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的了解人地關係,必須對人類居住的這一特殊星球的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我們需要置身於宇宙中,即置身於地球之外,通過第三者的身份從大宇宙觀的角度觀察地球。為什麼這樣講?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作為宇宙天體的一份子,他擁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即使在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現象的發生,其實反映就是一個星球或天體上的現象,如天氣、河流、樹木森林、陸地、海洋等。這樣在研究時就不會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同於其他星球的特徵來看待,就能更客觀的反映地球所在的宇宙環境。就如同對待大氣的變暖,不要有意識的誇大也不能忽視人類的影響,對於進一步探討宇宙其他天體也是有利的。
那麼怎樣宏觀的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而不抽象?主要通過列舉了與之相關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內容如下。
1、了解地球所處的位置,及其和其他行星之間的關係及特性。宇宙|探秘太陽系中的行星2、在太陽系中,太陽作為系統的中心,它不斷的為地球提供充足的光照和熱量。宇宙|輻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3、從分析地球的一般性入手到地球的特殊性。宇宙|探索天體有生命物質的條件4、地球的自轉運動,他的規律導致的影響。宇宙|河道上哪一邊才是天然良港?5、地球的公轉運動的影響宇宙|中國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天體的什麼特點有關?6、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宇宙|探尋宇宙之基地建設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弄清楚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內部結構,到目前關於地球內部的知識,我們是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分析地球內部的結構。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這個不連續面有兩個,一個是大陸上地面下平均33千米,即莫霍界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處,即古登堡界面。以此為依據,得出地球內部的結構從內向外可劃分為:地核、地幔、地殼。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有堅硬的巖石組成巖石圈,然後是地球外部的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繫、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這也是我們探究人地關係的本源。
今天是我國「防災減災日」,我們在積極的預防如地震災害的各種自然災害同時,作為一名公民也要有對地球的結構、板塊知識了解的基本素質。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探討意義深遠,也是對人類負責。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宇宙環境的認知還是膚淺的,還有許許多多未知的領域等著人類去探索,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