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治理與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必然不可共存的嗎?

2020-08-27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我們的氣候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是否感覺現在的天氣與小時候相比變得更熱,極端天氣成為常態,山峰的雪線逐漸上移甚至消失,那些小時候常見的鳥類和動物變得了無影蹤?如果是那麼說明你對環境的變化是比較敏感的,也希望你能更多地關注此類問題。


現今人類活動已經足以與地球歷史的任何時期火山、地震氣候變化對地球環境帶來的影響相媲美,甚至過猶不及。人類在短短萬年時間裡已經形成了超越地球自身影響的力量,我們改變地貌、夷平山川、改道河流。


極端天氣


人類世-人類已經成為改變地球的重要力量

人類活動導致每年有30000個物種滅絕,也就是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對比自然的滅絕速度一年每百萬物種滅絕1種的速度,簡直是坐上了火箭。所以生物學家稱我們現在正在經歷著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主因就是人類。地質學家將像在成為人類世,這預示著離我們最近的全新世的結束。


人類開始掌握地球的方向


被破壞的碳循環

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有機完整的系統如同一個機器,如果其中的某個部件出現問題,那麼這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而現在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地球碳循環被破壞,這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的大氣中,導致溫室效應增強,進而導致全球變暖。

地球碳循環

成為溫室氣體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分子中元素個數達到3個以上,這種類型的分子會對地面反射到大氣中的紅外線產生折射,進而重新將這些紅外線反射到地面,導致地面溫度升高。常見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甲烷、水蒸氣和氮氧化物都是溫室氣體,而其中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是一種更為嚴重的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本身並無害處,而事實上正是因為溫室效應的存在才導致我們的地球晝夜溫差沒那麼大;但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溫室效應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導致的溫室效應放大,已經打破了既有平衡,威脅我們的生態環境。

地球的固碳方式

這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碳平衡被破壞,主要原因就是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使用。正常的碳循環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大氣、地表和海洋。正常的循環中地球大氣中的碳約597Gt(10的九次方),地表包括植被土壤和巖石固定的碳為2300Gt,海洋(包括淺海、海洋生態、深海)約為36153Gt。


碳循環周期

正常的碳循環有其固定周期,如地表植被的碳循環周期為1~100年,土壤為10~500年,淺海為1~10年而深海則超過了1萬年。在這個循環中並沒有化石能源的參與,但是地球上化石能源固定的碳總量為3700Gt,這幾乎是地表、大氣和淺海總固定碳量之和。化石能源一旦被燃燒產生的碳會直接進入碳循環,從而打破碳平衡。


碳循環


難以實現的場景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對未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採用了四種場景,以對我們現今碳排放的政策作為指導。在這四個場景中,並未直接採用濃度表示法,而是採用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即典型含量路徑,分別為RCP 2.6、RCP 4.5、RCP 6.0、RCP 8.5。

IPCC針對大氣中二氧化碳預測的四種場景

數值表示一定二氧化碳濃度下對地球能量平衡的影響,如RCP 2.6表示在421ppm的二氧化碳濃度下,二氧化碳對地表反射到大氣中能量吸收功率為2.6 W/㎡,更為直觀地表示二氧化碳對地球能量整體的影響。


其中RCP 2.6是我們希望能夠達到的,在這個場景下我們希望能夠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6攝氏度,RCP 8.5是最差的情況,這個場景下地球升溫將達到3.3攝氏度;但是顯然RCP 2.6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在這個場景下我們現在的碳預算為-125Gt,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現在要完全實現碳零排放,還要採用固碳技術將大氣中多餘的碳,這顯然不太現實。



而根據巴黎協定全球升溫最高控制在2℃的場景下,也就是接近RCP 4.5,這種場景下我們的碳預算還有225Gt,如果按照全球每年10Gt的排放速度計算,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22年,顯然是困難重重。

化石能源何去何從

不過不論是哪一種場景都需要我們立即減少和停止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巴黎協定2℃場景下,目前全球要將62%的石油和88%的煤炭留在地下不能開採,不能使用,否則難以實現。



不過這顯然有點天方夜譚了,現在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佔比仍高達80%,而且在未來幾十年都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是我們的氣候變化要求我們立即行動,但似乎我們已經晚了。

