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PM2.5生成最主要原因來自化石能源過多的...

2020-12-06 能源100

  能源新聞網訊 2017年8月28日,國家能源網際網路產業及技術創新聯盟暨2017國家能源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在會上表示,人類社會過分消耗化石能源,導致越來越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大氣當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增加,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導致全球不斷變暖,氣候變化以及帶來日益顯著的負面的影響,而且現在面臨著是如果當前氣候變化速度太快,未來變化的幅度過大的話,就會給地球的生態帶來災難、不可逆轉的危險,所以人類要應對氣候變化。

  以下為何建坤發言文字實錄:

  非常高興今天能夠有機會來參加我們能源網際網路金融和商業模式的研討會,從更加宏觀方面講一下,對於能源網際網路發展一些要求和一些背景。因為現在在全世界和我們國家能源革命性變革正在加速,能源的變革就是要把能源系統要向清潔、低碳、高效方向來發展,所以這樣變革的趨勢也就加速對能源網際網路需求和給能源網際網路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所以在整個能源變革形勢下,能源網際網路發展也是能源革命一個熱點、也是一個前沿,在這個領域有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也充滿了競爭、也充滿了風險,所以需要在座各位和我們各界來共同努力,來促進我們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來支撐我們國家能源的革命,以推進世界能源變革,打造中國核心競爭力,我想這是當前對我們一個重要的期待。所以下面我就介紹一些更加宏觀的,有關中國能源革命這樣的情況。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正在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我們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四個革命和一個合作這樣的能源革命的任務,我們推進能源革命一個方面它的是我們國內實現可持續發展內在的需要,因為我們國內現在快速經濟增長導致的能源消費持續增加,帶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的問題,我們的霧霾的天氣,儘管形成原因很複雜,但是PM2.5的生成最主要還是來自煤炭石油這樣化石能源過多的消費。另外一個方面,當前全球也面臨著以氣候變化為代表的生態的危機,最近聯合國剛剛制定的2030年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把消除貧困和社會公正,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的環境問題也作為重要的方向,來推進全球的環境的治理。所以我們推進能源革命也是統籌國內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環境危機的雙贏的戰略選擇,而且也適應當前世界能源變革的潮流。

  因為當前全球的氣候變化是由於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過分消耗化石能源,導致越來越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大氣當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增加,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導致全球不斷變暖,氣候變化以及帶來日益顯著的負面的影響,而且現在面臨著是如果當前氣候變化速度太快,未來變化的幅度過大的話,就會給地球的生態帶來災難、不可逆轉的危險,所以人類要應對氣候變化。巴黎氣候大會籤訂巴黎協議,制定一個目標,就是未來把地球溫室控制2度以下,並努力控制1.5度以下,目前溫室已經超過1度,所以未來不能再超過1度,如果實現這樣目標,到本世紀下半葉就要實現溫室氣體淨零的排放,因為能源和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換句話來說,到本世紀下半葉能源系統必須結束化石能源時代,完全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實現能源系統的二氧化碳淨的零排放。

  實現這樣的任務能源轉型必須加速,而且我們經濟社會還要發展,我們還面臨經濟發展、消除貧困、社會公正等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就要增加,當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勢必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增加,而保護全球氣候必須儘快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還在增長的趨勢,要實現溫室2度目標,必須儘快把增長趨勢變為下降趨勢,到2013年必須比當前有顯著的下降,所以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雙重目標,我們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巴黎協定》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的進程和新的全球氣候之旅機制。

  但是很不幸川普美國政府退出《巴黎協定》,這會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一個消極的負面影響,有可能使著2030年之前,大家減排溫室氣體進程會有所遲緩,這樣的話面臨兩個更大的風險,一個是如果實現控制溫室不超過2度目標,2030年以後必須加快能源的轉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加快,這樣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另外人類社會沒有能力實現快的、大幅度能源轉型,那麼未來全球溫室超過2度風險大為增加,我們人類發展和地球安全就會面臨嚴峻的、甚至不可逆轉的風險的挑戰。

