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福建三明醫改:一場自發性的地方實驗

2020-12-06 新京報

在全國很多地方,一支30mg的抗癌藥紫杉醇注射液售價500元、900元甚至1000元。但在福建三明的藥品採購平臺上,同樣劑量的紫杉醇售價只有幾十元。

這是讓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局長詹積富最為津津樂道的地方。「一公斤紫杉醇,藥企從原料藥廠買到的價格大約30萬元,一支30mg的話,可以做三萬多支。再怎麼算,一支藥品的原料成本也就10塊錢。」

從2011年年底開始,時任福建省三明市副市長的詹積富做起了醫療改革。他接手時,三明市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年虧損額2.08億元,財政已無力兜底。6年後,三明市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結餘20.9億元。

與其他地方要麼壓低藥價、要麼降低醫療服務價格的醫改相比,三明同時抓住了藥價、醫療服務價格兩方面。它把醫保基金當作槓桿,在擠幹藥價水分的同時,讓醫院、醫生在服務方面獲得了更高回報。

2016年11月8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指出福建三明、江蘇、安徽、青海等地的醫改經驗「符合實際、可複製可推廣」。

2018年11月2日,尤溪縣總醫院醫生熊虎林在院內為病人做手術。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不再靠賣藥賺錢

11月2日清晨7點,35歲的熊虎林就從三明市尤溪縣縣城出發了。他要在車裡顛上一個多小時,到遠在36公裡外的管前鎮中心衛生院會診。

熊虎林是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的骨科主任,已在這裡工作了11年。從兩年前開始,他每月至少下鄉會診4次,足跡遍布全縣9鎮6鄉。和熊虎林一樣,尤溪縣總醫院的204名醫務人員都要下鄉,每月下鄉至少155人次。

熊虎林等醫務人員下鄉,一是為了方便山區的患者看病,二是因為下鄉可以「計工分」。

從2016年起,熊虎林等醫務人員的工資便與工分掛起了鉤。醫生開講座有工分,參與慢病管理有工分,負責鄉鎮衛生院的管理也有工分;做手術與門診坐診工分不同,下鄉會診與在縣醫院看病工分又不同。

「下鄉工分多,可以提高醫生下鄉的積極性。」熊虎林說,即便自己人在縣城,鄉鎮醫院的醫生遇到難題也可以與自己遠程視頻,「這也算工分。」

11月2日,熊虎林和尤溪縣總醫院的另一名醫生一起下鄉,到管前鎮衛生院會診。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但醫生為病人開再多的藥、用再多的醫療耗材、要求他們做再多的化驗和檢查都不能增加工分,還可能會被扣分。每個月,尤溪縣總醫院會把開藥數量最多的幾名醫生張榜公布,用以警示。

如果沒有醫改,尤溪縣總醫院的醫生們或許會為病人開更多的藥。因為醫改前,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與醫院收入掛鈎,藥品、耗材在醫院收入中的比重又很大。醫生多開藥,可以間接提高自己的工資。

這並非三明獨有的問題。在中國,藥品和醫用耗材在許多公立醫院收入佔比很大。三明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周章彥曾提到,以往,藥品(包含耗材)收入佔到一家公立醫院年度總收入的60%是常態,而醫務性收入在一個公立醫院收入中幾乎很少超過40%。醫保基金要為藥品買單,藥品耗費的資金越多,醫保基金的花銷越大。

早在2009年新醫改啟動時,三明的醫保基金便已穿底,但當時的17個國家級試點城市中並無三明。

2010年,三明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虧損1.44億元,2011年虧損額達到超過2億元。與其他城市相比,三明財政收入較低,醫保虧空後資金缺口難以彌補。「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三明先後有8名公立醫院院長被查出有藥品腐敗問題,」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局長詹積富說,迫於現實壓力,三明決定進行醫改。

11月1日,熊虎林在鄉鎮衛生院為患者做手術。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終結「九龍治水」

2011年8月以前,詹積富還是福建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副局長。為了醫改,他回到家鄉三明擔任副市長。

