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2 17:12:57
每經編輯 程鵬
早在今年5月至7月的時候,外媒報導了非洲波札那西北地區發生不明原因的大量大象死亡事件,引發自然環保人士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調查發現,這些大象的死亡與年齡和性別無關,有些死得非常突然,死時直接向前倒地,而非側躺狀態。是有人故意投毒,還是死於飢餓?是偷獵致死,還是源自病毒或細菌感染,抑或是天然毒素中毒?一時間,人們對大象的死因猜測紛紛。
就在本周一,據中國日報網援引路透社報導,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今年當地多頭大象神秘死亡,令自然環保主義者感到震驚,如今認定「罪魁禍首」是藍藻細菌。
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副主任西裡爾·陶洛在發布會上說,大象死亡數量已經從7月的281頭上升到330頭。而據此前博茨瓦納非政府組織「大象無國界組織」(EWB)調查發現,截止6月14日,死亡大象數量已經達到356頭。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部首席獸醫官Mmadi Reuben在記者會表示,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解答。
圖片來源:法新社\路透社(死在水坑旁邊的大象)
300多頭大象在波札那離奇死亡
在之前的報導中,4月25日,第一例非常規性死亡的大象案例被報導,發生在靠近Seronga村的地方,而從5月份開始,就有了大量的死亡記錄被報導出來。但據在英國雷丁大學從事動物保護研究的維奇·博爾特(Vicky Boult)研究表明,其實第一批大象死亡的案例最早應該出現在3月份。
5月至6月期間,在博茲瓦納的Okavango三角洲發現了大量的大象屍體,才拉響警報引發世界關注。大部分的大象死亡都發生在波札那北部,具體來說是Okavango三角洲北部邊緣的塞隆加村附近。這是一個巨大的沼澤內陸區,棲息著大量的野生動物種群。許多屍體都是在靠近水的地方發現的。
在之前發現的大象屍體中,有的是側躺在地上,有的是則是跪在地上臉朝地,不過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象牙依然完整地被保留在死象上並未被被人取走,可見這事並非盜獵者所為。
圖片來源:路透社(側躺著的一頭已死亡的大象)
圖片來源:EPA (有的大象以臉朝地的姿勢死去)
圖片來源:National Park Rescue(死亡的大象,象牙仍在)
據法新社(AFP)報導,藍藻是常見於水中的微觀生物,有時存在於土壤,也可以在死水中自然生長,有時會大量繁殖,科學家表示,並非所有的藍藻都會產生毒素,但隨著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溫上升,有毒藍藻的存在愈發普遍。這一發現是在南非、加拿大、辛巴威和美國的專業實驗室進行了數月的測試後得出的。
大量大象屍體是在水坑附近被發現的,但直到現在,野生動物管理部門還一直懷疑藍藻細菌是罪魁禍首的這個結論,他們的理由是大量的繁殖是出現在水坑的邊緣,而大象往往是從水坑中間喝水的。
Mmadi Reuben說,「我們的最新檢測發現,藍藻神經毒素是造成(大象)死亡的原因。這些是在水中發現的細菌。」他又說:「(大象)死亡是由藍藻造成中毒引起,藍藻在窪地或水坑中生長。」
另外,法新社援引他的話說,這些大象的死亡「在2020年6月底就結束了,正是窪地枯乾的時候」。
Cyril Taolo稱,去年嚴重的乾旱和夏季的降雨導致了藍藻的繁殖,而這類神經毒素可能會影響動物體內神經信號的傳遞,導致呼吸衰竭、麻痺與死亡。不過,他無法解釋為什麼這類毒素不影響其他同樣飲用汙水的動物。對此,Mmadi Reuben給出了一種猜測,「大象是唯一在水面下喝水並吮吸淤泥的動物,而淤泥中存在毒素。」
此次大象死亡事件也凸顯了全球變暖的影響。科學家表示,由於氣候變化,水溫越來越高,南部非洲的氣溫正以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上升,使該地區特別脆弱,可能致使細菌大量繁殖,產生更多的毒素。南非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人員Luyanda Ndlela表示,一旦形成了藍藻水華,就很難用簡單辦法消除。
Cyril Taolo表示,博茲瓦納將定期制定季節性水域監測計劃,並監測和測試藍藻產生的毒素,以防止未來此類事件的發生。
不過,該事件仍有許多問題存疑,比如,為什麼只有大象會死亡?為什麼只集中在那個區域?波札那官方表示,他們正在調查查證。
什麼是藍藻細菌?
