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救鳥卻幫倒忙?專家:雛鳥學飛行不要盲目撿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撿了幼鳥一定是幫它嗎?《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實施以來,撿鳥救鳥的求助電話增多了。不過,北京護鳥小隊隊長席爾瓦說,這裡面不少「求助」比較尷尬,比如,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有四起都是居民誤撿了正在學飛行的雛鳥。

前兩天,石景山區五裡坨派出所民警打來電話,說市民撿到一隻鳥,不知如何救助。席爾瓦趕到現場一看,喙短、尖羽、尾部細長、通體棕紅色,這是只紅隼,屬於城市裡比較常見的小型猛禽。不過,這隻紅隼並沒有外傷和中毒跡象,仔細看其飛羽雖已長齊,但身長不過20釐米,明顯是只幼鳥。

「得送它回家!」席爾瓦得知,這隻鳥是在距派出所10公裡外的蓮石西路北側一處工地撿到的。當時這隻紅隼在地上一蹦一蹦的,既不會飛,又不停地叫喚,熱心市民以為它受傷了。席爾瓦找到這處工地後,在密集的鳥鳴聲中,很快就辨聽出紅隼雛鳥的叫聲。「眼下正是繁殖期,雛鳥會喊破了喉嚨爭食。」循聲而去,幾隻紅隼雛鳥正立於牆頭張大了嘴巴。半小時後,大鳥歸巢餵食。

「應該是這兒!」待大鳥走後,席爾瓦小心翼翼地把小紅隼送上牆頭,距離它的同伴有20米的距離。回到熟悉的環境,小傢伙興奮地叫起來,一步步向它的同伴靠近。又等了一個小時,待大鳥回來餵了它,席爾瓦才放心離開。

「時下,雛鳥會爬出鳥巢鍛鍊生存技能,也是市民撿鳥的高峰期,公路旁、田野裡、小樹林旁常會發現可愛的小鳥,大家不要盲目救護,這樣做不僅會嚇到它們,還可能導致小鳥被大鳥拋棄,面臨死亡的威脅。」席爾瓦說。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曲經緯

