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新武器毫米波,那為什麼是毫米波?

2021-01-08 21IC中國電子網

毫米波在通信、雷達、遙感和設點天文等領域有大量的應用。要想成功地設計並研製出性能優良的毫米波系統,必須了解毫米波在不同氣象條件下的大氣傳播特性。毫米波頻段沒有太過精確的定義,通常將30~300GHz的頻域(波長為1~10毫米)的電磁波稱毫米波,它位於微波與遠紅外波相交疊的波長範圍,因而兼有兩種波譜的特點。毫米波的理論和技術分別是微波向高頻的延伸和光波向低頻的發展。

根據3GPP 38.101協議的規定,5G NR主要使用兩段頻率:FR1頻段和FR2頻段。FR1頻段的頻率範圍是450MHz——6GHz,又叫sub 6GHz頻段;FR2頻段的頻率範圍是24.25GHz——52.6GHz,人們通常叫它毫米波(mmWave)。

嚴格來說,毫米波(mmWave)只能指EHF頻段,即頻率範圍是30GHz——300GHz的電磁波。因為30GHz電磁波的波長是10毫米,300GHz電磁波的波長是1毫米。24.25GHz電磁波的波長是12.37毫米,可以叫它毫米波,也可以叫它釐米波。但是實際上,毫米波只是個約定俗成的名稱,沒有哪個組織對其有過明確的定義。因此,有人認為,頻率範圍在20GHz(波長15毫米)——300GHz之間的電磁波都可以算毫米波。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毫米波段屬於蠻荒之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幾乎沒有電子元件或設備能夠發送或者接收毫米波。為什麼沒有電子設備發送或者接收毫米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毫米波不實用。雖然毫米波能提供更大的帶寬,更高的數據速率,但是以前的移動應用不需要這麼大的帶寬和這麼高的數據速率,毫米波沒有市場需求。而且毫米波還有一些明顯的限制,比如傳播損耗太大,覆蓋範圍太小等等。第二個原因是,毫米波太貴。生產能工作於毫米波頻段的亞微米尺寸的集成電路元件一直是一大挑戰。克服傳播損耗、提高覆蓋範圍也意味著大把的金錢投入。但是,近十幾年以來,一切都改變了。

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30GHz之內的頻率資源幾乎被用完了。各國政府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把所有的「好」頻率都分配完畢,但還是存在頻率短缺和頻率衝突。4G蜂窩系統的發展以及即將到來5G都依賴於合適的頻率分配。問題是,幾乎沒剩下什麼頻率了。現在,頻率就像房子,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貴」!對房子來說,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這樣的描述同樣適用於無線頻率。

毫米波就像美洲新大陸,給移動用戶和移動運營商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頻率資源。你可以把現在我們使用的所有sub 30GHz頻段填到毫米波段的低端區域,還有至少240GHz的空閒頻率。

毫米波帶來了大帶寬和高速率。基於sub 6GHz頻段的4G LTE蜂窩系統可以使用的最大帶寬是100MHz,數據速率不超過1Gbps。而在毫米波頻段,移動應用可以使用的最大帶寬是400MHz,數據速率高達10Gbps甚至更多。

需求總是創新的最大動力。生產出價廉物美的毫米波頻段集成電路元件的技術難題迅速被攻克。通過使用SiGe、GaAs、InP、GaN等新材料,以及新的生產工藝,工作於毫米波段的晶片上已經集成了小至幾十甚至幾納米的電晶體,大大降低了成本。

現在我們能夠隨意使用20GHz到300GHz之間的任意毫米波嗎?還不是。有人把常用的毫米波段分成四段:Ka波段26.5GHz~ 40GHz;Q波段:33GHz~50GHz;V波段:50GHz~70GHz;W波段:75GHz~ 110GHz。3GPP協議38.101-2 Table 5.2-1為5G NR FR2波段定義了3段頻率,分別是:n257(26.5GHz~29.5GHz),n258(24.25GHz~27.5GHz)和n260(37GHz~40GHz),都使用TDD制式。美國FCC則建議5G NR使用以下頻段:24-25 GHz (24.25-24.45/24.75-25.25 GHz)、32GHz (31.8-33.4 GHz)、42 GHz (42-42.5 GHz)、48 GHz (47.2-50.2 GHz)、51 GHz (50.4-52.6GHz)、70 GHz (71-76 GHz)和80 GHz(81-86 GHz),同時建議研究用高於95GHz的頻率來承載5G。

