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中,我們以仙童走向沒落為結尾,但仙童並不是關閉和倒閉了,而是相比於之前的諾伊斯時代,顯然暗淡了下來。
造成仙童的短暫輝煌,可以說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第一章中,我們提到了拉斯特的出走,諾伊斯在拉斯特的問題上沒有處理好,但這也並非是造成仙童後來結果的主因,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一個苗頭。
也就是說,主要原因不在於諾伊斯,也不在於掌握資金預算的摩爾,而是仙童背後的大股東費爾柴爾德。
實際上,仙童的名字就是費爾柴爾德,但人們更願意叫它仙童,是菲爾柴爾德投資了「八叛逆」才出現了仙童。
也正是有了這筆數額不小的投資,使得仙童在晶片市場的發展很快,然而費爾柴爾德卻並非只經營仙童一家企業。
仙童位於聖克拉拉,是西海岸的公司,在東海岸,費爾柴爾德依然有著自己的企業,但在經營上,卻並沒有仙童那麼優秀。
實際上,由於仙童的優秀收益,讓費爾柴爾德一直將仙童的資金去資助其東海岸的公司,因此摩爾在當初作出縮減投資規模的決定,或許也並非出自本意。
對於八叛逆的拉斯特來說,他有對晶片繼續研發的熱情,這是拉斯特離開仙童的原因,但很多仙童的員工,看到自己努力得到的回報,卻源源不斷的給了別人,在心理上無法接受,所以很多八叛逆成員離開後,都有很多員工跟隨一同離開,甚至連不是八叛逆成員的一些領導離開去創業時,也有一些員工選擇跟隨,例如桑德斯創立AMD就是如此。
然而仙童對後來晶片產業的貢獻,還不僅僅只是這些離職的員工,像火種一樣燃遍了半導體產業的諸多角落,更多的,是仙童開創了很多的先河,這些出走的眾多火種,正是基於仙童的這種模式才獲得了成功。
當然,這裡還是要提一下仙童的離職員工後來的影響力,例如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
所以仙童被譽為半導體界的「西點軍校」。
但下面,我們要談及的,不再是仙童為半導體產業界培養的眾多晶片人才,而是發展晶片產業的模式、方法等。
這些寶貴的經驗,是後續其他晶片企業發展的基礎,讓它們得以走上晶片產業發展的快車道,事實證明,那些沒有吸取仙童經驗的晶片企業,大多都走向了沒落。
首先要說的,就是公司的股權模式。
很顯然,公司的成立是創業的開端,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只有創始團隊是不行的,儘管它很重要,因為還必須要有錢。
在晶片產業,創始團隊代表著你有技術,而對於當時的晶片產業來說,還是IDM模式,也就是晶片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於一體,創始團隊可以暫時的不考慮工資問題,但建立自己的工廠是不可能不要錢的。
而仙童的誕生,就是技術與風險資金結合的產物,這讓仙童實現了快速的成長,當然後來沒落也是因為資金的缺失造成的。
這兩者都為後來的晶片產業的初創團隊吸取了經驗,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英特爾,諾伊斯作為仙童的靈魂人物,對仙童的經驗教訓深刻到了骨子裡,所以在成立英特爾時,也引入了風險資金,這個是必須的,但是對風險資金也進行了約束,例如沒有股份回購協議。
同時諾伊斯也吸取了仙童的優秀模式,例如留出一定的股份給予員工。
其實仙童是首創了員工持股的案例,這讓後來來到矽谷淘金的科技鬼才們,對工資不再過多的關注,而是看重公司的股份。
直到現在,員工持股都是科技公司的一個慣例,仙童的貢獻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