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南洋,興於華夏,盛於東洋,漫談西洋觀賞物的癩葡萄千年之旅

2020-09-05 古風國學歷史

引言

說起植物界有君子之稱的大概只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廣為人知,再開闊一點,「歲寒知松柏,事難知君子」中的松柏也可稱之為君子,此六者當是植物界中流傳最廣的六君子。然而,「德有鄰必不孤」,君子的周圍可能也還有君子,比如有著金荔枝、癩葡萄之稱的苦瓜以其獨特的風格也被認為是一款君子菜。

只是這位君子來自遠方,雖從海外遠道而來,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癩葡萄生於南洋,卻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最終流傳到東洋時至今日仍受到極大追捧,即便在歐洲僅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也絲毫不會影響它橫跨亞歐歷時千年的精彩。

癩葡萄——苦瓜

一、發源於印尼的癩葡萄天生具有君子的氣質

《本草綱目》對苦瓜的起源地有著明確的記載,稱苦瓜來自「南番」,即指今天的東南亞一帶地區。著名農學家吳仁昌在其代表作《蔬菜園藝學》也提到,「苦瓜原產於東印度,我國自南番傳入」,而東印度這一稱呼源自荷蘭人,在荷蘭人佔據印度尼西亞之後將其改成為東印度,由此可知,所謂來自東印度便是確指原產地在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農學家吳仁昌,十五歲時就讀於紹興五中,當時校內為學生講授動物植物課程的是魯迅先生,受此影響,吳仁昌對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立下學農的志向,並於三年後考入北京農業學校,大志既遂後改名耕民。當時正值1912年後科舉廢棄新式學堂陸續開辦的時期,北京農校是國內唯一的一所農林類院校,吳耕民入校後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農業知識,三年後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並被官派到日本學習果蔬花卉的栽培,後來的日本著名農學家高橋鬱等人均是耕民先生的同班同學。

園藝大師吳耕民先生

吳耕民先生的考證應是準確無疑,苦瓜這一原產地熱帶的作物現今的種植範圍已經延伸到溫帶甚至部分寒帶地區。據記載苦瓜起源地的印尼人和菲律賓人不僅食用苦瓜整個果實,對其枝葉和花朵也要取來食用,這與苦瓜本身營養價值高、風味特別不無關係。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記載:苦瓜別名涼瓜,古名錦荔枝、癩葡萄,果中糖含量高,味苦,多食用嫩果,東南亞人食用嫩梢和葉。

苦瓜的另一個特點是其苦味並不會「傳染」,使用苦瓜燉肉,苦瓜之苦澀味始終不會傳導至肉上,苦瓜也由此得到了「君子菜」的稱號,被認為有君子之德。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苦瓜中含有一種叫糖苷的物質,遇水可生成糖分,所以吃起來雖苦卻別有風味。

發源於東南亞熱帶群島上的苦瓜憑藉苦而不異的顯著特徵在獲得了當地居民的認可後迅速得以傳播,在中華大地上甚至具備了「君子」的美名,要知道擁有這個名號的都是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中意象。以君子的德行評價苦瓜的特徵,癩葡萄的名稱幾乎便是君子守拙的再現,《廣東新語》更是以苦瓜具有君子之韌而對其讚不絕口。

廣東新語

二、北宋以來傳入華夏的癩葡萄開始大放異彩

初傳至華夏的癩葡萄以其稀有少見深得宮中貴人競相追捧,最早見於文字的記載是宋代的詩文作品,比如宋詩:古徑苔生路已差,無根樹上發空花,一番花落成空果,信手拈來是苦瓜。這是關於苦瓜的最早的文獻記錄。還有跟隨著名詞人陸遊學詩的蘇泂,其詩云:不羨南州錦荔枝,鶴頭猩血正紅滋,老饕隔歲流涎甚,為趣容山半月期。這裡的錦荔枝便是指苦瓜,錦荔枝的稱呼在山東人王象晉的大作植物栽培大全《二如亭群芳譜》中也得到了印證。