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藍藻(Cyanobacteria)亦稱藍綠藻或藍細菌,其藍綠的顏色來自於其像植物一樣的光合作用能力。在世界各地發現,特別是在氣候溫暖地區或較冷地區的夏末時節營養豐富的平靜淡水或海水中,藍藻可迅速生長,形成水華;一些種類的藍藻細菌產生毒素,影響動物和人類;人們可能通過飲用或沐浴在受汙染的水暴露於藍藻毒素;症狀包括皮膚不適、胃痙攣、嘔吐、噁心、腹瀉、發燒、咽喉疼痛、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口腔起泡以及肝損傷。在含有藍藻毒素的水中遊泳,可產生過敏反應,例如哮喘、眼睛不適,皮疹以及口鼻周圍起泡。高濃度的產毒藍藻也可使動物、鳥類和魚類中毒。
圖片來源:攝圖網 藍藻泛濫
不斷升級的人象矛盾
長期以來,波札那生活著非洲近三分之一數量的大象,其境內生活著大約13萬頭大象,還擁有其他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這裡被稱為「非洲最後一個伊甸園」。
在2014年之前,只要繳納費用並遵循相關規定,外國遊客是可以合法在波札那境內獵殺大象的,畢竟這產生的旅遊收入成了該國第二大經濟來源。但在2014年,當時的波札那總統迫於西方環境保護主義者的壓力,下令禁止獵殺大象。下達禁令之後,象群有了進一步的增長,領地也開始擴大。沒有可以限制它們的天敵,大象便可安然繁衍生息,象群的規模和數量由此越來越大。人象之間對於空間的競爭不斷升級,矛盾也越來越明顯。
除了造成村民傷亡,大象成群結隊地出現在村莊周圍時,莊稼被糟蹋殆盡,草叢和灌木被咬得光禿禿。來河邊喝水的牛羊被它們用象牙刺死,好不容易種下的樹木,也被它們用象鼻卷著,連根拔起。象群所到之處,可以說是寸草不生。
圖片來源:James Morgan / worldwildlife.org
(當地人通過用棍子敲打樹木的方法來驅趕大象,以免農作物被大象破壞)
同時,對於波札那這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13.5萬頭大象的確太多了。數量太大的象群對當地造成了巨大危害,首當其衝的,便是當地村莊的農民。
生活在波札那北部Okavango三角洲的農民,Boitshwarelo Seeptetswe一家靠種南瓜和玉米為生。當地農民的人均月收入只有35英鎊(人民幣308元),每一粒糧食都無比珍貴。
對他們而言,玉米和南瓜不僅是一家人的口糧,也是可以拿到市場上換錢,買生活日用品的經濟來源。但象群三天兩頭地洗劫田野,辛苦種出來的南瓜和玉米被糟蹋得不成樣子。
圖片來源:聯合國(波札那政府現任總統 Mokgweetsi Masisi)
隨著大型農村社區越來越難與大象共存,這個問題變得高度政治化。2019 年5月,波札那總統莫克維齊·馬西西(Mokgweetsi Masisi)採取了一項有爭議的舉措——取消狩獵大象的禁令,理由是狩獵既可以減少大象的數量,又能為困難的農村社區創造收入。這一舉措再加上盜獵活動的增長意味著,在波札那,大象的處境變得更為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法新社、BBC、中國日報網
澎湃新聞、世衛組織、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