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語者"謝崇進:我對摩爾定律的承諾

2020-12-09 雷鋒網

狂人馬雲登高一呼,要用未來的20年爭奪科技的「權杖"。

我們的故事由此而來。

本文作者史中(微信ID:Fungungun),雷鋒網主筆,希望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科技的一切。

(一)NASA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技世界沒有貴族,任何一項核心科技的突破,其燃料都是無數人質感堅硬的年華和奮鬥。

這就是阿里巴巴祭出「NASA」震撼人心的地方。它試圖推進人類知識的邊疆。這其中包括機器學習、晶片、IoT、作業系統、生物識別等等。

如果馬雲的狂想成真,以上任何一項的重大進展,都可以為中國添置一顆科技領域的「核武器」。實際上人們又很容易忽略,這些風頭正勁的技術,幾乎都坐落在一座巨大的技術根基之上。

這種技術就是「光通信網絡"。

乍一聽枯燥艱深,但是只要稍加解釋你就會明白。光通信網絡實際就是我們所說的「網際網路」的實體,那些把計算、存儲連接起來的真實網絡。

你用手機撥打電話,或打開電腦瀏覽網頁,發出的信息都會在光纖網絡裡奔湧。實際上,目前世界 95% 的信息都在通過「光通信網絡連接」,它就像賽博世界的神經系統。

「光通信,不就是用光纖把兩臺機器連接起來嗎?看上去易如反掌。」

如果你這樣想,那麼接下來出場的科學家會顛覆你的認知。他就是阿里巴巴資深技術總監謝崇進。

【謝崇進】

(二)從烽火臺到光通信

你可以想像任何一個計算機網絡,就像一個大腦。神經的速度決定了你的反應速度,這種速度最終體就是:時間。

謝崇進對雷鋒網說。

有一個浪漫的比喻:

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恐怕就是最早的光通信技術了。

從技術上來說,烽火只能傳遞一個比特的信息,非0即1(有敵情和沒敵情)。而且烽火傳輸信息的速度有些坑,這個錯不在光,光永遠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奔跑,問題在於用狼糞生火的過程比較麻煩。

從此之後千年,人們一直沒有發現有效率地利用光的方法。1831年法拉第鼓搗出發電機,製造出一種易於人為控制的電流。讓人們更相信電這種東西比「野性難馴」的光要有效率。

即使後來人們發明了光纖,但仍有致命的問題:

最初的光纖是玻璃材質,每米損耗1db。也就是說,每走十米信號強度就剩下了十分之一。這樣算來走一百米之後信號就只剩下了原來的0.0000000001。

【60年代,華人物理學家「光纖之父」高琨在做實驗】

這位曾在世界著名科學機構貝爾實驗室供職十餘年的科學家饒有興趣地對雷鋒網講述了光纖的歷史。在他眼中,光通信的進步,就是一部不斷「飆車」的歷史。

從諾貝爾獎得主,華人科學家高琨提出「光的損耗是因為光纖中的雜質引起的」這個論斷之後,光纖的傳輸速率就開始了瘋狂的突飛猛進。

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拉出了第一根光纖。

1977年,AT&T公司第一次在芝加哥把光通信用於商業,速度達到了 44M 每秒。

今天,一根光纖在實驗室裡的速度達到了 100T 每秒,在商用系統裡也可以做到 20T 每秒。

從七十年代中期到現在的三十年,光傳輸信息的速度提高了1000000倍。看起來技術進步勢如破竹,但每一個「0」都來之不易。

光通信的基本原理仍然是開和關代表的0和1,這沒有變。

這就意味著每秒傳輸1G的數據,光模塊要開關1000000000次。

沒有任何模塊可以跳得這麼快,於是研究者們不得不研究其他「黑科技」,例如使用不同的相位、添加不同的光顏色來增加傳輸的信息量。就這樣「連滾帶爬」地保持了每十年帶寬增加100倍的速度,這種成績即使是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過去我們真的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謝崇進感嘆。他們這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繼續按照摩爾定律推進光通信的速度——每18個月翻一倍。

(三)香農極限

讓光通信速度飆車的難度究竟在哪裡呢?

