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藥人看重的是較高補償

2020-12-01 搜狐網

  今年5月22日,北京高校的4名大學生作為第一批受試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接種了臨床研究用 SARS病毒滅活疫苗或安慰劑,他們的獻身精神在贏得敬佩目光的同時,「健康受試者」也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其實,「健康受試者」早已活躍在國內各大城市,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情況鮮為人知。幾天來,記者通過深入採訪,揭開了沈城試藥人這個特殊人群的神秘面紗。

   「健康受試者」不是新名詞

  「試藥,在醫學上的專業術語叫『藥物臨床試驗』,指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在人體進行的系統性研究。選擇健康受試者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醫科大學科研處開發科科長、醫學博士孫憲民幾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臨床試驗一般分三期,第一期是在健康人身上證實其安全性;二期是用於病人,了解毒副作用;三期是進一步擴大病例數,確定劑量、明確療效。」

  據介紹,新藥的研製者要將已完成的18項臨床前實驗的各項數據,向國家醫藥管理局提出進入臨床試驗的申請,初審合格後,再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各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就新藥的各個方面進行答辯,通過後,該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臨床試驗在經過國家考核確認的臨床藥理基地進行,目前全國有113家西藥臨床藥理基地,具體負責新藥臨床試驗的醫生是經過國家特殊專業培訓的,並經考核合格取得相關證書。中國醫科大學目前就有200多名醫生經過了這方面的培訓。

  受試者在試藥前,醫院會向他們詳細描述藥物試驗的目的、以前的實驗結果,並保證如果參加者中途退出,醫院不得歧視等等。通過體檢合乎標準者在籤訂同意書後,要嚴格填寫自我觀察表格,並在服藥後再次接受體檢。

  「在試藥中,一般的不良反應是可以預見的,並有相應的防備措施。但就像做手術一樣,不可能沒有風險,一旦發生意外情況,會及時停藥,並給予及時的處理,以保證受試者的安全。如果出現意外,首先要經過專家委員會的鑑定,如果的確是藥物直接引起的,製藥廠要承擔相應責任。這些在《試藥知情同意書》中都有說明。」孫科長解釋說。

   沈城每年需數百名「健康受試者」

  據了解,新藥受試志願者在國外非常普遍,美國85%的腫瘤患者都在參加新藥實驗。在發達國家,公開招募試藥者是一項非常普遍的事情。在我國,由於各方麵條件的局限及在倫理道德上的考慮,這個話題在公開場合始終保持低調,試藥界的研究者、試藥人或臨床試驗本身,數十年來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省內一業內人士說,2002年8月中旬,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貼出啟事招募「試藥志願者」,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招募「試藥者」。首嘗的藥物,名為「痛風舒」和「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分別適用於痛風和肺癌。此後,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關於試藥人和試藥業的報導始見報端。

  目前,我省有三家國家批准的臨床藥理基地,分別是中國醫科大學、遼寧省人民醫院和大連醫科大學。從我省的情況來看,一期受試者通常是在高校招募,二三期受試者就在醫院門診徵集。如果不是因為難找,醫院也一般不會採取公開招募的辦法。

  據透露,我國平均每天有370種新藥問世,而每一種新藥在投放市場前,都必須經過多名健康人「受試」,健康受試者是一支不小的隊伍。瀋陽到底有多少試藥人?有關方面沒有確切統計。以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為例,他們每年都要進行五六次的新藥一期臨床試驗,每期需20-30名受試者,按此計算,瀋陽市每年的受試者應該達數百人。

  與瀋陽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出現了成批的職業,有關方面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對藥物受試者的需求多,職業試藥人自然應運而生。其中創新藥在藥劑量、安全性等試驗軟硬體方面要求都較高,其臨床基地自然絕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技術和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據悉,北京一些大醫院平均每年都要承擔二三十種新藥的臨床試驗,他們的基地裡面設有專門的搶救室、娛樂室。

   試藥人看重的是較高補償

  「尋找一期受試者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絕對是供大於求。」中國醫科大學科研處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藥物到了臨床階段,「試驗」中「試」的成分已經很小了。按照國家規定,能夠進行臨床試驗的新藥,均是完成了動物實驗、毒性實驗等臨床前環節後,才能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批件。

  除了安全因素外,對受試者吸引力最大的還是補償。一般情況下,一期臨床試驗結束後,受試者會得到幾百元到幾千元的補償,數額的多少往往是根據受試的時間長短和抽血量的多少而定,「當然,要比獻血的收入高得多。」

