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陸的鬣羚及其亞種分類

2021-01-19 動物世界

這篇文章就我多年的觀察和收集的資料來介紹。



鬣羚分為中華鬣羚、喜馬拉雅鬣羚、赤鬣羚、蘇門答臘鬣羚、日本鬣羚、臺灣鬣羚,這裡介紹最容易混淆的中國鬣羚的幾個亞種,另外也介紹下赤鬣羚和蘇門答臘鬣羚,臺灣鬣羚外形看起來總感覺像是斑羚,和大家直覺中亞洲大陸上的鬣羚差別甚遠,所以就不介紹了,日本鬣羚也暫不介紹。



應該是這樣區分中國大陸的鬣羚,我認為按照毛色差異分為:

華南亞種、肅南亞種和東南亞比較適合,這三者的分布具體趨勢是-東南部毛色較深,往西部朝肅南亞種過度,腿部的紅褐色越來越多,一直往上延伸到腹部,再往西部就是到喜馬拉雅鬣羚的小腿變成白色為止,所以總結來說是東部較深、西部淺,四肢白色就是喜馬拉雅。


接下來細分這幾個亞種


第一、華南亞種

就是我們中國大部分地區最常見的鬣羚,鬣毛有的偏黃色,喉部的白斑不多,四肢小腿部分是紅褐色,但是前肢正面和後肢外側也有黑斑,和東南亞亞種不一樣的是東部亞種的臀部有紅褐色區域,會和小腿部分的紅褐色毛連在一起,鼠蹊部也有一些紅褐色,最重要是越往西部,紅褐色毛的部分越長越高,四肢小腿部分的黑斑越來越少,分布於中國南方各省,除了四川、貴州、雲南北部、湖北和陝西南部。


第二、肅南亞種

我總認為該亞種是華南亞種和喜馬拉雅鬣羚的過度種群,因為特徵太像喜馬拉雅亞種了,除了四肢沒有白色外,該亞種的最大的特徵是鬣毛、喉部白斑及臀部,鬣毛為純白色,有的地方鬣毛則為黑棕色,下顎的白斑面積很大,甚至有的連到了喉部,四肢的黃褐色毛面積很大,下腹部和四肢內側幾乎都是黃褐色,後肢和臀部的幾乎都是黃褐色,大腿黑斑已經明顯退化了很多,分布於甘肅南部、四川、陝西南部、雲南、湖北,青藏高原東部。


陝西南部的肅南亞種


四川的肅南亞種


青藏高原東部的肅南亞種,毛色已經非常接近喜馬拉雅鬣羚。


雲南境內的肅南亞種,鬣毛黑色,黃褐色鬃毛面積更大,更接近喜馬拉雅鬣羚。


第三、東南亞亞種

也就是常說的印支亞種,最大的特徵在鬣毛和四肢和臀部。

1、鬣毛的顏色黑白褐色混雜,經常是鬣毛根部是白色,末端是黑色,或者末端為褐色;

2、四肢小腿部分的毛色為黃褐色或灰褐色,沒有華南亞種那麼鮮豔,臀部也沒有明顯的紅褐色斑,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一帶,雲南南部也有少量分布。


介紹完了三個亞種,下面介紹下喜馬拉雅鬣羚、蘇門答臘鬣羚和赤鬣羚。


首先喜馬拉雅鬣羚

其特徵是鬣毛黑色,軀幹部分毛色為黑色或棕色,臀部、下腹部和四肢上方為黃褐色,四肢小腿部分到關節以上都為白色。分布於喜馬拉雅山麓兩端到尼泊爾、印度東北部。


其次蘇門答臘鬣羚

全身毛色為黑色,最大的特徵是四肢也全部為黑色,鬣毛為白色和黑色混雜,或者全部為黑色,分布於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


最後是最珍貴的赤鬣羚

全身紅褐色,或黃褐色,軀幹較深,為深褐色,鬣毛較短,為白色、紅褐色、暗褐色,下顎到喉部的白斑連在一起,主要分布於緬甸北部,在中國雲南高黎貢山區也有少量的種群分布,它們是最罕見的種類。



