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經典,揭秘好遊戲的必備因素!大家好,我是hezitou。
2017年,一款名為《電競俱樂部》的模擬經營遊戲正式上線。作為以電競為主題遊戲,這款遊戲搭上了《英雄聯盟》賽事的順風車,在當時掀起了一股「電競熱」。
此後,大量的電競類模擬遊戲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這些類似產品,始終被人詬病為模擬經營遊戲的換皮產品。它們沒有《電競俱樂部》那樣開放的創意工坊,供廣大玩家將真實世界的選手、俱樂部錄入其中。遊戲內容也十分枯燥無聊。
不過,這些產品中還是有佼佼者的,如椰島出品的《電競傳奇》,方寸和紫龍聯合出品的《冠軍電競經理》。那麼,這兩款遊戲如何詮釋「電競俱樂部」的呢?
首先出場的,是由出品過《中國式家長》的椰島為大家帶來的模擬經營遊戲《電競傳奇》。
在《電競傳奇》中,玩家扮演一位世界決賽慘敗的亞軍選手。黯然退役後,一位投資人找到了你,願意讓你做老闆,創建一個全新的俱樂部,爭奪世界冠軍。
遊戲製作者對於如何運作一家電競俱樂部,還是下了很多苦功去研究的。選手們不僅要打比賽,還需要開直播、做商業活動保證俱樂部的資金收入。選手在比賽結束後,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狀態。如果某選手這場比賽表現神勇,他可能會獲得自大心理,在之後的比賽中,他被單殺的機率會大大增加。當然,該選手也可能獲得沉穩心理,降低被單殺的概率。
除了俱樂部的核心,遊戲中還有三類輔助類職業:領隊、教練、助理。三者各司其職:
領隊負責調節隊員狀態。從吃喝拉撒到心理情況,領隊比選手還了解選手。正因如此,領隊還會幫助老闆(玩家)和心儀選手談判,負責獵頭工作。
教練負責選手的訓練工作。通過消耗研究點數,他們可以提升選手的硬實力。如果覺得提升太慢,教練可以消耗教練點數,研究新的訓練方法,讓選手更快提升各類能力。換一種說法就是,教練會提高選手在各種情況下的攻擊力和生命值。
助理負責老闆……的賺錢工作。她們會拉贊助、找代言,讓俱樂部的資金鍊不至於斷流。除了傳統的貨幣,助理還會帶來一些提升其他資源(如上文提到的教練點數)的活動。至於安排哪些隊員去做活動,這樣看老闆的意思了。
《電競傳奇》的BP模式,是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遊戲裡面的「遊戲」不僅存在著真實的英雄池,「遊戲」還存在著版本更新。每次更新,有加強、削弱英雄,也有可能出現新的英雄甚至新的BP制度。在筆者看來,英雄共有5種比賽能力和2種陣容能力。
5種比賽能力,有正有負。玩家決定好每次的陣容後,根據陣容配置會獲得諸如覺醒、短手等正面、負面的BUFF。這些屬性決定整個團隊在各個時期的攻擊力、生命值。如果玩家的陣容擁有「覺醒」BUFF,到了比賽後期階段,玩家選手在比賽中的各項能力都會得到質的提升。
2種陣容能力,其一為熟練度,另一個為搭配組合。如果玩家在BP結束後獲得了BUFF增益或減益,選手對某一英雄的熟練度會額外增加或抵消部分效果。類似於自走棋,某些英雄之間存在羈絆,形成搭配組合,給陣容提供正面BUFF。
液體戰隊的前教練曾經說過,他們BP時,不會單純的考慮陣容能不能打,還會考慮這套陣容能不能在隊員手中發揮最大作用。《電競傳奇》在BP玩法的製作上,真的用心了。
然而,《電競傳奇》沒能續寫《中國式家長》的傳奇。拋開題材受眾面較小的因素,《電競傳奇》在遊戲設計上,大量「致敬」日本老牌模擬遊戲製作商開羅公司:俱樂部的各類貨幣資源、選手的迭代更新、科技樹……遊戲最後,玩家的隊伍奪得世界冠軍時,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以及猩猩向玩家發起了新的挑戰。這一設定,和開羅遊戲通關後,動不動出來的開羅吉祥物和猩猩員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更要命的是,椰島的這款遊戲是以《英雄聯盟》及其相關的俱樂部、選手製作的,但椰島並未拿到相關版權。因此,所有的有關內容,只好打一下擦邊球:
王牌ADC選手UZI,改名為VZI、xiaogou;
王牌輔助選手meiko改名為meito;
