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米天文望遠鏡折軸系統的誕生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蘇定強 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6月生於上海,原籍江蘇武進。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9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軸系統和透稜鏡改正器,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評價,並已在國內外的一些天文望遠鏡中得到應用;和王亞男研究員共同建立了一個有自己特色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自1972年以來應用於我國天文光學系統的設計之中;與王綬琯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之一現正在研製中;他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個雙折射濾光器、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次,中國科學院院級獎4次,均為第一獲獎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眾所周知,天文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觀測手段、技術和方法的改進常常是天文學發現和重大突破的先導。因此天文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歷來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16米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第一完成人正是蘇定強院士。

自20世紀60年代起,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不久的蘇定強便作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的年輕科技骨幹,積極地投入到了2.16米天文望遠鏡的研製工作之中。折軸系統是天文望遠鏡中三個主要的光學系統之一,傳統天文望遠鏡的折軸系統和卡塞格林系統使用不同的副鏡,轉換時需要更換,這不僅增加了機械結構的複雜性,更嚴重的是往往降低了光學系統準直的精度,使像質變壞,有些機構轉換時還要花去不少時間。為了使卡塞格林系統和折軸系統間的轉換更簡單、更精確和更快,當時年僅30歲的蘇定強在考慮2.16米天文望遠鏡總體方案時沒有被傳統的思維所束縛,而是突破原有的框框,提出:有沒有可能不更換副鏡(即折軸系統與卡塞格林系統共用同一個副鏡)來獲得折軸系統?他在1966年召開的2.16米天文望遠鏡上海會議上報告了這些工作,這是蘇定強在折軸系統的設計上走出的第一步。這個折軸系統雖有轉換時能保持更好的準直、結構簡單、轉換快、大鏡面減少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缺點,如:或增加的光學元件較多光量損失增加,或者由於有折射元件波段受限制和有色差,或加工難度較大,或視場太小等。蘇定強本人並不十分滿意。後由於文化大革命,2.16米天文望遠鏡的研製工作不久即陷於停頓。

1972年2.16米天文望遠鏡的研製工作恢復後,蘇定強又重新來考慮折軸系統,在原有的思路上經過反覆的思考,蘇定強於1972年6月提出了一種更好的折軸系統,即不更換副鏡,而是僅在極軸上端增加一塊橢球面鏡(中繼鏡)。由於這種折軸系統中沒有任何折射元件,只增加一塊反射鏡,它的加工又沒有困難,而卻能避免傳統折軸系統由於轉換副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於是2.16米天文望遠鏡就決定採用這樣的折軸系統。這是蘇定強在折軸系統的設計上走出的第二步。

1973年負責機械設計的同志對摺軸系統提出了一些結構上的限制,光學系統不得不做相應修改。蘇定強工作十分仔細,他注意到改動前後彗差的符號變了,蘇定強憑藉其對數學知識理解的敏銳性,立即意識到:這中間應當存在一個彗差為零(即消去彗差)的解(結構),蘇定強很快就找到了這個解,這是蘇定強在折軸系統的創新上走出的第三步。後來機械上的限制取消了,2.16米天文望遠鏡就採用了蘇定強提出的這種既不需要更換副鏡且能夠同時消去球差和彗差的折軸系統。具體說同時消去球差和彗差是這樣來實現的:轉換時將副鏡做小量平移(在2.16米天文望遠鏡上約11mm),同時將中繼鏡面形取為適當的扁球面,這是一種巧妙的安排,這樣的折軸系統有極佳的像質,當時2.16米天文望遠鏡設計任務書上定的設計指標為視場直徑5′,星像能量的75%集中在0.5″內,這也是傳統折軸系統的像質,而採用了這種新的折軸系統設計結果為星像能量的100%集中在0.1″內,且星像為對稱的橢圓形(傳統折軸系統為不對稱的彗差形),遠優於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也遠優於傳統的折軸系統。

