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症的病證,又稱為口眼斜。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多見。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的症狀,由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本病常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兼見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為風寒證;繼發於感冒發熱,舌紅,苔黃膩,為風熱證。
早期治療
取穴:患側完骨、瞳子髎、攢竹、地倉、頰車、雙側合谷。
配穴: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亨特氏症候群耳後痛劇者取:頭維、翳風加電針。恢復期加足三裡;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鼻唇溝淺者,加外迎香。
操作:患者就診時即採用毫針針刺方法,直刺或橫刺入皮膚0.5~1寸,以患者疼痛或有酸脹感為度,留針30分鐘,期間行針2次,採用輕刺激手法,完骨穴針後行溫針灸。面部穴位初期不宜用電針,帶狀皰疹引起的耳後抽痛在頭維、翳風用電針能很快緩解疼痛,則可酌情選用。
恢復期治療
面癱恢復期,不同的醫家有不同的認識,我認為:面癱患者病情趨於穩定,耳後疼痛消失;部分患者出現向愈的跡象,抑或部分患者面部肌肉雖還「沉睡不醒」,但表證已解,諸症平穩。一般在患者發病後1周到1個月之間。此時治療,屬於前者:繼續面部採用早期治療穴位,加雙側足三裡,此時完骨穴可不用溫針灸,足三裡可以加溫針灸。
根據患者體質,面部穴位酌情採用電針治療。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部分「沉睡不醒」(久刺毫無動靜)者,可用點刺法,可選用數根1寸針在諸如下眼瞼、頰車、陽白穴等處點刺,刺激量稍大。也可用皮膚針,方法是用梅花針叩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局部亦可配合隔姜灸法。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效果如不明顯時,我們就果斷讓其休息7~10天,讓其面神經有一個自然調整恢復的時期,然後酌情觀察再按頑固性面癱來針灸處理。
當患側面肌開始恢復功能時,這時就應減少或停止局部刺激,而採用遠道穴或背俞穴來調治標本。針灸具有量的累積效應,這時若再過多地針刺患側,往往會引起患側面肌攣動,產生倒錯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全身氣血陰陽的調治,結合觀察患側面肌的恢復情況,再酌情針刺患側面部穴位,時間可隔日1次或1周2次。
後遺症期的治療
(1) 面部局部肌肉發僵(令收不能縮緊者,令松不能做到放鬆,呈半收縮狀態)者,宜遠道取穴,伺機局部放血。遠道穴位多用合谷、足三裡、三陰交、太衝等。放血方法:用三稜針或26號粗針點刺發僵局部穴位,如陽白、顴髎、地倉、頰車,酌情配合拔罐,每周2次。
(2) 局部出現面肌攣動者,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下取法。
(3) 恢復緩慢者,宜扶正治本。可取背俞穴,調治內臟功能。
經驗分享:
1.強調準確診斷的重要性
受限明確診斷:首辨「中」(樞)「周」(圍)性,對老弱難辨者(而又無力檢查者),可取風(池)合(谷)內(關),足(三裡)三(陰交)(太)衝動態觀察。「周」性者尚須注意「亨特」型。疑似難定者可加針灸(耳)門(醫)風(池)。
2. 注重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治療全過程要「詳觀察」(表情肌功能活動變化)、「隨加減」(穴位刺激量)。
3. 善於把握面癱病的治療時機
取刺面部穴位,見效則緩(刺激量),滿八(八成見效)要停,不要過九,更不能滿十。不效要變,滿療程要變方,變方不效要變法。
在針刺治療頑固性面癱時,要每診必問患者患側面部有沒有抽動或攣縮的情況發現,同時每診必囑患者做揚眉、皺眉、搐鼻、鼓腮、示齒等表情動作,如偶爾發現時,則相應的局部需減針或停針,視必要在遠部或對側加針;
若觀察到患者病變部位出現攣縮或痙攣現象時,這時就絕對不能再針患側病變部位,而應改針健側的相應穴位或反應點,否則會加劇患部的攣縮,導致面癱後遺症如面肌痙攣、口眼連動症的加速或加劇出現。
當局部的攣縮或痙攣停止,與此同時,健側刺激量要稍大,穩定後才可酌情針刺患側,並注意刺激量要輕,通過針刺健側的經穴經氣,從而來抑制患側經脈的亢奮之氣,以求協調經脈的陰陽平衡。
4. 強調整體觀念,注重全身功能的調節
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配合中藥,針藥結合,更快取效。在面癱恢復過程中採用通督溫陽針法,也是著眼於全身經脈氣機的調節。同時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導。因為頑固性面癱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閉眼、兩側面部不對稱、流口水、流眼淚等症狀,所以多多少少會有心理方面的如性情沮喪、焦慮、羞於見人等問題。年輕人表現尤為突出。在積極給患者治療的同時不忘給予心理疏導,讓患者放下包袱,忽略病患,重新投入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