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八叛逆」之摩爾:摩爾定律提出者

2021-01-12 站長之家

在這個系列的前面兩篇文章中,我們圍繞矽谷著名典故「八叛逆」介紹了「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和「矽谷市長」羅伯特•諾伊斯,本篇我們將介紹「八叛逆」的另外一個成員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他是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也是著名的摩爾定律的提出者(1965年4月19日刊登於《電子學》雜誌中)。

摩爾的成就

摩爾出生於1929年1月3日。1950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學士學位,1954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博士學位,1956年進入肖克利公司,1957年作為「八叛逆」成員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1968年跟諾伊斯和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一起創辦了英特爾。

在數年前的一次採訪中,當被問及他對自己的哪些成就感到自豪時,摩爾回答說:

「整體來說,英特爾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並且獲得持續成功這件事讓我感到自豪。我想,我也應該為摩爾定律感到驕傲,但那樣一篇相對來說微不足道的文章,居然給我帶來了這麼大的名氣,我都有點覺得尷尬。」

從肖克利公司到仙童半導體

在同一次採訪中,摩爾也談到了自己和其他七個同事當年「背叛」肖克利的事情。

「當時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應用物理實驗室,正在尋找一份新工作。一天晚上,我接到了電晶體發明者肖克利一個電話。他在西部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想招募一名化學家。

我本來就在加州出生長大,能回到了那裡對我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就去了肖克利的公司。我在肖克利手下工作了大約18個月。他是一名優秀的物理學家,但卻是一名糟糕透頂的管理者。

真正的問題是他非常爭強好勝,完全不懂別人會怎麼想。我還算幸運,因為我是作為化學家進入公司的,所以他承認我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東西,畢竟他是物理學家。但我那些學物理的同事們就倒黴了,他經常打擊他們的士氣。

我們本來想在公司內部削弱他的權力,但後來我們發現,一幫年輕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很難鬥得過一個新出爐的諾貝爾獎得主。於是我們沒有後路了,只能離開那裡。

我們八個人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但是,由於有跟肖克利打交道的經歷,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也沒有任何管理經驗。

所以,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們自己僱傭一個老闆。於是我們聘請了一位總經理來經營我們創辦的公司。

我們挑選的人曾在休斯飛機公司半導體部門擔任工程經理。他教給我們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們八個人之前都沒有經營公司的經驗。」

和諾伊斯創辦英特爾

1968年,摩爾和諾伊斯決定離開仙童半導體,一起創辦英特爾公司。提到當時的情況時,摩爾說:

「我和諾伊斯關係很好。他比我外向得多,但是我們的風格比較互補。他提出各種想法,我則可以過濾這些想法,然後選擇我願意嘗試的那一些。

我們一開始就決定,我們應該一起負責英特爾的經營工作。

他是總裁,我是執行副總裁。但他說,他真正希望的是一個他可以平等交談的夥伴。在這個方面我們做得很好。

他操心公司的外部事務,我操心內部事務。我負責的產品和技術,也負責部分市場營銷。

他則負責財務安排,跟大客戶接洽。我不喜歡跟政府部門打交道,他卻似乎樂在其中。所以我們之間的分工非常自然。」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十五):仙童半導體和「八叛逆」所締造的「矽谷模式」
    肖克利將「矽」帶到了北加利福尼亞州,也把第一批即將點燃「矽谷之火」的人才帶到了這裡。而真正創造了矽谷和矽谷文化的卻是這些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年輕人和他們所創辦的仙童半導體。仙童之於矽谷的意義在於它的開創性。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定律提出者——戈登·摩爾  半個世紀以來,被半導體行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一直按部就班地指揮著矽電晶體密度的增長頻率02摩爾定律真的是定律嗎?  從2007年提出的「Tick-Tock」模型到2016年的「PAO」模型,酷睿處理器並沒有嚴格按照既定的路線升級製程工藝,甚至逐漸偏離了摩爾定律所定義的矽電晶體數量的周期性指數級增長,在探討是什麼阻礙了處理器製程工藝前進的腳步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什麼是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一
    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摩爾定律說,計算機晶片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電晶體允許計算機進行計算。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
  • 「八叛逆」之克萊納:矽谷創業推動者
    [導讀]本系列科技英雄傳主題為矽谷「八叛逆」,他們八人將矽谷的火種變成了熊熊大火騰訊科技 Kathy 2月17日編譯矽谷的成功取決於三個要素的結合:發明東西的科學家,將發明推向市場的企業家,原意冒險投資的投資者。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術的密集度,或者說集成電路的線寬不可能無限制地小下去,經典計算機將很快達到它的極限——三極體的大小將達到原子的尺度。
  • 八個天才的叛逆
    圖註:仙童創業八人組「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這是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賈伯斯早年滿懷敬意,對仙童半導體公司的評價。八個天才的叛逆「叛逆!你們這群叛逆!」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50多年前,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Intel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在本文的上篇中我們將回到上世紀60年代,看看摩爾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實踐中提出了摩爾定律,發現摩爾定律中不被重視的另一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6914.htm  半個世紀前,一個名叫戈登摩爾的年輕工程師仔細觀察了他所處的新興行業,並且對於接下來十年中在這一行業裡會發生的各項大事件做出了自己的預測。
  • 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是否會讓IoT重現網絡泡沫化現象?
    Electronic Design報導,梅特卡夫定律於1993年由George Gilder提出,並以3Com創辦人Bob Metcalfe的姓氏命名,是一個闡述網絡價值潛力與網絡節點數量的定律,根據該定律,網絡中的節點(如設備、用戶或應用等)數量平方,與該網絡價值成正比,意即隨著網絡節點的增加,網絡的價值就會愈大。
  • 地球文明能否進化成宇宙文明社會,摩爾定律說了算
    冰果今日話題:摩爾定律的命運卡死了人類的未來,摩爾定律關係著人類社會能否進化到超級宇宙文明社會。 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是摩爾,他是因特爾創始人之一就這樣反覆循環,每循環一次,性能就會增一倍,但是成本卻降低了一倍,摩爾定律就是這樣產生的。
  •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虔誠地擁護者把它作為鐵律孜孜不倦的踐行著,激進的抨擊者大放厥詞認為該定律已經失去效力沒有維護的意義。
  • 「光語者"謝崇進:我對摩爾定律的承諾
    他們這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繼續按照摩爾定律推進光通信的速度——每18個月翻一倍。(三)香農極限讓光通信速度飆車的難度究竟在哪裡呢?《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個載入史冊的經典橋段:原始人奮力把骨頭拋向天空,轉眼骨頭化作萬年之後的宇宙飛船。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利用先進CMOS技術開發SoC的成本飛漲;另一方面,體積的繼續縮小將把摩爾定律推向末路。由此在半導體業界誕生了MorethanMoore,超越摩爾定律(或稱新摩爾定律),即晶片發展要追求功耗下降及綜合功能的提高,實際上轉向更加務實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 美國科學院院士張守晟: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人工智慧怎麼化解這個...
    張守晟認為有三個原因:計算能力按照摩爾定律在增長,每過18個月翻一次倍;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產生;最後,在算法上做了很大的進步。不過現在因為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計算能力的提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這是人工智慧時代面臨的最大危機,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技術或者材料。而張守晟目前研究的就是構建於石墨烯之上的烯錫,這種材料能夠解決矽基半導體的發熱問題。
  •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一個趨勢佔據了上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