王象晉耗費十年編著的四十萬字《群芳譜》在1621年正式出版發行,在第六十三卷提到錦荔枝的栽培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北宋著名宰相四川人陳希元的母親在宋仁宗時被召見入宮,仁宗的母親李太后賜予陳母一盤錦荔枝,陳母從未見過,抓取便食,連皮帶瓤一同食盡,這個舉動引來宮中侍女的嘲笑,認為老太太不明所以鬧了笑話。這時陳母卻說她在生希元的哥哥唐夫之前曾夢見食用此物,後來果然得子唐夫,一年後再次夢見食用此物,果然又生下了希元,甚至在七年後三子嘉謨出生時也做了同樣的夢。要知道唐夫、希元、嘉謨三人均是北宋著名的臣子,其中唐夫和嘉謨更是兩位狀元,希元甚至官至宰相。


陳氏三兄弟

李太后聽聞此言後,宮中興起食用苦瓜的風潮,這也表明了當時的苦瓜在北方種植尚不充裕,屬於珍貴的皇家貢品,也說明了苦瓜不僅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是當時一種流行的水果,苦瓜也以其渾身的肉疙瘩被戲稱為癩葡萄,成為了多子多福的美好象徵。

《群芳譜》記載:時仁宗尚無皇嗣,於是皇后及宮人相率竟食,後舉皇子二人。

苦瓜因表面的坑坑窪窪被稱為癩,但宋詩中對其的描寫始終充滿趣意,最有名的便是「結實離離,小字新偷錦荔枝,但求形肖,未必當他妃子笑,藤蔓瓜瓢,豈是閩南十八娘。」將苦瓜的可愛俏皮形容的淋漓盡致。南宋時期的《五燈會元》也已經有了「啞子吃苦瓜」這樣的參禪機鋒,可見當時的苦瓜已被逐漸認可。

元朝開始,苦瓜的種植擴大到了北方,在元大都北京周邊都有了種植栽培。元代著名學者江西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了苦瓜在當時屬於菜品中瓜類蔬菜。進入明代以後,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橚編著了著名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各種災難之年救荒救災的農作物。這本出版於1406年的重要圖書記載了苦瓜作為救災良品的使用方法,指出食用應以瓜瓤為主。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記載:錦荔技,又名癩葡萄,人家園籬邊多種之,苗引藤蔓延,附草木生,莖長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葉,而花叉多,葉間生細絲蔓,開五瓣黃碗子花,結實如雞子大,內有紅瓤,味甜。

苦瓜在承擔起果蔬職責的同時還被作為藥物使用,比《本草綱目》早一百四十年的《滇南本草》記載了苦瓜的藥物作用,指出苦瓜可以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具有清暑益氣,止煩渴的功效,尤其對疔瘡有著獨特的療效。其後,徐光啟、李時珍等人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對苦瓜的作用進行了詳盡的記錄,《本草綱目》更是對苦瓜的生長、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進行了考證,甚至還提到了可能是苦瓜的另一個品種的蘇門答臘瓜。明代的詩文同樣對苦瓜有所記載,大軍師劉伯溫以苦瓜為喻寫下了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裡甜瓜生苦瓜,記得水邊枯楠樹,也曾發葉吐鮮花,這樣滿含哲理辯證的詩句。

軍師劉伯溫之墓

清朝以後關於苦瓜最有名的便是自號苦瓜和尚的著名書畫家石濤,石濤原是明朝朱家後裔,與八大山人齊名,繪畫技藝登峰造極成一時之秀,留下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也成為了後世學畫必讀之經典。而關於苦瓜成為君子菜也是從清朝開始,在屈大均看來苦瓜不僅有君子之德,還同時具備君子之功。