《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個載入史冊的經典橋段:

原始人奮力把骨頭拋向天空,轉眼骨頭化作萬年之後的宇宙飛船。

拋一根骨頭,原始人都可以做到;拋一塊巨石,大力士也可以做到;把一根火箭拋出地球大氣,卻需要科學家艱苦卓絕的努力。

速度已經達到 100T 每秒的光通信,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難。但面前是數據爆炸式的增長,傳輸速度增長稍有遲疑,就會拖慢整個世界的奔跑進程。

這就是現實。

So Far So Good,摩爾定律暫時沒有在謝崇進手上失效,但物理世界的天花板——香農極限——就橫亙在他面前。

他用簡單的語言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解釋了香農極限:

一條道路看上去可以允許車輛用任意的速度通行。但是在路面材質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車輛多到了一定程度,就一定存在一個車速的極限。即使每輛車的動力再強,也無法提高整體車速。

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材質下,光每秒能傳輸的信息是有物理上限的。不巧,謝崇進這一代研究者已經逼近了香農極限。

以前用來提高傳輸速率的方法,面對香農極限已經宣布失效了。單單等待材質的進步,肯定達不到摩爾定律的增長速度。

作為 NASA 計劃的一部分,謝崇進所面臨的一切勾勒出了未來的殘酷。NASA 要對抗的不是商業對手,而是科學的極限。

(四)阿里巴巴

謝崇進要怎麼辦呢?

實際上,早在2014年他早就預見到了研究可能面對的極限,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卻與眾不同,那就是——加入阿里巴巴。

除了材料的進化,還有兩個金礦,那就是光模塊和網絡架構。這兩個金礦,阿里巴巴有。

說到光模塊和網絡架構的進化,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的一項秘密武器——阿里雲。這兩項技術在雲計算網絡中應用最為廣泛。

謝崇進說,根據 CISCO 的調查,未來 99% 的網際網路流量將來自於數據中心。而數據中心中最主要的成員就是雲計算系統。

以目前阿里雲在中國的碾壓態勢,這個龐大的雲計算系統成為了謝崇進的無邊的「實踐場」。

【光模塊結構示意圖,兩側分別是光信號和電信號,中間是光電轉換的控制晶片和轉換模塊】

先來說光模塊。

光信息傳輸的過程中,在一端把電信號變成光,在另一端把光信號變成電,就是光模塊的使命。正如之前所說,它就是那個每秒能發射出超過 1000000000 次閃爍的「怪獸」。

在實際環境中,全世界有幾百家大的光模塊供應商。坑爹的是,這些光模塊企業並沒有統一的參數標準,甚至連工作流程都不同。

例如同樣是打開一個信道,有的先調頻率,再打開雷射器;有的先開雷射器再調頻率。這就造成了不同光模塊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網絡之中的時候,給調度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困擾。這就好像一個班主任同時管理說一百種語言的孩子。

我們的方法就是,試著把所有的設備統一抽象成同樣的設備。在底層對所有的模塊差異進行「掩蓋」,這樣在上層調度系統來看,他們就都變成一樣的設備了。

謝崇進說。

雖然這樣可以大幅優化數據傳輸速率,但這並不是他理想中的狀態。在目前行業普遍採用40G 和 10G 的光模塊的時候,他和團隊定義出了 100G 的光模塊。在供應商還沒有生產的時候,就主動找到他們,要求按照阿里巴巴的標準生產。

這種玩法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可以加快模塊投產,另一方面可以推進很多供應商統一採用阿里的標準,這樣就可以在未來逐漸奪取標準制定權。

