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助力藏區脫貧 藏雪茶走出高原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西寧11月24日電(記者王浡)剛過「雙十一」,來自阿里巴巴的電商運營專家李翔一行人匆匆趕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為班瑪藏雪茶走出高原出謀劃策。

  在素有「果洛小江南」之稱的班瑪縣,有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當地群眾平日喜愛飲用的藏雪茶是用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葉子加工而成。在中國,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只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3500米的地區,班瑪縣就處在這一區域。

  隨著扶貧攻堅的深入,電商扶貧的腳步也越走越快。李翔等電商專家深入到茶園進行實地考察,向當地茶農了解情況,為班瑪藏雪茶網店負責人陳延軍提出了倉儲、物流、宣傳等多個建議。

  班瑪縣委書記夏吾傑告訴記者說:「藏雪茶作為藏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們這兒為數不多的特色產業。我們發展藏雪茶,既能把藏茶這個古老的飲茶文化傳承下去,還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2014年,藏雪茶開始在班瑪縣產業化試種,老百姓每種植一株茶苗,政府財政補貼2元錢。2014年至2019年當地共種植藏雪茶1.85萬畝,建成了青海首條藏茶加工生產線。

  今年34歲的曲吉是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的貧困戶,丈夫才讓因為殘疾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她一人打零工維持,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從2013年開始縣上組織我們上山採摘茶葉,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因為茶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曲吉給記者做了個比較,以前她通過採挖蟲草、貝母掙些錢貼補家用,幾個月下來收入僅夠日常開支。如今,在和茶葉「結緣」後,按照今年的收入來算,僅種樹、採摘兩項工作就能讓曲吉增收1萬元左右,這相當於她以前一年的總收入。

  班瑪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李加告訴記者,為更好地助力扶貧,近年來,當地政府組織周邊牧民群眾對藏雪茶進行種植、管護和採摘,僅今年上半年就帶動879名貧困戶增收246萬元,人均受益2799元。

  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班瑪縣藏雪茶產業總產值1718萬元,其中種植藏雪茶產值達665萬元,生產藏雪茶產值達1053萬元。2018年下半年,班瑪縣政府開始採取企業託管經營的模式,截至今年10月,受託企業總共上交扶貧受益資金190.7萬元,帶動建檔立卡兜底戶503戶,戶均收益3791元。

