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難道不是嗜血又兇殘的生物嗎?
血盆大口裡,還有層巒疊嶂的牙。
身處海洋食物鏈頂端,
難道不是愛幹嘛幹嘛,愛吃啥吃啥?
但有這麼一位耶魯女孩兒告訴我們:
鯊魚沒那麼可怕,甚至有點可愛 >>
女孩兒叫淼,耶魯設計系畢業,潛水愛好者。在飛行數萬裡、航行30幾個小時抵達哥斯大黎加可可島後,她前五天的每一潛,真的是每一潛,都沒能見到任何一頭鯊魚... ...
要知道,可可島是全球聞名的鯊魚聚集地,除了鯊魚,你幾乎沒有來這裡的理由,而且路途異常艱辛,不是真愛,不會抵達。
每一潛帶來的疲憊和失望,讓她與同船的潛水者揪心自問:是否因為海洋汙染,是否因為氣候變暖,是否因為人類打擾,讓這個鯊魚聖地盛況不再?
淼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在乎鯊魚勝過潛水。
故事的最後是個Happy Ending,淼最終見到了蔚為壯觀的垂頭鯊群,就在幾乎放棄的第二天,當然,是含著淚的。
美國佛羅裡達作為全球鯊魚傷人的高發地,佛羅裡達大學從1958年開始,建檔記錄鯊魚咬人致傷,甚至致死的事件。
《佛羅裡達大學國際鯊魚攻擊檔案》數據顯示:在2013年到2018年,鯊魚非激怒行為引起的傷人事件平均每年84起(注意是傷人),2018年後降低為66次。與此同時,人類平均每年捕殺鯊魚75,000,000頭(甚至更多)。
鯊魚害怕人類,遠甚於我們害怕他們。
《大白鯊》的小說作者,也後悔於他給鯊魚帶來的汙名,此生致力於鯊魚保護。
你聽聞的「鯊魚傷人或致死」事件,一則是鯊魚感受到了有威脅,用攻擊來防身。而更有可能的是,人類在海上漂浮的影子,對視力不好的鯊魚來說,跟它愛吃的海豹和海龜,實在傻傻分不清楚,只好咬咬看...就好像人類伸手摸摸看...
而實際上,鯊魚並不愛吃人,穿著潛水裝備的人類對於鯊魚們來說,是由金屬、塑料、紡織品包裹的未知生物,畢竟他們的「魚生」也沒見過幾個人。
*以上觀點引自Congratulafins(非盈利性鯊魚保護組織)
「鯊魚減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向淼,她告訴了我們一個特別直觀的答案:
「我們知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而處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數量一減少,小魚就變多,小魚最終消耗海洋的浮遊生物、微生物,而它們是能製造地球上近一半的氧氣。」
*以上觀點及具體研究論證,可查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科學》雜誌。
至此,淼開始關注鯊魚與海洋保護。畢業於耶魯大學設計系的她,決定學以致用,創立了環保泳衣品牌In Sharks We Trust(以下簡稱ISWT)。
人類遺留在海洋中的廢棄漁網,是海洋生物的一大殺手,就連鯊魚都無法倖免。ISWT採用義大利漁網再生尼龍環保高科技面料,耐氯和耐鹽,快速乾燥,自帶SPF50防曬指數。
自帶SPF50防曬指數劃重點!防曬是海島旅行必不可少的操作,但如果入海,請不要塗防曬霜,因為防曬霜中的化學物質不僅會加劇珊瑚白化,也會增加魚類、海洋生物的發病率,比如成年雄性魚類的雌性化等(人家都要變性了啊!)。請一定採用物理防曬!
跟人類的指紋一樣,每條鯊魚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斑紋,而這也是人類辨識他們的方式。ISWT就將兩條活生生的鯨鯊的識別紋,印上了泳衣。
Dedicated to
Sharks
Conversation
花紋中的一種,來自馬代最常被看到的FERNANDO,自2007年被追蹤起,跟人類打過269次照面,他應該很喜歡人類吧~
另一種花紋,來自同一海域第一條雌性鯨鯊FAZAA。馬爾地夫90%的鯨鯊都是未成年雄性,FAZAA的出現別具意義。
鯊魚是軟骨性動物,通過電磁場來感知。彼時,你穿著的衣服,帶著遠方鯊魚的斑紋。即便它看不到你,也許也能因為你的心跳,感知到你的心意。
謠言說,黃色是容易被鯊魚攻擊的顏色。但其實鯊魚是靠電磁場和嗅覺來定位和捕獵,幾乎不依靠視力。而且他們是色盲!淼特意在泳衣中加了黃色,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們誤解了。
藍色,連結著天空和70%地表,也是讓海洋動物感到最安全的顏色。人類作為海洋的來客,潛入時帶著尊重,與海融為一色,讓海洋生物們感受到我們的善意。
淼告訴我們,ISWT會將30%-50%的盈利,用於資助鯊⻥區域的人才培養與環保初創。
世界上沒有一個動物,像鯊魚一樣被誤解,其實他不吃人,看到人類,還會害怕地遊走。
多走出去看一看吧,體驗海洋,接觸鯊魚,豐富自己的經歷,知識是戰勝恐懼的方式。有了解才會愛,有愛才懂得珍惜。
——名字就註定與水結緣的品牌創始人 淼
我們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用錢消費,獲得幸福感。而當我們過度消費時,卻已經對佔地球70%之多的海洋,產生了深深的影響。
我們可以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少喝瓶裝水,少叫外賣,帶杯子去星巴克,帶飯盒吃飯。
今年是世界環境保護日,希望借In Sharks We Trust,喚醒彼此對海洋和地球的保護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