在中國,醫保基金分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三類,向來是「九龍治水」,不同機關掌管不同基金的不同職能。比如基金使用方面,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由人社部門管理,新農合由衛生部門掌握;操作方面,發改委管定價,衛計委管招標採購,人社部管醫保目錄。

「這就會造成不公平,新農合報銷的藥品目錄遠遠少於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而且三保統籌分散,因為新農合是縣級統籌,城鎮職工和居民是市級統籌。」三明市衛計委主任蔡今明說。

詹積富想到一個法子:把所有與醫保基金有關的職能抽出來,歸併到一起。此前,這個方法從來沒人嘗試過,在中國是獨一份。

2012年2月26日,詹積富召集三明市發改委、市監察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衛生局、市物價局、市食藥監局等多個與醫保相關的部門開了一個會,全市22家公立醫院的院長也被叫到了會議現場。

蔡今明當時還是三明市政府副秘書長,也參加了那次會議。他記得詹積富提出將整合醫保職能的設想後,許多人感到疑惑:「怎麼可能向每個部門東拿一塊職能西拿一塊職能?按照以往的經驗,職能整合沒有這樣設的。再說了,整合起來又由誰來管?」

早在三明之前,其他地方就有過人社部門、衛計部門的醫保管理權之爭。前者強調醫保的性質是社會保險,後者認為醫保是為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都想握住醫保的管理權。

11月5日,一名老人到三明醫保局諮詢報銷問題。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三明一開始也遇到了上述問題,但詹積富採取了折中的辦法,選了最會算帳管錢的財政部門代管醫保基金。就這樣,三明在2012年開闢了國內先例,一時間令外界愕然。

2013年6月,三明又將24個醫保經辦機構整合到一起,組建了隸屬於市政府的「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下稱「三明醫保局」)。此後,醫保基金從財政部門轉入醫保局,三明所有與醫保相關的制度設計、操作實踐全由醫保局做主,政出一家。

監控重點藥品

行內人都明白,醫院「看病貴」是因為患者的藥品支出在總支出中佔比高居不下。

對此,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深有體會。醫改前,他曾給危重科的一名農村病人會診,當時的主治醫生給病人開了一張很長的藥單,其中只有1/3為治療性藥物,其餘皆為輔助性用藥。溫立新說那不是個案,藥品濫用問題幾乎在所有醫院都存在,而輔助性藥品是藥品的腐敗重災區。

主持醫改前,詹積富曾在三明市及福建省的藥品監督管理局任職,做過省級平臺的藥品招標,對藥品流通、藥品價格看得很透。他知道,醫改會切掉醫藥代表們的一大塊蛋糕,阻力很大。

11月6日,一名患者在三明市一家公立醫院的藥房取藥。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詹積富記得,2012年1月,他和團隊花了近一個月時間與多部門溝通,商量改革路徑,贊成的人少,觀望的人多。

「當時真有點『四面楚歌』的感覺。」詹積富說,醫生、醫院是醫藥代表的前臺,幫他們賣藥;當地的醫藥行業協會,甚至一些行政管理部門是醫藥代表的後臺,為醫藥公司站臺。

儘管如此,2012年,詹積富還是為三明醫改下了一劑猛藥:監控129種重點藥品。「所謂重點藥品,是指對醫生可以隨便開的、回扣高的、用量大又沒有用的非治療的輔助性藥品,比如一些中藥注射劑等。」三明市衛計委副主任於修芹解釋,這129種藥品列出後,醫院凡使用,必實名登記。每月5日,會有專家對每家醫院上個月的重點藥品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如果有醫生不合理使用或用量過大,會扣除獎金,「有醫生最多被扣過5000元」。

效果立竿見影。執行的第一個月,三明市藥品採購額下降1600多萬元,在每月藥品採購總額的五六千萬中佔到近1/4。三明市一家市場份額40%左右的藥品配送企業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該企業為全市配送藥品2.4億元;政策執行後的2012年,該企業配送額減少4000萬元。