結語

化石能源與氣候治理似乎對立而又統一,這種相對廉價的能源使得能源走入千家萬戶,現在沒有任何能源能夠實現這一點。我們的社會面臨著發展與生態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短期內確實無解,或許到應該認真考慮全球治理的方式了

相關焦點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本文對中國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發生、發展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對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的前景進行了展望。【關鍵詞】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以下簡稱能源、環境和氣候)問題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而發生和發展的。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參與者和推動者、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積極實踐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革命這兩個密切聯繫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PM2.5生成最主要原因來自化石能源過多的...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在會上表示,人類社會過分消耗化石能源,導致越來越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大氣當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增加,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導致全球不斷變暖,氣候變化以及帶來日益顯著的負面的影響,而且現在面臨著是如果當前氣候變化速度太快,未來變化的幅度過大的話,就會給地球的生態帶來災難、不可逆轉的危險,所以人類要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第一,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制約要求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佔90%,節能本身就有減少碳排放的直接效果;第二,我國面臨嚴峻的常規汙染治理需求(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世界91個國家城市空氣品質檢測報告顯示,中國是倒數第15名。),我國東部的重度霧霾已發出嚴重警告。大家都主張減少汙染排放,贊成綠色、環保。
  • 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22日,在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上,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系統動力學研究組主任約翰·斯特曼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碳排放的增加,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 氣候治理開新局 中國能源轉型如何提速?
    在上周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首次提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氣候治理目標,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轉型,實現綠色可持續增長成為熱議話題。
  • 萊昂納多呼籲關注氣候變化:撤資化石燃料
    萊昂納多前天現身紐約,出席撤出化石燃料投資記者會,西裝革履現身的他呼籲大眾不應依賴化石燃料,以改善氣候變化問題,他更透露撤出在化石燃料的投資。向來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萊昂納多除了會透過其基金會捐出善款給不同機構,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力外,他還參與撤出投資聯盟,在石化燃料的投資中撤出。
  •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 本報記者 郄建榮  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
  • 【果殼網專訪】如何給國家主席做能源與氣候的戰略諮詢
    11月30日,備受矚目的氣候大會在巴黎召開。在布爾歇展覽中心的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闡述了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在2030年左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20%左右;較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60%-65%,森林蓄積量增加45億立方米。
  • 提振全球氣候治理雄心的中國擔當
    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更受關注,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文/葛晨 喬繼紅  為紀念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及有關國家12月1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
  • 全球氣候治理新變數
    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此舉可能會使全球氣候治理多年積攢的成果付諸東流。  氣候問題是當今國際政治領域的焦點  在全球治理趨熱的今天,氣候問題是其核心議題之一。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定義,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 綜合消息:重信守諾 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海外人士高度評價...
    海外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並提供新思路,彰顯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的決心,展現了中國重信守諾、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提出大幅提升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等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在二十國集團成員中發揮了表率作用。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二)氣候變化主要由人為活動引起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等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自1990年以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全球科學家發布了5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這是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國際社會採取應對措施的主要科學依據。
  • 五部委發布氣候投融資政策: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開展碳捕集試點示範
    :11:48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緊扣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促進投融資活動更好地為碳排放強度下降、碳排放達峰、提高非化石能源佔比、增加森林蓄積量等目標、政策和行動服務
  • 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 宣講...
    隨著這種正能量的注入,堅定全球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決心,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蓄積量,推動更多國家參與綠色轉型,以及在全球治理框架中開展各國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其他實踐活動,將成為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 國家能源局發文:推動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相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開發共生、伴生能源礦產資源。能源用戶應當樹立節能意識,節約使用能源。以財政性資金支付用能費用的用戶應當成為節能示範用戶;其他用戶應當加強節能降耗。第十九條 〔環境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國家加強能源行業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全球氣候治理向何處去
    如果各國不能通力合作,氣候變化必然導致相互毀滅。」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王輝耀認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退群」,這會對全球環境治理產生哪些影響?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就有關情況接受採訪。  展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  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和「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3點倡議。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12月12日,在《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並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石燃料的利用
    你知道沼氣的成分是什麼嗎?沼氣是怎麼產生的嗎?在化學反應中,是不是只有燃燒才能放出熱量呢?在一支試管中加入一小匙乾燥的生石灰(或幾小塊食品袋中的乾燥劑,主要成分CaO),再加入約2mL水,觀察現象,並用手輕輕觸碰試管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