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利用化學藥品來改變思維與感黨的歷史,與人類本身一樣久遠。酒精可能就是最早被使用的藥物之一,在古老的歷史著作中就已經提到飲酒,最早的啤酒廠則可追溯到大約六千年前的古埃及與古巴比倫時代。
在中世紀,阿拉伯將蒸餾技術(一種提高飲品酒精含量的方法)引進歐洲,當時人們幾乎用酒精來治療所有疾病。事實上,蘇格蘭蓋爾語「威士忌」( whiskey)一詞的最佳翻譯就是 「生命之水」。
近幾年來,酒精飲料顯然是許多西方文化的首選藥品,只要看看在美國的許多廣告,就可以知道酒精飲料仍被當成各種靈丹妙藥來售賣。人們用酒精慶賀成功、悼念失敗和死亡、慶祝文化節日及 宗教節日。這些應用就暗示了人們希望也指望酒精可以放大美好時 光,幫助我們度過低潮。
酒類廣告往往是非常針對性地以青少年及年輕成年人為訴求對 象,尤其是年輕男性,這讓他們在壓力之下喝得更兇。這類廣告確實有效,我們發現,人們在選擇酒精飲料時深受廣告影響。
美國社會的喝酒族群以年輕人為主力,但他們也是最需要大腦發揮最大功能的一群人,因為此時基於教育及生涯準備,他們需要用到腦力。 對大多數人來說,酒精不算非常危險,但卻是作用相當強大的藥品,必須酌使用。如果沒有醫生的處方,沒有人會無故使用強效的抗生素或心臟藥物。但酒精幾乎是任何人唾手可得的藥品,只要想要就可以取得,無須醫師處方。
美國絕大多數人在高中或大學時代都會面臨要不要喝酒、要喝多少的決定,而這些決定都取決於個人。飲品中使用的酒精稱為乙醇,這其實只是許多不同類型的醇類化學藥品之一。護士在注射或抽血前,為病患消毒使用的酒精並不是乙醇,而是異丙醇。大多數的醇類都因化學結構的關係,會對人體產生毒害。
乙醇是唯一可飲用的醇類,人們卻經常用其他醇類來毒害自己。如家庭蒸餾的製作過程中所產出的甲醇可能導致失明。甲醇中毒者必須立即就醫。因此,家庭蒸餾所得的酒或「私酒」,還是不碰為妙。
人體在一定時間內攝取的酒精量多少,會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 謝過程。不過,我們在討論這件事情時,必須一開始就把飲酒量標準化,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啤酒、葡萄酒與烈酒的乙醇濃度相差很大。我們常用的標準,是以喝下一杯30毫升的啤酒所攝取的酒精量作為標準,相當於一杯120毫升的葡萄酒,或含有30毫升烈酒的混合飲品。
進人體內乙醇的分子相當小,能輕易而快速地被人體吸收。酒一旦下肚,便進入密布著微血管的胃和小腸,因此能立即進入血液中。喝下的酒精量約有20%通過胃吸收,其餘80%主要由小腸吸收。酒精分子一旦進入血液,就會跟著流到全身各處,與幾乎所有器官的細胞直接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