《廣東新語》記載: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

苦瓜自北宋傳入華夏大地以來,首先得到了宮廷貴族的追捧,或充作水果,或充作蔬菜,癩葡萄的妙用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因之而起的詩文佳句也相應不斷湧現,進入元朝後苦瓜的種植開始大規模的向北推移,擁有錦荔枝美稱的苦瓜逐漸走進了尋常巷陌,成為大眾餐桌上的一道風景。隨著後來對苦瓜功效的不斷挖掘,其藥用價值也得以多方位體現,不論是明目解乏還是祛熱止渴,均被認為具有極佳的療效。苦瓜的價值在華夏得以盡數體現。

入藥的苦瓜——癩葡萄

三、苦瓜從華夏傳入東洋後的盛大發展

一般公認的說法是苦瓜在北宋由東南亞傳入華夏,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從蘇門答臘帶回來的。但從苦瓜的名稱上來看,這一稱呼在北宋時期很早便有,不僅在詩詞中有所記載,在後世整理歸納的文獻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至於《金瓶梅》中提到的名貴水果癩葡萄則可能是苦瓜的另一個兄弟品種,書中記載了西門大官人設宴席款待賓客時的菜譜,提到了苦瓜。

《金瓶梅》記載:又是兩樣與胡僧下酒:一碟子癩葡萄、一碟流心紅李子。

公元1603年,當時日本的日葡辭書中出現了「苦瓜」的記載,同時記錄的還有苦瓜的另外名稱錦荔枝,記錄的注釋同樣稱苦瓜為救荒的食物,這與明初朱元璋五子所著的《救荒本草》有著很深的淵源。由此可見苦瓜應是在十五世紀初由華夏傳入日本,當時正是日本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由三江德川家族開創的江戶時代,這個歷史兩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時代在苦瓜傳入後的大部分時間僅是將其作為藥物使用,並不把苦瓜當做果蔬。

日葡辭書

苦瓜在東洋的盛大開幕還是在十七世紀的衝繩拉開了帷幕,衝繩是東洋海域地區最早開始種植苦瓜的地方,他們的這一做法後來甚至傳播到了日本本土。目前的衝繩,苦瓜產量佔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遠超日本本土的苦瓜大縣的產量,宮崎、熊本和長崎的產量加起來還沒有衝繩一地產量之多。衝繩甚至因為五和八的日語發音與苦瓜接近而將每年的五月八號定為了當地的苦瓜節,在節日期間島上會舉辦盛大的展覽會,以低於平時售價一半的價格售賣苦瓜權作推銷之用。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時,時至今日衝繩一直是日本著名的長壽之鄉,據統計,在衝繩每十萬人中就有二十八個百歲以上的壽星,堪稱世界之最。衝繩的長壽一方面得益於其本身的海島環境,另一方面業與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著重大關係。當地人首先最愛吃的食物不是海鮮也不是肉類,而是從中國傳入的豆腐,在衝繩的人均豆腐食用量是日本本土的兩倍還多。

長期大量豆製品的攝入為身體補充了大量必要的元素,成為衝繩人長壽的重要因素。而另一項重要的因素則是苦瓜,衝繩人對苦瓜的熱愛不亞於豆腐,這也說明了苦瓜被當做藥材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之後終於還是被端上了餐桌,成為了衝繩居民的必不可少的蔬菜,也證明了苦瓜的藥用價值確實有著深不可測的效果。在這裡苦瓜不再僅僅只有一種形態,它可能是汁水、還可能是湯羹。

衝繩美食——苦瓜汁

苦瓜在漂洋過海到達日本後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在被稱為君子菜之後又被稱為了長壽菜,可見東亞文明對苦瓜價值的充分認可。在十七世紀初期,苦瓜經由西亞傳入了歐洲,卻沒有收到相應的禮遇,因其獨特的味道始終無法被西方人接受,最終淪為了當時歐洲百姓家中的一種觀賞性植物,可嘆苦瓜渾身是寶卻被掛起來當成一個展覽品,滿身的「才華」在歐洲大陸再也沒有了施展的機會。在東洋衝繩海島的那一番被追捧成為了苦瓜巡遊世界的最後的絕響。

