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機構供應商Active Network遭黑客攻擊!

2021-01-11 E安全

E安全1月8日訊,為美國教育機構提供Web管理軟體的Active Network上周宣布在其為學校提供的會計軟體Blue Bear中發現重大安全漏洞,大量用戶的支付數據信息被暴露!

據了解,Blue Bear雲系統是Active Network專門為該地區的學校定製,以幫助學校管理相關的活動基金會計。在此次的攻擊事件中黑客首先獲得了Blue Bear雲會計軟體系統的訪問權限,隨後植入了一個軟體分離器,目的在於收集用戶通過Blue Bear軟體進行購買交易時所使用的支付卡數據。

Active Network表示,通過該平臺支付了學費或購買物品的用戶個人數據可能已被竊取,數據主要包括,用戶姓名、支付卡號、支付卡到期日期、支付卡安全碼以及商店用戶名和密碼等。目前,學校仍在調查該事件,並已通知了受影響的家長。

其實,對於此類漏洞攻擊事件,最初是在2016年發現的,此後該類攻擊事件迅速增加,在過去的幾年中,Magecart組織發展成為頭號嫌疑犯,據悉,該組織使用了各種技術進行犯罪,例如:

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即Magento, OpenCart等平臺的漏洞進行入侵。在供應鏈攻擊中去破壞電子商務平臺所使用的插件。將盜版軟體植入受保護公司的雲託管帳戶中。利用社會工程手段對平臺管理員進行攻擊,試圖獲取管理員憑據並將惡意代碼植入電子商店中。據悉, Magecart旗下的大部分黑客組織主要致力於通過軟體漏洞竊取支付數據。自2010年以來,相關安全公司至少監視了該組織中十幾個團體的活動,發現他們的犯罪手段非常複雜。與此同時,此類事件受害者的名單也很長,包括英國航空, Newegg, Ticketmaster, MyPillow和Amerisleep以及 Feedify在內的很多大型公司。