以上就是我對亞洲大陸鬣羚的分類、毛色,分布地理的詳解,鬣羚最大的特點就是各個亞種鬣毛不是固定的,鬣毛的個體差異較多,這點和其他物種不同,所以我給大家建議的區分主要焦點,東南亞(印支)亞種的鬣毛深色,東南部亞種鬣毛臀部紅褐色,肅南亞種下顎白斑到喉部面積大很明顯,且後肢幾乎為黃褐色,蘇門答臘鬣羚四肢黑色,喜馬拉雅鬣羚四肢白色,赤鬣羚就不用說了,照著這幾個特徵去尋覓,基本上亞種和種區分不會差誤太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動物世界-QQ群:211689174

相關焦點

  • 獅子的亞種分化:兩亞種六進化支,洞獅不是現代獅的亞種
    博物學家史密瑟於1971年將獅子修訂為12個亞種,而食肉目分類專家赫默則在1974年提出了八分法。12分法的亞種包括:北非獅(巴巴裡獅)、亞洲獅、西非獅、喀麥隆獅、剛果獅、烏幹達獅、肯亞獅、東非獅(馬賽獅)、安哥拉獅(加丹加獅)、南非獅、卡拉哈裡獅和開普獅。赫默保留的八個亞種是:北非獅、亞洲獅、西非獅、剛果獅、東非獅、安哥拉獅、南非獅和開普獅。
  • 臺灣雲豹是大陸雲豹的亞種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雲豹屬的分類進行了解,明白其來龍去脈,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雲豹。一、雲豹屬的傳統劃分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對雲豹屬進行了一次分類學修訂。這次分類的依據主要是根據對博物館中一些雲豹標毛皮標本的研究。
  • 故事 中華鬣羚:「混黑社會的」牛科大牲口
    圖1. 鬣羚,拍於四川臥龍中華鬣羚:牛科,鬣羚屬,廣布於中國的中部和南部。從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森林邊緣直到華南低海拔丘陵帶,都能找到這種威風凜凜的大牲口。中華鬣羚(後面簡稱鬣羚)其實並沒有水鹿大。
  • 四不像動物出現在保護區,角像鹿、蹄像牛、頭像羊、尾像驢,是罕見中華鬣羚
    而近日一隻罕見的四不像動物出現在浙江麗水蓮都峰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紅外監測相機首次拍到「四不像」,也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鬣羚。    據介紹:這隻中華鬣羚出現在鏡頭的時間很少,大約停留了四秒左右,接著很快就往遠處森林中走去,消失在密林中,所以這隻中華鬣羚停留幾秒,應該是在尋找方向,辨別好了方向,便迅速離開。
  • 鬣羚,你的那些特徵都藏在別稱裡
    在亞洲東南部有一種特有的中型食草動物叫鬣羚,隸屬於偶蹄目牛科鬣羚屬,分布範圍北起中國西北的秦嶺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帶,南至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
  • 蝙蝠分類以及菲菊頭蝠的兩個特性
    此外,如中華菊頭蝠(R. sicicus)、中菊頭蝠(R. affinis)、皮氏菊頭蝠(R. pearsonii)等都有多個亞種。亞種在形態、聲學特徵、甚至染色體數目上存在差異(Dool et al.2016)。基於亞種間的表型差異,一些亞種被重新定義為獨立的新種。
  • 動物知識普及——亞洲短趾百靈
    亞洲短趾百靈,拉丁名為Calandrella oheleensis,別名是小沙百靈,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百靈科的一種動物。亞洲短趾百靈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部廣大地區有繁殖,為留鳥或夏候鳥。長江以北有遷徙鳥經過,越冬地不明。其內蒙亞種。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青海西寧。亞洲短趾百靈指名亞種。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陝西、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遼寧大連灣。亞洲短趾百靈青海亞種。
  • 現代貓科動物世系分類
    在傳統分類中,貓科動物現生類群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豹亞科和貓亞科。除此之外,已經滅絕的有劍齒虎亞科。(此後的研究發現巽他雲豹和亞洲大陸的雲豹已有一百萬年的生殖隔離史而歸為獨立的物種。巽他雲豹分布在蘇門達臘和婆羅洲,其毛色比雲豹稍暗,雲狀斑更小)大約140萬年後,在亞洲出現了第二個分支:亞洲金貓譜系,現存物種包括3種中小型貓:婆羅洲金貓(P.badia),亞洲金貓(P.temminckii)和雲貓(P.marmorata),且仍棲息在東南亞。雲貓與豹屬有親緣關係。
  • 鬣羚現身鳳縣
    汪顯明說,「後來我查了一下,它可能是鬣羚,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記者隨後聯繫了鳳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專家。專家通過汪顯明拍攝的畫面證實了這隻「四不像」正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鳳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地處秦嶺腹地、嘉陵江源頭,境內有各種野生動植物2200餘種。之前該地發現過鬣羚的生活跡象,但是一直沒有拍攝到,這是第一次拍攝到鬣羚的蹤跡。
