前沿顯微成像技術,自從2007年回國後,核心工作之一即是與周正洪教授和匹茲堡大學章佩君教授開展合作,發展CryoET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解析神經突觸受體蛋白原位結構與組織分布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基於過採樣與自動分類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亞區域圖像處理方法,實現了對細胞斷層三維重構圖像中無標記和無模板依賴的蛋白質自動識別和三維重構分析。
  • 幹細胞再生讓大腦「年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MRI 科學家曾認為哺乳動物在進入成年期時所有神經元都已形成,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成年人大腦的某些部位依舊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近期,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神經祖細胞的單一譜系參與了胚胎期、出生後早期和成年期海馬區的神經發生,並且這些細胞在小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產生。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上。 「從概念上講,該研究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有能力持續改進、適應以及將新細胞整合到神經迴路中。」本文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宋紅軍(音譯)說。
  • 人體再生修復技術 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人體這樣的再生修復能力能不能應用到其他疾病的治療中?專家表示,運用模擬生物電信號激發人體再生修復系統,這一技術已運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  據了解,由美國百慕迪再生醫學開發的「生命核」是一款將電磁科技與傳統醫學相強合的醫療器械,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醫療準入許可。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來源:BioArt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 。4月16日,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