為什麼不能隨意使用毫米波頻率呢?除了規模化經濟效益的考慮之外,毫米波中有些頻率的「地段」特別差。這裡,影響「地段」的因素是空氣,所以確切地說應該是這些頻率的「天段」特別差。無線電波在傳播時,大氣會選擇性地吸收某些頻率(波長)的電磁波,造成這些電磁波的傳播損耗特別嚴重。吸收電磁波的主要是兩種大氣成分:氧氣和水蒸氣。水蒸氣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氣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哪個組織分配毫米波資源,都會避開這4個頻率附近的頻段。而高於95GHz的毫米波由於技術上的難度,暫時還不做考慮。

除了這個只能避開的「天段」因素,毫米波的其它限制我們只能面對,並且想辦法克服。否則,毫米波就無法使用。

最關鍵的限制之一是毫米波的傳播距離實在有限。物理定律告訴我們,在發射功率不變的情況下,波長越短,傳播距離越短。在很多場景下,這個限制會導致毫米波的傳播距離超不過10米。根據理想化的自由空間傳播損耗公式,傳播損耗L=92.4+20log(f)+20log(R),其中f是單位為GHz的頻率,R是單位為公裡的距離,而L的單位是dB。一個70GHz的毫米波傳播10米遠之後,損耗就達到了89.3dB。而在非理想的傳播條件下,傳播損耗還要大得多。毫米波系統的開發者必須通過提高發射功率、提高天線增益、提高接收靈敏度等方法來補償這麼大的傳播損耗。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傳播距離過小有時候反而成了毫米波系統的優勢。比如,它能夠減少毫米波信號之間的幹擾。毫米波系統使用的高增益天線同時具有較好的方向性,這也進一步消除了幹擾。這樣的窄波束天線既提高了功率,又擴大了覆蓋範圍,同時增強了安全性,降低了信號被截聽的概率。

另外,「高頻率」這個限制因素會減少天線的尺寸,這又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假設我們使用的天線尺寸相對無線波長是固定的,比如1/2波長或者1/4波長,那麼載波頻率提高意味著天線變得越來越小。比如說,一個900M GSM天線的長度是幾十釐米左右,而毫米波天線可能只有幾毫米。這就是說,在同樣的空間裡,我們可以塞入越來越多的高頻段天線。基於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天線數量來補償高頻路徑損耗,而又不會增加天線陣列的尺寸。這讓在5G毫米波系統中使用massive MIMO技術成為可能。

克服了這些限制之後,工作於毫米波的5G系統可以提供很多4G無法提供的業務,比如高清視頻、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無線基站回程(backhaul)、短距離雷達探測、密集城區信息服務、體育場/音樂會/購物中心無線通信服務、工廠自動化控制、遠程醫療、安全監控、智能交通系統、機場安全檢查等等。毫米波段的開發利用,為5G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想像。

由於3GPP決定5G NR繼續使用OFDM技術,因此相比4G而言,5G並沒有顛覆性的技術革新,而毫米波差不多就成了5G最大的「新意」。而5G其它新技術的引入,比如massive MIMO、新的numerology(子載波間隔等)、LDPC/Polar碼等等,都與毫米波密切相關,都是為了讓OFDM技術能更好地擴展到毫米波段。為了適應毫米波的大帶寬特徵,5G定義了多個子載波間隔,其中較大的子載波間隔(60KHz和120KHz)就是專門為毫米波設計的。前面提到過的massive MIMO技術也是為毫米波而量身定製。因此,5G 也可以被稱為「擴展到毫米波的增強型4G」或者「擴展到毫米波的增強型LTE」。

如果有一天毫米波也擁塞了,移動通信系統該如何拓展新疆域呢?如果波長小於1毫米的話,就進入了光的波段範圍(紅外波段的波長範圍是0.76微米~1毫米)。實驗室裡已經開發出了100GHz以上的電晶體。但是這種電晶體到300GHz左右就基本上沒用了。那麼該用什麼電子元件呢?紅外線工作於150THz~430THz,可見光工作於430THz~750THz,紫外線工作於740GHz以上,雷射器件、LED和二極體能夠生成和檢測到這些光。但是這些器件沒法工作於300GHz~100THz的頻率範圍。這個頻率範圍目前似乎成了盲區。但是,這個現象是暫時的。只要有需求,新科技和新元器件一定會消除這個盲區。

