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哪個字最能代表陝西方言 「咥」字網友呼聲高
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當人來到這個世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多數就是父母的方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家鄉,在外打拼,新一代的人甚至對家鄉話已經些許陌生。你還會說家鄉話嗎?還記得家鄉方言怎麼說嗎?
華商網微博今天列出九個在陝西方言中常常出現的字:馬、慫、噌、咥、撩、木、諞、歘、扎,你認為哪一個字最能代表陝西方言?這條微博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在眾多的推薦理由中,「咥」字的呼聲最高。如果你還有更好的字,也歡迎推薦。
小百科:嘮嘮陝西話
陝西方言大致分為3個地區:陝北話、陝南話和關中話。我們通常所指的狹義「陝西話」僅指關中話。陝西話,很多人覺得土氣難登大雅之堂。但可曾知道自建都陝西的西周開始,關中方言即被稱為「雅言」。而且陝西話曾是周秦漢唐四大朝官方語言,由倉頡造字到秦始皇統一文字,再經漢唐,陝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陝西話「忒得很」。
「咥」字呼聲最高
在九個出鏡率最高的字中,「咥」字當選的呼聲最高。咥,是陝西關中地區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吃之極致為咥。最近很多的「習連套餐」怎麼吃,那就得是「咥」。習大大和連戰說著陝西話,咥著泡饃、biangbiang面,撩咋咧!
在許多陝西題材的電影裡,咥面的場景無處不在。電影《白鹿原》裡「黑娃」在戲臺上和麥田裡蹲著,端著老碗狼吞虎咽大口咥面的場景,是這個字最好的詮釋。張藝謀在2009年回西安為《三槍拍案驚奇》宣傳,點名要吃肉夾饃、油潑麵。端起大老碗咥面時他說:「實在是香,要是有蒜就更好了。」無需坐席,無需規矩,一老碗乾麵,便在心急火燎之中吃出了激情,咥出了豪邁,也是秦人粗獷的寫照。
網友推薦理由:
@從東方吹來的風:必須是咥字麼,人每天都要咥飯,這兩天習大大和連戰同學在北京就咥的陝西的飯,哈哈,咱陝西飯咥去撩扎了!
@在途中的兔兔:首推「咥」字!這是陝西人特有的,一個咥字也充分顯示了陝西人的豪情,如不用咥,倒是也少了些許想吃的衝動呢。
@西安絕版:咥,齧也。咬的意思。一個動態很形象陝西方言字,一個字,就濃縮了關中人的飲食的豪爽性。咥字體現了秦人的秦風與秦韻。
@犒賞自己:果斷「咥」,因為陝西人的見面問候語就是:「你咥了沒?」
「撩」字深入人心
西安號稱美食天堂,要是外地遊客誇西安的美食,說「美得很」就太普通了,最地道的說法應該是「撩咋咧」,它的意思是就是特別好,很爽很不錯。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放上紅紅的油潑辣椒,如果把碗的左手上再夾幾瓣大蒜,不時透過蒜皮咬出一塊蒜肉來,那只能用「撩咋咧」來形容。
網友推薦理由:
@nalemi本色:撩還是深入我心。
@寶雞市應急救援協會:撩」只要聽到帶有這個字的,很容易就能辨別出陝西本土的老鄉!
@天下無雙茶祖故鄉:撩字啊,那人撩的很,那事撩的很,是陝西人經常對人對事一種讚賞的口頭評語。
「諞」字拉近鄉黨距離
「諞」字是陝西甘肅一帶的方言,意思是聊天、說話的意思。陝西人聊天愛說諞閒傳,這一下子拉近了鄉黨們的距離。
網友推薦理由:
@逆風前進的蝸牛:來陝西聽到的聊天的一個字就是這個,我們一塊兒來諞一諞,宿舍幾個人一塊兒來諞一諞。諞中樂趣無限,就喜歡諞。
@長絨棉要做淡定妞兒:我覺得還是諞比較合適,符合陝西歷史厚重的特點,《論語》還有元雜劇當中都有這個字,傳承歷史。
「馬」字用處廣
電視劇《西安虎家》裡人物掛在嘴邊的『餓成馬咧』、『困成馬咧』,讓這一瀕臨失傳的句式重新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在陝西方言中,有很多和「馬」有關的詞語,比如「克裡馬擦」,比如「困成馬咧」、「餓成馬咧」,比如「尕大馬細」……在從事30餘年陝西方言研究工作的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孫立新研究員看來,在陝西方言中出現的「馬」,主要有三種含義:
第一種是表示「大」,比如陝甘一帶,習慣用「尕大馬細」來表達「大大小小、各種各樣」這樣的意義,在這裡「尕」和「細」都是小的意思,而「馬」則是大的意思。
第二種則是表程度,比如西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困成馬咧」、「餓成馬咧」……幾乎所有的形容詞,都可以套用這種「X成馬咧」的句式,表示程度已經到達了極限。這種用法,實質上是「馬」字「大」的意義的引申。
第三種則和「抹」同字,比如「克裡馬擦」,原本應該寫成「克裡抹擦」。這個詞是形容快的,是擬聲詞和動詞的集合體。其中,「克裡」是擬聲詞,是「抹」和「擦」這兩個動作快速進行時所發出的聲響。
網友推薦理由:
@穗落塵:什麼都是馬累成馬,熱成馬,馬估計是老陝最辛苦的動物了~~
其他代表字推薦
@--黑眼圈:推薦「瓜」。百度了下起源,「源於唐朝長安城儀仗小吏「喝道伍佰」的故事」。地地道道的陝西話代表。「瓜」是罵人傻子的意思,現實中更多用於親暱的的稱呼,如長輩對小輩,夫妻情侶間等等。
網友推薦關中方言:「忒」色,「闢」遠,「瓷」嘛二楞;還有陝北網友推薦一個詞「灰個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