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以大宇宙觀來宏觀認知宇宙中的地球

2020-12-04 地理探尋

為了全面的了解人地關係,必須對人類居住的這一特殊星球的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我們需要置身於宇宙中,即置身於地球之外,通過第三者的身份從大宇宙觀的角度觀察地球。為什麼這樣講?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作為宇宙天體的一份子,他擁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即使在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現象的發生,其實反映就是一個星球或天體上的現象,如天氣、河流、樹木森林、陸地、海洋等。這樣在研究時就不會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同於其他星球的特徵來看待,就能更客觀的反映地球所在的宇宙環境。就如同對待大氣的變暖,不要有意識的誇大也不能忽視人類的影響,對於進一步探討宇宙其他天體也是有利的。

那麼怎樣宏觀的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而不抽象?主要通過列舉了與之相關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內容如下。

1、了解地球所處的位置,及其和其他行星之間的關係及特性。宇宙|探秘太陽系中的行星2、在太陽系中,太陽作為系統的中心,它不斷的為地球提供充足的光照和熱量。宇宙|輻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3、從分析地球的一般性入手到地球的特殊性。宇宙|探索天體有生命物質的條件4、地球的自轉運動,他的規律導致的影響。宇宙|河道上哪一邊才是天然良港?5、地球的公轉運動的影響宇宙|中國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天體的什麼特點有關?6、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宇宙|探尋宇宙之基地建設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弄清楚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內部結構,到目前關於地球內部的知識,我們是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分析地球內部的結構。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這個不連續面有兩個,一個是大陸上地面下平均33千米,即莫霍界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處,即古登堡界面。以此為依據,得出地球內部的結構從內向外可劃分為:地核、地幔、地殼。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有堅硬的巖石組成巖石圈,然後是地球外部的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繫、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這也是我們探究人地關係的本源。