首創限價採購

擠掉藥品價格水分的另一個方法,是三明首創的限價採購。

所謂限價採購,是指三明市醫保局從福建省藥品目錄中篩選出臨床使用的藥品,與這些藥品生產企業談判壓價,然後單獨採購。

以往,只有省級藥品採購中心才能與藥企招標、談判,價格在省級藥品採購平臺上掛出,地市級沒有和藥企談判的權力。在詹積富看來,省級藥品招標權力壟斷,「招標後的藥品價格反而相當高」。

11月1日,三明市尤溪縣管前鎮鴨墓村,村醫在為患者拿藥。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2012年4月,詹積富找了十來個人,都是各醫院的藥劑科醫生或藥品採購人員。大家坐在一起,對福建省醫保目錄內的臨床藥品逐一討論,要選出三明市的臨床常用藥品,好和藥品廠家談判。

為避免打草驚蛇,這次篩選做得相當保密。蔡今明記得,十幾個人坐在市政府6層的會議室裡,手機全部關機,折騰了兩個通宵才篩出2000多個品種、規格的藥。

令詹積富等人始料未及的是,篩選結果不脛而走,還一下子傳到了福州。結果還沒公布,醫藥代表的後臺們便前來阻止,以致三明市限價採購的初次嘗試胎死腹中。

再次嘗試是在2013年5月。當時,三明市衛計委要求全市22家公立醫院上報藥品使用目錄。三明醫保局從中篩選出臨床常用藥品後,整理成目錄,並將每一品種、規格的藥品授權給10家藥品配送企業到全國各地的藥廠、藥企詢價、談判。只有拿到同品規藥品最低價的配送企業,才能在醫保局獲得配送資格,並從中抽取5%為配送費。

「從那個時候開始,三明的藥價就更低了,消化道常用藥品奧美拉唑從幾百元降到幾十元,而且每次議價後價格都有降低。」三明市醫保局藥品配送科的李春嬌說。

即便是價格較高的醫用耗材,配送企業也能把價格壓下來。三明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周章彥以骨科置換關節為例,原來廠家要價3萬元,談判後,另一個廠家同一規格的只要1萬多元。起初,有患者擔心不同廠家的關節支架質量有差異,「但這麼多年使用下來,效果都不錯。」

對於獨家國產藥或者進口藥品,價格就沒有商量餘地了。但考慮到臨床使用,三明醫保局還是會採購。周章彥說,第一醫院從醫保局採購的藥品有1200多種,進口藥佔了近20%。

官方提供的一份《三明市醫改紅利》資料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三明市藥品耗材節約55.1億元。其中醫保基金和市民得利37.9億元,醫療機構附加得利17.2億元。

但那段時間也有人質疑,稱有些藥品缺貨、買不到。李春嬌解釋,這實際不是某種藥品缺貨,「而是這個患者之前使用的這個廠家生產的這種藥品被我們剔除出去了,因為價格過高,但是這種藥品還有價格更低的廠家可以選擇」。

對此,三明多家醫院的院長也驗證了醫保局的說法,「不是沒藥,是貴的藥吃不上了。」溫立新說,這改變了大多數患者的用藥習慣。

11月1日,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醫生熊虎林下鄉會診,為當地患者解決疑難雜症。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很快,三明的醫保管理體制、藥品供應模式開始被其他城市效仿。近兩年來,為了更好地向藥企談判、壓價,一個跨區域的「三明聯盟」營運而生。「一起聯合限價,盤子大,降價的可能性就越大。」李春嬌說,目前,聯盟成員已包含14個省份的19個地市、31個區縣,覆蓋人口超過1億。

提高醫療服務價格

「醫保相當於是一個基金池,一部分用來負擔藥品採購,一部分用來向醫院購買服務。」蔡今明告訴新京報記者,藥品價格高的時候,醫院的醫療服務收入低,但可以「以藥養醫」作為彌補;藥品價格一旦下降,以藥養醫不再可行,但純粹的醫療服務便能獲得更多回報。

