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基站在新基建 政策支持下,年內將建成80萬個。5G 大規模商用正以看得見的速度向我們走來。
今年6月,我國第 55顆北鬥衛星將發射升空,完成世界組網的收官之戰。北鬥(BDS) 將從亞太區域走向全球,成為美國的 GPS之後第二個全球組網並提供服務的衛星通信系統。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 日前介紹:中國將在 2035年前建成智能立體的星地時空通信體系,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 國際標準 已經成功 立項。
5G和北鬥聯手、去構建天地一體的網際網路、物聯網,引發了人們的憧憬、並被寄予了厚望。

那麼,天上北鬥 和地面上的 5G通信信號會相互「竄擾」嗎?
從 北鬥衛星來看:它由 30顆 處 於高、中、低三種軌道的衛星及視情布署的備份星群組成。主要作用是把地面基站發送來的電磁波信號,用衛星調製調解器解碼、編碼後再向陸地返回信號,或向另一地面基站轉送信號。它好比是整個通信鏈路中的天空「中繼站」。
有較大功率的地面基站則是衛星系統與地面公眾網的接口,地面用戶通過接收地面基站調製調解後傳輸的信號,出入衛星系統,形成完整的通信鏈路。

北鬥衛星主要是採用低頻電磁波傳遞數據信息。工作頻帶 是500MHz寬度,低軌衛星的速率可在28千赫(GHz)波段下達到1Gbps以上。
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信號,減少變調幹擾,衛星上都設置有若干個轉發器。所以,雖然頻譜和波段與地面傳輸不同,但還是有著波長長、容量大、距離遠、信號與地面連接穩定的特點。

北鬥三號星座載有智能衛星適配器的信號處理晶片,採用了通信頻分多址、時分多址、碼分多址技術。即不同頻段採用不同波束、依據不同時隙、不同碼本對數據信號進行傳輸。
北鬥衛星已採用了60多種的不同通信碼本、有著 800DB抗幹擾能力和1300%備用冗餘。在和地面通信時經過基站 「工作」後形成的衛星通信信號幹擾小、質量較高,不會和地面信號互相「竄擾」。

從5G 網絡來看:5G 網絡主要是採用Sub一6GHz以下的超高頻電磁波(以後會用毫米波) 來傳遞信息,此頻段的電磁波特性:頻率越高、能量越大、波長越短。其設置的基站收到衛星信號後,在其基站側經過基帶和射頻處理,通過饋線送到天線發射。終端通過無線信道接收電磁波,然後調解出自己的信號。反向信號傳輸流程與之相反,原理相似。

由於5G網絡採用了甚為關鍵的一個技術:多制式通信技術融合。所以5G技術能全覆蓋 2/3/4G 通信技術和它們所採用不同的傳輸介質、及收發的信號,能兼容並蓄、融為己用。能根據不同的使用對象採取不同制式進行調製、解調,為能實現星地之間快速無障通信,提供了極大的技術支撐。
所以,各種信號的傳輸都能有章可偱,不會錯亂,更不會和衛星使用的信號相互「竄擾」。

據北鬥衛星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我國 北鬥衛星 使用的「 星間雷射鏈路」,巳能通過 星載 數字 多波束通信載荷,實現各北鬥群星間的溝通,不必要再通過陸路轉送信號,為較遠距離和無法建立基站的地方信號傳送提高了實時性,也為構建衛星網際網路奠定了基礎。
隨著北鬥衛星星基增強、地基增強和精密單點定位等技術的推進,北鬥(BDS)衛星與5G、大數據、人 工智能等科技融合連結,建立星地一體的網際網路、物聯網是有希望實現的。