  不管川普是不是退出《巴黎協定》,但是當前全球變化進程已經不可逆轉,特別是要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全球能源變革形勢和趨勢,也學習顯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經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一個方面未來全球大力節約能源,特別是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智能化的能源的網際網路會使能源效率大為增加,未來在GDP增速和當前大體相當情況下,未來能源需求增速會比以前可以增速降一倍,在能源增速下降情況下,再加上能源結構替代,化石能源增速非常緩慢,煤炭增速可能未來全球不足1%,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速會以5—6%甚至更高速度來增長,能源結構的變化加速,所以使著未來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速會下降更快,可以說基本非常緩慢,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基本降趨於零,實現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在這樣情況下,就推進我們能源體系的根本性變革,也加速了技術創新的步伐。

  剛才幾位都講過,風能、太陽能以及儲能這種技術的發展非常之快,成本下降速度也非常之快,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有些地方甚至當前已經可以和常規能源發電相競爭,未來幾年之內,可能大多數國家都可以做到不需要補貼,新能源可以在市場情況下得以快速發展。儘管川普宣布要支持美國的國內煤炭、石油行業發展,但是由於他太陽能、風能的發展成本已經低於煤電,未來在市場情況下,美國也不可能再新建燃煤電站,所以能源變革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在全球要實現低碳化這樣能源變革情況下,一個是要節能、一個是要改變能源結構,同時要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的增長,核心就是要減少單位GDP產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是說要用儘量少的能源、儘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支撐經濟的比較高的速度增長。如果說我們要實現未來控制溫室2度目標,從現在開始,全球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每年下降的速度必須超過4%,可是現在全球二氧化碳強度下降速度只有1%,估計未來20年來,平均也只有2%,當前發達國家下降的速度也大體在2%,中國從2005年以後,由於我們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GDP二氧化碳下降速度已經4.5%,如果我們再實現在《巴黎協定》下承諾,到204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再下降60—65%,每年下降速度也要超過4%,所以必須以大幅度節能和轉變能源結構,才能夠實現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前提下,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的保護全球氣候的目標。

  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所謂新的常態,要轉變我們發展方式、轉化發展的動力,走這樣一個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實現綠色和低碳的發展,所以我們又提出一些新的發展理念,所以我們新的常態之下,一個方面是我們經濟增速放緩了,原來大概10%左右,現在新常態下到6.5—7%,另外一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高耗能產業比重下降,所以使能源消費彈性下降了,GDP增速放緩和能源消費彈性下降,兩個因素相疊加,就使著我們能源增長的速度大為放緩。在2005年到2013年期間,GDP增速大概10%,能源消費增速大概6%,2013年到2016年三年期間內,GDP增速平均7%,能源消費增速只有1.5%,在能源總增速1.5%情況下,我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增速仍然在10%,所以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增長基本滿足了總的能源需求增長,所以在這個期間,煤炭的消費量是下降的,從43億噸下降38億噸,當然石油和天然氣有所增長,所以二氧化碳排放已經基本持平,2016年比2015年還有所下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到峰值,因為我們國家提出來是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未來早日達峰,未來隨著我們經濟穩定在6.5—7%水平之上,在產業調整變緩趨勢下,能源消費放緩,不太可能出現2013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這為我們二氧化碳早日達峰創造條件。

  特別是當前制定我們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戰略,綦處長他是這個戰略制定主要的參與者和負責人。這個戰略又重申我們在《巴黎協定》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而且更加提出有利措施和主要任務。一個方面提出我們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比如說到2013年能源消費總量要低於60億噸/標準煤,另外一方面開展了我們非化石能源跨越發展行動,提出兩個50%的目標,一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在總電量比重爭取達到50%,另外一個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總消費中比例超過一半,所以這個目標更加強化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如果實現這兩個目標,也就意味著到2050年的時候,我們天然氣還會有所增長,可能也要到15%—20%比例,煤炭比例只有20%左右,所以煤炭加石油的比例可能也只有30%比重。在這樣情況下,就要加快我們能源革命的步伐,這就對我們要大幅度消納、大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

