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MIT)本科錄取率可能全球最低。今年MIT在中國大陸地區錄取了9名本科生,其中上海4名,來自交大附中、上海美國學校等;南京2名,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1名來自東莞,2名來自北京。劉靚是MIT中國區本科申請的面試官,就是他面試了今年拿了11個美國頂尖高校Offer的汪雨星。
在短短一小時面試中,他是如何看出汪雨星的潛質,並決定錄取她?
劉靚介紹,在MIT面試官手中,都有一份面試錄取標準,一共八條,代表著MIT學生需要具備的八種能力。
前不久在一場小型分享會,外灘教育記者遇見MIT中國區本科申請面試官劉靚。在分享會上,劉靚講述了MIT錄取學生的八條標準。
劉靚博士曾幫助MIT申請到MIT-新加坡合作的總額為5000萬美元的智慧城市科研項目,在MIT讀博士後期間,還參與了「哥本哈根綠色車輪」等諸多著名項目研究。
但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他是MIT中國區本科申請的面試官。今年,他是上海交大附中「offer女神」汪雨星的面試官。在短短一小時的面試中,他是如何看出汪雨星的潛質,並決定錄取她?她的哪些特質符合MIT的需求?在益博國際教育舉辦的分享會上,劉靚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MIT面試官?
分享會開始,劉靚先介紹了MIT本科申請面試官這份工作。這是一份志願者工作,全部由校友來完成,工作的目的是選擇和MIT風格匹配的學生。他本人已經從事了3年MIT本科申請面試工作,而在上海的校友圈裡,還有一位「發燒友」,連續面了20年,從美國一直面試到中國。
通常,面試官身在上海,那麼他就負責面試上海和周邊地區的申請者。面試官身在美國,他就負責面試所在城市和周邊的學生。
所有申請MIT本科的學生,無論是提前錄取批,還是正常批次,都需要先把資料發送給美國的招生辦公室。辦公室按照標準篩選是否需要面試。如果進入面試環節,劉靚等人就會獲得相應的資料,然後就開始約申請者見面。
這是一份不拿薪水的工作。通常,劉靚會抽周末下午的時間,和這些聰明的小孩見面,每人面試時間為1小時。
一開始孩子們通常很緊張,於是劉靚會從輕鬆的話題聊起,在聊天中後期,他會引出孩子的興趣點,讓孩子說自己感興趣的事,自豪的事。對話中,劉靚會特別留心看孩子的潛質,他在愛好上投入的時間,已經在此項愛好上展示的實力。
面試結束,他需要給每個孩子寫一份長達4至5頁的報告,發回美國招生辦公室,幫助他們選出最符合的人才。
針對中國家長關心的MIT最低SAT錄取分數線的問題,劉靚的回答是,在面試過程中,分數不會作為考察標準。
在面試官看來,MIT申請者中SAT考高分,並不是加分項。「我們不需要滿分的學生。上海四大名校的畢業生,SAT2300分以上的一抓一大把。這次錄取的學生裡,2200多的人也有,2100多的人也有,但他們都有自己突出的特長。」
外灘教育查閱相關報導發現,「offer女神」汪雨星高三考完最後一次SAT,分數是2270。
MIT2014年中國大陸錄取情況揭秘
劉靚介紹說,MIT本科錄取可能是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因為MIT的研究生相對較多,本科生極少。而MIT本身就是一個小規模的學校,學生總數1萬人,教師團隊1萬人,師生比近乎1:1。
今年MIT在中國大陸地區錄取9名本科生,其中上海地區4名,來自交大附中、上海美國學校等,南京地區2名,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1名來自東莞,2名來自北京。
劉靚指出說,這些學生都是在中國大陸面試錄取的,但不一定代表他們都是中國籍,比如上海美國學校的學生就是外籍。通常,每年錄取的學生來源也會變化。比如去年MIT就沒有招收上海生源,南京招了2個,也都來自南外。
今年3月29日,劉靚等MIT校友在上海給這些錄取新生召開了一個小型的新生迎新會。他解釋說,辦迎新會,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老校友和未來的校友相互認識,傳授經驗,二來是老校友展示MIT的特色,因為一般被MIT錄取的新生,通常手上握有2至3個世界頂尖名校的Offer。老校友在這個時候就會成為學校的「推廣大使」,努力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進來。
「總體來說,我們喜歡申請者有特長。如果語數外都很平均,我們很難判斷。」劉靚總結說,面試成功的學生,通常有兩大特色:
1)總有一個特質打動我們,比同齡人強很多
2)他/她做一件事情,很投入,而且別人覺得做起來很難,他/她卻覺得很容易
在這些學生中,幾名學生讓他印象深刻。比如上海美國學校的一名女生,交流和組織能力特別強。一位南外的學生,性格比較靦腆,數學和計算機能力出色。在面試過程中,劉靚和他就一些數學公式進行了討論,男孩也展示了自己作的一些小型計算機應用程式和小遊戲。「我們都很喜歡這個小孩,覺得很有潛力。」
說起「offer女神」汪雨星,媒體報導比較多的是「她從小對理科有極大的興趣,也愛攝影、網球,被同學稱為『星哥』」。
