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神崇拜中的農業文明因子及宗教祀典中日神祭祀的發展軌跡

2021-01-15 潔兒的娛樂世界

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太陽都與人類的生存關係最為密切,正本於此,世界各民族原始文明中,都透露著一個同樣的信息,即太陽受到極高的尊崇。古代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從鄭州大河村及河南廟底溝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彩陶上的日月紋飾中,可見太陽崇拜的歷史至少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而伴隨著農業文明的不斷發展,傳統太陽崇拜又附加上了強烈的農業色彩及濃鬱的民族特色。

在古代中國社會的早期,主要為採集與狗獵時代,太陽對於人們的生活也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在那樣的採摘野菜野果及與野獸鬥爭的時代,對於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人們也崇拜甚至畏懼,但並沒有受到特殊的崇拜,日神崇拜情況的轉變是在古代先民進入農業文明之後。進入了農業社會,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太陽的光和熱決定著農作物的果實飽滿或顆粒無收,畜牧業中的情況也一樣,牧草的豐茂與乾枯直接取決於陽光的照耀,這樣的直接利害關係導致了太陽的權威性與日神崇拜的誕生。四季、星辰都具有一定時令性,而太陽則幾乎每天高居空中,當先民開始觀察太陽並試圖探索太陽奧秘的時候,他們建立了太陽有靈觀念,並視日神為農業豐產之神。

在農業神系中,日神崇拜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適當的陽光,以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並獲得良好的收成。所以無論是《史記·封禪書》所載「朝朝日,夕夕月」,還是因長時間不見太陽而組織的祭祀和巫術,以至於乾旱時舉行的射日儀式,都源於認定太陽「在農耕文化中充當了豐產的賜予者」,並向太陽祈求農業豐收。日神的權能及其崇拜也表現在許多少數民族的信仰系統中,如大理白族許多地區國雲霧多而缺少陽光,因此白族民眾相信太陽神能驅散迷霧方能豐收氣綜觀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日神崇拜與祭祀,大體展現出兩種形態,一是以射日神話為表現的農業崇拜與巫術形態,二是在國家祀典中對位列天神的日神進行的祭祀形態相比較而言,前者較為散亂,不成系統,從中展現出原始的味道,而後者則較為完整,系統規範,從中展現出儀式的味道。

商周秦漢時期有典型的射日神話,《淮南子·本經世》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狹輸、鑿齒、九嬰、大風、封稀、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界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擇,上射十日而下殺旗輸,斷修蛇於洞庭,禽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裡的「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是農業旱情的神話描述,太陽則被描述為農業災難的製造者,這類描述也見於其他典籍,如《莊子·齊物論》載「昔者十日並出,草木焦枯」,《論衡·感虛篇》載「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並出,萬物焦枯」,如此看來,先民很早就將旱災歸咎於太陽。

在農業旱情的神話描述之後,則出現了神話主人公後界,後界上射十日則是農業抗旱儀式及活動的神話描述。在原始時代,對於旱災,先民試圖通過兩種方式解決,一是虔誠地祭祀日神,二是進行抗旱的農事巫術儀式,至於說有意識地進行灌溉則是商代之後的事情了。

基於農事考慮的巫術儀式在原始時代較為普遍,而《呂民春秋·順民》所記載的商湯禱於桑林之事,也應為抗旱的農事巫術儀式:"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齡是剪其髮,郎其手,以身為犧牲,用析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日與上帝均為擁有農業神性的天神氣其對雨水的支配也正決定了其在久旱禱雨儀式中成為祭禱對象。

作為農業崇拜與祭祀的對象,日神在農業文明宗教祀典中受到格外的重視,而從原始的不成系統的崇日、拜日到周代奠定、後世沿襲的宗教祀典中的郊祀祭日,體現出農業崇拜的一脈相承。

在我國,祭日以求豐產的活動歷史悠久,大汶口文化宮縣陵陽阿出土的禮器陶尊,上面刻有日出的符號,學者推斷此祭祀禮器上的符號意在祭日出、求豐收,由此可見原始社會便存在日神的崇拜與祭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的日神巖畫也直接描繪出人們早晨拜日。核之文獻,《尚書·堯典》有「賓出日」的記載,《史記·封禪書》有「朝朝日,夕夕月,則揭」的記載。在古代少數民族也有相似的傳統,古代蒙古人出帳南向,對日跪拜,布依族及阿昌族等民族也有早上拜日的傳統習俗。在民間,先民早上先民起來拜日,晚間又析禱送日,乾旱時節舉行射日禮儀活動,澇災時期進行巫術迎日儀式,種種行為反映的是農耕民族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要。