  • 四川敘永:鬣羚現身畫稿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日,在四川敘永畫稿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鬣羚近年來,四川敘永畫稿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發現了毛冠鹿、小靈貓、白鷳、藏酋猴等多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正在加強對生態系統保護,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同時布設了50餘臺紅外相機進行監測,加強與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作開展動物資源本底調查,為更好的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提供技術支撐。
  • 惠東一小區發現一隻稀有鬣羚,據說是因天氣寒冷,躲到地下停車庫
    而近日在惠東一居民小區的地下停車庫,發現一隻稀有的動物——鬣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說是因天氣寒冷,這隻鬣羚才靠近人類居住地,躲到地下停車庫避寒取暖。 為了避免傷害到這隻鬣羚,或惹怒這隻鬣羚攻擊人,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迅速將其麻醉,經過測量這隻鬣羚體重大概70-80斤,然後將其運送到自然保護區放生
  • 青海玉樹再現中華鬣羚,2020年還有哪些物種重現我國?
    是一種稀缺性的物種,在我國也分布得有,其中包括甘肅、青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足跡,而近些年來,我們屢次看到中華鬣羚重現我國,引發大家的好奇,如今又出現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生物的情況。青海玉樹中華鬣羚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四不像、蘇門羚」。
  • 你知道嗎亞洲黑熊共有五種,我們國家就有四種
    作為熊科家族相貌最落後的一支,亞洲黑熊與我們國家是非常有緣的。儘管熊貓才被當成是中國的象徵,但是亞洲黑熊家族有五分之四的成員都在我國繁衍生息。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亞洲黑熊共計被劃分了五個亞種,分別是:亞洲黑熊指名亞種、亞洲黑熊東北亞種、亞洲黑熊臺灣亞種、亞洲黑熊四川亞種以及亞洲黑熊長毛亞種。這五種亞洲黑熊中,除了指名亞種以外,其他四種在我們國家都有分布。
  • 【信鴿小知識】亞種
    詞語釋義:亞種是某個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分布範圍內的次級地理區,而且在分類學上和該種的其他種群不同
  • ...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並確認六亞種
    ,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2004年,羅述金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基於分子遺傳學方法發現馬來虎為新的亞種,將傳統的現存虎五亞種增加為目前廣為認可的六亞種體系。然而,2015年Wilting等基於形態學和生態學分析在Science Advances上提出僅有亞洲大陸虎和巽他島嶼虎的兩亞種觀點。
  • 海南特有亞種豹貓——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海南豹貓由於體型相較大陸的種群稍小,而被列為海南特有亞種。   豹貓的生存適應範圍極其廣闊,深山老林是其所愛,城郊鄉下亦有其矯捷身影,自然科學工作者就經常在海口郊區「偷拍」到它們的蹤影。   ——編者   對於人類來說,貓是精神食糧一般的存在。而當一隻盡顯嬌態的豹貓睜大渾圓雙眼,幾乎沒有「鏟屎官」不會淪陷於它的軟萌氣質。
  • 中華鬣羚現身玉樹
    圖片由曲麻萊縣代曲村護林員丁增多傑提供青羚網訊12月22日,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區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獲悉,12月21日,曲麻萊縣代曲村護林員丁增多傑在夏日寺附近去取紅外相機拍攝數據時,發現一隻黑色的動物正在食草,根據圖片、視頻顯示確定該黑色動物為中華鬣羚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青藏高原作為研究陸-陸碰撞最為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對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和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是理解喜馬拉雅造山作用的起點,而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則是重建大陸碰撞造山帶和青藏高原演化過程的關鍵。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袁傑等-NSR: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最重大的構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圖1),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