蘇定強的這一創新思想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好評。1977年10月,以第15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臺長L.Gokdberg為首,由包括6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10位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組成的考察組訪問中國時,盛讚蘇定強提出的2.16米天文望遠鏡採取單副鏡的設計是「世界上最優秀最獨特的設計」,並且認為,這一設計思想今後將被世界其他國家所效仿;1979年9月,國際著名天文光學家、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第一任臺長、曾任美國光學學會主席的A.B.Meinek教授訪華時,高度評價了2.16米天文望遠鏡折軸系統的設計,並且以介紹2.16米天文望遠鏡光學系統文章的三位作者蘇定強、俞新木、周必方姓的第一個字母SYZ命名了這種折軸系統中的中繼鏡,此後,在他提出的4m、10m、15m望遠鏡方案中都採用了SYZ中繼鏡;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VLT--由4個8米望遠鏡組成的陣,其中的每個8米望遠鏡都採用了與2.16米天文望遠鏡相似的共用副鏡和採用中繼鏡的折軸系統。

撰稿人:範曉松

點評:

傳統天文望遠鏡的折軸系統和卡塞格林系統使用不同的副鏡,而時年30歲的蘇定強先生,敢於提出不更換副鏡的折軸系統。他抓緊時間執著地工作和學習,完善光學設計方案。當機械設計要求修改光學設計時,他發現修改前後慧差的符號相反,意識到應當存在一個慧差為零的解。這一發現使同時消去球差和慧差的折軸系統應運而生。科學研究要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就必須勇於和善於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