  「最初我們需要『健康受試者』時,就到學校的公告欄中貼海報,報名的多數是護理工、衛生員,還有一些學生,現在基本是在校貧困大學生。」中國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有關人員說。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學生們更懂得同醫生配合;另一方面,學校也想為他們創造帶來收入的機會。「一次受試下來得到的報酬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如今需要健康受試者時,他們不再到學校的公告欄中貼海報,而是直接找到輔導員老師,讓他們從貧困學生中挑選。為了照顧大多數,很少有人會成為兩次以上的受試者。

  中國醫科大學科研處開發科孫憲民科長告訴記者,一般試藥時間為一兩天,絕大多數為口服藥劑,試藥時,有專門的醫生進行,並備有急救設施,一旦出現意外情況,立即將受試者送到急診室。從理論上講,受試對象要求18周歲至70周歲,但考慮到各種因素,一般選擇18歲以上、40歲以下的男性,除了婦科藥物外,一般不選擇女性作為受試對象。

  在入組之前要進行嚴格的篩選,除體檢外還有一些生化的指標,證明是健康人,這樣才能參與這個藥物試驗。受試者確定下來後,在規定的時間內對他們進行培訓,如果受試在一天內完成,還得告訴對方不許喝酒,有些藥還不許吃飯。通常空腹服藥與不空腹服藥藥效是不一樣的,如果空腹,藥效反應是10%的話,不空腹的藥效反應是1%。在服藥期間,受試者要完全服從醫生的安排,及時告訴醫生服藥後的細微感受。因為受試者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影響到以後病人服藥。

  抽血時間間隔為幾何數字,一般為0.5小時、1小時、2小時、4小時、8小時……除了需要空腹的外,受試者在受試期間還可得到免費夥食。為了保護受試者的隱私,受試者都編成號,不寫自己的名字。

   一名大學生試藥的全程感受

  試藥人是在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下、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成為受試者的?他們都是些什麼人?在試藥前後及其過程中,他們又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經歷?

  幾天的採訪中,記者接觸到了幾位健康受試者。他們很坦率地向記者講述了自身的試藥經歷,「其實根本不像你們想像得那麼可怕。」中國醫科大學的法醫專業的一位王姓同學如是說。

  去年暑假前,他和班上的同學一起參加了一次新藥的試驗,跟平時學校體檢差不多,抽血、做心電圖、量血壓、檢查五官,他被錄用了,並在《知情同意書》上簽了字。在試藥前,小王曾將此事告訴了一位親屬,遭到親屬的強烈反對,擔心他出現什麼意外。小王說自己是學醫的,試藥不是什麼可怕的事。

  從服下藥物之後的1分鐘、5分鐘、10分鐘、15分鐘……到之後的1小時、2小時、4小時、8小時……每隔一定時間,醫生就要來抽走劑量不等的血液。那天一共就抽了50來毫升。「幾乎沒什麼感覺,醫生為他安排好了飲食和作息時間,除了吃過藥以後定時檢測,其他時間他可以自由地學習或休息。由於快要考試了,同學們都是一邊接受試藥,一邊看書的。」

  此次試藥下來,小王得到了1000多元的報酬,與自己承擔的風險和付出相比,他認為自己得到的回報還算值。「我們家裡的條件都不好,這是學校照顧我們,畢竟這筆錢對我來說能解決很大的問題。」

  小王還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同學在北京也做過「健康受試者」,試驗某種磺胺類藥物,整個試驗過程歷時一個星期。因為服的磺胺藥物本來就會刺激胃腸道,再加上服了超過普通劑量一倍的藥片,所以服藥後約兩三個小時,他感覺腸道有些不舒服,並想嘔吐,接下來症狀慢慢消失。

  小王還驕傲地說,醫學院的學生做受試者是很有優勢的,在試驗的過程中有很多要求都需要受試者來配合醫生。服了藥以後很多都要靠試驗人主訴自己的感受,如果不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對藥物的前景就會有影響。