在西方國家,太陽也被視為重要的農業神,美國學者米爾恰·伊利亞德在《神聖的存在》一書中有論「在帝汶島以東的勒蒂、薩爾瑪塔、巴巴以及帝汶勞特諸群島,太陽同樣被視為最重要的神,名叫烏普雷 整個儀式的中心是祈求宇宙豐產。每年在雨季到來的時候,要過一次隆重的烏普雷羅節,整整持續一個月,目的是求雨、田野豐收以及人丁興旺獻上豬狗等祭品,然後舉行一場集體狂歡,又唱又跳,這是農業神秘儀式常有的現象。」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原始祭祀活動中,往往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宗教性和巫術性,在農業祭禮儀式中,對土地與農作物的祭祀中經常出現太陽元素,甚至以太陽為中心。

米爾恰·伊利亞德總結到:在其他文明裡,相同的太陽一豐產一英雄(或死者的代表)宗教範例也多少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來.例如在日本,作為儀式戲劇「訪客」的一部分(此劇包括與大地與農業崇拜有關係的祭祀元素),一群頭戴面具的少年,稱為「太陽鬼』從一個農場走到另一個農場,確保來年大地的豐產,他們代表太陽的祖先而採取這樣的行為。

傳世文獻中記載的日神祭祀,甚至追溯到炎帝神農氏時期。這種追溯在晉代以後的文獻中有見,如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飾瑤階以提夜光。」《拾遺記》為晉代之後的晚出文獻,且該書的史料有拼湊編造之嫌,故而不能作為卻說。關於炎帝祀朝日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及《補三皇本紀》不再,帝譽祀日月之說,《史記·五帝本紀》載:「帝譽高辛氏曆日月而迎送之。」「歷」為觀測、推算之意,「曆日月而迎送之」的意思是依照日月運行的規律定出曆法、節氣,並按時對這些節氣舉行迎送的祭祀之禮@,唐代張守節《正義》曰:「言作歷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迫之,過而送之,上『迎曰推策是也』。」

在帝堯之時,己有春分朝日的情況,《尚書·堯典》載:「分命事是仲,宅蝸夷,曰腸谷。寅賓出日。」宋代蔡沈《書集傳》曰「寅,敬也。賓,禮接之如賓客也。亦帝替曆日月而迎送之意。出日,方出之日,蓋以春分之且朝方出日之」,認為帝堯之時的「寅賓出日」與帝替曆日月而迎送之相同。

《尚書·堯典》所記載的祭日情況,在夏代有所沿襲。夏代關注日出日入,其中一個旁證就是作為夏人後裔的匈奴人的朝日傳統,《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茵裔也。」「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禮記·祭義》言:「夏后氏祭其固。』不難推想夏代也存在日神的祭祀。而核之《堯典》「寅賓出日」「寅餓納日」的記載,可知祭日之禮為「賓」、「錢」。「賓」即對東開之日的祭祀,稱賓表示著迎接:「錢」即對西落之日的祭祀,稱錢表示著送行。夏代的日神信仰有著極強的原始味道,日神的神性「與世界其他民族信奉的太陽神,有著極大的不同之處,既沒有上升為主神或最高神,人化成分也極為有限,表現出的人性幾乎難見,日神的形象似乎也未能作過再創,大概始終停留於『以日為神』的單純拜物信仰』階段」 。

