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已經進入了科技發達的時代,各種高科技的出現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手機、電視、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還沉迷其中,更有的父母為了方便照顧孩子,每天都讓電視幫忙「照顧」孩子。
根據兒童專家調查:讓3-6歲的孩子接觸電視,他們上癮的程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家長不當回事,孩子很容易沉迷在沉迷在虛擬的世界中,對他們的心理成長造成很大的危害。
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看電視的危害沒有那麼大吧?其實,如果你可以合理的安排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還好,就怕有的孩子很依賴電視,而這就是家長放縱而導致的。
相信大家對李玫瑾並不陌生,她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近幾年李玫瑾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對於孩子看電視的問題,李玫瑾坦言:「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有哪些不同?
很多家長都已經習慣性的讓孩子去看電視,但在這之前,建議家長要了解孩子看電視與不看電視的差距,根據研究表明,不看電視的孩子無論是創造力還是想像力都比看電視的孩子強。
1、影響親子關係
從大數據的調查顯示,沉迷電視的孩子情緒能力是很差的,比如當孩子想看動畫片你不允許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情緒崩潰或者生氣的情況,嚴重還會對父母動手,從而影響親子關係發展。
相反,平時不怎麼看電視的孩子,他們會將時間用在其他的事情上,比如玩益智類的玩具,與同齡小朋友玩耍,開發自己的興趣等等,這些對孩子的幫助都是很大的,能夠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長大之後的情緒管理能力要更好一些。
2、影響孩子的想像力
當孩子正在認真的看電視時,他們的大腦是處於運動的模式,在過程中會不斷的刺激大腦去接觸新鮮的動畫,若大腦長時間得不到休息,就很容易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維發展,從而影響未來的學習。
看電視少的孩子,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外面運動、一起做親子遊戲,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些都是需要孩子大腦進行思考的,而這樣的孩子大腦會越來越聰明,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會得到發展。
3、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形成
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大腦雖然也保持記憶力集中的狀態,但這種專注力是不同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大腦是不需要進行思考的,屬於向孩子傳遞信息,這種專注對他們是沒有一點幫助的。
孩子在學習上或者做某件事情專注,他們是需要不斷的去思考問題的,除了接受信息之後,更多的是需要動腦去完成,如果孩子從小就具備超強的專注力,那麼他未來多半會成大器。
孩子沉迷電視,家長應該怎麼做?
1、家長要以身作則
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電視,多半是因為家長平時就很喜歡看,每日每夜的追劇從而會影響到孩子,因為孩子小時候對所有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當他們發現爸爸媽媽很喜歡看電視時,孩子自然也想要嘗試,當他們真正去了解電視之後,就很容易陷入沉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你平時沒有好習慣的話,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每天抱著電視看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有時間可以陪孩子玩、看看書,樹立好的榜樣,這對他們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2、給孩子制定規則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認為孩子年紀小,你就任由他們發展,只有讓孩子從小有規則意識,他們未來才不會觸犯底線。
尤其是針對孩子沉迷電視的問題,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習慣了看電視,家長不要強制孩子不看,而是立好規矩,告訴孩子一天能看多長時間,看什麼類型的節目,我們還可以把看電視當做一種獎勵,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上升的話,家長可以讓他們看多看半個小時,這樣就能慢慢養成好習慣。
3、讓閱讀代替電視
如果孩子每天都抱著電視看,長時間下去他們會很厭惡學習,認為電視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對此,建議家長們利用閱讀來代替電視。
尤其是孩子的年紀比較小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繪本書籍,因為孩子對於圖畫是很敏感的,繪本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你說得大道理的,所以,利用書籍教育孩子是很輕鬆有效的方法。
閱讀的習慣家長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3歲起就要開始接觸繪本,從繪本中去學習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家長可別小看繪本的力量!
優秀的孩子都是見過世面的,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有遠見、有見識的父母
3-6歲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期,可能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對孩子的照顧,但如果你能抓住這次機會,培養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他們未來的路更好走。
李玫瑾教授就向家長們推薦《歪歪兔情商培養與情緒管理》繪本,全書共有8冊,全部都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而設計的,是他們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早教書籍。
這套書一共有8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故事:品格、逆商、情緒管理、性教育、行為習慣、財商、社會交往、性格故事。
孩子3歲之前,你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是睡前故事,等到孩子3-6歲之間,用來幫助孩子提高情商和情緒管理能力,養成好性格。
好習慣決定好未來,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3-6歲的黃金期,好好培養孩子的情商、習慣和情緒管理,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