  小王坦言參加試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錢,但同時也有另外一個原因,「我是學醫的,也願意體驗一下試藥的感覺。」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試藥人:行走在刀尖上
    這個群體是鮮為人知的「試藥人」。  在中國,試藥人就好像是陽光下的影子,師出有名卻總給人偷偷摸摸的印象。許多試藥人不願意向別人提及自己在做試藥,即使面對家人朋友,都謊稱「在外面出差」。事實上,試藥人的存在,對醫療事業發展有著極大意義,現代醫藥的發達成果離不開他們的奉獻。  有人形容試藥人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賺到快錢的同時,卻為自己的健康埋下隱患。
  • 昆明醫院招募試藥人 患者質疑自己是否成試驗品
    六成「試藥人」為錢挺身  在「試藥人」這個群體中,多數是相對貧困的人,還有一部分是學生和好奇心重的人。從接受採訪的3家醫院中了解到,多數「試藥人」的招募並不很順利,原因主要是對藥物臨床試驗工作以及國家對「試藥人」權益的保障不十分了解,心中存有疑慮。
  • 職業試藥人生存狀況調查:某種程度上連小白鼠都不如
    其餘的五十多人籤過名字後,很快地將《知情通知書》交給一名醫生。《知情通知書》中寫有試藥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一旦出現風險後,試藥人將得到怎樣的救治等細節。目的就是保護試藥者的知情權,也註明了院方的法律責任。但是這些對於和李成一樣的職業「藥人」來說並不重要。李成在兩年的職業試藥中,每次都是草草地籤字,「這份《知情通知書》能有什麼作用,重要的是我有個機會,有錢掙。
  • 南京6家醫院開展"人體試藥":在謹慎中前行
    東方網5月14日消息:從科學角度來講,試藥是醫學試驗的需要,但不可避免地可能給人的生理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浙江海寧馬橋鎮的一位老太太沈新連,作為「試藥人」,1998年到2001年參與了海寧市腫瘤防治研究所主持的人參防治大腸癌的藥物試驗。但是不幸的是,2004年她患尿毒症去世。她的死是否和試藥有關?
  • 「職業試藥人」的罪與罰:7天掙10萬,拿命做籌碼
    試藥圈內流傳著一個試藥危險性公式,錢數÷天數=藥物危險性。給的報酬高的試驗,通常危險係數也相對較高。曾有一支治療愛滋病的疫苗招募受試者,這是一款從未進行過臨床測試的新型藥物,給出的報酬是7天10萬。這意味著,在試藥人的認知裡,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承受了更高的風險,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去試藥。多麼令人絕望而窒息的操作!在這場人與藥的戰鬥中,中介才是那個看不見的魔鬼。在拿出健康與魔鬼交換時,試藥人從未想過,他們將承受怎樣的代價。
  • 試藥者服用新藥後死亡 輝瑞拒擔不良反應後果
    每年中國有數十萬人在做著新藥臨床試驗。儘管對試藥者健康的考慮早被奉為人體醫學研究的倫理準則,然而在中國,這依舊是一個科學、倫理、商業利益和人情交織的複雜話題。  發自北京  犧牲的試藥者  王麗英死了。
  • 揭秘職業試藥人:一周掙幾千 副作用如定時炸彈
    而在醫院試藥,輕輕鬆鬆過一個星期,就比一個月賣涼皮賺得多。這位試藥人告訴記者,這兩天城管管得有點緊,所以想趁這個機會休息兩天。  記者注意到,這些參加試藥的人基本都是25歲上下的年輕人,聽口音來自全國各地,其中還有人是大學生。這些試藥者中有的是第一次參加試藥,而有的則是經常試藥並以此為生的常客。
  • 拿命試藥的年輕人:一次賺1萬,卻毀掉了人生
    (這樣試藥的故事在電視、網絡上還能看到很多)3. 一天賺1000塊,甚至上萬試藥,到底有多掙錢?對於平常大部分人來說,想達到1000元日薪,絕非易事,但試藥人可以。(網絡上部分試藥招募信息)除了嘗試風險更高的藥物,還有人打起了另一個主意:多試藥。實際上,為了保護試藥人,醫院一般都有規定,試藥3個月之後,才能進行二次試藥,以確保藥品全部排出體外。然而,不是每個年輕人都願意等。
  • 108人提前注射「新冠疫苗」,揭秘50萬玩命的「試藥人」。
    試藥圈內流傳著一個試藥危險性公式,錢數÷天數=藥物危險性。給的錢越高的試驗,通常危險係數也相對較高。按照規定,試藥人在參加藥物臨床試驗之前都要籤署一份《知情同意書》,其中包括試驗項目的內容、約定的各方責權利關係,以及藥物試驗的風險。於坡幾乎看也不看就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 全國約50萬人涉及"以身試藥" 5天可賺5000元