評價

苦瓜這一神奇的物種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意境,不僅是自身坑坑窪窪的異象讓人不得不側目,更是其神奇的功效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一一發現。首先要感謝將苦瓜從東南亞帶入華夏大地的先民,這一舉動不僅將苦瓜的種植範圍從熱帶擴大到亞熱帶,還擴大到了溫帶甚至寒帶,將苦瓜推向了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帝國。

苦瓜畫作

在北宋時期進入中國的苦瓜自來時並深受追捧,憑藉自身的特點不僅成為了宮中的御用水果,還因其癩葡萄的形狀有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自北宋以後,元明清三代從不缺乏對苦瓜的詠嘆,可見那時的苦瓜早已擺脫了外地傳入的被歧視感,不像胡蘿蔔、西芹一樣一眼就能從名字中識別出地域。苦瓜反倒以其癩葡萄、錦荔枝等美稱享譽華夏。

「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首口語化的元曲藉助苦瓜的比喻展現出了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神州大地受盡追捧的苦瓜終於在江戶時代來到了日本,但當時的日本居民因為迷信苦瓜的藥用價值,僅將其作為一味重要的藥材使用,直到十七世紀苦瓜傳入衝繩後才再一次迎來了自己海外的高峰,不僅隨著長壽之鄉的美稱享譽世界,更是在當地生根發芽,幾乎成為了當地的象徵。即便歐洲人將苦瓜作為觀賞物又如何,它已經在亞洲大陸留下了自己濃厚的印跡。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

