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0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來自專輯每日罐頭
「每日罐頭」是一檔心理學口味的精神食糧欄目(狗子特別喜歡的)。
今天討論一種瀕死的體驗。
罐頭質檢員:雪莉
你想像過麼,瀕死會是怎樣的體驗?
Ron DiFrancesco是「911」恐襲的一名倖存者,他曾在採訪中描述過一個奇特經歷:
飛機撞上大樓後,他被困在了世貿中心的84樓。撲面的火焰、濃密的煙霧和擁擠著試圖逃到樓頂的人群,都壓得他喘不上氣。他躺在了地上,絕望地等待死亡。
這時,他感覺身邊出現了一個陌生人,抓住了他的手,一邊鼓勵著他不要放棄,一邊引領著他站起來,逆著人群向樓下跑。
最終,他成為了最後一個逃出世貿中心南樓的倖存者。
事實上,那個「突然出現的陌生人」並不存在,而是大腦在極端情況下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錯覺反應,叫做「第三人效應(third man effect)」。
根據案例記載,它常常出現於瀕臨死亡的極端環境下,起到陪伴、鼓勵或引導的作用;它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聲音、一個觸感。
很多探險家、登山者都遇見過「第三人」:
1933年,英國探險家Frank Smyth在攀登珠峰時不斷遭遇暴風、缺氧、雪崩等惡劣環境,隊友相繼遇難,只剩了他一人;在身心瀕臨崩潰的一刻,他突然感覺身邊出現了一個人開始陪他攀登,他甚至把口袋裡最後一塊蛋糕分了一半給ta;
著名探險家薩克裡頓在第三次遠徵南極時,船被冰塊困住,不得不與另外兩名隊員在極端環境中徒步36小時求助。期間,他們一直感覺有一個不存在的「第四者」陪伴著他們。
還有二戰時被困海上的飛行員、海底探險時被困洞穴的夫妻......
對這個現象,心理學上有各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第三人現象」常出現於山地、海洋、極地等空曠或獨自一人的環境。當探險家被困於這些環境時,他們接受到的感官刺激物(比如聲音、畫面、色彩)是非常有限或一成不變的,遠遠低於大腦平時習慣的刺激範圍(想想離不開手機的我們)。為了補償感官信息的缺失,大腦製造出了「第三人」的感官錯覺。
另一種解釋認為,「第三人」是大腦為了喚醒意識、保持警惕而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當身體受到極端壓力,如飢餓、缺氧、傷痛時,人的意識會一點點變弱,一旦昏迷就離死亡一步之遙的時候,會再給你一次活下去的力量。
雖然心理學家還沒有對科學原理達成共識,但「第三人效應」的確拯救了很多人,讓大家沒有輕易地go die。
人的腦子啊,太神奇了。
Reference:
原標題:《瀕死時,你會感覺身邊多了一個人|每日罐頭》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瀕死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