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個恆久不衰的話題,從哲學上講,死亡是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存在的屬性喪失,是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終止。
人一旦死亡,就會從有生命特徵的物體變成無生命特徵的物體。然而,美國有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發現: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依舊在運作。換句話說,人可以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
那麼,人類即將死亡時,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案例一
1989年,美國加州的母事皮珀發生了車禍,醫生宣布他已死亡,但90分鐘後,他又奇蹟般地醒了過來。
他描述自己在天堂裡待了90分鐘,仍能記得當時播放的曲子,有一種從未聞過的香味包圍著他,祖父和幾位已經過世的親人在一個光亮華麗的大門前迎接,讓他感覺回到了幾十年前。
案例二
米凱拉.羅瑟也因為車禍瀕臨死亡,她甦醒後回憶:開始是一片黑暗,摸不到邊際,讓她感覺很害怕,可突然間又感受到光,一片白色寧靜的光包圍著她,使她不再害怕,想要依賴。
上文兩種描述既相同又不同,其實,瀕死體驗是一種非常唯心的感覺,受體驗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學歷程度、工作、性格傾向等方面影響。
相較於女性而言,男性思維加快的感受更多,且文化程度越高,體驗便越清晰。
雖然每個瀕死體驗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層次都不相同,但多數瀕死體驗者的感覺都是相同的:會感覺很安詳,沒有飢餓、痛苦的身體感受,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目前的處境。
調諧客觀還原理論認為,人的靈魂在腦細胞的微管結構內,人類的意識活動是這些微管內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
人在瀕臨死亡時,微管遭到破壞,但量子信息並沒有也無法遭到破壞,會在離開肉體後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量子信息重新回到微管內,患者就經歷了一次瀕死體驗。
放下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東西放不下,比如親人、財富、地位等。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大家傾盡全力拼搏的東西,很難在臨死前放下,但其實不然。
據研究,人在生命走向盡頭時,都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面對死亡這個能消弭一切的黑洞,什麼錢財富貴、功名利祿、親緣等都是帶不走的,擔心也無用,最終都會歸於虛無。
很多人在那一剎間恍然頓悟,既然沒法一直存續下去,放下也是一種解脫。
平靜
對於死亡,人們天然都是牴觸的。無論是行將就木的老人,還是稍微知事的少年,對生有多大渴望,對死亡就有多大恐懼。
「死」這個字是很多人的忌諱,提都不能提,有時候不經意說了出口,馬上就會以另一種破除的方法消掉剛才的晦氣。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人在自我保護機制下的正常反應。自我保護機制是人體用來緩解或免除因某種原因,將要或者已經陷入焦慮狀態導致的不安與痛苦,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
死亡的恐懼來源不明,死後也不知去向何處,在人類現有的認知裡,大概是最無解、最無奈的。
除了經歷過死亡的人,大部分人對這些都一無所知。當人瀕臨死亡時,意識馬上就要接觸到死亡的謎底,人們反而不會再害怕。
根據協調客觀還原理論,信息流失最終會導致部分記憶喪失,這也是很多瀕死體驗者會感覺很平靜的原因。
雖然死亡是個體的終極歸宿,誰也不能逃脫,但研究瀕死體驗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可以讓一些患有不良人格的人,通過他人的瀕死經歷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進而積極改變,珍惜生命和生活。
另外,如果大家都對瀕死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知識,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就會積極地自救,不會慌張導致後果加重。
據精神醫學研究證實,在危險的境況下,心情平靜、身體放鬆有利於處於絕境的人保持體力,從而增加擺脫危險的機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