三明之外的醫改試點裡,有的地方僅僅壓低醫療服務價格,藥價卻升得更高,以致整體醫療費用不降反升。有的地方一味降低藥品價格,醫生收入得不到改善,逐利機制仍舊存在。

三明市藥價下調後,22家公立醫院出現了15%的收入虧損,虧損的部分過去為藥品加成的收益。醫改後,醫院、醫生不能再靠藥品賺錢,如果不上調醫療服務價格,正常工作恐難以維繫。

但真想在醫療服務上漲錢,大多數地方又不敢,怕增加群眾看病負擔,引起民憤。所以三明市意圖上調醫療服務價格時,主管人員捏了把汗。「當時沒人敢做這個事,不說後無來者,至少是前無古人。」蔡今明說。

為了既讓醫院開源,又為患者節流,市財政局反覆統計核算。2013年2月,三明首次上調80多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比如每個主任醫師每個月的工資要達到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5倍,門診費要從原來的7元左右上調到五六十元。「但是怕影響老百姓的負擔,第一次只上調到25元,第二次調到了48元」。時任三明市財政局社保科科長徐志鑾說。

蔡今明說,上調後,醫療服務收入彌補了醫院虧損中的86%,剩下的10%由財政補貼,醫院自己只需承擔3%。「上調的價格,可以說是非常精準。」

價格上調之初,中央、省裡不斷有人到三明調研,徐志鑾已記不清被談了多少次話。一年後,上面發現三明醫保基金的漏洞很快填上了,才默認了這種做法。

此後5年,三明的醫療服務價格共6次上調,熊虎林的門診費從原來的8元漲到了45元。但患者的就醫負擔並未增加。根據三明市官方網站資料,2017年,三明市公立醫院城鎮職工的醫保住院次均費用自付部分,從2011年的6553元下降至1680元;城鄉居民均次住院費用自付部分由2011年的2194元,減少到2017年的1749元。

11月1日,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的兩名醫生與鄉鎮衛生院醫生交流患者病情。

隨著醫療服務費用上調,醫院院長、醫務人員的待遇也有所提升。

2013年1月1日起,三明在全國率先實行醫院院長年薪制,院長薪酬由財政部門全額支付。目前,三明市公立醫院院長最高年薪42萬元,最低26萬元。

為了讓所有醫院員工都能拿到與付出相當的收入,2015年,三明又實行了全員目標年薪制:醫院收入中的50%發放給醫務人員、40%發放給護理人員、10%發放給行政人員。三明市尤溪縣總醫院院長楊孝燈說,這大大精簡了行政成本,提高了醫生收入的含金量。

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說,與過去一年8萬元左右相比,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得到的陽光收入是原來的2倍多,「至少不會想著怎麼多開藥去賺錢了」。

尤溪縣總醫院的骨科主任醫師熊虎林,現在也拿上了年薪,每年25萬左右,比醫改前高出15萬多。

他不需要再為工作量拼命。以前,每多做一個手術可以多一份工作量。現在,如果做了不必要的手術,還會被扣工分。

■ 改革親歷

詹積富,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黨組副書記、局長

三明完全是自發的改革。

三明醫改有現實壓力。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醫保基金退休人員多,贍養負擔很重。醫保基金要負擔醫療費用,但是醫療費用的增長是四年翻一番,每年都是20%、30%的增長而基金增長又有限。所以到2011年,三明市醫保已經形成了7000多萬元的巨大缺口。

三明處於山區,這些年經濟不好,財政收入在全省中比較少。所以醫保虧空後,我們的財政難以彌補這樣的資金缺口。

作為改革者,面臨的風險和殺機我早就想像得到。當時,我這個團隊應該說是拿著政治生命來進行改革的。真正一路過來,改革遇到的風險和阻力,遠遠大於我們原來的估計。

為什麼難?以藥品為例。藥品特殊在哪裡,不是一種病就用一種藥,也不是一種藥只對應一種病,所以一種藥品會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廠家,像阿莫西林,有300多個廠家生產。同種藥品,同一個生產線,甚至是同一個批號出來的,價格差幾十倍。質量哪個好?醫生會告訴患者價格高的好,老百姓肯定相信醫生的話,所以我們處在話語權的最低端。

