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你是否害怕死亡,又是否好奇在死亡的最終一刻,我們是怎樣的感覺,心裡是怎樣的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病入膏肓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變得突然有了精神,和正常人一般,思維邏輯十分清晰,甚至會食慾大增,比平時更多吃幾碗飯,在許多農村地區將之稱為「迴光返照」,這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很快就要結束了。
在臨死之前,他們渴望自己的後輩人都陪在身邊,如果有深愛的子女沒有及時趕回來,他們會撐著最後一口氣,直到子女來到床邊,才會安心地合上眼。
並且,在他們就要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也會向子女交代內心深處的話,留下遺言再離開。
這讓人們感到十分疑惑,為什麼臨死之前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大腦是否真的能感知到生命的盡頭?
神經認知心理學對此進行了研究,給出答案: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人們在心裡會有一系列的意識體驗與精神活動,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瀕死體驗。
許多曾經遭遇過重大意外傷害和嚴重疾病的人也曾有過這種體驗。
許多研究人員通過臨床實驗得出:在瀕臨死亡時,人們的身體機制會更加敏感,對於正在經歷的死亡時身體機能的運作體驗更加深刻,更是常常會想起過去所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想起那些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
這是因為在感知死亡狀態的時候,身體有如下三點變化。
一、感覺具有持續性
每個人都有感覺的能力,感覺為我們提供了身體本身以及外界環境的信息,它整合信息保持機體與環境的平衡。
感覺是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理學家繆勒認為,不同的感覺神經能產生不同的感覺:例如視神經產生視覺,聽覺神經刺激聽覺,因為感官性質不同,我們也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感覺。
感覺能力十分強大,人類的感受具有持久性。曾經有研究人員想要研究感覺的特點,採用小白鼠作為實驗對象,以此來探討生命結束之後,感覺是否會立即消失。
首先他們給老鼠注入大量的麻醉劑,讓老鼠的心臟不能承受負荷而死亡。但經後來觀察了解到,老鼠在死亡之後身體也會出現活動的狀態,這種概率並不罕見,大約佔了1/5。
從此也很好的證明了,其實人類在死亡之後,你會有短暫的感官功能。此時,你在他耳邊說話、握住他的手,他是能感受到你的肢體動作以及語言信息的。
二、軀體與意識相分離
有大量的臨床案例表示,那些將要死亡的人,能很清楚的感覺到自己身體機能的下降,各個器官開始衰竭,進而全身充滿無力感,此時還有一點微薄的意識他們也明白最終的時刻終於來臨。
在死亡一段時間之後,一切生理活動會逐漸停止,各個器官衰竭並且不可逆,意識狀態和生理基礎將不復存在。
一些馬上死去的人不想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們不甘心現狀,即使意識清醒,軀體上的無力感也會讓他們接受這一切。
當他們真實的知道死亡馬上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在這一瞬間,他們對過往的一切都會釋懷,然後平靜的接受死亡。
三、死亡的過程有點漫長
人們通常認為死亡是一瞬間的事情,但美國神經心理學家通過多次研究後認為,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驗死亡。最開始,處於瀕死體驗的他們,感受到對身體的無法控制,對各個器官、身體機能開始衰減的無能為力。
有學者採用腦電波的儀器檢測死亡之後是否還會有腦電波的存在,結果顯示,在面臨死亡的那一段時間內,人們的腦電波會有20秒處於空白數據的狀態。
同時人的生理心理基礎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接下來產生了腦死亡。但心臟不是立即結束跳動,還會有一些延續的時間。
所以在一部分人在接受了電擊心臟復甦之後會出現血液供向腦部的現象,但此時無法挽回生命,只有一點點極其微弱的感受。
人體結構複雜多樣,生理機能的強大那我們仍然會在死亡後一部分時間內擁有意識與感受。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Gener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