    這些藥在動物身上試過毒性後,便開始在健康人身上測試安全性,之後在病人身上測試療效。  試藥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收入來源,同樣也給新藥的研製做出了巨大貢獻。試藥的風險跟賠付保障缺失,讓職業「試藥人」面臨著巨大的不安。  「不說話」的試藥人  26歲的高華(化名)沒有想到,兩年前那一車爛掉的香蕉,竟讓他走上了「試藥」的道路。
  • 試藥人是不是被剝削的小白鼠?月暈效應左右公共議題
    先來看看雙方針鋒相對的描述與觀點——其一:試藥人是不是造假成風?其二:試藥是不是很危險?其三:試藥人的權益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其四:試藥人的報酬是不是被盤剝?例如,理學博士梁虹在其藥物臨床試驗網的專欄寫道,「關於職業試藥人和受試者中介,對於臨床試驗機構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物。2013年鳳凰視頻曾經拍攝了一部反映試藥人生存狀態的紀錄片《我用性命賭明天》,(《試藥人受控中介,掉包尿液通過體檢》這篇報導的作者可能仔細研讀了這個紀錄片,因為新聞素材和情節選取有許多雷同的跡象)。
  • 試藥可以理解,但請不要這麼玩命
    其實,在藥物上市前,臨床試驗必不可少,即人體試藥。藥品吃多少才能治病,吃多少才不會要人命……都出自上市前人體試藥的結果。而試藥的這群人也有專門的稱呼:試藥人。他們的「探路」給很多人帶來希望。並非所有「試藥人」想著為社會做貢獻。涉及利益,社會貢獻僅是附屬品。衝著錢試藥才是真。在國內,「試藥人」基本上由學生、醫護人員和社會無職業者組成。而試藥補貼少則兩三千,多則7天3萬。
  • 健康試藥人調查(二):中介搭橋,通往潛藏著命運轉機的博弈
    《健康試藥人調查》系列為深圳大學2019屆新聞系畢業生畢業設計作品,本系列首發於「湃客·鏡相」。他們是網傳「月入上萬」、「躺著賺錢」的「試藥人」和「小白鼠」。「試藥人」並不是他們的恆定身份,有藥物臨床試驗時,才會出現他們的身影。近三年來,廣東健康受試者群體,不斷隨著政策洗牌、地區發展及行業動蕩,出現,搶手,混亂,消失。
  • 試藥部落解讀:試藥是什麼?試藥安全嗎?
    六、安全保障少不了 項目的開展必須要求在有認證資格的醫院,國家還要求開展機構和每個試藥人籤訂正式協議,並為每人購買一份100萬的保險!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隨時可以退出,任何人不得幹涉,且受試者可以獲得相應到項目補助!
  • 520平臺,臨床試驗的倫理問題,試藥者的權利保障
    1.試藥者自願參加原則尊重試藥者的人權是最基本的原則。自願參加原則就是試藥者必須是自願參加臨床試驗。具體體現在:研究人員需將有關試驗的目的、方法、預期好處、潛在危險等如實告知試藥者或家屬,並徵得患者同意,籤訂參加試驗的知情同意書。需要強調的是,試藥者有權在試驗的任何階段不需要任何理由退出研究。
  • 近距離觀試藥員的坎坷生活:為了錢把命豁出去,充滿了無奈、心酸
    試藥,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職業,在這之前完全想像不到世間居然存在試藥員這一群體,實在是刷新了人們的認識。在上海某一大型醫療中心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男男女女們,不知情的人們可能覺得是來看病的,殊不知這些人是為了高額報酬而用健康的代價來試新藥的,他們之中有身患重病的志願者,但絕大多數都是身體健康的人,他們為了掙錢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
  • ...北大學生 試藥員 藥物試驗 副作用 臨床藥理 受試者 知情同意書...
    發帖人還稱,整個試驗需要4天5夜,期間不能離開研究病房。並承諾住宿環境舒適,提供三餐,還能得到1000元的報酬。  該帖一發出,不少人質疑其真實性,且有人表示藥物試驗有風險,應提前告知「副作用」。  今天上午,記者從北大醫學部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處得知,經過與藥理所人員核實,網帖所述招募確有其事,但藥理所並未發帖,也未委託他人發帖。
  • 無功補償:低壓無功補償需要兼顧的問題
    其實無功補償作為用電網絡中的子系統,在設計以及使用時需要考慮到補償方式,補償容量,投切方式,電抗率以及電容器額定電壓等因素,因此一般情況下設計院會根據企業用電負載給出詳細的設計方案,現在小庫為您詳細介紹一下。
  • 49名嬰兒因試藥死亡:印度低價神藥背後,是無數窮人的犧牲
    同樣是《印度時報》報導:「2005年—2012年,在475項試藥項目中,只有17項新藥通過檢查。7年來,約有57萬印度人參加了臨床藥物試驗,其中因試藥而死亡的達2644人。此外由新藥副作用引發的事故超過12萬例。」17除以475,通過檢查率才3.58%!死亡數字和副作用事故數,更是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