好在三明市醫改有領導支持,書記支持。沒有這麼強的支持,我們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成立了醫改領導小組,書記牽頭,我是以黨委政府領導的身份出來做的,做起來阻力就少很多了。

2011年藥品、耗材用了快11億元,按道理說,7年過去應該要翻兩番,要超過30億元了。但是三明醫改這麼多年,2017年的藥品、耗材費用才9億多元。全國浪費掉的藥品耗材金額完全可以轉移到醫療服務的價格,體現醫務人員的價值。再來給他們發薪酬,這體現了三明醫改的原理。

三明的醫改在中國醫改歷史上是起示範帶頭作用的。三明醫務人員的工資不適合北京、上海,但是三明的改革原理全中國都適用,沒有一個地方不適用。

■ 改革辭典

三明聯盟

指由醫改明星城市三明市主導的跨區域藥品採購聯盟,覆蓋14個省份的19個地級市和31個縣(市、區)。「三明聯盟」的出現,擴大了三明的藥品市場體量,改善了三明等城市藥品採購部門在部分強勢企業面前的弱勢地位。

■ 改革物語

這份會議紀要標誌著三明市醫療改革正式啟動。它指明了三明醫改的方向,是一份綱領性文件,此後三明醫改中大部分文件幾乎都圍繞該文件提出的十三條措施展開。

相關焦點

  • 福建「首虎」副省長落馬,分管醫保等領域,曾在三明任職
    簡歷顯示,1960年出生的張志南,是福建龍巖人,此前仕途一直很順利:19歲入黨,31歲出任上杭縣縣長,38歲任三明市委常委(正廳級)、副市長;此後歷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正廳級)、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等職務;2008年,48歲已經升至福建省政府副省長。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 上海開出5張醫改「處方」,改善群眾就醫感受
    7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開2019年醫改工作推進會議,上海市深化醫改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代表市醫改辦作工作報告圍繞全市醫改總體布局和百姓「急難愁」問題,開出5張醫改「處方」,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改善群眾就醫感受。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目前,全國正式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進行管理的野外站有97個,其中我省另外一個是依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建設的「福建廈門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福建省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
  • 八山一水一分田,衛星告訴你三明憑什麼被稱為「寶藏城市」
    這句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的古語,頗具詩意地道出了福建與海洋的關係。遼闊的海域與山嶺遍布的陸地,讓福建成為一部打開的「山海經」。而位於福建中部的三明,則是這片山海大地上的一座寶藏「後生仔」。▲福建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水上丹霞。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三明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構造單元,地層結構發育完整,位於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的萬壽巖遺址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
  • 福建有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新網福州1月7日電 (記者 林春茵)福建省科技廳7日透露,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獲批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這是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次進入國家級行列
  • 福建冬天還有蛇出沒!三明男子被8斤重眼鏡王蛇咬傷
    大雪節氣已過,很多以為動物本應藏起來準備冬眠,然而,在福建,竟還有毒蛇傷人!前幾天福建三明一位47歲的男子就不慎被8斤重的眼鏡王蛇襲擊差點喪命! 被8斤重的眼鏡王蛇襲擊 驚險搶救56小時 12月3日下午3點左右,在三明大田,一名47歲的男村民和家人在山上幹活,被一條重約8斤的眼鏡王蛇襲擊,咬傷了右手食指。
  • 三明有個「鳥的天堂」,就藏在……
    江月蘭 攝三明市森林覆蓋率78.73%,是中國最綠省份福建的最綠城市。境內的明溪縣,森林覆蓋率更高達80.6%,地處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這條「千年鳥道」以豐茂森林,每年迎來數百萬隻候鳥越冬繁殖,被稱為「鳥的天堂」。黃腹角雉。江月蘭 攝中溪村已全境規劃為明溪溼地公園,這是福建首個省級溼地公園。
