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身的背毛在車燈照射下又黑又亮,下體棕黃,頭上兩根小短角,脖子上有一溜長長的灰白色的鬃毛,真TM是一頭健壯的大牲口啊!」
臥龍是個神奇的地方,我與很多動物的近距離遭遇都發生在這裡。
那天晚上當我和鸛總開著車差點撞上一頭大水鹿之後,我就固執地相信在我們車燈光照範圍外所有的黑暗中都有一隻野生動物。
然而當那隻鬣羚忽然出現在車前時,我卻沒看到它。當時我正坐在副駕的位置上用手電照著右側的山坡,看看樹叢裡是否有發亮的眼睛。忽聽得鸛總急促地小聲喊道:「快快快前面前面!」
伴隨著一腳剎車,我看見了車前10米處的這頭大牲口:上半身的背毛在車燈照射下又黑又亮,下體棕黃,頭上兩根小短角,脖子上有一溜長長的灰白色的鬃毛,真TM是一頭健壯的鬣羚啊!
鸛總熟練地向左打了一把方向盤,讓我從窗口伸出相機去。然而這頭畜生緊張了起來,它先是想扭頭回到山上去。然而這個位置的山坡很陡,而且有水泥砌成的路基牆(是叫這個麼?就是用來防止山坡滾石的那種),它跳不上去。於是它跑動起來,橫穿馬路打算跳到河裡去,這也是我們遇見它時它正打算做的事:去河裡喝水。
不過這裡的河岸也很陡峭,它跳下去會有摔斷腿骨的危險。它改變了主意,站在那裡猶豫了一會兒,這給了我用相機瞄準它的機會。
然而它距離我實在太近了!我的鏡頭當時對焦距離設定為6米到無窮遠,然而它距離我只有5米。我在相機的取景器裡能看到它潮溼的鼻孔呼出的熱氣,卻就是對不上焦!鸛總在旁邊罵我:「怎麼還不拍!」
我無奈地放下相機,對鸛總說:「咱們下去活捉它吧。」我們看著這頭大牲口開始沿著河堤往前跑,而我們則開著車慢慢跟著它,並找機會捏兩下快門。跑了幾十米後它終於找到一處平緩的山坡,跳上去消失在密林裡。
後來鸛總說:「我當時真是傻了,為啥不掏出小數碼拍兩張呢?」
後來鸛總又說:「真大,昂首挺胸,看上去比水鹿還大。」
圖1. 鬣羚,拍於四川臥龍
中華鬣羚:牛科,鬣羚屬,廣布於中國的中部和南部。從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森林邊緣直到華南低海拔丘陵帶,都能找到這種威風凜凜的大牲口。
中華鬣羚(後面簡稱鬣羚)其實並沒有水鹿大。它的體重大約200多斤,大水鹿則會達到500斤左右。鬣羚是比較典型的森林型有蹄類動物,活動範圍基本不會超過森林很遠。和比它小一號的斑羚類似,鬣羚並不像其他的大牲口那樣集大群,通常都是單只活動,偶爾也會出現2、3隻的疑似家庭單位。我並不確定幾隻鬣羚一起出現時它們的關係:有些畫面上很顯然是母鬣羚帶著幼崽,但有些畫面上的2隻鬣羚則看上去差不多。
其實最早了解到這種動物還是在江西的宜黃。當紅外相機裡出現鬣羚時我們不禁歡呼雀躍起來。在中國鬣羚被長期叫做蘇門羚,但中華鬣羚和蘇門羚是兩碼事。我們發現,其實鬣羚並不像民間傳說那樣只喜歡在陡峭的山坡上活動。事實上,我們在宜黃拍到的鬣羚和水鹿活動的區域重合度很高。在過去,當地的華南虎一定也會捕獵這種肉不少的大獵物。
然而,拜吃野味所賜,現在華東華南地區的鬣羚已不多見,想要看鬣羚,還得去西部。
圖2. 在華東和華南,看到鬣羚基本是這個畫風
在四川的臥龍和唐家河保護區,斑羚相對更容易看到一些,鬣羚則要碰運氣才能遇見。但是到了青藏高原上,遇見鬣羚的機率就高了不少。
我們在四川甘孜和若爾蓋地區跑山的時候經常與鬣羚打交道。在林子裡這傢伙的糞便特別容易發現:灰色的大顆粒,一拉就是一大堆,而且會反覆拉在一個地方,一些崖壁或大石頭邊上常會有鬣羚的大糞坑。鬣羚糞便的顆粒比較大,和水鹿的糞便很容易區分,看上去頗為符合它牛科大牲口的氣質。
事實上,鬣羚看上去也很粗獷:頭大體短脖子粗,四條腿直愣愣又粗又長,比起靈氣的鹿科動物來說就像是個混黑社會的。
圖3. 紅外相機前的鬣羚@四川甘孜新龍
鸛總和鬣羚比較有緣。有一次在甘孜州新龍縣拍片子,旁邊一個老頭指著山坡上對我們說:「鹿子。」於是我們看到很遠的山上有個鬣羚在吃草。望遠鏡看了會兒,我們沒了興趣,只有鸛總還在看,然後他忽然大喊大叫起來:「狼狼狼!在追它!」我們趕緊再去看,卻已經什麼都沒了。鸛總描述:一個狼從林子裡竄出來,追著那個鬣羚跑下山了。
