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2020-11-25 騰訊網

死亡是一個恆久不衰的話題,從哲學上講,死亡是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存在的屬性喪失,是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終止。

人一旦死亡,就會從有生命特徵的物體變成無生命特徵的物體。然而,美國有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發現: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依舊在運作。換句話說,人可以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

那麼,人類即將死亡時,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案例一

1989年,美國加州的母事皮珀發生了車禍,醫生宣布他已死亡,但90分鐘後,他又奇蹟般地醒了過來。

他描述自己在天堂裡待了90分鐘,仍能記得當時播放的曲子,有一種從未聞過的香味包圍著他,祖父和幾位已經過世的親人在一個光亮華麗的大門前迎接,讓他感覺回到了幾十年前。

案例二

米凱拉.羅瑟也因為車禍瀕臨死亡,她甦醒後回憶:開始是一片黑暗,摸不到邊際,讓她感覺很害怕,可突然間又感受到光,一片白色寧靜的光包圍著她,使她不再害怕,想要依賴。

上文兩種描述既相同又不同,其實,瀕死體驗是一種非常唯心的感覺,受體驗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學歷程度、工作、性格傾向等方面影響。

相較於女性而言,男性思維加快的感受更多,且文化程度越高,體驗便越清晰。

雖然每個瀕死體驗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層次都不相同,但多數瀕死體驗者的感覺都是相同的:會感覺很安詳,沒有飢餓、痛苦的身體感受,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目前的處境。

調諧客觀還原理論認為,人的靈魂在腦細胞的微管結構內,人類的意識活動是這些微管內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

人在瀕臨死亡時,微管遭到破壞,但量子信息並沒有也無法遭到破壞,會在離開肉體後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量子信息重新回到微管內,患者就經歷了一次瀕死體驗。

放下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東西放不下,比如親人、財富、地位等。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大家傾盡全力拼搏的東西,很難在臨死前放下,但其實不然。

據研究,人在生命走向盡頭時,都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面對死亡這個能消弭一切的黑洞,什麼錢財富貴、功名利祿、親緣等都是帶不走的,擔心也無用,最終都會歸於虛無。

很多人在那一剎間恍然頓悟,既然沒法一直存續下去,放下也是一種解脫。

平靜

對於死亡,人們天然都是牴觸的。無論是行將就木的老人,還是稍微知事的少年,對生有多大渴望,對死亡就有多大恐懼。

「死」這個字是很多人的忌諱,提都不能提,有時候不經意說了出口,馬上就會以另一種破除的方法消掉剛才的晦氣。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人在自我保護機制下的正常反應。自我保護機制是人體用來緩解或免除因某種原因,將要或者已經陷入焦慮狀態導致的不安與痛苦,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

死亡的恐懼來源不明,死後也不知去向何處,在人類現有的認知裡,大概是最無解、最無奈的。

除了經歷過死亡的人,大部分人對這些都一無所知。當人瀕臨死亡時,意識馬上就要接觸到死亡的謎底,人們反而不會再害怕。

根據協調客觀還原理論,信息流失最終會導致部分記憶喪失,這也是很多瀕死體驗者會感覺很平靜的原因。

雖然死亡是個體的終極歸宿,誰也不能逃脫,但研究瀕死體驗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可以讓一些患有不良人格的人,通過他人的瀕死經歷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進而積極改變,珍惜生命和生活。

另外,如果大家都對瀕死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知識,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就會積極地自救,不會慌張導致後果加重。

據精神醫學研究證實,在危險的境況下,心情平靜、身體放鬆有利於處於絕境的人保持體力,從而增加擺脫危險的機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相關焦點