  • 福建三明:力求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市民正通過「e三明」反映訴求。 吳學生 攝中新網三明8月13日電 (吳學生)「24小時不到,就把問題圓滿解決了。如此高效的辦事效率,必須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新風點讚!」近日,通過「e三明」解決訴求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一市民在服務平臺上這樣評價。
  • 廈航開通北京大興至三明航線
    臺海網10月2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25日19時40分,隨著從北京大興機場起飛的廈門航空MF8565航班順利抵達三明沙縣機場,標誌著由廈航執飛的北京大興—三明航線正式開通。作為廈航「京閩空中快線」精品航線之一,該航線由廈門航空執飛,機型為波音737-800,航班17時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19時40分抵達三明沙縣機場。
  • 三明冷空氣開始發力了,持續到……
    今早打開的不是窗戶是冰箱門受冷空氣擴散南下的影響27日至28日三明的局部最低氣溫將降至昨天還稍微感覺有點回暖的天氣今天這天氣卻突然「變臉」這哪是降溫這是「速凍」最低氣溫方面隨著冷空氣影響今天三明的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最低氣溫在8~10℃三明市區最低氣溫也只有14℃接下來一周將降至11-1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三明各地的天氣預報數據告訴你降溫多大👇👇👇三明
  • 魏子檸:中國醫改三個階段的哲學淺思
    有些地方把公立醫院全部賣掉,以致於現在投入巨資重新建設新的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之間出現了「大魚吃小魚」現象,大型醫院「虹吸」基層患者和技術好的醫務人員,醫療資源不斷向大城市大醫院集中,基層醫療資源嚴重匱乏,服務能力十分弱化。
  • 颱風「紅霞」停編,福建未來的天氣是……
    今天早晨8時,24℃以上的區域就只剩下海南、廣東沿海、福建東南部、臺灣東部南部等地,其他大部地區都有點「涼涼」了,又是亂穿衣的節奏了。先來看看颱風的最新情況——第11號颱風「紅霞」已停編,下一個颱風「白海豚」就緒?
  • 三明下雪啦!2020年首場寒潮到貨,最低氣溫零下4℃!
    接連下了幾天的大雨 三明終於天晴了! 今天三明解除「暴雨預警」 但低溫預警仍在持續! 三明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近幾天朋友圈、微博上 都被北方的降雪刷屏了! 好像除了我們福建, 整個世界都在下雪。
  • 福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剛剛公布,1043門入選!有你的專業課嗎?
    144綜合商務英語黃菊芬三明學院145基因工程鄢樹楓三明學院146物聯網工程與實踐劉持標三明學院305小學生心理學鄭有珠三明學院306運動營養學王峰三明學院307微積分林麗華三明學院308工程製圖聞霞三明學院309中西服裝史信玉峰三明學院310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福建三明寧化發現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三明寧化發現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臺海網7月3日訊 (海都報記者 李熙慧)三明寧化意外地發現了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據悉,這些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1982年採集的標本,已於日前正式移交當地文管部門保管。
  • 判例自發性運用現象的生成與效應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顧培東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顧培東在《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判例自發性運用現象
  • 廈航開通北京大興-三明航線 京閩直飛航點增至5個
    這是廈航在三明布局的第一條航線,同時,有了該條航線加入,廈航從福建通往北京的直飛航點增加到5個。,要花近6個小時,如今同樣的時間,都可以從三明到北京一個來回了。」今年4月,廈航與三明市政府籤訂了備忘錄,進一步推動三明沙縣機場與廈航集團,藉助閩西南協同區發展契機,深入開展合作。為此,在10月25日民航正式執行冬春航季航班計劃時,正式開通北京大興-三明航線。
  • 歐巴馬JAMA發文章 回顧在任美國醫改歷程
    其實《平價醫療法案》算是歐巴馬醫改的一大政績工程,歐巴馬離任前親自查文獻、寫文章、為自己背下書,說出來的話可以理解的對不?放眼國內,在深水區潛遊多年的中國「醫改」,儘管經常被人詬病為偏離主題,不還是經常拿兇殘的三明降價模式大書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