今天是我國「防災減災日」,我們在積極的預防如地震災害的各種自然災害同時,作為一名公民也要有對地球的結構、板塊知識了解的基本素質。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探討意義深遠,也是對人類負責。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宇宙環境的認知還是膚淺的,還有許許多多未知的領域等著人類去探索,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正當人類為科學飛速發展的偉大成果深感自豪的時候,2003年世界科學十大發現中的第一大發現卻讓深感自豪的科學家們有迎面潑來一盆冷水之感,頓覺透心冰涼和震驚。太令人不可思議了!古人將人體成因歸於天地陰陽二氣和合,並通過入靜入空的內向探索,發現了人體潛含著天地萬物的內景隧道,將人體定義為是與天體大宇宙全息相應相通相合為一濃縮的小宇宙。源於此理,故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之說。可以說,人類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已經通過人體自身這部生命儀器從內到外探索出人體的全部奧秘,並將人體小宇宙與天體大宇宙緊密聯繫起來同體認知。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正當人類為科學飛速發展的偉大成果深感自豪的時候,2003年世界科學十大發現中的第一大發現卻讓深感自豪的科學家們有迎面潑來一盆冷水之感,頓覺透心冰涼和震驚。太令人不可思議了!科學發展至今,科學界所發現的物質能量僅佔宇宙物質能量的4%,就是說,還有96%的物質能量以隱性狀態存在而至今未被科學發現,暫被科學家命名為宇宙暗物質暗能量。
  • 空間扭曲的幻象,大宇宙中的「小宇宙」
    ESO關於這個宇宙,有一個問題比較讓人著迷:局部空間的體積,是否可以大於它的外部表現?很多電影和小說,都表現過所謂的小宇宙。這種小宇宙存在於大宇宙中,雖然在身處大宇宙的我們眼中,它只不過是空間的一部分,但其內部卻可以非常巨大。近年有部分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可能擁有這樣的特性。而這對於解釋宇宙學中最大的一個謎團——宇宙的加速膨脹——也是有幫助的。
  • 色即是空:一張圖看懂宇觀、宏觀、中觀、微觀世界
    按照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可以分為宇觀、宏觀、中觀、微觀……宏觀,也就是從大方向來看,比如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地球都還有可以稱為宏觀。再往上走,比如天體運動,在太陽系乃至銀河系角度觀察和思考世界就是宇觀宙。中觀,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一些物理實體,比如汽車、火車、大樓都可以。
  • 宇宙外面是什麼?科學家終於找到了答案!
    因為二維平面在第三維方向上彎曲了,使地球形成了一個球面,這樣才有的你在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原點。那麼好,我們現在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地球上沿著一條不彎曲的光線,飛向太空宇宙的深處,一直飛下去,會發生什麼呢?有同學已經悟到了,我們有一天也會回到出發點!是的,宇宙的三維空間在第四維上不知不覺的彎曲了,使宇宙形成了一個四維球,所以,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又回到了原點!
  • 探秘可觀測宇宙外的世界,扭曲的蟲洞?另外的宇宙?物質的鏡像?
    宇宙外面有什麼?既然想知道宇宙外面有什麼,那就必須先說下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有多大,哪一個才是外面。我們把宇宙一層一層地剝開,從小到大排序。首先這是地球,我們都居住在這裡。地球的直徑是12,742千米。接著是太陽系,太陽系的直徑是80AU。
  • 從宇宙的規律來解開宇宙的奧秘
    大家都知道,地球、月亮、太陽、星星都是圓的,再往小的方面說,原子、電子、原子核這些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也都是圓的;那麼往大的方面說,宇宙是什麼形狀的呢,肯定也是圓的,如果不是圓的,那就不符合宇宙的規律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運動,宇宙也在一直不斷的膨脹,這證明整個的宇宙也是在運動壯大之中。
  • 弦論和宇宙
    在我看來可以進一步理解為,物質是能量的某種形式,能量是空間的運動表現,比如空間的某種曲率造成正能量,對應的其它曲率便能造成負能量,正能量和負能量相反相成,共同組成宇宙運行法則。正負能量可以抵消,宇宙的總能量可以是一個很小的量,比如12克。所以創造個宇宙也並不困難,不需要太大本錢。既然本錢這麼低,宇宙可以有很多個。宇宙可以無限大,其實也可以無限小(取決於參考系)。
  • 《三體》的偉大在於它所觸及的人類思維意識和宇宙哲學的宏觀概念
    《三體》是一部小說,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一部歷史小說,同時也涉及社會發展,倫理道德以及人類思維意識和宇宙哲學這些龐大的宏觀概念。讀三體,最大的感觸是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幻想科學的未來,似乎小說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可以發生在身邊,即便今天看來純屬幻想,但明天或許就是現實。
  • 宇宙中的地球是孤寂渺小的,用比喻來說:一整片沙漠中的一顆細沙
