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50th
- 這是雲山四時分享的第50篇雲山風物
在這個什麼都可以用快來注釋的年代。深藏在雲南大山之中的壯鄉「坡芽」,壯族人用紅色的仙人掌果汁液將81個古老的圖形寫在土布上,每個圖符代表一首山歌,81個字符蘊藏著壯鄉兒女的情愛密碼共同描述了一對壯族青年男女從相遇相戀到相約白首的愛情歷程,吟唱至今,千年不絕。
-
坡芽,雲南大山深處山花爛漫的壯鄉。
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正如其充滿浪漫野趣的名字一樣,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族村莊,坐落於雲南文山的富寧縣的大山之中。在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又稱「楊咪咪花」,採黃花煮於沸水,可得壯家人製作五色花糯飯所需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村莊因位於「坡芽」而得名。
這裡世世代代居住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壯族人家。由於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因此民風古樸,綠樹掩映中的小村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橘黃色的土牆,被火煙燻黑的磚瓦,綠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於房前屋後,光亮的石板道,盤升的百年古樹,古舊的屋舍,似乎穿越了千百年的時空。
在壯鄉,「歌伴人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唱歌是抒情達意的最好媒介。在生活中各個場合逢事必唱,無處不歌,歌技不好會被嘲笑,不會唱歌就找不到對象。坡芽的壯族人世代傳唱著一種山歌,唱山歌時人們會參照一張畫著奇怪圖形符號的土布幫助記憶,這就是後來被驚嘆為「活著的圖畫文字」的坡芽歌書。
-
坡芽歌書,仙人掌汁液書寫的「思無邪」。
《坡芽歌書》是坡芽村的壯族人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民歌記錄於土布上的歌集。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文獻,由仙人掌果實的汁液繪成的81個圖畫文字構成,筆法簡潔、形象,被當地人稱為「布瓦吩」。
在壯語中,「布」指「一張、一頁或一面」,「瓦」指「繪畫、花或歌」,「吩」專指「唱歌」,「布瓦吩」即「把圖案繪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譯成漢語即是「歌書」。當你去到坡芽,人們會把用仙人掌果實汁液書寫在古老土布上的81個圖符鋪展開來,告訴你可以按圖點歌,而這就是坡芽歌書的歌本。
歌書上的每一個圖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壯族情歌,圖案的作用相當於一首歌的標題。81首歌有81個符號,有的選自文山一帶的動物,如鷓鴣、鴛鴦、魚;有的選自植物,如楓葉、紫梅、木棉;有的選自自然物和天象,如月亮、星星、雪;有的選自某種工具,如彎刀、斧頭、木船;有的選自某種動作,如開口笑、賭誓、跟你走、牽手;有的是衣物,有的是人……
比如情歌《落雪》的字符是一朵雲彩,雲彩下面飄著七個雪花般的小點。若用漢語直譯過來,歌詞是這樣的:「若得哥為夫,臘月飄雪花,睡曬臺也暖。四月斷了米,親眉眼也飽。菜不放鹽也會鹹,斷炊睡覺也香甜。」大概唱這首歌的壯族男女應該都是真性情的自在人,在他們看來,和兩人的濃情蜜意相比,榮華富貴也如浮雲。
-
大山天籟,壯鄉兒女的情愛密碼。
每個符號都有來源,有說法,有故事,只要見到圖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唱給自己的情人聽。從相識相見到相戀,再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畫就是歌,歌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畫。一個符號一支歌,一首山歌一段故事,整部歌書一生情。它是一幕幕民間愛情的重現,是質樸而絕美的浪漫!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