未來如果在硬體層面,大家都遵循統一的標準,那麼通信速度自然就會上升2-3倍。

在雲計算中心內部,這個問題同樣存在。

對於人來來說,腦神經的帶寬只需要十幾兆,因為信息量再大,腦就無法處理了。

但對於雲計算中心來說,算力之兇猛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它們就像一個個超級大腦,內部需要高速路網般強大的神經網絡連接。

目前主流雲計算中心伺服器之間的網絡通路為 10G 或 25G,但是這些顯然不是謝崇進的目標。他同樣在測試 100G 的內部網絡連接。

當然,做到100G的連接有簡單的辦法,你只需要四條 25G 的線路並行。但是這顯然是作弊。因為所謂的科技進步帶來的速度提升,一定是以成本不變或基本不變為前提的。

就像這麼多年以來,你的手機通信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你的電話費並沒有隨著速度翻倍而翻倍,甚至還有所減少。這才是科技進步的真正形態。

這是謝崇進的野心之一。

實際上,謝崇進正在實現他的諾言。他的團隊定義的 100G 的通信模塊即將在2017年投入使用,而且成為了ODCC(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的標準,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榮耀之一。

再來說網絡架構。

「開放光傳輸網」,這是謝崇進對自己主導技術的標準稱呼。這是指在軟體硬體兩個層面的網絡接口標準,它主要應用在網絡集群對外的信息傳輸上。

這個標準讓很多巨頭垂涎三尺。

運營商自己在搞一套,例如美國的 AT&T,例如中國電信;

科技公司也在做標準,比如我們阿里巴巴正在聯合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如 Google 和 Facebook 制定標準。

謝崇進說。

他做了一個預言:網際網路未來的樣子是「簡單的東西組成強大的系統」。每個東西都可能出現故障,但是作為整體的系統非常可靠。

這番圖景需要大量重複的結構進行疊加,而重複的東西必須依靠統一的接口和標準。一旦攥住接口,就攥住了網際網路的命脈。

科學家群體也許更相信戰略,排斥戰術。但謝崇進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相信技巧的力量。

傳統的通信標準都是20年。這意味著現在的標準到20年之後才會升級,而目前為下一個標準所做的準備要前瞻20年。這不是現在真實的情況。

為使用20年而做出的設備,和為使用5年做出的設備,成本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目前看來,所有的硬體設備和軟體架構都會在5年之內升級換代,那我們為什麼要付出那麼高的成本?

他說。

就像現在的自行車一樣。現在每一臺車都不如過去的鳳凰28堅固,但我們並不會希望騎一輛車十年。

謝崇進參與制定的硬體標準,就是5年之後的。這些硬體的速度較上一代跨度雖然沒有那麼戲劇化,質量要求也並非如此苛刻。但卻達到了兩個重要的指標:成本控制+技術領先。

「單一硬體的可靠性降低,但是受益於冗餘的架構,整體系統性能並不降低。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迅速地修改下一代標準的走向。」

這可以被稱為「世俗」的算計,同樣可以被稱為務實的戰術。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定律提出者 戈登·摩爾】

(五)摩爾定律

400G 光模塊,是謝崇進下一個五年計劃的「旗艦」。它比目前最新的 100G 模塊又快了四倍。以前乙太網的增速一直是十倍,但由於網際網路快速落地的需求,業內定了一個四倍的「小目標"。

阿里巴巴做生意,人們普遍看好;但阿里巴巴挑戰科學極限,並沒有那麼多祝福。

"就你們幾個人能定義下一代光通信模塊的標準?」這是我最常聽到的話。聽得多了,我也心裡沒底了。但是好在我們堅持下來了。

現在我可以說,下一代阿里光模塊和開放傳輸網這兩件事,我們已經成功了70-80%。

謝崇進篤定地說。

從1985年開始研究微波通信,到1993年研究生正式學習光通信,謝崇進經歷了九十年代光通信博士找不到工作的窘迫,也見證了2000年十幾家通信公司搶一個人的泡沫。比起自己起伏的際遇,他更喜歡回憶另一條曲線:

最早的同軸電纜,一條幹線上只允許一百多人同時通話;

微波通信時代,從北京到上海的幹線可以允許960個人同時通話;

今天,一根光纖之上,可以允許全世界人同時通話。

但這還遠遠不夠。

他所做的一切,更像是對摩爾定律的一個承諾。

本文作者史中(微信ID:Fungungun),雷鋒網主筆,希望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科技的一切。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矽谷「八叛逆」之摩爾:摩爾定律提出者
    他是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也是著名的摩爾定律的提出者(1965年4月19日刊登於《電子學》雜誌中)。摩爾的成就摩爾出生於1929年1月3日。在數年前的一次採訪中,當被問及他對自己的哪些成就感到自豪時,摩爾回答說:「整體來說,英特爾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並且獲得持續成功這件事讓我感到自豪。我想,我也應該為摩爾定律感到驕傲,但那樣一篇相對來說微不足道的文章,居然給我帶來了這麼大的名氣,我都有點覺得尷尬。」
  •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這條定律,就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內容,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預計每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嚴格來說,這條在半導體行業中廣為人知的定律其實算不上是定律,它更多的是一種觀察與推測。儘管如此,這個定律卻不斷驅動和主宰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 《光語者》首部北極紀錄電影
    紀錄電影《光語者》從北京「立春」開始,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歷經兩年多的拍攝與後期製作,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北極紀錄電影《光語者》預計將於年底正式在各大院線上映。  同時,影片的拍攝得到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發布主題曲
    許巍與《光語者》的默契,溫和樸實中的獨特溫暖《光語者》主題曲《無盡光芒》由知名音樂人許巍填詞、作曲及演唱,而許巍這首歌裡所傳達出的以音樂講述「光與希望的故事」的理念,與影片不謀而合。影片聚焦於陽光遠去、極夜降臨的北極,那裡的人們始終渴望光、追逐光,正如《無盡光芒》這首歌裡所描繪的場景:「太陽你照耀我,和風你吹醒我,如此的簡單」。作為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以生活在極地中的不同人群為寫照,在以真實鏡頭記錄當地生活方式的同時,講述以「光」為信仰的一群人:作為本片主線人物,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在二層小樓的黃河站獨自度過了120個極夜。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在目前狀態下是無法得到&34;答案的。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摩爾定律是指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從最不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指使用一美元可購買的通用計算能力。同樣,當變化率無法達到每18/24個月加倍時,摩爾定律將&34;,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進展將完全停止,它只會以比這更慢的速度前進。
  • ARCFOX極狐聯合出品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
    「我一直以來想找個合適的方式來表達ARCFOX極狐的價值觀,直到盧武先生請我看了5分鐘《光語者》電影的粗剪版短片」。於立國表示,「《光語者》這部北極紀錄電影想要傳遞的精神,也是ARCFOX極狐的價值觀和追求,某種程度上,ARCFOX與《光語者》擁有內在的精神連接」。
  •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神秘詭譎的視覺奇觀,「地球邊境」的獨特生命體驗  全片以冷靜、客觀的表現形式,展現了豐富的人文情懷。
  • 「願有光,照見你」――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首映
    「我一直以來想找個合適的方式來表達ARCFOX極狐的價值觀,直到盧武先生請我看了5分鐘《光語者》電影的粗剪版短片」。於立國表示,「《光語者》這部北極紀錄電影想要傳遞的精神,也是ARCFOX極狐的價值觀和追求,某種程度上,ARCFOX與《光語者》擁有內在的精神連接」。
  • 電影《光語者》終極預告曝光,北極神秘氛圍全面升級
    近日,中國首部極地科考記錄電影《光語者》發布了終極預告,以「生命的意義」開篇,以「光明」為結尾。先抑後揚的節奏,盡情展示了隻身駐守北極黃河站的科考隊員與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挑戰大自然的種種感慨與心靈觸動。隨著這支終極預告的發布,也曝光了終極海報,極簡的風格將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極端感受展露無遺。