相關焦點

  • 毫米波與釐米波兩種5G技術對比,中國方案有何與眾不同
    為了爭奪5G這塊大蛋糕,擁有標準話語權,各國相繼推出自己的5G方案,3GPP在最終確定的5G標準中提及,5G通訊主要使用兩個通訊頻段,即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Sub-6頻段是指頻率在450MHz-6GHz之間的無線電波,屬於中低頻段,這一頻段是目前我們國內主推使用的關鍵波段,俗稱5G釐米波技術。而毫米波頻段是指頻率在24GHz-100GHz之間的無線電波,屬於高頻段。
  • 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對比一覽
    iphone12來襲之後,用戶又了解到一個新東西——毫米波,這個毫米波是幹什麼用的?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有什麼區別?小編帶你了解下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的對比分析~ 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對比一覽 5G 網絡的支持自然是消費者最在意的點。
  • 5G頻段之爭!我國為什麼採用Sub-6GHz,而放棄毫米波
    不管這個消息是否屬實,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毫米波和Sub-6GHz。5G技術的核心實際上是使傳播頻率達到更高水平,全球的5G方案分為毫米波和Sub-6GHz。毫米波,顧名思義是指波長在1-10mm之間的電磁波,那麼波長在1-10cm之間的電磁波是不是就叫釐米波呢,答案是肯定的。
  • 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我們知道,5G毫米波存在信號衰耗大、易受阻擋、覆蓋距離短的「天然缺點」。而2019年華為推出5G後,高通就毫米波還與華為有過一場口水仗,說華為是「假5G」,那麼5G毫米波到底有哪些問題呢?我們來看看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 【5G專題報導3】為什麼5G使用毫米波 6G使用太赫茲?
    由上面的計算可以發現,9GHz是9MHz的1,000倍,9MHz又是9KHz的1,000倍,因此頻率愈高可用的帶寬愈寬,顯然高頻電磁波的通訊速度比較快,所以比較方便,此外,高頻電磁波的射頻組件工作頻率高,製作困難價格高。 6G為什麼使用太赫茲(THz)電磁波?
  • 沒有毫米波參與,5G只能算玩具
    毫米波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在介紹我們的主角之前,先對無線通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樣便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我們都知道,「高傳輸速率」是5G的一項關鍵技術指標。那麼怎樣提高傳輸速率呢?這裡的傳輸速率,即單位時間裡通過信道的數據量。所謂的無線通信是利用無線電磁波進行通信。
  • EPP吸波材料應用於0TA測試 5G終端毫米波不再難測
    OTA測試作為實現毫米波終端測試的必選方案,在毫米波新型吸波材料上面臨研究壓力。 在這過程中需要用到吸波材料,吸波材料作為微波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暗室的最終性能起到主導作用。 現在毫米吸波材料只在軍工領域用於無反射測量以及噪聲抑制,採用的材料依舊是傳統的聚氨酯泡綿。而在民用行業的毫米吸波材料仍處於初級開發階段。
  • 技術解析:蘋果5G毫米波八木天線專利
    毫米波技術在移動通信中應用還包括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包括毫米波的傳播損耗大,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等,而這些技術問題蘋果希望通過毫米波八木天線來克服。
  • 5G有「釐米波」和「毫米波」之分,你用的是哪種?
    因為這個頻段的波長,大部分都在10mm以下,所以這個波段又被人們叫做毫米波。注意,是大部分波長,不是所有的波長都小於10mm。 FR1 頻段的頻率範圍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頻段。
  • 5G毫米波頻譜劃分 毫米波終端技術測試方案分析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各國各地區對毫米波頻譜資源的劃分都有所進展,以下將著重介紹中國、美國及歐洲在毫米波頻段劃分上的近況。 中國:2017年6月,工信部面向社會廣泛徵集24.75-27.5 GHz、37-42.5 GHz或其他毫米波頻段用於5G系統的意見,並將毫米波頻段納入5G試驗的範圍,意在推動5G毫米波的研究及毫米波產品的研發試驗。