我們在那個河溝裡撿到過一個鬣羚的屍體,已經被吃了一半,估計還是狼幹的。我們問同行的洛布降則:「那玩意兒好吃不?」他說:「不好吃,一股韭菜味。」我們說:「你肯定吃過!要不然咋會知道?」他說:「不用吃就知道。」
我下到河裡去檢查那個屍體,發現果然不用吃就知道:屍體上真的是一股衝人的韭菜味。然後我就想,可能只有重口味的老虎豹子才會吃這個東西。
圖4. 死在河灘上的鬣羚@四川甘孜新龍
紅外相機數據顯示,鬣羚白天晚上都會活動,晨昏和夜間活動比較多一些。我們有兩次看到鬣羚都是在早上9點多。然而有一次還是在新龍,我們正坐在路邊吃午飯,我忽然看到一個鬣羚就在我們背後的山坡上,距離我們50米都沒有。我們一回頭,它撒腿就跑,不過也沒跑遠,就在邊上的樹林裡,我們用望遠鏡依然能看到它黃色的腿不時閃一下。
中華鬣羚的種群評估級別為易危(VU),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總體來說,青藏高原到甘肅、陝西一帶的西部亞種(C.m.mileedwardsii)種群數量較多,而長江以南的東南部亞種(C.m.angyrochaetes)則沒那麼樂觀。
2016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們在甘孜州白玉縣察青松多保護區悠閒地溜達。這裡有很多白唇鹿、馬麝,還有雪豹、狼、棕熊。鸛總和明子跟著盔哥進溝去找白唇鹿了,我和巧巧在河邊找了一會兒馬麝未果後去找他們,卻無意間走錯了一條溝。當我們來到海拔4000米左右時,林木已近消失。我找了一塊平坦的草地,坐在石頭邊說不走了,咱就在這等吧,看有啥動物會來看咱們。
這是個好地方,前面是一些稀疏的矮灌林,後面則是視野良好的高海拔山地草坡和巖石地帶。一路上我一直注意到有小型貓科動物的糞便,搞不清是豹貓還是兔猻留下的。我們所停留的地方是動物上下山坡的必經之地,看起來不錯。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一群白馬雞在我們前面溜達。一隻不知是黃喉貂還是果子狸的東西追逐了它們一下,打破了一絲平靜。太陽暖洋洋地照著,再加上高原缺氧,我們不知不覺就坐著打起盹來。
也不知過了多久,我被一陣冷風吹醒,卻看到我們左前方不遠處一隻黑色的大動物正在吃草。我渾身一個激靈,趕緊招呼巧巧:「有東西!」
圖5. 這隻鬣羚就站在那裡,我們看著它 @四川甘孜白玉
我們安靜地坐在那裡,看著這隻鬣羚。它個頭不小,白色的鬃毛非常顯眼。很顯然,它也看到了我們,但它並沒有太在意,依然在那裡不緊不慢地邊走邊吃。在這佛經傳唱的地方,動物確實要更安詳一些,感覺比內地那些見人就跑的動物多了幾分禪意。
我很疑惑它到底是從哪鑽出來的,看上去那片矮林完全沒有什麼遮擋,而我們剛才確實啥都沒看到。然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就這麼看著它。
秋天的陽光依然暖洋洋的,高原的風清涼地吹著。在這空曠的山谷裡,我、巧巧、一群白馬雞、一隻鬣羚就這麼各自待著。我們都是如此渺小,而我們和它們似乎並無多大不同。後來每當想及此情此景,便會不自覺地微笑起來。
撰稿:
宋大昭,貓盟的創始人之一。貓盟(微信號:felidchina)是「進行野生貓科動物科研和保護的民間機構,主要在太行山地區對華北豹及其所代表的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保護」。近年來貓盟也受邀到川西甘孜、青海三江源和雲南中緬邊境開展貓科動物調查。
圖文均首發於大昭的個人微信公號「找豹子去」,經大昭同意轉發。轉載請聯繫大昭。
期待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靠譜地談論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保護。
我們在知乎和微博上開通了帳號(PlateauWild),歡迎關注!
知乎陣地:https://www.zhihu.com/people/plateauwild
微博陣地:http://weibo.com/PlateauW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