  藏雪茶的名氣不斷增大,開網店也成了大勢所趨。今年6月,「班瑪藏雪茶官方企業店」在淘寶上線,讓班瑪藏雪茶走出高原有了新的渠道。

  「以後我們還會過來定期考察,時機成熟後可以為網店安排各種引流方式和流量扶持,讓班瑪藏雪茶賣得更好。」李翔說。

  「我聽了電商專家們的話,思路一下子就清楚了,通過他們的幫扶我相信我們班瑪藏雪茶一定會走出高原!」陳延軍說。

相關焦點

  • 助力藏區脫貧及畜牧業升級 「珠峰牛羊」將有大作為
    供圖/西藏珠峰農投集團以畜牧產業升級帶動藏區發展西藏作為我國著名的五大牧場之一,畜牧業是支撐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由於當地條件落後,缺乏科學飼養觀念,畜牧產業發展道阻且長,急需利用產業升級帶動區域向科學、現代的方向發展。
  • 西寧副市長拼多多「雲擺攤」帶貨青海藏區特產,超55萬人圍觀
    「你拼的每一單,都在助力消費扶貧。」6月9日,青海省西寧市副市長楊小民在拼多多平臺上直播帶貨,希望網友們踴躍拼單,支持藏區消費扶貧。為助力打贏「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戰,西寧市政府當日聯合中國青年報在拼多多平臺上,舉辦主題為「『雲』觀夏都好物,『線』嘗高原饋贈」的助農扶貧公益電商直播活動。
  • 高德地圖助力旅遊脫貧
    會上,高德地圖宣布正式上線「一部手機遊三區三州」,引導遊客走進「三區三州」,為遊客提供智慧旅遊服務,為「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戰助力。 「三區三州」是指西藏自治區及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四省藏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雲南怒江、甘肅臨夏三州這些貧困地區。
  • 衛藏 康藏 前藏 後藏 藏區到底是如何劃分的
    來到藏區,常聽到有人說,衛藏、康藏、前藏、後藏……這到底是怎麼劃分的?  一說藏區、藏地,我們首先想到西藏。其實藏區不止西藏,還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雲南西北部。這麼大一塊地方,從元代開始,根據方言不同,分成了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  這叫藏區三域:  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
  • 青海藏區:啃下脫貧「硬骨頭」
    作為青海省藏區深度貧困縣,平均海拔3700米的澤庫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以前,切旦尖措一家六口住在果什則村夏爾宗山腳下,草場小、草質差、載畜能力低、牛羊病死率高。」才讓行秀說。更糟糕的是,前些年切旦尖措還生了病,全家欠下不菲的醫療費,他們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徹底改變當地面貌,2017年,澤庫縣拆舊復墾、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啟動。
  • 信號貫通雲貴高原 網絡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在神州大地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進入尾聲,脫貧攻堅的旗幟在全國各地搖曳。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這標誌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 2019犛牛乳產業發展論壇在甘南舉行 中國犛牛乳都領軍企業助力藏區...
    甘肅省人大副主任、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表示,召開本次論壇的目的就在於深度挖掘犛牛乳這一世界獨有資源,謀求產業的深度開發和規模化發展,持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農牧民增收致富,將甘南建設成為「全國高原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高地」和名副其實的「中國犛牛乳都」。
  • 還未被炒起來藏區的珍品,藏區隕玉-藥王石
    藏區高海拔形成原因中科院研究團隊發現,早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其實是一個海拔只有1500米的中央谷地,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2020年12月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福建檢修蔡鴻:心之所向點亮雪域高原之光
    芒康站坐落於西藏昌都市最東部的芒康縣海拔4300米的拉烏山上,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是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的輸變電工程藏中電力聯網工程起點變電站,同時也是樞紐站,它東接四川電網、西聯拉薩、林芝電網、北通昌都電網。藏中電力聯網工程是大電網的堅強和延伸,讓光明照亮雪域高原。
  • ——建構電商生態圈,鑄就深山脫貧路
    中國網、雲南網、雲南經濟日報、昭通電視臺、鹽津網等媒體多次報導了「尚實東華,情牽鹽津」、「鹽津的『網際網路+』」、「廟壩鎮黃草社區第一書記——陶康樂」等定點扶貧的先進事跡,東華大學幫助雲南鹽津縣「建構電商生態圈、鑄就深山脫貧路」的一系列舉措不僅贏得了昭通市委書記範華平、市長郭大進等地方政府領導的高度讚賞,而且為貧困山區優勢農產品銷售拓展了渠道,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讚譽。
  • 西藏旅行必備知識儲備之藏區劃分
    去西藏旅遊之前我們了解一下基本的藏區文化及藏區劃分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不至於看到某些簡介後一頭霧水。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藏區劃分。熟悉藏區的人知道藏區不僅僅包含現在的西藏自治區,還包含青海的海西、海北、海南、玉樹、果洛、黃南州,四川的阿壩州、甘孜州、木裡藏族自治縣,甘肅的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的迪慶州。 去過西藏你會聽說藏語也是有方言的,就像內地各個省份有自己的方言一樣。藏區按方言劃分可以分成衛藏、康巴、安多三塊。了解了這個後,再看到安多衛視、康巴衛視就不足為奇了。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據悉,作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在溫州市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該縣在2019年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  「非常感謝浙江溫州的援藏幹部和企業家,在犛牛乳、肉、毛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方面投入的資金、資源和人才,為紅原縣脫貧攻堅作出了很大貢獻。」
  •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祁東黃花菜搭上電商快車 西蘭花在脫貧攻堅...
    即日起至12月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家網絡媒體記者將在7天時間裡,深入衡陽市祁東縣、永州市雙牌縣、永州市寧遠縣、株洲市茶陵縣、郴州市安仁縣的脫貧一線,近距離感受湖南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變化,探索脫貧工作與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地宣傳推廣大湖南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取得的成效經驗,講好湖南脫貧扶貧好故事,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原標題:林芝市鄉村旅遊:高原美景讓群眾吃上「旅遊飯」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轉眼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家在拉薩的德央,帶著相機和美食,約上幾個玩伴,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林芝行。
  • 新年暖心加倍 |世茂服務與"熊爪咖啡"共同助力公益
    而鮮為人知的是,除去萌萌的外表,"熊爪咖啡"還藏著暖心故事。店內三位咖啡師均是聾啞人,雖然身體受限,但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為顧客帶去暖心服務,這也是"熊爪咖啡"的初衷——給予殘障人士更多就業機會。
  • 肅南:直播帶貨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
    20:57 來源: 每日甘肅網新聞 舉報   肅南 直播帶貨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
  • 凝聚社會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桑植縣總商會參與脫貧攻堅典型工作...
    於2020年4月、6月組織開展了統一戰線助力決戰脫貧攻堅「六個一百」——發展百個產業項目和「凝聚非公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活動,組織137個產業幫扶實施主體和137名非公代表人士,與111個貧困村和137戶邊緣戶、特殊困難群體結對。截至目前,已組織實施產業項目121個,其中發展產業面積4萬多畝,結對走訪貧困戶137戶,落實幫扶措施65項,工作進展良好。
  • 福建漳州激活「地標」帶動效應 助力區域精準脫貧
    來源:經濟日報發揮地理標誌帶動效應,做強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福建漳州激活「地標」效應福建漳州實施商標興業富農戰略,發揮地理標誌帶動效應,通過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成為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形成「一縣一優質地標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
  • 雲貴高原看「脫貧」
    來源:經濟參考報在長江上遊生態涵養區的雲貴高原,「深度貧困縣」集中。連日來,記者走村串戶,一窺我國脫貧「最後一公裡」的攻堅進展。金沙江上遊的雲南麗江是記者此次「長江行」的首站。在去玉龍縣魯甸鄉的路上,海拔2000米的高原風光令人讚嘆,但一路顛簸、山高彎急的生存環境,又讓人心生脫貧之憂。脫貧不能光喊口號,要靠特色產業帶動。魯甸鄉的辦法是通過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扶助77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展「雲南白藥」種植園。「過去是在坡地種糧,沒得多少收入。」太平村大水溝組村民和仕珍說,有了扶貧政策,有了建房補助,又種上中藥材,她家2015年底實現了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