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職場媽媽,真的太難了!
最近,一份「工作安排」的郵件在社交媒體被曬出後,引起全網公憤。更確切地說,戳到了所有的職場媽媽最痛的地方。
一名工作了6年的老員工,在哺乳期收到公司下發的工作安排:
復盤工作經驗有利於個人成長,公司還在發你工資,你就必須要符合工作的要求。要求你每天完成一篇銷售心得,每小時600字,每天8小時。
一個錯別字扣50元,一句話重複扣100元,晚交漏交罰款500。
「親愛的,考慮你哺乳期眼睛不好,為了保護你,特地安排你手寫。」
不僅如此,公司還單方面宣布降薪,剋扣員工生育津貼。
這位媽媽申請了勞動仲裁,事情在網上發酵後,公司才補齊剋扣的工資,在網上公開道歉。
幸運的是,輿論的壓力幫助這位媽媽討回了公道。
然而,還有多少職場媽媽正經歷著職場壓榨?
在評論區,有很多網友寫下自己的心酸:
公司不給繳社保,產假休完後不讓上班,產假不給工資,被迫離職;
休完產假就調離崗位,從重慶調到上海,變相逼員工離職……
這一切的惡意,都來自你的身份。
你是一名媽媽,不僅要有產假還有哺乳假,還可能為了孩子的事情經常請假。
相比之下,這樣的員工性價比太低了,不如變相逼走,然後去找性價比更高的員工。
這個在夾縫中生存的人,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每一位職場媽媽。
在家庭和職場中瘋狂奔跑,卻還是追不上被拋棄、被嫌棄的腳步。
2、
對於很多職場媽媽而言,不管你多努力、多優秀,在老闆眼裡,你可能依然是那個經常請假的媽媽。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鍾曉芹30歲生日的時候,領導讓她趕緊生娃,不會影響她職業生涯的。
鍾曉芹連忙說不。
因為她上周親耳聽到這位領導談論過招聘鄙視鏈,說處於鄙視鏈最底層的,就是她這種30歲以上已婚未育的,隨時可能懷孕生子,工作效率還不如一隻咖啡機。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某公司創辦的幼兒園女性員工較多,為了避免女性扎堆生孩子,公司決定對申請生二胎的女教師進行綜合考評,根據得分高低排隊懷孕。
有一位女教師「搶先」懷孕後,被公司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勞動合同。
雖然經過勞動仲裁獲得了2倍工資補償,可是這份工作,卻實打實地丟了。
比職場刁難更難的,是來自家人的不理解。
一個朋友說,在外有多辛苦都不怕,最怕的是來自家人的冷言冷語。
有一次孩子生病了,她不得不厚著臉皮,跟領導請假。領導好像不是那麼好說話了:「這已經是你這個月第2次請假了,你要注意點,不要再有下次了。」
她連連點頭,臉上堆著中年人特有的訕笑,快步走出了領導的辦公室。
火急火燎地往家趕,送孩子去醫院,排隊、掛號、問診、拿藥,什麼都沒有孩子的健康來得重要。這時候的自己,像個勇猛的超人。只要孩子需要,她一定是責無旁貸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到了晚上,老公終於下班回來了,只顧著和孩子說話,全程沒有看她一眼。
等到孩子睡了,她打開電腦開始忙活白天落下的工作。
老公冷冷地看著她,終於開口說了一句:「就你那個破工作,趁早別幹了!」
一盆冷水從頭頂澆到腳是什麼感覺?大概就是這樣的了。
在外得不到體諒,在家得不到理解,這是很多職場媽媽面臨的困境。
可似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告訴我們如何解除困境。
身邊有很多職場媽媽,常常被家人質疑:你工作能力不夠優秀,你賺錢能力不如我,你照顧孩子不夠細心,你什麼都做不好……
可如果一個職場媽媽的價值,總是被否定,怎麼能要求她一直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
3、
就算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職場媽媽也很難填補自己內心對孩子的愧疚感。
滿打滿算一天陪孩子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再不好好陪伴,孩子就長大了。
有人說,當了媽媽就是「罪人」,既是職場的罪人,也是家庭的罪人。
可是別忘了,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心理學上講,當你覺得非常痛苦,非常絕望的時候,不是要結束的時候,而是該尋求幫助的時候。
媽媽不必當超人,爸爸也不應該「去哪兒」。兩個人的家庭,兩個人的孩子,就應該一起付出,一起承擔,這才是最好的答案。
同時,媽媽也要學會自我解壓,不必要求自己事事妥帖,只要做到事事盡心就夠了。
騰訊視頻有一個公益廣告,講述了職場媽媽的辛酸,可也是一種破解之道。
一位媽媽下班後,沒有回家,而是坐在小區鞦韆上,脫下高跟鞋,默默哭泣。
哪怕能在家門口坐一會兒,默默發洩一下,或者去偷偷吃塊蛋糕,都是一種釋放。
可能我們不能做到狀態滿滿地回家,但儘可能地釋放一下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找一個突破口,哪怕是大哭一場,也是一種發洩。
B站有一位博主@vivi可愛多,她在經歷了二胎之後的身體、心理痛苦之後,說過一段話: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把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大家。
當你學會欣賞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快樂。
送給所有的媽媽。
願你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願你能由衷地欣賞自己。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