王牌中單選手kuro叫kur0(後一個字母改成數字0);
……
不同於《電競俱樂部》,《電競傳奇》並沒有提供創意工坊讓玩家自由修改遊戲。所以,看到這些「面目全非」,全靠玩家腦補的名字,讓代入感佔大頭的模擬經營遊戲頓時失色不少。
綜合來看,《電競傳奇》只是一款還算不錯的模擬經營遊戲,但代入感不強、遊戲中後期繁瑣無聊變成純粹的數值碾壓是這款遊戲的弊病。所幸,《電競傳奇》還有一個大賽模式。這個模式下,玩家使用現成的隊員,只負責比賽環節,最終奪冠。相較於遊戲本體,該模式節奏快了不少,給厭惡數值碾壓的玩家們提供了一個遊玩的天地。
再來說說《冠軍電競經理》,這款由方寸科技和紫龍科技聯合研發的卡牌收集類遊戲。
僅僅是張宣傳圖,《冠軍電競經理》就先勝了幾分。各大俱樂部授權,真實選手參戰,玩家的代入感強了不少。
《冠軍電競經理》將每位選手量化為一張又一張的卡牌,擁有技巧、意識、走位等等屬性,代表著對線期和團戰時的血量與攻擊力。遊戲策劃是各類《英雄聯盟》比賽的老觀眾,每個選手從品級到能力再到技能設計,參考每位選手的成名戰或者選手風格、經歷,大都符合選手的特點:
(前面為遊戲中技能名稱,後為選手名稱)
少年老將——UZI(97年出生的UZI算得上整個LPL的老將,但水平不減當年)
終極爆彈——Clearlove(廠長在對戰GT的比賽中使用男槍拿下五殺)
如來神掌——koro1(第一屆MSI的納爾巴掌開團,koro1因此得到了童無敵的稱號)
……
除了普通卡片之外,《冠軍電競經理》還推出了一些紀念版卡片,供玩家收藏。僅僅是mlxg,官方就有普通、全明星、季中賽和18全明星4個版本;根據EDG戰隊的S8陣容,除了Ray、Haro這些新人,重新設計的廠長、小學弟、大頭等人也一同放出。當然,這些新卡和舊卡是不同的,無論是技能還是屬性。
《冠軍電競經理》做到了與現實的同步。如果有隊員宣布轉會或退役,遊戲裡的相應選手也必須下架,再也無法得到。轉會到LGD的無狀態,就有OMG和LGD兩個版本。自然而然,OMG的無狀態再也無法得到。隨著無狀態的退役,LGD版本的,也宣布絕版。
各位看官是不是忽然感覺到一絲絲不對勁了呢?無論是紀念版,還是退出卡池的卡片,都是絕版,只能等待後面的返場活動才有機會繼續獲得。
常玩卡牌遊戲的人都知道,一代版本一代神的現象十分嚴重。今天你的卡組天下無敵,下個版本你的卡組就會一文不值。新出的卡片,穩穩地壓制已有的套路。一般來說,玩家跟風攢新卡就完事兒了:也許現在要軟妹幣,但是終歸有一天是要大眾化的。
但《冠軍電競經理》的套路更深一層。別忘了,這款遊戲的卡片可是動不動就絕版哦。策劃完全是把刀架在玩家脖子上:你充不充錢?不充?等著被吊打吧,過這村,沒這店。等玩家錯過了絕版卡,只能被吊打,甚至連變強的手段都沒有。
這倒好,本來想高高興興收菜,平民土豪一起氣的跑路了。《冠軍電競經理》在2018年季中賽前後,由於拿不到更多隊伍的版權,開始一張一張更新沒有版權的選手卡片,如三星白全隊,拖了整整半年才出齊。每次一張卡,就為圈錢。
現在看來,電競類的模擬遊戲,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只有一時的新鮮,本質上還是屬於換皮遊戲。有IP與授權的,很難做到每個賽季同步。不同於NBA或CBA等傳統體育聯賽,所有球隊的版權由聯盟統一管理。如果有人需要授權,只需要和聯盟官方聯繫即可。電競比賽目前拿到戰隊授權只有和戰隊一對一聯繫。這就意味著,每聯繫一個新戰隊,就要付出一筆數量不菲的資金。
於是乎,電競模擬類遊戲的熱度,如同燃燒的火苗,沒有足夠的燃料而緩緩熄滅。在筆者看來,電競模擬類遊戲的出路只有一個:以選手的角度切入,滿足無數玩家埋藏心裡而無法實現的電競人生。大部分玩家,或多或少都有過電競夢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漸漸放棄了自己遊玩的遊戲,沉迷工作。但是,看著一支又一支奪冠的隊伍,心裡依然熱血澎湃,仿佛年輕了幾歲,回到了光著膀子,嘴裡罵罵咧咧的電競時光。
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冠軍,成為舞臺上最耀眼的那顆星。
圖文丨幕外俱樂部 hezitou
轉載請註明來源為幕外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