相關焦點

  • 在金沙邂逅神秘瑪雅 崇拜太陽、重視祭祀都何其相似
    無論是古蜀文明還是瑪雅文明,都出現了相似的太陽崇拜。太陽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形器、眼形器,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都體現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之情。而瑪雅人對太陽神的崇拜的表現也是多樣的,他們塑造太陽神的形象,將統治者比作太陽神,城市、建築、墳墓、雕塑等的結構都模仿太陽運動的軌跡,呈圓形或方形。
  • 原始自然崇拜的發生與發展,原始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觀念的流露
    著名宗教學者、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進入早期農業文明時代後,這種食物型的動物崇拜開始發生變化.逐步演化為力量與能力型的動物崇拜,如山中猛獸虎熊、豹以及空中的飛禽、水中的遊魚、急速爬行的蛇、千年長壽的龜等等。他們崇拜的是這些動物超人的能力與力量:一方面希望自己也能從中汲取到這種能力與力量,另一方面則是祈求得到這些動物的庇護。與早期那種對食用動物的崇拜相比這是一個飛躍。
  • 華夏人的宗教和崇拜
    在華夏文化中,教,就是崇聖人教化的意思。因為華夏人是一個部落繁衍而來,擁有共同的民族,那麼民族裡能帶領國家發展的聖人,同時也會成為整個民族的領袖。在族為宗,在國為聖,在天下為王。華夏文明中,民族,文化,社稷的高度統一,是世界文明中獨一無二的。 西方人,既不知道他們的祖先是誰,可謂無宗。也沒有聖人教化他們,可謂無教。
  • 從對古埃及神話起源的分析,探討「獸首人身」神系的形成
    縱觀各個古代文明的神話起源,絕大部分都是以人為藍本來設計神明。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神系、中國神話時代的盤古和女媧、古印度神話中的毗溼奴神和溼婆神,以及北歐的多神體系等。雖然也有獅象神獸、山精樹怪一類的神祇,但是神系的主體都還是人形,神與人「同形同性」。
  • 中國古代為何不信神?因為中國人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祈禱
    老莊中國的神是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祖先中國宗教的天(神)人合德的特點還通過與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二元崇拜的另一元崇拜,即祖先崇拜體現出來。我們知道,祖先崇拜與天神崇拜是兩種有著內在關聯性的宗教信仰。而且因為有了這種配合才更加使得中國宗教的倫理味濃了,人文味濃了,神靈味自然就淡了。
  • 原始的宗教
    最初的宗教大約產生於石器時代,它不僅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一切,而且將其人格化作為神而加以崇拜。如果說原始巫術幻想憑藉行巫者本身的某種神秘的感應來影響自然的進程,那末原始宗教則企圖求助於那些控制自然進程的強有力的神來改變事物發展的趨向。 原始宗教在廣義上既指考古發現的史前原始社會的宗教,也包括近存原始部族的宗教。
  • 宗教裡的植物崇拜
    藏族密宗教徒對植物的崇拜既有草本植物,也有木本植物;既有現實生活中的植物,也有幻想世界中的植物。他們第一崇拜的是蓮花,認為蓮花是創造神話的植物,喻以清淨、尊貴等;第二是旃檀,因為佛經中常以旃檀之樹、根、花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第三是菩提樹,在佛教中,菩提樹是幫助諸佛成道的樹木;第四是芥子,密宗認為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可以退除惡魔、煩惱,五是茶葉,茶是藏族須臾不離的東西,藏族諺語「寧可三天不食,
  • 被稱為文明中心的蘇美爾,超越神般的存在,為何會消失?
    世界上的文明數不勝數,其中在「一夜之間」消失的瑪雅文明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除了它還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中國,但是其中並沒有蘇美爾文明,被稱為文明中心的它,超越神的文明為何會消失,歷史課本中沒有絲毫的記載,也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
  • 文明「撞臉」 在金沙遇見神秘瑪雅
    214件(套)古代中美洲藝術精品,立體呈現了古代瑪雅人的宇宙觀念、宗教信仰、王權、藝術、社會與生活全貌。如果你對這兩個文明都有所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神秘的「撞臉」。策展人蔡經緯介紹,古蜀與瑪雅,兩個古老的文明雖遠隔重洋,但其文化面貌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敬畏自然,賦予萬物超自然的力量;他們都重視祭祀,對祖先和神靈奉獻無數神聖的祭品;他們都崇拜太陽和神樹,創造出精美絕倫的造型藝術。
  • 揭示人神相通的奧秘及宗教現象。
    人神相通,特異功能,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秘術。由於人神相通術的存在,從而產生了宗教,一直到今天。 現代科學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現代科學成果,對於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從而揭開宇宙的奧秘。宇宙物質世界究竟是誰創造的?在宇宙的創造者沒有找到之前,人類對自己文明的定義,解釋,充滿主觀偏見,猜想,種種不公正,不客觀的說法,影響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 你之所以「怕鬼」,是因為我國原始宗教的鬼魂觀念與圖騰崇拜