  •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現代醫學對死亡體驗的探索從未停止,很多醫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曾經做過瀕死體驗(NDE)的研究。其中,因為體驗者的實際情況略有不同(有的人因為交通事故瀕臨死亡,有的人因為疾病瀕臨死亡),他們所描述的感受也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大多數體驗者都會產生以下兩種感覺。
  • 人在臨死之前是什麼感覺?心理學家:知道自己正在死亡
    許多研究人員通過臨床實驗得出:在瀕臨死亡時,人們的身體機制會更加敏感,對於正在經歷的死亡時身體機能的運作體驗更加深刻,更是常常會想起過去所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想起那些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這是因為在感知死亡狀態的時候,身體有如下三點變化。
  • 心理學家:有人在背後看你,為什麼你卻能意識到,是神秘第六感麼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種很神奇的體驗:當有人在背後,或者在側面看你時,明明你的視線不在對方身上,你卻能感覺到,有人在看你。你有思考過,你怎麼知道自己被注視的麼?這種感覺就像是一種直覺,難道,這真的是冥冥中的第六感麼。
  •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不過,如果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歸納和分析這些現象,人在瀕臨死亡時主要會進入以下兩種狀態。 放下一切 許多瀕死體驗者表示,自己在意識到死亡臨近時,最先出現的是情緒上的改變。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大多數感受到的不是恐懼,而是放下一切、拋棄雜念後的超脫。
  • 心理學家表示:一個人死亡時知道自己正在死亡,原因有三點!
    ,他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甚至會交待一些深藏在心底的遺言。  情緒、認知、性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神經心理學將這種即將死亡的心理狀態稱作瀕死體驗,是生命即將結束時刻人體產生的一系列的精神活動總稱。
  • 瀕死時,你會感覺身邊多了一個人
    瀕死時,你會感覺身邊多了一個人 2020-06-12 0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種神秘而又詭異的感覺,激起了心理學家的研究欲望。但是,它虛無縹緲,發生在瞬間,讓人捉摸不定,又帶有主觀色彩,以至於心理學家無從下手,對它敬而遠之。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持續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心理學家還發現,一些癲癇症患者在癲癇發作前也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當癲癇症患者出現這種感覺時,心理學家能夠及時將它捕捉,這給試圖揭穿這種感覺的心理學家帶來了希望。
  • 人死後,會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了嗎?科學家經過試驗給出答案!
    死亡,對於每一種有生命的物體都非常恐懼,特別是像人類這種高智慧生物,對死亡的恐懼感更強,雖然很害怕死亡,但是終究要面對死亡的,與其每天惶惶不可終日的度過餘生,不如直面死亡,在有限的時間珍惜自己的生命,畢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生命裡面的每一條過得有意義最重要,或者說用短暫的人生去探索一下生命的奧秘。人死後,會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了嗎?科學家經過試驗給出答案!
  • 只要掌握「首因效應」的原理,就能讓對方產生愛上你的感覺
    「怎麼樣才能夠讓對方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呢?」總是會有很多讀者問我類似的問題,他們喜歡一個人,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做?太過於主動了,怕自己的行為過於唐突會影響到別人,太過於被動了,又怕自己錯失了機會。愛本身就是比較有層次感的,它不僅僅會停留在表面那麼簡單,但是愛的感覺既是短暫的,也是長久的。在短時間內有些人會產生愛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他格外的心動,面對當前的對象,他會覺得對方身上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 心理科普:為什麼會突然對某一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尤其當人們開始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更低。 分析家將「似曾相識」解釋為潛意識的衝突,當人在疲憊或者壓力巨大時容易出現這種感覺。 心理學家認為,「似曾相識」的出現,主要是人們接收了大量的外界信息,而不去關注信息的來源。
  • 從科學角度講,人在死去的一瞬間能知道自己死去了嗎?會害怕不?
    我的奶奶曾是一位結腸癌患者,當拿到醫院的確診報告時,老人已經進入癌症晚期,而此時她已經76歲高齡。奶奶一向身體很好,感冒都很少發生,長久在農村生活的我們也沒有例行體檢的習慣,所以,也是當疼痛感發展到她自己都難以承受的時候,才告訴家裡其他人自己的情況。
  • 人類死亡前那一瞬間有什麼感覺?心理學解析:九種瀕死體驗
    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曾說道:「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那我永遠會避免到那個地方去。」 大多數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某一天因為什麼事情而死亡,那麼你會竭盡全力去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以延長自己的壽命。
  • 哪一刻,你意識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
    在哪個時刻,你意識到自己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人?可是當自己漸漸長大之後,發現有更多比你還優秀的人。這種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僅僅是這個世界當中的一個渺小存在。 上學的時候。 我沒上學之前在家中算個寶,雖然經常會被奶奶教育,但更多的時候,姑姑親舅舅抱,那種小日子感覺真的特別的給力。
  • 人在臨死前是什麼感覺,會不會意識到自己將要死亡?
    關注我們,每天為你科普身邊事! 世界上所有生命對於死亡都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求生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本能,而死亡也就意味著一切結束,那麼人在死亡之前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 科學家:會產生3種感覺
    科學家:會產生3種感覺死亡是每個人終生一定會面臨的一道檻,不論跨的過去還是跨不過去,都得經歷。也不論是笑著的,還是哭著的都逃避不了。以至於很多人一直對死亡都有畏懼的心理,哪怕談論都非常的忌諱,然而如果人類一直對死亡避之不提。就永遠也不可能戰勝死亡,從而克服對於死亡的畏懼心理。
  • 能夠讓人對你產生好感的3個心理學效應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些人和別人第一次見面時,往往會極力想要展現自己,於是就不斷地誇誇其談,最後一方面可能讓對方產生了一定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也無法get到你身上真正的閃光點是什麼。所謂的暈輪效應,指的是當我們發現一個人身上的一個閃光點時,就會把這個點泛化到TA身上的其它特質上。比如說,當我們覺得一個人長得很好看時,我們常常也會給TA貼上善良、勤奮等正面的標籤。
  • 你害怕死亡嗎?人在死前一瞬間,會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了嗎?
    很多人都說,人出生就是為了死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人生的盡頭就是死亡,畢竟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最後都會死去。那麼,既然人知道自己最後會死掉,那我們在死亡前的一瞬間,大腦知不知道自己要死了呢?死亡,意味著什麼?
  • 心理學家揭秘人為何會相信有靈魂存在
    心理學研究使我相信,這些非理性的信仰是自我意識不可避免的副產物,它們並非源於宗教,也並沒有減少人們因不存在感而產生的恐懼。由於我們從未有過意識缺失的經歷,因而無法想像死亡的感覺。事實上,死亡無法被感覺,這就是問題所在。人們通常認為死亡非常神秘,也願意相信死亡並非人生之路的終點。
  • 心理學家:這四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屬於哪一類?
    通過分析人類的行為心理學特徵,心理學家發現,社會中成就突出的人的性格特點極其類似,情感表達略顯差異卻又殊途同歸。大致上可以將他們的性格特點分為四個類型,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性格使然,他們難以放鬆內心,產生愉悅的感覺,就像繃緊的弦,要時刻保持待命的狀態,讓自己投入到工作的氛圍中去。他們不善於偽裝,對自己不喜歡或者是看不慣的人一般不會表現出熱情的態度來。如果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讓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可能會使他們非常暴躁,比如在排隊、等車時。當然,因為太過於獨立,會讓人對他們產生距離感,也很難有交心的知己。
  • 效率會變高嗎?心理學家可不這麼認為
    當你坐累了,就可以站起來工作,站累了還能坐下,自己掌握了這個方法以後,從以前的「昏昏欲睡」變成了現在的「精神百倍」,很多人也認為工作效率更高。但是,一些心理學家就不淡定了,他們覺著站著不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還會降低你的工作效果。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