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植物界有君子之稱的大概只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廣為人知,再開闊一點,「歲寒知松柏,事難知君子」中的松柏也可稱之為君子,此六者當是植物界中流傳最廣的六君子。然而,「德有鄰必不孤」,君子的周圍可能也還有君子,比如有著金荔枝、癩葡萄之稱的苦瓜以其獨特的風格也被認為是一款君子菜。
只是這位君子來自遠方,雖從海外遠道而來,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癩葡萄生於南洋,卻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最終流傳到東洋時至今日仍受到極大追捧,即便在歐洲僅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也絲毫不會影響它橫跨亞歐歷時千年的精彩。
癩葡萄——苦瓜
《本草綱目》對苦瓜的起源地有著明確的記載,稱苦瓜來自「南番」,即指今天的東南亞一帶地區。著名農學家吳仁昌在其代表作《蔬菜園藝學》也提到,「苦瓜原產於東印度,我國自南番傳入」,而東印度這一稱呼源自荷蘭人,在荷蘭人佔據印度尼西亞之後將其改成為東印度,由此可知,所謂來自東印度便是確指原產地在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農學家吳仁昌,十五歲時就讀於紹興五中,當時校內為學生講授動物植物課程的是魯迅先生,受此影響,吳仁昌對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立下學農的志向,並於三年後考入北京農業學校,大志既遂後改名耕民。當時正值1912年後科舉廢棄新式學堂陸續開辦的時期,北京農校是國內唯一的一所農林類院校,吳耕民入校後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農業知識,三年後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並被官派到日本學習果蔬花卉的栽培,後來的日本著名農學家高橋鬱等人均是耕民先生的同班同學。
園藝大師吳耕民先生
吳耕民先生的考證應是準確無疑,苦瓜這一原產地熱帶的作物現今的種植範圍已經延伸到溫帶甚至部分寒帶地區。據記載苦瓜起源地的印尼人和菲律賓人不僅食用苦瓜整個果實,對其枝葉和花朵也要取來食用,這與苦瓜本身營養價值高、風味特別不無關係。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記載:苦瓜別名涼瓜,古名錦荔枝、癩葡萄,果中糖含量高,味苦,多食用嫩果,東南亞人食用嫩梢和葉。
苦瓜的另一個特點是其苦味並不會「傳染」,使用苦瓜燉肉,苦瓜之苦澀味始終不會傳導至肉上,苦瓜也由此得到了「君子菜」的稱號,被認為有君子之德。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苦瓜中含有一種叫糖苷的物質,遇水可生成糖分,所以吃起來雖苦卻別有風味。
發源於東南亞熱帶群島上的苦瓜憑藉苦而不異的顯著特徵在獲得了當地居民的認可後迅速得以傳播,在中華大地上甚至具備了「君子」的美名,要知道擁有這個名號的都是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中意象。以君子的德行評價苦瓜的特徵,癩葡萄的名稱幾乎便是君子守拙的再現,《廣東新語》更是以苦瓜具有君子之韌而對其讚不絕口。
廣東新語
初傳至華夏的癩葡萄以其稀有少見深得宮中貴人競相追捧,最早見於文字的記載是宋代的詩文作品,比如宋詩:古徑苔生路已差,無根樹上發空花,一番花落成空果,信手拈來是苦瓜。這是關於苦瓜的最早的文獻記錄。還有跟隨著名詞人陸遊學詩的蘇泂,其詩云:不羨南州錦荔枝,鶴頭猩血正紅滋,老饕隔歲流涎甚,為趣容山半月期。這裡的錦荔枝便是指苦瓜,錦荔枝的稱呼在山東人王象晉的大作植物栽培大全《二如亭群芳譜》中也得到了印證。
王象晉耗費十年編著的四十萬字《群芳譜》在1621年正式出版發行,在第六十三卷提到錦荔枝的栽培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北宋著名宰相四川人陳希元的母親在宋仁宗時被召見入宮,仁宗的母親李太后賜予陳母一盤錦荔枝,陳母從未見過,抓取便食,連皮帶瓤一同食盡,這個舉動引來宮中侍女的嘲笑,認為老太太不明所以鬧了笑話。這時陳母卻說她在生希元的哥哥唐夫之前曾夢見食用此物,後來果然得子唐夫,一年後再次夢見食用此物,果然又生下了希元,甚至在七年後三子嘉謨出生時也做了同樣的夢。要知道唐夫、希元、嘉謨三人均是北宋著名的臣子,其中唐夫和嘉謨更是兩位狀元,希元甚至官至宰相。
