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公布「科技吉利4.0」CMA寬體中高級轎車的首款「英文名」正式定為「PREFACE」。
暫時不管其他,看著「寬」二字,汽車生活總覺得,如今的吉利似乎與尺寸槓上的吉利一模一樣。
就拿吉利首款「大空間SUV」豪越來說,從發布預告圖到正式上市,吉利都不遺餘力的在一個「大」字上做文章,當然,豪越也沒有讓人失望,豪越不僅有與漢蘭達相媲美的大空間,10.36萬-13.96萬元的售價區間更是驚爆了整個汽車市場。
現在,在豪越的熱度還沒有消退的時候,吉利又繼續趁熱打鐵,推出了吉利PREFACE,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事實上,如果細究一下,吉利這種做法也不難理解,因為在國內汽車市場,在國內消費者眼中,大空間永遠是需求和痛點,永遠不會過時。
大型空間永遠不會過時。
一直以來,國內消費者都對大空間有特殊的偏好,越級空間、延長軸距也被眾多品牌視為爭奪市場份額的殺手鐧,但如果真要追溯到汽車圈「增大軸距」的風潮,還是得先做一做戰術後仰。
奧迪旗下推出的國產車型,無論是A6L、A4L,還是Q5L、Q2L,都是「加長軸距」的鼻祖級產品,尾部加上「L」似乎已經成為奧迪在中國市場的標誌性動作,當然,這也直接導致了奧迪在華銷量的大幅攀升。
眼見自己樓頂高聳,奔馳、寶馬也紛紛發力,推出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延長軸距車型。
因此,一個「延長後的後排空間太舒適了」就足夠說明問題了,中國的消費者根本不會去管那些操縱性能的烏雲,當然包括你我,後排空間再大也沒用了,當然,MPV這個扶不起的阿鬥暫時也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奢華品牌尚且如此,中國品牌怎能甘於落下?
此方面,中國品牌在大空間上的玩法更是多種多樣,當然也更具實踐性,越級空間、越級軸距等諸多中國品牌在汽車市場「出貨」的做法,吉利也不例外。
但是,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吉利目前的格局顯然要高得多,無論是吉利豪越,還是吉利PREFACE,「規模營銷」實際上都是吉利進入造車全架化時代後的顯性因素。
增加CMA架構,吉利進入「規模營銷」時代。
六月八日,吉利宣布進入「科技吉利4.0全面構架造車時代」,這是中國汽車業首次宣布4.0智能製造時代,其中,CMA構架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前,《汽車生活》對CMA體系結構的優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即極具發展潛力的觀感和功能型造型;電子電氣體系結構的先進戰略:傳輸速度提高20倍,熱效率提高到40%以上,系統原裝兼容KERS動能回收系統,HEV,PHEV,EV等新能源動力布局;汽車安全性的創造性提升。
今天,吉利豪越和吉利PREFACE的問世,也充分證實了CMA架構在汽車設計和功能上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也正是由於CMA架構的加持,吉利才能大放異彩,抓住汽車市場「寬體」的新風口。
據悉,由於CMA模塊化架構所帶來的靈活「帶寬」的可擴展性,PREFACE一舉成為一款真正的寬體轎車,其實際車身寬度和輪距甚至已經超過了市場上大多數主流豪華中型車的水準。
PREFACE在外觀上也高度還原了2019年上海車展推出的概念車設計,還原度達到95%。暴露圖中,寬大大氣的車身比例,溜背的造型,橫向貫穿尾部的鍍鉻裝飾,都讓PREFACE展現出明顯的「寬體轎跑」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PREFACE的優勢並不僅限於大空間,在「科技吉利4.0」新一代家族設計語言的基礎上,吉利PREFACE還具備了CMA世界級模塊化構架體系的「電子電氣化構架」,即「神經網絡」,並由此衍生出「安全、運動、智慧、形態」四大基因。
在此基礎上,CMA體系結構不僅提升了吉利的造車能力和水平,模塊化的造車平臺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壓縮吉利的造車成本,這也是吉利能夠推出實力與性價比兼備的爆款車型的原因。
自然,吉利為何連死磕大空間這一要求,而進入「規模營銷」時代,離不開吉利對國內市場的長期深耕。在很多場合,吉利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只有中國人最了解中國。而且作為最了解中國人的車企,吉利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尺寸營銷」也不再令人驚訝。
今天,PREFACE的推出,也將代表吉利汽車正式開啟「科技吉利4.0全面構架體系造車時代」,推動吉利汽車從「精品汽車3.0時代」再次戰略升級,躍升為「高端、高價值、高性能」的全球車時代。
與此同時,PREFACE作為吉利CMA架構打造的第一輛轎車,也將成為CMA架構打造汽車體系的最佳「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