  • 「5G專題報導3」為什麼5G使用毫米波 6G使用太赫茲?
    6G為什麼使用太赫茲(THz)電磁波?而5G第二階段使用的毫米波在室內幾乎沒有訊號該怎麼辦呢?解決繞射問題的方法是大量建置基站,因此5G第一階段(Sub 6GHz)的基站數量是4G的2倍;5G第二階段毫米波的基站數量是4G的10倍,如表一所示。
  • 「5G專題報導3」為什麼5G使用毫米波 6G使用太赫茲?
    作者:知識力CEO曲建仲在上一篇<5G的意義二:什麼是毫米波與太赫茲?>裡我們談到通訊電磁波頻譜如圖一所示,愈左邊波長愈長(頻率愈低),愈右邊波長愈短(頻率愈高),頻率由左向右依序為千赫茲(KHz)、兆赫(MHz)、十億赫茲(GHz)、兆赫茲(THz)。那麼到底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有什麼不同的特性和應用呢?
  • 毫米波頻段是5G發展的重要方向 附5G毫米波晶片概念股名單
    據科技日報,6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南京網絡通訊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已研製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陣晶片,並完成了晶片封裝和測試,每通道成本由1000元降至20元。同時,他們封裝集成1024通道天線單元的毫米波大規模有源天線陣列。晶片與天線陣列力爭2022年規模商用於5G系統。
  • 5G毫米波產業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5G毫米波技術白皮書》發布
    10月13日,由GSMA主辦,信通傳媒·通信世界全媒體承辦的5G毫米波產業高峰論壇在京召開,論壇圍繞5G毫米波產業成熟度、技術發展、產業生態等話題,共同探討了5G毫米波發展方向。同時,論壇上發布了《5G毫米波技術白皮書》。
  • 5G和毫米波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在本文中,將通俗易懂地向大家介紹毫米波的基本知識,並闡述毫米波與5G間的「血肉」關聯。 毫米波是什麼 毫米波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其實我們翻翻高中物理課本就能清楚,其本質上就是一種高頻電磁波,它是波長1-10毫米的電磁波,通常來說就是頻率在30GHz-300GHz之間的電磁波。是5G通訊中所使用的主要頻段之一。
  • 美版iPhone 12獨佔的5G毫米波 ,和國行版有何不同?
    毫米波和釐米波,看名字似乎是毫米波贏了,就像導航衛星裡毫米級顯然比釐米級定位更精準,那麼 5G 毫米波也比 sub正如前文所說,5G 毫米波的商用面臨不少問題,那為什麼美國還要以毫米波為基礎部署 5G 網絡 ,難道美國運營商不知道毫米波的缺陷嗎?
  • 中國的5G頻段為何選擇Sub-6G,而非傳輸更快的毫米波(mmWave)?
    毫米波和Sub-6GHz是目前全球採用的兩種不同5G頻段,美國和俄羅斯使用了毫米波技術,我國三大運營商、歐洲國家及地區則普遍採用Sub-6GHz頻段。一、什麼是毫米波和Sub-6G?毫米波是指波長在1-10mm之間的電磁波,毫米波頻率高(30-300GHz)在傳輸信號時速度快,存儲容量也更大;而Sub-6GHz是指頻率低於6GHz的電磁波,相比毫米波頻段低了很多,在傳播速度和帶寬容量上比毫米波遜色不少。
  • 華為的釐米波和高通的毫米波到底哪個才是主流5G?
    未來的5G頻段主要是以「釐米波為主,毫米波為輔」的主要應用場景。至少在我國當下是以Sub 6Ghz釐米波頻段為主,毫米波不是沒有,只是一直處於測試中,預計在兩年後才能在國內開始啟用毫米波頻段。華為,中興,愛立信和諾基亞均都是以釐米波為主當下國內華為和中興的5G基站都是以釐米波為主,一方面是因為兩者都有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可以將優勢擴大,另一方面我國在Sub 6這個5G頻段資源比高通的選擇空間大,更重要的是釐米波比毫米波覆蓋面積更廣且信號穿透力強,總體成本建設價格也比毫米波少很多。我國要覆蓋的省份太多,低成本更有利於加快5G網絡的部署。
  •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不必擔心!
    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 歐美日韓爭相佔坑的毫米波,真能喜提5G 「海景房」嗎?
    如此強勁的勢頭之下,大家很容易產生一種在看「巔峰豪宅」「臻品稀缺」式樓盤廣告的錯覺:毫米波,5G的價值窪地,再不出手就晚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用一篇文章剝開毫米波神秘的外衣,看看這朵5G頻譜的「高嶺之花」,究竟是虛火還是金礦?什麼是毫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