陳氏三兄弟
李太后聽聞此言後,宮中興起食用苦瓜的風潮,這也表明了當時的苦瓜在北方種植尚不充裕,屬於珍貴的皇家貢品,也說明了苦瓜不僅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是當時一種流行的水果,苦瓜也以其渾身的肉疙瘩被戲稱為癩葡萄,成為了多子多福的美好象徵。
《群芳譜》記載:時仁宗尚無皇嗣,於是皇后及宮人相率竟食,後舉皇子二人。
苦瓜因表面的坑坑窪窪被稱為癩,但宋詩中對其的描寫始終充滿趣意,最有名的便是「結實離離,小字新偷錦荔枝,但求形肖,未必當他妃子笑,藤蔓瓜瓢,豈是閩南十八娘。」將苦瓜的可愛俏皮形容的淋漓盡致。南宋時期的《五燈會元》也已經有了「啞子吃苦瓜」這樣的參禪機鋒,可見當時的苦瓜已被逐漸認可。
元朝開始,苦瓜的種植擴大到了北方,在元大都北京周邊都有了種植栽培。元代著名學者江西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了苦瓜在當時屬於菜品中瓜類蔬菜。進入明代以後,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橚編著了著名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各種災難之年救荒救災的農作物。這本出版於1406年的重要圖書記載了苦瓜作為救災良品的使用方法,指出食用應以瓜瓤為主。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記載:錦荔技,又名癩葡萄,人家園籬邊多種之,苗引藤蔓延,附草木生,莖長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葉,而花叉多,葉間生細絲蔓,開五瓣黃碗子花,結實如雞子大,內有紅瓤,味甜。
苦瓜在承擔起果蔬職責的同時還被作為藥物使用,比《本草綱目》早一百四十年的《滇南本草》記載了苦瓜的藥物作用,指出苦瓜可以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具有清暑益氣,止煩渴的功效,尤其對疔瘡有著獨特的療效。其後,徐光啟、李時珍等人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對苦瓜的作用進行了詳盡的記錄,《本草綱目》更是對苦瓜的生長、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進行了考證,甚至還提到了可能是苦瓜的另一個品種的蘇門答臘瓜。明代的詩文同樣對苦瓜有所記載,大軍師劉伯溫以苦瓜為喻寫下了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裡甜瓜生苦瓜,記得水邊枯楠樹,也曾發葉吐鮮花,這樣滿含哲理辯證的詩句。
軍師劉伯溫之墓
清朝以後關於苦瓜最有名的便是自號苦瓜和尚的著名書畫家石濤,石濤原是明朝朱家後裔,與八大山人齊名,繪畫技藝登峰造極成一時之秀,留下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也成為了後世學畫必讀之經典。而關於苦瓜成為君子菜也是從清朝開始,在屈大均看來苦瓜不僅有君子之德,還同時具備君子之功。
《廣東新語》記載: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
苦瓜自北宋傳入華夏大地以來,首先得到了宮廷貴族的追捧,或充作水果,或充作蔬菜,癩葡萄的妙用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因之而起的詩文佳句也相應不斷湧現,進入元朝後苦瓜的種植開始大規模的向北推移,擁有錦荔枝美稱的苦瓜逐漸走進了尋常巷陌,成為大眾餐桌上的一道風景。隨著後來對苦瓜功效的不斷挖掘,其藥用價值也得以多方位體現,不論是明目解乏還是祛熱止渴,均被認為具有極佳的療效。苦瓜的價值在華夏得以盡數體現。
入藥的苦瓜——癩葡萄
一般公認的說法是苦瓜在北宋由東南亞傳入華夏,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是鄭和下西洋時從蘇門答臘帶回來的。但從苦瓜的名稱上來看,這一稱呼在北宋時期很早便有,不僅在詩詞中有所記載,在後世整理歸納的文獻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至於《金瓶梅》中提到的名貴水果癩葡萄則可能是苦瓜的另一個兄弟品種,書中記載了西門大官人設宴席款待賓客時的菜譜,提到了苦瓜。
《金瓶梅》記載:又是兩樣與胡僧下酒:一碟子癩葡萄、一碟流心紅李子。