相關焦點

  • 關於天文望遠鏡的介紹
    智利是進行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如此洞天福地正與望遠鏡的王者身份相配,超級天文望遠鏡將會在這裡誕生。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超級天文望遠鏡的物理構造吧!我國在天文觀測方面也在不斷努力,我國製造的2.16米天文望遠鏡被稱為中國天文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製造天文望遠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天文望遠鏡中折軸系統是三個重要的光學系統之一。
  • 天文望遠鏡
    1609年,伽利略製作了一架口徑4.2釐米,長約1.2米的望遠鏡。他是用平凸透鏡作為物鏡,凹透鏡作為目鏡,這種光學系統稱為伽利略式望遠鏡。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天文學從此進入瞭望遠鏡時代。  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後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為克卜勒式望遠鏡。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新建成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1982年,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的野邊山射電觀測所4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通過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培養的技術,在45米射電望遠鏡上開花結果。2020年9月14日,日本天文學會向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贈予了日本天文遺產證書和銘牌。室內舉行的贈予儀式結束後,學會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前面拍攝了紀念照片。紀念銘牌將於近期設立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周圍。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前拍攝的紀念照片。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上海天文臺的大型天文觀測設備中,誕生於20 世紀80 年代的1.56米光學望遠鏡就是一臺卡塞格林式結構的反射式望遠鏡, 如圖2 所示。這臺望遠鏡由南北兩座基敦支撐起環形的支架,一高一低的兩座基敦使得望遠鏡呈現北高南低的形態與上海地區的地理緯度(北緯31度)相同。
  • 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可獲高清火星圖像(圖)
    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試觀測初顯成果  中新網4月2日電 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自2008年5月初開始投入試觀測以來,系統運行正常,在人員培訓和運行維護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科學研究方面,該望遠鏡已對外開放,國內天文學家踴躍申請使用該望遠鏡,部分研究人員依託2.4米望遠鏡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取得了較好的科學研究成果。目前,已有基於該望遠鏡觀測數據的研究論文被PASP等國際核心天文雜誌發表。自開始試觀測以來,觀測數據積累日益增加。
  • 世界著名天文臺與大型天文望遠鏡
    1.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1.5米反射望遠鏡  完成年代:1908年歷史意義:驗證大型反射光學望遠鏡在天文觀測研究的實用價值。2.5米反射望遠鏡  完成年代:1917年歷史意義:確認了宇宙的基本結構概念,得到膨脹理論的證據。
  • 世界各地天文望遠鏡大全(上)
    一臺口徑2.16米的光學望遠鏡能看到22.5等星。此外,由於光有粒二象性,它有衍射現象。人眼的瞳孔小,衍射效應明顯,人眼的解析度只有23",而2.16米口徑的望遠鏡的解析度可達0.06"。所以望遠鏡不但讓人「看得見」遙遠的星星,而且還要「看得清」。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後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為克卜勒式望遠鏡。
  • 揭秘十大天文望遠鏡:最大射電望遠鏡陣設計完成
    M.凱克望遠鏡坐落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海拔4200米,凱克I & II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望遠鏡,它們分別是由36塊鏡面六角形組件構成,整體鏡面直徑為10米,每塊鏡面口徑均為1.8米,而厚度僅為10釐米,通過主動光學支撐系統,使鏡面保持極高的精度。該望遠鏡主要設備有三個:近紅外攝像儀、高解析度CCD探測器和高色散光譜儀。
  • 湘潭男子自製天文望遠鏡 長2.5米重150公斤/圖
    >■這架天文望遠鏡長2.5米,重150公斤,歷時3年完成  ■他希望聯合其他天文愛好者,將各自的「寶貝」向公眾免費開放  本報訊(記者 文∕圖 王超)宛如鐮刀的明月,若隱若現的繁星,浩瀚無邊的銀河,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見證行星誕生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近日,天文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
  • 那些奇形怪狀的天文望遠鏡
    「直徑500米!」「面積足有30個足球場!」美食節目?當然不是。這口架在平塘縣天然喀斯特坑谷裡,大得漫山遍野的金屬鍋,涮的並非酸筍餌塊,而是電磁波。它就是近期最耀眼的天文工程明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 天文望遠鏡發展史不能繞過的幾個人
    1609年5月,正在威尼斯作學術訪問的伽利略偶然間得知一個荷蘭的眼鏡商製造出瞭望遠鏡,他受到啟發,製造了雙鏡望遠鏡,由一個凹透鏡和一個凸透鏡構成,前者是目鏡,後者是物鏡。伽利略製造的第一架望遠鏡只能把物體放大3倍,第二架望遠鏡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遠鏡可以放大到20倍。又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他製造出了口徑4.4釐米、長1.2米,放大率達到32倍的望遠鏡。
  • 讓宇宙盡現眼底——激動人心的天文望遠鏡
    1609年,大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通過這個望遠鏡,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還先後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土星光環、太陽黑子、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從此之後,天文望遠鏡一直是推動天文學的進步的強大助力。
  • 去看2.4米望遠鏡,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望遠鏡
    望遠鏡口徑達2.4米,鏡身高約8米,重40多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通用光學天文望遠鏡。麗江觀測站全稱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也稱為南方基地。是中國科學院臺雲南天文臺兩大觀測基地之一。另一個觀測基地是撫仙湖觀測站,主要擔負太陽觀測研究。麗江觀測站又分為兩個園區,一個是玉龍縣城園區,一個是高美古園區。
  • 上海佘山曾有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也曾是國家重要的天文臺
    關於上海天文博物館的來源,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意外,清光緒24年,耶穌會神父蔡尚質籌資10萬法郎,在法國巴黎為徐家匯天文觀象臺購置一架口徑40釐米、焦距7米的雙筒折射天文望遠鏡,同時還購置了鐵製穹頂。因當地地質要求未能達標,遂重新選址於西佘山山頂,佘山天文觀測臺就此應運而生。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2015-04-28 23:3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據介紹,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憑藉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環境優勢,在新疆奇臺建設110米口徑全向可動的射電望遠鏡(簡稱QTT)是當前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全力奮進的目標。  為攻克QTT設計和建造的關鍵技術難題,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娜研究員提出,需集中研究解決三大技術矛盾:大慣量柔性結構與高精度指向;接收系統超寬帶與低噪聲;超大型反射面快速精確調整與多節點控制。
  • 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
    木星和伽利略衛星(木星衛星,以伽利略名字命名)(圖片來源於網絡)哥白尼日心說預言的金星運動和位相變化   託勒密地心說預言的金星運動和位相變化(圖片來源於網絡)伽利略這些重大的天文發現轟動了當時的整個歐洲,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徹底推翻了託勒密的地心說和亞裡斯多德的自然觀,開創了以系統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
  • 和星星親密「接觸」 你該怎麼挑選天文望遠鏡
    愛好星空的你,也許希望有一臺天文望遠鏡,實現與星星更親密的「接觸」。那麼,什麼樣的天文望遠鏡更適合初入天文圈的你呢?  兼顧成本和便攜,折射式為入門首選  在人類文明誕生和發展的漫長歲月裡,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用肉眼來觀察和探索這個世界。
  •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肉眼來觀察宇宙,能足度相當有限。後來,天文望遠鏡幫助天文學家們獲得了一批又一批寶貴的觀測資料、使人們能更加深人地探索宇宙。隨著人們探素欲望的不斷增強、天文望遠鏡也是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