流程編輯:TF024

相關焦點

  • 救鳥?‍別讓好心救助變成了親子分離的拐賣
    已經有無數科普博主強調過如何科學救助各種類型的雛鳥,但這並不能勸退人們看到就撿、撿了就養的熱情。對於絕大部分熱心群眾提供的緊急鳥情,權威人士的建議是:「不要撿走!不要撿走!不要撿走!」右圖是學飛的幼鳥,已經有了自主行動能力,羽毛也長得差不多了。離巢頭幾天它們可能還飛不起來,但鳥爸鳥媽會在附近繼續照料。這些幼鳥並不需要救助。(左圖為未離巢的山藍鴝雛鳥,Anne Elliot攝;右圖為學飛的旅鶇幼鳥,圖源Central Jersey Wildlife)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又到了不怎麼遲到也從不缺席的撿鳥季——「撿了個鳥崽,不會飛/迷路了/爹媽不要了,怎麼辦?」
  • 你撿的百舌鳥為何總生病和死亡?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正因為如此,在每年春夏繁殖季節(3-7月份),撿到從樹上掉下來的烏鶇雛鳥也是司空見慣。然而並不是每一份「愛心」都值得稱道,在撿幼鳥「救助」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好心辦了壞事」。這是因為,一方面並非所有雛鳥都應該撿(或救),錯撿(或錯救)就是害了它(如出窩學飛的幼鳥);另一方面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很多人之前並沒有飼養經驗,匆忙之中撿回家通常沒幾天就養死了。
  • 市民撿到7隻夜鷺幼鳥送動物園 結果好心辦壞事
    因為,這麼小的幼鳥需要母親的餵養,人工餵的飼料,無法替代『母鳥』的胃液,不能滿足幼鳥的生長需求」,11日,鎮江世業洲開心動物園負責人王金龍告訴記者,面對丹陽好心市民送至動物園的7隻夜鷺幼鳥,動物園方也有點束手無策,「其中有一隻幼鳥,已經快不行了」。
  • 拽著寶寶雙手學走路,純粹是「幫倒忙」,遵循孩子生長規律是關鍵
    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父母不要盲目地牽著寶寶的手,不要好心做壞事。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寶寶快點長大,快點學會走路。這樣父母就不用每天抱著寶寶,當然也不會那麼累。然而,當嬰兒學會走路時,許多父母會握住嬰兒的手,讓嬰兒學會走路。其實這種行為是一種誤解。小張是這樣一位母親。
  • 「撿鳥高峰期」來臨,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提醒:發現落單雛鳥 不...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陸續接到好心市民電話,救護鳥類22隻,其中猴面鷹3隻、夜鷺4隻、長耳鴞1隻、畫眉鳥2隻、斑頭鵂鶹13隻。據了解, 斑頭鵂鶹屬於鴞形目,俗稱貓頭鷹。在我市,常見的種類有雕鴞、鵂鶹、長耳鴞和短耳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提醒,當前正值貓頭鷹繁育高峰期,也是雛鳥成長的關鍵期,這時雛鳥會爬出鳥巢鍛鍊生存技能。
  • 江西都昌縣村民撿五隻猴面鷹 這五隻可愛的草鴞雛鳥到底有何來頭...
    江西都昌縣村民撿五隻猴面鷹 這五隻可愛的草鴞雛鳥到底有何來頭?】日前,九江市都昌縣蔡嶺鎮的曹女士上山採茶籽時,撿到5隻可愛的雛鳥。經野保工作人員鑑定,這5隻雛鳥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猴面鷹,目前已被送往鳥類保護組織進行救護。
  • 專家表示不要盲目跟風
    專家表示,皮秒雷射也是雷射技術的一種,主要被用於黃褐斑、太田痣、紋身等色素型和難治性症狀。對於近來流行的超皮秒概念,專家提醒,超皮秒實際也運用皮秒技術,並不適合所有人,患者膚質不同,應根據醫生意見選擇美容方式,不要盲目跟風。
  • 村民撿五隻猴面鷹 長得像貓頭鷹還像小猴子好可愛
    村民撿五隻猴面鷹!也許你還不知道猴面鷹為何物,它長得既像貓頭鷹,又像老鷹,還像小猴子,在我國十分罕見。據《江西日報》報導,日前,江西九江市都昌縣蔡嶺鎮的曹女士上山採茶籽時,撿到5隻可愛的雛鳥。她一時也不知道這雛鳥為何物,就把它們帶回了家。幸好她主動聯繫了當地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跑去一看是猴面鷹,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5隻猴面鷹,真是好運,來看看它們長得啥樣!
  • 好心給流浪貓造窩,卻因撿紙箱被同事誤認為是「太窮」遭人嫌棄!
    陳小姐最近就遇到了這種事情,她本是好心幫助流浪貓度過寒冬的一個舉動,卻被周圍同事誤認為太窮,這個情況真是讓她哭笑不得。流浪貓狗面臨最嚴峻的冬天最近全國的天氣持續降溫,就算是呆在家中的做好防寒工作的人們尚且感受到寒意,更別說是在外流浪的貓咪了。
