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曾說過,李嘉誠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因為李嘉誠的成功有許多時代因素參雜其中,現在的人是無法生活在李嘉誠的那個年代,自然也就不行獲得像李嘉誠一般的成功。其實這些話很容易理解,因為李嘉誠與李兆基、鄭裕彤等人一樣,都是賴以房地產才變得真正能夠躋身於香港超級富豪行列。但除了發展房地產外,李嘉誠的成功還在於他能將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並不僅僅只限於房地產。
孫宏斌說,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很少,主業做得好沒必要多元化,有問題的公司才多元化。事實上,這句話只適用於部分企業家,對李嘉誠來說則完全不適用。
李嘉誠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因為他擁有著一番自己的多元化套路。僅以收購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為例。在收購了這家企業之後,李嘉誠並沒有改變它原本的發展道路,只是派遣了幾位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參與管理。實際上,這正是李嘉誠的聰明之處。現在有許多企業家一直固守著一個概念,那就是想要進軍一個行業,必須自己去將企業進行轉型,或者是在一個行業當中自行摸索,有成果之後才算是成功,而這也是為何孫宏斌說多元化很難的原因之一。
僅以光伏行業為例。光伏行業其實已經在國內火了十多年,但截至目前仍舊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拿得出手。自然,將時間倒退十幾年的話,還是有兩家企業可以拿得出手的,它們分別是施正榮的無錫尚德電力和李河君的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
施正榮與李河君不一樣,雖說兩人都曾憑藉光伏而一舉摘得中國首富的桂冠,但施正榮所從事的是晶矽太陽能,李河君則是薄膜太陽能。不過與李河君相比,施正榮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因為他本身就是光伏行業的專家。公開資料顯示,1988年,施正榮被公派留學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老師是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人士馬丁格林教授。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施正榮就獲得博士學位。且畢業時,施正榮手中就已經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
有趣的是,儘管施正榮是公派留學,但他卻在1993年的時候加入了澳大利亞籍。2000年,施正榮以華僑的身份回到老家江蘇,並以多年積攢的40萬美元創辦無錫尚德電力。由於有了當地政府的補貼支持,施正榮的尚德電力自成立之後便得到飛速發展,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產能就高達540兆瓦,銷售收入更是突破100億美元,成功躋身於當時的世界光伏行業前三名。
2005年底,成立僅僅5年的尚德電力便登上了美國紐交所,施正榮的大名也得以出現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當時,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家超越榮智健,成為當年的中國首富。不過就在公司上市的當天,施正榮卻宣稱自己今後再也不會去掙一分錢,就是花錢。可正印證了那句玩笑話,「是金子,總會花光的」。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尚德的股價也開始逐步下跌。2012年上半年,尚德股價從最高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榮近2百億的身家也終於被他花光了。
與技術出身的施正榮不一樣,做薄膜的李河君對資本運作十分在行。繼創造中國商界傳奇之一的金安橋水電站後,李河君於2010年開始領導漢能進行產業轉型與升級,並在短短8年時間裡,通過資本運作先後併購了一家德國和三家美國擁有獨特技術優勢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由此,漢能也一躍成為全球技術最先進、全產業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其實從投資併購這件事上來看,李河君的跨界手段確實與李嘉誠有些相似。但薑還是老的辣,李嘉誠從未因為併購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出現過亂子,李河君卻恰恰相反。因為對漢能薄膜發電這家上市公司稍微了解一些的人便會知道,這家公司的神秘色彩十分濃重,距今不僅已經停牌了近4年,而且至今也仍舊沒能找到導致漢能薄膜發電股價暴跌的幕後推手。
2015年5月20日當天,對於李河君來說或許真的是一個黑色星期三。當天股市一開盤,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便遭遇腰斬,市值急速跌破2千億關口。與此同時,就在那短短一天的時間裡,李河君損失了近1千億的財富。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3月份的時候,李河君還以3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211億元)的淨資產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首富。可4年後的今天,李河君的財富卻只有4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95億元)。換句話說,因為選擇做薄膜太陽能,李河君虧光了近2千億的財富。
兩個首富都敗在光伏,一個做晶矽虧2百億,一個做薄膜虧2千億。其實回過頭來看,施正榮也好,李河君也好,他們都不能成為李嘉誠一樣的「跨界之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