  我們要解決好電網的穩定、可再生能源消納、運行、儲能等各個方面問題,以及供應側和需求側更好的吻合,需要我們能源網際網路和智能電網的大力發展,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情況之下,我們終端利用必須電載中利用,減少電載終端利用,只有這樣近期內煤炭發電基本保持不變,使電力需求增長高於整個能源需求增長,而增長部分主要來自風電、太陽能發電這些可再生能源電力,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在終端取代散煤、取代石油,比如用電動汽車取代石油,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轉變了整個一次能源的構成,大力吸納了可再生能源電力,另外一方面終端增加電力消費比例它是清潔環保的,取代煤炭、取代石油,電動汽車會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特別是散煤的應用,不像好的電站有好的脫硫脫硝措施,散煤同樣煤是燃煤電站十幾倍汙染,清潔環保推進能源體制的變革,是多贏的戰略,這個過程智能電網、能源網際網路發展。

  推動這樣變革需要對碳定價,碳變著越來越緊缺,作為資源要素和緊缺價值在市場上得以體現,所以我們正在推進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而且也在各個地區進行規劃和實現各自的目標。總體來講,無論是我們國內發展的自己的內在需要,還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地球生態危機,都需要我們推進能源變革,也需要我們積極參與全球的治理,在這樣世界發展趨勢下,誰能夠率先引領變革,誰就有技術上的優勢,你就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全球的核心競爭力,就能引領這個行業發展,有經濟上大的收益,而且政治既佔據道義制高點,又引領它的方向,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國家就是能夠發展,能夠把我們自己的產業走向世界。

  最後我用習主席在今年6月份G20峰會上最後講話結束我發言,習主席講「《巴黎協定》倡導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最新發展理念相契合,中國將立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認真履行《巴黎協定》框架內應該承擔的義務」,我們說明確承擔義務就是推進能源革命,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且爭取早日達峰,並且在這樣目標指引下,核心推進我們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打造我們核心競爭力,我們由大國變為強國重要的舉措,謝謝大家!(能源新聞網

