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的腳步邁進21世紀,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多了更多人文層次的理解,更加關心消耗地球資源帶來什麼後果,開始反省我們在理所應當利用地球資源的同時,是否也在為自己自掘墳墓。於是越來越多人站出來告訴我們,地球正在被破壞,她正在受傷,我們要保護她。在我們熱情高漲之時,一個有趣的概念出現了——地球一小時。
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2007年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當地時間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
最開始的地球一小時是呼籲大家節約用電,全世界共同停電一小時。這個邏輯在我們的日常認知裡很通,幾乎是一種定義,關燈=節約用電。對嘛,這是常識啊!你不用電,不就是在省電嗎?省電不就代表發電廠少消耗了點能量嗎?
當時這個理念一誕生的時候,立刻引發人們的追捧,因為這是一個浩浩蕩蕩的全民參與,每個人都能切實為保護地球資源做出一份貢獻的並不算太難辦到的力量。想想作為普通人,好像也不能做那只能引發大風暴的扇動小翅膀的蝴蝶,難得有一個機會可以參與到地球這麼大的事件中,那榮譽感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加上有些人平時大手大腳慣了,從沒有節約的意識,全民呼籲的時候,願意參與其中也是為了所謂的贖罪:你看我可參與節約資源了,地球以後爆炸別怨我。但一小時以後,原來怎麼樣還怎麼樣,只不過心安理得了。
而後有條不紊推行了幾年後,2010年「地球一小時」前夕,比利時埃利亞電力公司發布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文件,呼籲大家錯峰開關燈,以免短時間內用電量波動過大導致電網崩潰。有一些讀過書的人站出來補充說,是這樣沒錯,全世界同時停電會增加電網負荷,而且最重要的是,電已經送出來了你不用就只能憑空溜走,更浪費。
普通老百姓聽了,嚇一跳!是這樣的嗎?我們不是這方面專業的人聽不懂啊,你說得都是專業術語頭頭是道,怕不是對的?按照讀書人說得那樣自己腦補一下,已知發電廠發出來的電是收不回去的,你停電的電錶是不走的,那發出來的電可不是都浪費了嘛!
然後,人類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那我們是繼續一小時不一小時啊?
有專業人士告訴我們,所謂的停電帶來的電網壓力問題與現代電力系統運作方式有關。我們千家萬戶點燈的耗電量跟全國用電總量比起來九牛一毛,即便都關燈也只是很小的波動,不會對整體運作造成多大的影響,所以擔心造成電網癱瘓的人可以鬆口氣了。
再說說浪費的問題,這其實也是跟我們對常識認知的局限性有關係。我們普通人會覺得發電站在遙遠的地方發電,經過漫長的輸送到達我們的家裡,這是一個無法同步的過程。其實不然,現代電力系統完全可以做到瞬時給電,電網會極速判斷現在你家需要多少電,然後傳輸給發電站發多少電,整個過程幾乎是同時完成,就像你一拉閘,燈就亮了一樣快。這樣一來,擔心浪費的人也鬆了口氣。
然而還是有人說,這並不環保。為啥?因為這是一種公益宣傳,宣傳就要有物料,物料還得推廣鋪設。無論是海報、視頻、人力、交通都算進來的話,一點也不環保。
小編認為這話說得有理,環保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不是一年中只在意這一天的一個小時。我們都應該杜絕形式主義,停電的一小時是省電了,轉頭你擺了個心形蠟燭玩起了浪漫,買了一堆煙花棒跟小姐妹拍照狂歡……意義何在?不該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感或者獵奇心參與進來,而是真的獲得這樣的意識,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地球。
然而要呼籲保護地球環境和資源,必要的宣傳和教育不能少。所以嚴格來講,地球一小時也不算是資源浪費。任何值得紀念和宣傳的日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這天「浪費」的資源,能喚醒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人隨手關燈、關水龍頭,不失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