《群芳譜》

《救荒本草》

《廣東新語》

《金瓶梅》

相關焦點

  • 泱泱華夏,國富兵強!
    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三黃之黃,五帝之帝炎黃二帝,人文始祖泱泱華夏,歷史久遠百家之學,百家之談造紙之術,火藥之術指南之術,印刷之術四大發明,永居榜首文明歷史,燦爛文化天地在變,萬物在變曾經滄海,現已桑田時代更替,已過千年山河在變,日月在變四季在變,容顏在變四季輪迴,百變風景花開花落,草木榮枯如今時代,快速發展科技滿天,四通八達高樓大廈,平房別墅天上飛機,地上汽車水裡輪船,水下潛艇國富明強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從A到Z,是愛上南洋理工的26個理由
    Dormitory宿舍•屋子不大一句「你好」開啟三年溫暖之旅「緣」有時候真的妙不可言EExpress足球滾動是沸騰著的青春天空之下 球場之上在南洋理工運動場邂逅最熱血的自己GGraduate畢業生•南洋為起點
  • 助力南方葡萄產業鏈發展 交大葡萄品種結碩果
    「這葡萄吃起來口感太特別了,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香氣。」「皮有點厚,但是可以嚼著吃,清爽可口」「這葡萄除了長得像葡萄,感覺其實是另一種水果。」今天被大家品嘗的葡萄,就來自這裡,由國家特聘專家、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冠名講席教授、農業與生物學院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盧江通過國家948項目成功引入。這些圓葉葡萄今年已經進入盛果期。從葡萄樹下抬眼望去鮮果一串串、一簇簇,有綠色的「卡洛斯」,棕色的「格威爾」,紅色的「諾貝爾」,紫色的「阿拉紫」,還有像桌球一樣大的「南洋1號」等數十個品種。
  • 千年帝都,花開牡丹城—洛陽
    一說到洛陽,相信不少人都曾經向往來到這座千年古都,在這座十三朝古都裡,領略一下華夏悠久歷史。有人曾用十六個就能概括洛陽的特點「華夏之源、絲路起點、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洛陽,這座世界性的歷史名城,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他們的足跡。
  • 惠州文脈:惠陽淡水老街:千年古城煥發新生機
    不少人迫不及待前往探訪,一睹這條千年老街今日的容顏。淡水老街依淡水河而建,因淡水河而興。千年以前,淡水因有便利的水路、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先民在淡水河邊漁獵耕織,繁衍生息。 千年墟市,從中可窺視老城因鹽業而盛的盛景至清乾隆初期,淡水形成了較大的集鎮,並改名為「淡水圩」,設立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淵源,竟領先近代歐洲千年
    政治方面,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被蘇美爾人分為了眾多王朝;軍事方面採用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此時遠在東方的華夏文明仍處在農耕時代,而蘇美爾文明已經提前進入了奴隸時代,甚至詳細劃分了奴隸跟普通人之間的政治地位的區別。
  • 一場大拍,一眼千年!從一尊神品北魏造像開啟美妙時光之旅
    很多屬於中國民族的瑰寶,都在海外名家世族手中世代遞藏,而古天一的「一眼千年」提出了一個宏大的命題——向前整理一千年,向後傳承一千年!將目光投向千年之後的中國,無論過去千年,一件中華古物的傳承如何,我們需要做的是去認真的梳理,研究,挖掘藝術品背後人文故事和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搞清楚,留給我們一千年後的後人一些怎樣的文化瑰寶!
  • 陽光玫瑰葡萄無核化概況
    陽光玫瑰葡萄無核化概況無核化處理常用藥劑主要是 GA 3 ,是促進細胞分裂、伸長的植物激素,也是誘導葡萄無核的主要藥劑(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育種研究室, 2011)102 。6-BA 抑制核酸與蛋白質的分解,使細胞結構保持完整,防止離層的形成,其主要作用是使無核果坐果,防止其脫落來提高無核率(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育種研究室, 2011; 孟磊, 2013)。CPPU、TDZ 均為細胞分裂素類的生長調節劑,一般用於提高坐果率、促進果實膨大(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育種研究室, 2011) 103 ,對於無核率的貢獻可能與 6-BA 機制相同。
  • 桑葡賦 ——為桑莊村集體產業桑田葡萄作賦
    日夜罔常,孕華夏玲瓏果;珠樹珍饈,享河畔春夏風。撒葡籽,架田上;追驕陽,飲白露。窈窕細枝紓碧葉,天地融匯始發生。婦孺老幼,曉甘霖果之甜美;鄉野山人,意坐前堂以得償。二八嬌容,食之則容顏常駐;十年陳疾,得之而沉痾盡除。
  • 梅森素數:千年不休的探尋之旅
    對2^P-1型素數的搜尋之旅就這樣出發了,先後投入這個漫漫長途的就有數學大師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茲、哥德巴赫、歐拉、高斯、哈代、圖靈......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正如暗夜前行的火炬手,照亮了人類通往未知的道路。讓我們將坐上時間機器,回到過去,重新瀏覽這來路風光吧。
  • 江南最好吃的葡萄在哪?不在上海馬陸,而在中國葡萄之鄉紹興蓋北