但在面試過程中,劉靚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建築設計特長。面試當天,她帶來了自己設計的建築模型,以及展示冊。而劉靚本身在MIT讀書時的媒體實驗室,正好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下面。在與汪雨星聊天中,他發現汪雨星的確對建築十分愛好,而且有一些創新的東西。
「她從小學6年級就開始動手做各種各樣的模型,做建築的模據。不能說特別好,但在她的年齡段,已經做得非常好。」
此外,汪雨星的愛好和MIT是匹配的。MIT的建築專業在全美數一數二,知名華裔建築師、法國羅浮宮設計師貝聿銘的本科就讀於MIT建築系,研究生去了哈佛。
MIT最重視的八種能力
MIT是一所以工程學科見長的學校。參觀過校園的人會發現,它就像一個大工廠。
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用到很多MIT實驗室的技術;MIT媒體實驗室開放的移動機器人Nexi榮獲《時代》雜誌2008年評出的「50項最重要的發明」;電子書Kindle裡面的E-ink電子墨水技術,也是來自MIT的發明。
劉靚分析說,MIT的特色是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比例非常高。2009的一項調查顯示,MIT畢業生成立了2萬5800多家公司,全球僱員超過330萬人,全球收益2萬億美金,如果算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排名全球11位。
MIT希望培養領先世界的卓越科學家,同時他的科技成果可以轉換為實際生產力。這和MIT的校訓「Minds and Hands」(既要動手,又要動腦)有關。
在MIT面試官手中,都有一份面試錄取標準,一共八條,也代表著MIT學生需要的八種能力。分享會中,劉靚對這些標準逐條進行了解釋和補充。
1 有自己的激情和夢想
這和MIT的使命一致,相信可以通過科技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學生可以專注於一個新技術,甚至一個新遊戲。但是一定要有自己喜歡,自己願意去追求的東西。在面試過程中,我看到一大批學生成績不錯,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即使他們在四大名校,我們很難把他們挑進取,因為我們不知道如果選擇他們,他們能做什麼?我們相信MIT讀書很辛苦,如果沒有追求,既然進去了,也很難畢業。」
2 強調團隊合作
MIT的精神核心是合作。MIT許多學術任務都需要小組合作完成,跨部門的實驗室也很常見。
現在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完,所以我們強調團隊合作。有一定溝通能力,願意和別人分享成功和失敗、經驗與教訓,這種小孩是我們喜歡的。但在中國,這也成為一個問題。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六個大人寵一個小孩,導致他們不太為別人著想。這種孩子,我們1秒鐘就能發現。比如他面試遲到,不會說對不起。面試結束,不會說謝謝。這不是我們面試官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中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們希望找到一些有能力的小孩,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運動,在小孩裡是孩子王。孩子的群體不是一個正式的組織,但是如果能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將來可以更好地組建公司。今年錄取的上海美國學校的女孩就具有這個能力。
3 積極主動
在MIT,機會比比皆是,但是學生要懂得抓住,對於那些懂得主動利用身邊優勢的學生而言,MIT的資源是無可比擬的。
如果你不積極主動,每個人就不知道你喜歡什麼東西,也不會把相應的時間,資源匹配給你。在國內,這也是一個問題。國內老師催一下,孩子動一下,家長催一下,孩子動一下。無論彈琴跳舞,恐怕都是家長要求的,孩子心裡沒有主動的感覺。
這類孩子去美國後,短期內會突然覺得沒了目標。我老師的一個孩子,在國內考大學不理想,於是申請去美國讀書。他的特長是計算機,結果被喬治亞理工(CIT)等三所學校錄取。剛開始去,他不知道如何選課,不知道和教學秘書溝通。一年級選了二年級的課,結果考試幾門不不及格,不敢和家裡人說。後來父母收到學校發來的郵件,才知道他已經休學了。
其實這種不適應的情況,還是比較好解決的。中國過去的孩子,無論英語多好,都有半年左右適應期,聽課多了,反映速度也快了。那些主動性強的孩子,在選課前可以先詢問教學秘書,學長學姐,大一進入後先選2門,不用一下子選4門那麼多。
4、有冒險精神
MIT喜歡那些有成功的野心與計劃,但也不怕失敗的人,只有承擔過生活中風險的人,才能真正習得應變的能力。因為風險雖然經常導致失敗,但它同樣也會帶來成功。最有創意的人知道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持續保持專注,不放棄,夢想最終會實現。