    所謂原始宗教,是指原始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這種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為主要內容的初期狀態的宗教。山頂洞人生活復原圖無獨有偶,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也存在著原始宗教。例如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時期,中國本土便產生了靈魂不滅的宗教觀。
  • 聖經故事:為何以色列人進迦南後偶像崇拜屢禁不止?
    難道迦南人的神果真有著什麼非凡的魅力嗎?這些都是使人迷惑不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細心地探究,並且還得追根溯源。迦南的多神崇拜及其風俗我們要解開以上這幾個問題,了解迦南地的多神崇拜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據考古發現,迦南各族人都信奉多神,他們對大自然的變化的解釋,全託之於眾神的活動。
  • 古今中外都有哪些春天之神
    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春神及其神話。埃及古代神話中的春神叫埃西。她是大地之神、穀神奧賽烈斯的妻子。奧賽烈斯每年冬天要死去,待到春天,其妻埃西帶來一陣和風,他便復活了。希臘古代神話中的春神叫塔羅。希臘神話中海地士的妻子泊瑟芬是春神春之女伊童是美神的妻子,傳說是地下魔法最強大的黑侏儒伊伐瓦德的女兒,是春天和青春活力的女神我國自古就有春神崇拜的觀念,也沿襲許多迎春、祭春的習俗,但有關春神的神話傳說卻眾說紛紜。或說春神為青帝,或說春神為句芒,或說二者合而為一。也許原始崇拜與宗教混合,衍化出春神的種種稱謂。
  • 外來移民者給日本帶進一種什麼全新的宗教
    埃及人建造著屬於那片古老國度的金字塔,中國黃河流域產生第一個中央集權統治,蘇美爾人開始建造最早的中心城市,日本人並未意識到島國之外還有更廣大的天地,他們在大型村落裡從事著簡單原始的農業活動。他們不再打獵、遊牧,而是安定下來,學習運用技術,用華麗的裝飾創造著日益精美的藝術品。陶俑工藝人和動物的形象已清晰可辨,而這些人形的姿勢和表情各異,充滿神秘色彩,令人捉摸不透。
  •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丨蘇美爾人創造的「起源文明」思想體現
    宗教與人本主義精神宗教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進程中,宗教就像一根無形的線一樣,把美索不達米亞社會的方方面面連接起來,美索不達米亞居民的各種活動,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還是文學的、藝術科技的活動,都與宗教活動密切相關。
  • 古埃及獨特的隼鷹崇拜——荷魯斯神是如何維護和保障王權的?
    「可敬的鳥,廣闊的大地在他的陰影中;兩土地的主人,它的翅膀是天空的四周;隼鷹從自己的眼睛處放射出光線。」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發生於史前時代,而且形成了對圖騰的崇拜。隼鷹是當時的猛禽之一,因其擁有一雙巨大的翅膀和鋒利的爪子,所以成為氏族部落的保護神,隼鷹神荷魯斯便是其中的代表。
  • 易經:「神」到底是什麼?別再信宗教的「謊言」了!
    西方人所崇拜的神,如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大多屬於宗教神。中國人所崇敬的神,如神農氏、夏禹,屬於功業的神;嶽飛、關羽,屬於功業兼德業的神;孔子、老子,則屬於學業與德業的神。死後不朽,被尊奉為功業、德業、學業的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也長久為人們服務,做出合理的貢獻。中國人是只要活在大家的心中,就永遠不會死。比如伏羲,永遠不會死,他活在我們心中。我們非常感謝伏羲,是他讓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我們不受宗教的約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神」。伏羲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規律。
  • 宗教不是文明,它只是文明的一種
    信仰僅僅是針對於教義而言,或者教義中的某一條而言。但是崇拜就廣泛的多了,它不需要通曉教義,只需要對於某一個團體進行絕對的服從就行。這顯然可以更加廣泛的擴大宗教的教徒數量。而這種崇拜與宗教誕生的本源也有著一定關係。
  • 蘑菇:歷史與宗教,迷幻中的鬼神亂舞
    如今探尋很多宗教的源頭,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發現「致幻蘑菇」的存在,在中南美洲,這類蘑菇曾被稱為「提奧那納卡託」,翻譯成中文就是「神蘑菇」或者「聖肉」,但其中也包含了「危險的蘑菇」的意思。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海姆教授在委地馬拉的瑪雅遺蹟中首次發現了有關「神蘑菇」的記錄,幾幅在《瑪雅抄本》中被稱為「宗教圖」和「佔星圖」的圖像上繪製的人物手中,都握著或者呈奉獻姿態的捧著一件蘑菇形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