  • 貓頭鷹雛鳥落單,村民及時救助,專家建議這樣做
    13日上午,周先生在自家門口發現一隻貓頭鷹幼鳥,它長著灰褐色的毛,有拳頭大小,不能正常飛行。這兩隻是領角鴞雛鳥,還不能正常飛行,因此工作人員將其送至市野生動物救助點救助。
  • 為何白頭鵯巢中的雛鳥會一夜之間消失?是被轉移了還是慘遭毒手?
    白頭鵯的孵卵期大約持續10~15天,雛鳥為晚成雛,剛出生時光禿禿的,靠父母每天餵食。雖然是晚成雛,但白頭鵯雛鳥的發育速度卻快得驚人,幾乎一天一個樣子,孵化後的第一周內就能逐漸長出飛羽,9~14天就能離巢學習飛行。所以很多人都會看到自己家周圍樹上的白頭鵯巢中的雛鳥前一天還在嗷嗷待哺,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從此再也不見蹤影。
  • 雛鳥返生後怕人、撞籠子?養鳥的人注意,這樣做可以防止雛鳥返生
    雛鳥返生後怕人、撞籠子?養鳥的人注意,這樣做可以防止雛鳥返生雛鳥返生的原因有很多,像給鳥換了籠子、換環境、換鳥槓、換食杯,、分籠這些因素都會讓雛鳥返生,很多喜歡養鳥的人因為在雛鳥處於返生期時處理的不好,導致長大後的鳥返生、害怕人、還會撞籠子,不僅不和人親近,還會把自己弄受傷了,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夠防止雛鳥返生呢?
  •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 古生物學家也好奇雛鳥死前一刻在幹嘛?
    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記者6月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處獲悉,該研究成果將於6月24日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1個月的時間。
  • 漂亮的石頭不要亂撿,說不定就撿了個「定時炸彈」危害生命
    我們經常在路邊看到很多漂亮的石頭,隨手一撿,可能真的是什麼寶石那可就發達了,但實際上路邊的東西不要亂撿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搞不好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那麼,路邊到底有什麼石頭是不可以亂撿回家的呢?所以這種石頭是有毒,一定不可以亂撿,再碰觸後要及時洗手。2、藍礬藍礬是一種分布較廣的硫酸鹽礦物,看起來像藍水晶一樣,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山西等地區。這種豔麗的石頭主要成分為硫酸銅,誤服、超量均可引起中毒。滲入水中後可能對動物和植物有致命的影響,所以人們常常提煉它來用作除草劑。
  • 市民撿三隻東方角鴞 送救護站後兩隻直接飛走 (1/3)
    市民撿三隻東方角鴞 送救護站後兩隻直接飛走 (1/3) "← →"翻頁
  • 野外撿石攻略與技巧
    玩石頭的人大都喜歡到野外撿石頭,撿石頭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戶外活動,有的石友因為經常到野外撿石頭從而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野外撿石頭的經驗,有的石友撿石頭的機會少,自然撿石頭的的經驗也少,因此分享一下野外撿石頭的技巧和攻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第一步確定撿石頭的地點、路線和日期。
  • 雛鳥的生長階段及其所經歷的時段
    只有從鳥窩和看老鳥才大體的甄別得出來;         2)針羽期:是指雛鳥的眼睛開始睜開,體表有針狀的羽毛,食慾漸旺,張開大嘴能在巢中與其他雛鳥爭食;         3)正羽期:是指雛鳥的體形開始明顯增大,逐漸能爬窩行動。小小的羽毛開始出現,針羽的頂端長出羽片,其形態逐步接近成鳥,但還不能飛翔;
  • 紅隼被困大學牆縫3天3夜 瀋陽城市建設學院拆牆救鳥
    鳥是怎樣飛進牆裡,又怎樣能把它救出來呢9月25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了解到,在學校、志願者、猛禽專家聯手下,教學樓的牆壁被拆除了,這隻紅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終於獲救。持續三天 牆內傳來叫聲和撲騰聲瀋陽城市建設學院位於渾南區白塔街380號。
  • 兇猛的松鼠:竟敢趁著成年老鷹不在,打老鷹雛鳥的主意!
    但這次在叢林中,成年松鼠打不過成年老鷹,那就打老鷹雛鳥的主意,有利於松鼠減少以後的天敵。在一棵大樹幹上,一隻老鷹雛鳥靜靜站在那,等待母老鷹帶著食物回來,就是在這個時刻,一隻松鼠迅速爬過來,準備獵食雛鳥。兇猛的松鼠,竟敢趁著成年老鷹不在,趁著老鷹外出尋找食物,打老鷹雛鳥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