相關焦點

  • IMF資料庫遭「黑客」攻擊 內含「敏感數據」
    一些信息一旦洩露 可能「在許多國家掀起政治風波」  據新華社電 美國媒體11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機系統過去數月遭遇「黑客」攻擊。這家機構多名高級管理人員說,攻擊「複雜、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戴維·霍利拒絕公開黑客入侵更多細節,稱這一國際金融機構當前處於正常運行狀態。
  • 美國氣象局四家網站遭黑客攻擊 目前已恢復服務
    中新網11月13日電據美國媒體12日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運營商12日表示,其四家網站近幾周遭到了黑客攻擊,這也是最新一處遭到網絡攻擊的聯邦機構。  據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言人斯馬倫當天通報了該消息。
  • 被指控是美國遭大規模黑客攻擊的源頭,JetBrains 發表聲明否認
    最近,美國聯邦政府遭遇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黑客入侵。美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商務部、財務部、能源部等至少六個部門被滲透長達數月。美國方面稱,造成大面積攻擊的黑客來自俄羅斯。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稱,JetBrains 是這次影響全球數以千計的公司遭受黑客攻擊的源頭。入侵美國政府數月的黑客何以得手?擁有 79 家財富 100 強企業客戶的 JetBrains,被 30 萬家企業的開發者使用。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 SolarWinds 公司,也是它的重要客戶之一。
  • 美國正遭遇「史上最嚴重」黑客攻擊,俄羅斯是幕後黑手?
    「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規模、持續的網絡攻擊」。12月18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刊文指出。據報導,美國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17日發布警告,稱這場持續的大規模黑客入侵對美國政府部門和私營機構造成「嚴重風險」。
  • 美國遭「史上最嚴重」黑客襲擊,目標直指核武庫?
    自今年3月以來  美聯邦政府多個部門  遭到持續數月的網絡攻擊  攻擊的目標包括美國核武庫  不過  美國總統川普和國務卿蓬佩奧  對此卻口徑不一  ……  美國重要安全機構  發布「危重」級別警告  12月17日,隸屬於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網絡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突然發布「極不尋常的警告」稱:將近一周過去了,美國政府機構和私人公司遭受的網絡攻擊還在繼續,目前風險已達「危重」級別。
  • 微軟:SolarWinds遭第2個黑客組織鎖定
    微軟:SolarWinds遭第2個黑客組織鎖定美國信息科技公司SolarWinds旗下網絡管理產品遭疑為俄羅斯的黑客利用入侵美國聯邦機構之後,微軟如今指出,還有第2組不相干的黑客組織鎖定SolarWinds。
  • 高度專業的黑客入侵 美國網站:網絡攻擊針對美國核武庫
    該網站報導稱,能源部官員計劃當地時間18日將黑客入侵網絡攻擊事件通知眾議院和參議院相關委員會,美國能源部的聲明稱,網絡攻擊未影響到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 另一方面,彭博社報導稱,網絡攻擊影響了至少三個美國州以及政府機構。
  • 臺灣公營企業網絡受黑客攻擊,官員聲稱是針對蔡英文就職典禮
    臺媒報導,臺灣「中油」、臺塑化陸續傳出遭惡意程序攻擊,安全單位官員今天說,黑客近來針對基礎建設系統、高科技產業等展開攻擊,不排除是針對「5·20」蔡英文就職典禮前的測試性攻擊,安全團隊、資安部門全面提高警覺。
  • 美國遭史無前例「入侵」?事態突然升級!
    已持續近一周的美國遭網絡攻擊事件,事態突然升級。美國網絡安全部門17日的最新通報,用了「危重(grave)」一詞,強調風險之大。美國政府知情人士甚至直言,「這看起來像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黑客入侵事件。」直到現在,事情真相仍然撲朔迷離。
  • 索尼公司遭遇黑客攻擊 《狂怒》等五部影片遭洩
    索尼公司遭遇黑客攻擊 《狂怒》等五部影片遭洩 時間:2014.12.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美國史上最嚴重黑客襲擊?核武器系統被黑客控制長達9個月
    美國國家核安全局(NNSA)發現這個事情後,震驚到直接撥了網線,才避免了核武器隨時被引爆的風險,而這也使美國短時間內成為了無核國家(網線都撥了,發射系統想必也癱瘓了...)。美國媒體連續爆料,美國正遭遇史上最嚴重的黑客襲擊。12月17日,隸屬於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網絡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局發布警告稱,網絡攻擊仍在繼續,風險已達「危重」級別。
  • 美國中情局黑客攻擊中國關鍵領域,長達11年!
    中國網絡安全公司360公司3月3日就爆出猛料:「多方面證據證實美國對中國關鍵領域的網絡攻擊已經持續了11年」。這是中國機構首次詳細披露相關證據,該結論到底如何得出?美國此舉對中國危害多大?《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名業內專家。
  • 「網絡安全2.17~2.23」伊朗黑客入侵VPN伺服器,意植入全世界公司
    美國某天然氣運營商遭勒索攻擊被迫關閉美國政府發布安全公告稱,美國的一家天然氣壓縮運營商遭勒索軟體攻擊。公告並未說明勒索攻擊是何時發生的,只是總結了該事件並為其它關鍵基礎設施運營者提供了技術指導,以防類似攻擊活動再次發生。
  • 科幻世界官網遭受不明黑客攻擊 疑似IS所為
    此次科幻世界網站被黑,究竟與IS有無關聯以及進行攻擊的目的暫時還不得而知。不過此前,IS疑似多次攻擊別國網站。 1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自稱來自「伊斯蘭國」(IS)的黑客組織CyberCaliphate,周一侵入並獲得了美國中央指揮部 (CENTCOM)的社交媒體帳戶。
  • 黑客正瞄準疫苗供應鏈 冒充海爾生物高管發送釣魚郵件
    網絡黑客也在瞄準疫苗供應鏈實施網絡攻擊。IBM周四發表了一份報告,稱該公司的安全團隊X-Force發現黑客似乎正試圖破壞或竊取有關疫苗冷鏈供應等關鍵過程的信息。報告中發現的網絡攻擊者冒充是中國超冷制冷機供應商海爾生物一位商務高管發送郵件,發起網絡釣魚活動,試圖獲取用戶名和密碼。
  • 工業自動化系統容易受黑客的遠程攻擊
    實時自動化(RTA)499ES EtherNet / IP(ENIP)堆棧中發現的一個關鍵漏洞可能使工業控制系統容易受到黑客的遠程攻擊 國內知名網絡安全組織東方聯盟向CISA披露了堆棧溢出漏洞,儘管RTA似乎早在2012年就從其軟體中刪除了可攻擊代碼,但懷疑許多供應商可能在2012年更新之前購買了該堆棧的易受攻擊版本並將其集成到自己的固件中,從而使多臺設備處於危險之中。
  • 盤點:各機構保護網聯汽車免受網絡攻擊措施
    出於此因,很多企業和機構研究如何應對網聯汽車安全威脅的問題。)及生產廠提供全面保護,防止其受到黑客的攻擊。此外,該產品還與車輛安全監測器配合工作,安全監測器可檢測網絡和子網絡上的異常情況,保護整個基礎設施……微芯科技推首款低成本車用級網絡安全研發套件 保證網聯汽車免受黑客攻擊該公司推出一款新型CryptoAutomotive™車載網絡(IVN)信任錨/邊界安全設備(TA/BSD)研發套件,可讓OEM和一級供應商能夠為網聯車輛系統提供安全保護,
  • 量子黑客攻擊的前世今生
    [1]伴隨著QKD技術的發展,量子黑客攻擊也在不斷地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際安全漏洞被發現。另一實際量子黑客攻擊的例子是2008年著名的量子黑客專家Vadim Makarov及合作者提出並演示的致盲攻擊方法[5]。
  • 外媒:對俄羅斯黑客行為的了解加深後 美國各界的警惕性也在不斷提高
    八周後, 中曾根將軍和其他負責網絡安全的美國官員現在被他們至少9個月來所忽略的事情所消耗:現在被認為影響到多達250個聯邦機構和企業的黑客攻擊,俄羅斯的目標不是選舉系統,而是美國政府的其他部門和許多美國大公司。
  • 印度核電站遭網絡攻擊,人類面臨新核風險
    (原標題:網戰「硝煙」|印度核電站遭網絡攻擊,人類面臨新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