    以我們生活的地球為例。在古代,人們只知道地球很大,但他們不知道它有多大。在古代,人們對仰望星空知之甚少。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都是地球的一部分。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特別是進入科技時代後,我們知道地球不是無限的,而是一個有限的星球。
  • 揭秘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超出你的認知!
    看之前和看完之後你是否一樣的認知今天我們來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這是我們的地球。我們地球的體積是10832.073億立方公裡。假如你是世界首富,有用不完的錢,天天玩,甚至你可以活到200歲,你能把地球走完嗎?不能!這樣想想地球還是很大的嘛!
  • 地球依靠什麼懸浮在宇宙中?不會掉落進宇宙深淵嗎?答案很簡單
    地球依靠什麼懸浮在宇宙中?不會掉落進宇宙深淵嗎?答案很簡單1400年前,一位託勒密的科學家指出地球是圓形的,日月星辰圍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這個觀點雖然是錯誤的,卻更加接近宇宙的真相,只不過人類過分的估計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1519年8月10日麥哲倫的船隊離開港口,這次環球旅行向人類證明了地球確實是球形的。
  • 地球依靠什麼懸浮在宇宙中?不會掉落進宇宙深淵嗎?答案很簡單
    那麼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我們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是依靠什麼一直懸浮著,不會掉落到宇宙深淵中呢?又或者地球一直在墜落,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首先,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注意一件事:「任何地球上的常識上升到宇宙層面時,都需要萬分小心」,在物理學中我們生活的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我們熟知的物理規律和我們建立的人類文化都是在宏觀世界之中,換句話說人類文明建立在地球上,任何地球之外的東西都可能會打破我們的常識,造成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出現。
  • 在劉慈欣的三體世界中,那個廣大的宇宙,最後的結局如何了?
    總有人告訴我說,宇宙是無窮大的,是浩瀚無垠的。可是我總是想像不出無窮無盡到底是什麼樣子,宇宙是個什麼東西呢?為什麼咱們的地球可以懸浮著繞太陽轉動,而月球也是懸浮著繞地球轉呢?我不信,也無法相信宇宙是不可衡量的。
  • 它是宇宙中最常見,卻超出人類認知的存在,美麗異常
    在宇宙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存在,但人類迄今為止,都沒辦法對其深刻了解,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認知。它就是在宇宙中無處不見的星系。比如哈勃望遠鏡拍到的小獅座星系。我們都知道天上有個獅子座,但其實天上還有個小獅座。該星系被命名為NGC 3344。這是人類非常重視的一個星系,因為它的正面就朝向地球。
  • 宇宙外面有什麼?可觀測宇宙有多大?看完你就想通了
    根據哈勃定律,宇宙中一些足夠遙遠的區域是以超光速膨脹遠離地球而去的,簡單來說,在這區域裡,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大於光速,光速跑不過膨脹的速度,用生活中的事情舉個例子,這就相當於賺錢的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賺來的錢都貶值了。
  • 在大宇宙中,「地球揚升」有著怎樣的歷史?又為何要揚升呢?
    從宏觀來看,「揚升」代表整個宇宙乃至更大宇宙的能量升級。一部分低頻的能量被揀選投放到三次元地球進行學習和成長,這是造物主給每一顆下墮的靈魂設定的成長機制,並將靈魂成長的地點放置在了三次元地球上。其目的便是給予靈魂多次成長的機會,在輪迴中不斷的醒悟自身,找尋回歸之路,最終讓靈魂走向上揚,不至繼續墜入無底的深淵。
  • 宇宙是一個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的物質系統
    ——人類,宇宙有兩點讓我們感到非常困惑:①人類在宇宙中非常獨特,因為我們費盡心力也始終沒有在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體找到一點點和我們相似的智慧生命存在,似乎宇宙中允許有偶然。太陽中擁有的元素,地球上也全部擁有,然而太陽在燃燒,而地球則是冰冷的,除了地球的核心,這是因為在不同質量大小的物體中,力的表現形式不同。
  • 超越人類「認知」的宇宙現象
    科學認為,宇宙中一切自然現象都能被人類意識所理解。但宇宙中確存在一些意識無法理解的現象。當宇宙現象超越了人類的思維極限,這些現象是否還屬於「科學」?這個現象超越了人類對物質形態存在方式的認知極限。除了主觀意識上的認可,我們無法在大腦中想像出「波粒二象性」的真實狀態。「波粒二象性」超越了人類思維認知的極限,我們無法在大腦中呈現它的真實狀態。但這種「狀態」在宇宙中確真實存在。
  • 劉慈欣用關一帆的結局來填坑,總算讀懂了《三體》的宇宙史詩
    劉慈欣在《三體》中著力去寫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在一個零道德的宇宙環境中如何存在?結合社會歷史背景,深切的刻畫了人性,在多次生死攸關的抉擇時刻,選擇人性失去很多,選擇獸性失去一切。在故事的末尾,歸零者宣言中提到了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讓智子和程心相擁而泣。能夠在這浩瀚無邊的宇宙中,留下文明的痕跡,那是一件多麼讓人振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