公元1603年,當時日本的日葡辭書中出現了「苦瓜」的記載,同時記錄的還有苦瓜的另外名稱錦荔枝,記錄的注釋同樣稱苦瓜為救荒的食物,這與明初朱元璋五子所著的《救荒本草》有著很深的淵源。由此可見苦瓜應是在十五世紀初由華夏傳入日本,當時正是日本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由三江德川家族開創的江戶時代,這個歷史兩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時代在苦瓜傳入後的大部分時間僅是將其作為藥物使用,並不把苦瓜當做果蔬。
日葡辭書
苦瓜在東洋的盛大開幕還是在十七世紀的衝繩拉開了帷幕,衝繩是東洋海域地區最早開始種植苦瓜的地方,他們的這一做法後來甚至傳播到了日本本土。目前的衝繩,苦瓜產量佔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遠超日本本土的苦瓜大縣的產量,宮崎、熊本和長崎的產量加起來還沒有衝繩一地產量之多。衝繩甚至因為五和八的日語發音與苦瓜接近而將每年的五月八號定為了當地的苦瓜節,在節日期間島上會舉辦盛大的展覽會,以低於平時售價一半的價格售賣苦瓜權作推銷之用。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時,時至今日衝繩一直是日本著名的長壽之鄉,據統計,在衝繩每十萬人中就有二十八個百歲以上的壽星,堪稱世界之最。衝繩的長壽一方面得益於其本身的海島環境,另一方面業與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著重大關係。當地人首先最愛吃的食物不是海鮮也不是肉類,而是從中國傳入的豆腐,在衝繩的人均豆腐食用量是日本本土的兩倍還多。
長期大量豆製品的攝入為身體補充了大量必要的元素,成為衝繩人長壽的重要因素。而另一項重要的因素則是苦瓜,衝繩人對苦瓜的熱愛不亞於豆腐,這也說明了苦瓜被當做藥材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之後終於還是被端上了餐桌,成為了衝繩居民的必不可少的蔬菜,也證明了苦瓜的藥用價值確實有著深不可測的效果。在這裡苦瓜不再僅僅只有一種形態,它可能是汁水、還可能是湯羹。
衝繩美食——苦瓜汁
苦瓜在漂洋過海到達日本後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在被稱為君子菜之後又被稱為了長壽菜,可見東亞文明對苦瓜價值的充分認可。在十七世紀初期,苦瓜經由西亞傳入了歐洲,卻沒有收到相應的禮遇,因其獨特的味道始終無法被西方人接受,最終淪為了當時歐洲百姓家中的一種觀賞性植物,可嘆苦瓜渾身是寶卻被掛起來當成一個展覽品,滿身的「才華」在歐洲大陸再也沒有了施展的機會。在東洋衝繩海島的那一番被追捧成為了苦瓜巡遊世界的最後的絕響。
苦瓜這一神奇的物種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意境,不僅是自身坑坑窪窪的異象讓人不得不側目,更是其神奇的功效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一一發現。首先要感謝將苦瓜從東南亞帶入華夏大地的先民,這一舉動不僅將苦瓜的種植範圍從熱帶擴大到亞熱帶,還擴大到了溫帶甚至寒帶,將苦瓜推向了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帝國。
苦瓜畫作
在北宋時期進入中國的苦瓜自來時並深受追捧,憑藉自身的特點不僅成為了宮中的御用水果,還因其癩葡萄的形狀有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自北宋以後,元明清三代從不缺乏對苦瓜的詠嘆,可見那時的苦瓜早已擺脫了外地傳入的被歧視感,不像胡蘿蔔、西芹一樣一眼就能從名字中識別出地域。苦瓜反倒以其癩葡萄、錦荔枝等美稱享譽華夏。
「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首口語化的元曲藉助苦瓜的比喻展現出了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神州大地受盡追捧的苦瓜終於在江戶時代來到了日本,但當時的日本居民因為迷信苦瓜的藥用價值,僅將其作為一味重要的藥材使用,直到十七世紀苦瓜傳入衝繩後才再一次迎來了自己海外的高峰,不僅隨著長壽之鄉的美稱享譽世界,更是在當地生根發芽,幾乎成為了當地的象徵。即便歐洲人將苦瓜作為觀賞物又如何,它已經在亞洲大陸留下了自己濃厚的印跡。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
《群芳譜》
《救荒本草》
《廣東新語》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