    這個時節,江南的葡萄已經成熟了,很多葡萄種植基地的採摘之旅也緊鑼密鼓的上馬了,我們這一次來到的地方,也是一處有名的葡萄種植區,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的蓋北鎮——中國葡萄之鄉。蓋北的葡萄園很多,這次我們來到的是野藤葡萄公園,它位於葡萄之鄉蓋北鎮南部,葡萄連片面積達5000餘畝,這裡的野藤葡萄素有「水果皇后」之稱,是上虞「四季鮮果之旅」的主打品牌,葡萄個個又大又甜,非常爽口、清涼潤喉,先後被評為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葡萄等稱號,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採摘放心吃。
  • 最會畫葡萄的畫家 葡萄才子聶峰
    2016年,工筆作品《葡萄》被選作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杭州峰會國禮,贈送世界各國元首,其作者被授予「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他就是畫家聶峰。聶峰,新工筆葡萄創始人,中國著名花鳥藝術家,有「葡萄才子」的美譽,也是中國國禮特供藝術家,其筆下的工筆葡萄堪稱「畫壇一絕」。
  • 我們為什麼被稱為華夏,淺談華夏名字的由來
    中國人一直自稱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後一句好理解,因為中國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黃帝,那麼「華夏」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代指與象徵。首先來看看老外的解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裡,其中關於華夏一詞,是這麼解釋的: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華夏一詞結合起來,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稱。華夏一詞最早應該是出現於《尚書·周書·武成》,書中描述: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而關於華夏一詞的由來與含義,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有3種說法最為典型。
  • 歐洲千年古地圖之旅
    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在這一千年中如何發展變化?誰製作了世界地圖?他們製作地圖有什麼用?他們又是如何製作的?  馬裡奧·T.努爾米寧並非專業的地圖學家,而是一位精通科學、哲學的芬蘭考古學家,曾參與芬蘭海事博物館水下考古項目。她還曾在芬蘭廣播公司做過十多年的電視記者,主要負責科普方面的新聞報導。這樣的知識背景和職業經歷,讓努爾米寧在面向大眾普及學術成果的時候遊刃有餘。
  • 南洋大兜蟲
    本屬有4個種類除了恩加諾南洋大兜(Chalcosoma engganensis)以外,其他三種則較常見。Chalcosoma chiron 種即俗稱的高卡薩斯南洋大兜,該種是Chalcosoma屬種重大的種類(最大體長記錄為133mm),其兇猛程度也是所有兜蟲之最。
  • 《QQ華夏》幽冥浩劫 經典雙飛品質之旅
    感受蠻荒原始風情,暢爽挑戰魔物激情,《QQ華夏》新闢「詭誤大澤」品質雙飛八日遊,誠邀您的體驗!參加此次旅行,還能獲得幸運大獎,ipad、筆記本歡樂送不停;特權道具、神秘寶寶、可愛公仔幸運享不夠!《QQ華夏》詭誤大澤,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世界,快來加入吧!
  • 上海交大培育圓葉葡萄品種滬上結碩果[圖]
    美味可口的圓葉葡萄品種在滬上結碩果了!就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農業與生物學院大樓對面的籬笆後面的神秘葡萄園!    原來葡萄還分為真葡萄和圓葉葡萄兩大類。真葡萄包括歐亞葡萄種、北美葡萄種群和原產我國的東亞葡萄種群。圓葉葡萄則起源於美國東南部,近三四十年在美國南部得到商業化種植推廣,也是世界公認的抗病性最強的葡萄品種。
  • 南洋風味美食椰香雞飯
    這是一道很有南洋風味的料理,其中米飯的金黃色澤來自薑黃(或稱黃姜),英文叫做turmeric,是咖喱粉的主原料。它具有淡淡辛香藥味,有利消化又能抗發炎抗氧化,在烹調上主要借用橙黃的色澤與超強染色力,又被稱作「窮人的番紅花」。生米用薑黃等香料炒過後,再加椰漿和雞湯燜煮,煮出來的飯格外香濃入味。
  • 民族的記憶:華夏千年的興衰中,儒家文化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民族能傳承千年而繁榮,不就是儒學深入每個人的心裡,所以每當危急時刻,擁有一批人無私奉獻,挽救這個民族於困境嗎?三、「儒」在天下我們有句古代:「富則達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或許孔子受制於奴隸制的春秋戰國,但儒學思想本身早已超越某個個體,成為華夏曆代學者的智慧結晶。而世界除了儒學,再也找不到縱觀千年的思想了。雖然董仲舒、朱熹等人為了自己的名利用儒家思想的名義為君主服務,致使貪官橫行,我們也開始走下坡路。但毋庸置疑的是,儒學早已深入人心。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鄰裡之間誰家有好吃的都會給對方吃,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比磐石更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