相關焦點

  • pm2.5的主要來源有哪些?pm2.5標準值是多少?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灰霾天氣被公認為災害性天氣:一是影響通行安全,地面能見度降低交通事故多發。二是導致氣象變異,便區域氣候反常。  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十分複雜,既有燃煤、燃油機動車尾氣,道路揚塵,建築施工揚塵,工業粉塵,餐飲油煙,垃圾焚燒、秸稈焚燒直接排放的細顆粒物,也有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轉化生成的二次細顆粒。  具體來說,顆粒物來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後者。
  • 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pm2.5的影響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pm2.5有一些陌生,其實它是空氣中的一種顆粒物,可以進入人體肺部,對人們的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現在國內處於亞健康的人佔了很大一部分,了解一些關於pm2.5的信息還是很有好處的,下面我們就來說說pm2.5是什麼意思,pm2.5標準是什麼?  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pm2.5是什麼意思。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有時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
  • 氣候變化的治理與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必然不可共存的嗎?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我們的氣候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是否感覺現在的天氣與小時候相比變得更熱,極端天氣成為常態,山峰的雪線逐漸上移甚至消失,那些小時候常見的鳥類和動物變得了無影蹤?如果是那麼說明你對環境的變化是比較敏感的,也希望你能更多地關注此類問題。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詳解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
    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pm2.5是什麼意思。PM其實是顆粒物的意思,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簡稱,2.5表示的是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一般這種顆粒的數值太高的話,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pm產生的主要來源就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在燃燒過程中排放的殘留物,PM2.5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
  • 【果殼網專訪】如何給國家主席做能源與氣候的戰略諮詢
    短短四句話,確立了中國未來15年的氣候治理規劃綱要。而為這些規劃出謀劃策的是「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而杜祥琬院士,正是這個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頂級「智囊團」的領頭人。巴黎氣候大會的全名很長,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這個長長的名字的背後也是世界各國漫長的氣候談判。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參與者和推動者、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積極實踐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革命這兩個密切聯繫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 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當然,氣候變化問題不會因為你個人的購物或者駕駛習慣改變而得到解決,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很重要,並且能影響他人(遲早)也作出相應改變,而其他必要的改變也只能在一個更大、更系統化的層面進行,比如改變資助能源及食品行業的補貼系統(至今這個系統仍在鼓勵化石燃料的開發),或者為農業、伐木業、廢品回收業等行業設計新的規定和激勵機制。
  • PM2.5濃度嚴重超標 智能新風系統成「解藥」
    [導讀]  根據有效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大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空氣汙染嚴重
  • 專家:PM2.5主要危害成分為有機物重金屬等
    在8月13日舉行的「空氣和健康」科學沙龍活動上,專家表示——空氣中有機物、放射性物質、重金屬等汙染物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忽視,PM2.5中所含有機物、放射性物質等汙染成分危害性更大。   空氣中PM1.0、有機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北京,人們有60%以上的時間生活在空氣品質不達標的日子裡。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這已經給至少65萬年以來的大氣組成帶來了最劇烈的改變。除非我們做出重大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全球氣候將在今後的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持續迅速變暖。 溫室效應增強從長期來說,「人工」排放之所以成為一大問題,原因就在於地球必須以接收來自太陽能源的速度來釋放能源。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尤其是人類工業化的250多年裡,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不僅產生了諸如酸雨、大氣汙染等傳統的環境損害,還造成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導致氣候變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大氣、水循環系統面臨重大損害的威脅。因此,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相互關聯的三大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
  • 地球的一半|疫情期間,PM2.5還未走遠,臭氧汙染卻來了
    受氣候變化影響,高溫低溼的天氣出現頻率及強度更高,是臭氧汙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1月到4月,隨著PM2.5濃度在全國範圍內的下降,近地面臭氧卻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月到4月,全國平均日均臭氧評價值為112.19μg/m3,累計同比上升6.76%,此增長幅度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尤為明顯,分別達16.55%和9.51%。
  • 除了PM2.5,還有別的傢伙在空氣中作妖?
    一說到空氣汙染,有人會習慣性地把它等同於PM2.5(細顆粒汙染物)。但事實上,評定空氣汙染的指標裡,可不單單只是這個傢伙。目前的空氣品質評價使用 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氣品質指數),它衡量了6種主要汙染物,分別是SO2、NO2、PM10、PM2.5、O3和CO。
  • pm2.5「引爆」負離子經濟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霧霾天氣pm2.5是罪魁禍首,HEPA濾網難靠「層數」取勝   很多市民透露,宣傳時都說產品有去除pm2.5的功能,但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有沒有效果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去除的,管用不管用的,就買個心理安慰吧。
  • 溫室氣體變濃人類之過 氣候真的是在變化嗎(圖)
    第2頁:溫室氣體變濃人類之過 氣候真的是在變化嗎 第3頁:溫室氣體變濃人類之過 氣候真的是在變化嗎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PM2.5國家新標準可能2016年全面實施
    ■各國PM2.5標準差異很大為何有能力監測,中國遲遲不將灰霾元兇PM2.5引入空氣品質評價體系?沒有標準成為原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鼓勵各國採用一系列日益嚴格的顆粒物標準。近來,美國環境保護署和歐盟委員會都修訂了各自的顆粒物空氣品質標準。「因為標準是根據所採用的權衡健康風險的方法、技術可行性、經濟方面的考慮以及其他各種政治和社會因素等來制定的,而這些因素反過來又取決於國家的發展水平和空氣品質管理能力。」濟南市環保局相關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