中國的學校告訴你,你不要嘗試新的東西。很容易失敗,失敗了面子上掛不住。但在MIT,我擔任一個600萬美元的項目組組長。我帶著本科生做。那些創新的東西,誰知道哪個方向是對的?我們想了一些東西,然後去嘗試,肯定會犯錯。我的導師說:我們就是通過犯錯誤來學習。因為犯錯誤了,你的腦海中有了經驗教訓,反而記得深刻,學東西更快了。
國內很多10歲到14年的小孩,受到一些壓力和挫折,就放棄了去嘗試。這很可惜。我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從小喜歡昆蟲,他把它們抓到管子裡,研究它們的特性。我很喜歡這類有特質的孩子。
5 富有創造力
MIT是一個積極的,提供動手能力的地方,動手嘗試新的東西往往是成功的最佳途徑。MIT的拉丁校訓的意思是:Mind and Hand,手腦並用。
創新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你做一件事情,你要想到一兩點和別人不一樣。比如組織一個活動,別人用電話、網絡,你用微薄、微信等社交媒體。
前不久我遇到一個學生,他發現周邊水質問題嚴重。有些病人需要經常喝水。於是他想到在杯子下面裝一個晶片,病人每天的喝水量,水質情況都能掌握。雖然這只是一個想法,無法實現,但他把想法描述出來了。
在MIT,隨處可見「頭腦風暴」,兩個學生相約喝咖啡,喝著喝著有了一個idea,接著把草圖畫出來,有了一個願景,就可以找合作夥伴了。
通常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把大家團結起來,這是MIT非常常見的,通常兩個人做不了一個項目,他們會聚在一起想想還有誰比較厲害,把他拉進來,通常三四個人就可以做出一個東西。」
6 有強度,保持好奇心和興奮感
你應該將精力投入到那些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最早,我們用了「激情」,而不是「強度」。但後來,在中國,激情變成了一個比較爛的詞。
「強度」代表著你喜歡的東西,必須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能說你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你所有東西喜歡,卻沉不下去。
你真正喜歡的東西,你的白天晚上、休息天,都會想著它。這和大人做事業一個道理。小孩總會有喜歡做的事,家長要做的,就是把小孩喜歡的東西激發出來,配一些資源,讓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出來。
哈佛大學錄取辦公室一個老師曾指著一個學生對我說:「他是『蘭花小子』。」那個孩子喜歡蘭花,家裡種很多蘭花,閱讀蘭花的各方面知識,談蘭花你是談不過他。這類人我們比較喜歡,通過他對植物的興趣,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動物,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你只有感興趣,投入精力,才能想到解決的辦法。
7 有平衡能力
「努力工作努力玩」是我們的口號。在MIT想要獲得成功,你必須懂得有限安排休息的時間。
在這個智商密集的團隊裡,你想要做出突出的成績,其實很困難.你怎麼能想出一個東西,別人沒想過?這是你要花精力的,前期要做很多準備/比如培育出一種新的蘭花,需要把全世界的蘭花搞清楚。它怎麼配種、它的基因,用什麼方式做試驗,必須花時間。
MIT的生活,分為四大塊時間:學習、社交、實驗室、休息。通常,學生只能取三塊。絕大部分學生犧牲了第四塊「休息」。如果想要做出突出成績,學生通常每天只睡4至6小時。
8 願意盡力嘗試
我們不是尋找一批完美的人,我們尋找的是一個富於變化的團隊,能相互激勵,願意嘗試,敢於擔當。
這類人在國內不太多。我前不久遇到一個校友,在陸家嘴工作。他找了一批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中國教育體制出來的學生,非常安分守己,循規蹈矩,只求安安穩穩,不願意打破常規去創新。
這些人的專業能力,和美國排名前50名同專業的人相比,並不差。他們去做一個機器設備的能力很強,但是卻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創新能力很容易就被埋沒了。
劉靚給家長的建議:
一個孩子想要符合MIT的標準,保有自己的天性非常重要。這需要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孩子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不感興趣,他必定能找到一個喜歡的東西。家長要多鼓勵,讓他們把興趣發揮到淋漓盡致。
想把孩子送入名校的家長,很多本身就是中產以上,是社會上相對成功的人士。我在中歐讀EMBA時,身邊也碰到很多這樣的人。成功人士通常比較喜歡把自己成功的方式強加到別人頭上。其實,你的成功,和你特殊的時代環境、個性、愛好有關。你的孩子和你不一樣,應該充分發揮孩子的個性。
如果你的孩子10歲,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在一項他/她感興趣的事情上投入時間。那麼在高中畢業接受面試的時候,還是能表現出其他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