  • 摩爾定律一
    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跟隨《光語者》走進「暗無天日」的北極,卻被這裡的精彩所震撼
    或許,在看過了電影《光語者》之後,會對這句話有更清晰的認知和更切身的體會,因為,孤單與狂歡的辯證關係在這部影片裡顯得尤為深刻。電影《光語者》是中國首部有關北極的紀錄片,影片指向了北極的兩個地方,一個是我國的北極考察站——黃河站所在的新奧爾松,這個小鎮只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30多位科學家,在這裡進行長期的科考、觀測。
  • 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12月21日上映
    新京報訊(記者 滕朝)12月18日,由ARCFOX極狐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舉行首映儀式。首映儀式上,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ARCFOX極狐汽車總裁於立國博士與《光語者》製片人盧武、主角劉楊等主創團隊一起分享了電影背後的故事。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用摩爾定律來解釋最近十幾年計算機方面的技術進步與創新進展嗎?  在我看來,摩爾定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是時代的證明,它代表了人類的辛勤工作、聰明才智以及來自自由市場的激勵。摩爾的預言在起初只是對於一個新興產業的簡單觀察總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期。
  • 年底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中國首部極地科考大片《光語者》
    《光語者》在深圳舉辦了兩場超前點映活動。作為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既記錄了自然景觀的絢爛,更有地球上那個陌生角落裡人的生活狀態的真實描繪,鏡頭語言流暢自然,講述的故事卻非常豐富多元,是今年年底最讓人驚嘆的國產科考大片。據悉,影片將於2020年年底在全國公映。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點映 為帕運運動健兒助力
    (《光語者》製片人 盧武)在《光語者》中,光更像是一種分隔符,它將世界分為晝夜兩種極端意象。同時,它也是一種媒介,讓每個人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光。《光語者》的製片人盧武在談到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時表示,「光是一種媒介,每個人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光」,他期待這部電影不僅僅帶給觀影者愛與希望,更能讓人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愛,並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觀影后,中國帕運射箭隊與《光語者》團隊進行了映後互動。
  • 首部北極紀錄電影《光語者》定檔!
    我國首部極地科學考察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全國上映。該片通過直觀的畫面、平實的敘述,述說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故事。這部歷時兩年多拍攝完成的紀錄片,使人們對遙遠的北極有了全新的認知。《光語者》第一次把鏡頭朝向極地考察隊員,主創團隊中有不少人曾參與過我國的南北極考察。在影片中,沒有過多渲染北極的極端環境,而是客觀記錄了生活在極夜中的人群,以他們的視角講述其間的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對大自然的渴望和追逐。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是全世界最北的一個「社區」,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科學「部落」。
  • 人生不能被定義,沒有什麼該做不該做,這是《光語者》告訴我的
    南極和北極只有極少數的人有機會到達,一是因為離人類的聚居地比較遙遠,二是氣候條件實在太惡劣,三是出於保護地球的目的也不提倡去往,所以我們有幸跟著《光語者》裡的劉楊博士目睹北極的風光和人文,是這部電影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劉楊是空間物理學博士,來到北極執行冬季科考任務,需要一個人待上整整四個月。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光語者》:極地追光,探求自然奧秘尋找本真自我
    將於12月21日冬至日上映的電影《光語者》,恰恰能彌補這一缺憾,它是國內首北極紀錄電影,通過實地拍攝全景式展現位於斯瓦爾巴群島新奧爾松科考城科學家工作生活,以及地球最北小鎮朗伊爾城的居民們的極地生活。地球人絕大多數生活在兩個極圈之間,對於北極圈之內的生活和工作,更多是各自不同的想像,《光語者》帶觀眾進入極夜和極光的美好存在。對於光的追索,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不舍的科學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